返回上一页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bān 

〈名〉

(1) (形声。本作“班”,从文,辡( biàn)声。本义:杂色的花纹或斑点)

(2) 同本义 [speck;spot;maculation]

辬,驳文也。——《说文》。徐锴曰:“今作斑也。”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王献之传》

唯余望乡泪,更染竹成斑。——宋之问《晚泊湘江》

(3) 又如:汗斑;斑马;斑污(斑点污渍);雀斑;豹子的斑;油斑

(4) 通“班”。行列;位次 [sequence]

登斑叙优。——《竹邑侯相张寿碑》

于是揖五瑞,斑宗彝。——《孔羡碑》

词性变化


bān 

〈形〉

(1) 色彩驳杂的;灿烂多彩的 [motley]

斑,驳也,文也。——《广韵》

上辬华以交纷。——张衡《西京赋》

斑白者不提挈。——《礼记·王制》

拉虎摧斑。——曹植《七启》

中有小斑纹。——洪适《歙砚说》

(2) 又如:斑彪(色彩斑杂的小老虎);斑尾(彩色斑烂的羽尾);斑剥(斑驳);斑阑(斑兰,斑斓。色彩错杂灿烂)

(3) 毛色花白的 [greying]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4) 又如:斑苍(花白色);斑驺(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

常用词组


斑白 bānbái

[greying;grizzled] 头发花白,常用来形容年老

两鬓斑白

斑斑 bānbān

[freckle;full of stains (spots)] 斑点众多的样子

血迹斑斑

斑鬓 bānbìn

[grey-templed] 斑白的鬓发,指年老

斑驳 bānbó

(1) [motley]∶色彩相杂

桂影斑驳。——·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fault]∶破绽;毛病;漏洞

犯斑驳

斑驳陆离 bānbó-lùlí

(1) [variegated;be motley in appearance] 斑驳:色彩杂乱。陆离:参差不一的样子。形容色彩多样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驳陆离其上下。——屈原《离骚》

(2) 亦作“陆离斑驳”

我们看看古磁的细润秀美,古泉币的陆离斑驳,古玉的丰腴有泽,古印的肃肃有仪,胸襟也可豁然开朗。——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斑点 bāndiǎn

[spot;stain;speckle] 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夹杂的别种颜色的点子;变色之处

视网膜上一斑点

麻疹的指示性斑点

斑痕 bānhén

[mark] 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印子;痕迹

血泪斑痕

斑鸠 bānjiū

[turtledove] 斑鸠属( Streptopelia )或其他有关属的野生鸠鸽,体色灰褐,颈后有黄褐或白色斑点。常成群,对农作物有害

斑斓 bānlán

[gorgeous;bright-coloured] 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在五彩斑谰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碧野《天山景物记》

斑马 bānmǎ

[zebra] 哺乳动物,像马,身上有棕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产于非洲

斑马线 bānmǎxiàn

[zebra crossing] 用白漆在马路上涂刷的人行横道标志线;特指人行横道

斑蝥 bānmáo

[cantharides] 一种昆虫,体长六七分,颜色美丽,爱捕食小虫

还有斑蝥。——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所说斑蝥,为类似斑蝥的“行夜虫”,俗称“打屁虫”

斑秃 bāntū

[alopecia] 局部成片的头发突然脱落的病。俗称“鬼剃头”

斑纹 bānwén

[maculation] 动植物身上排列的斑点和条纹

斑文 bānwén

[streak;stripe] 花纹

其中多斑文小鱼。——· 刘基《苦斋记》

斑竹 bānzhú

[mottled bamboo] 也叫“湘妃竹”。一种茎部有紫褐斑点的竹子,用于制作笔杆、拐杖及饰物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毛泽东《七律·答友人》

【zdic.net 漢 典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