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B.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C. 高尔基(1868—1936),俄罗斯作家。《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小市民》
D. 朱熹(1130—1200)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2、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揣摩她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竞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她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1】画横线的“一片光辉”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2】“羡慕”和“无限缅怀”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中的“这”指什么事情?
3、
阅读《马说》,完成下面小题。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 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近侍之臣。 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哪里用艄;怎么能够。④期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执策而临之(______) ②才美不外见(_________)
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________) 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 策之不以其道
C.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D. 死马且市之五百金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马?
【4】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⑵如果让你给涓人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这个做法评分(满分设为10分),你会评几分呢?说说你这样评分的理由。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5、
仿照例句,任选两个, 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
示例:
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风筝的线:长短算什么,重要的是足够结实不至于让风筝被吹走.
帆、粉笔、小桥、落叶、螺丝钉、信鸽等
6、
请以“那一次,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在文题的横线上填写表达某种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②要说真话,抒真情;③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名、人名。
-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九十九分的苦恼我历尽坎坷...
- 读课文《安恩和奶牛》,下列句子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
- 阅读下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
- 本文《最后一课》是以______为线索安排情节,按...
- 《小圣施威降大圣》第2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各方争论】下面是同学们在网上收集来的资料小标题,...
- 文言文阅读(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各题。两棵金银花赵元波①朋友...
- 阅读《几生修得到梅花》,回答小题。几生修得到梅花李...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这儿苹果树正开着花;紫丁香散发着香气,它那又长又...
- 读课文《本命年的回想》,属于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过大...
-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选段,完成下题。从小丘西行百二...
- 阅读《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完成下题。过了一会儿,都...
- 文中有很多两两对称的句式,请找出来,并说说这种句式...
- 《化石吟》第3节中“平凡的真理”指的是什么?
- 阅读《太阳和霓虹灯》,完成下列各题。太阳和霓虹灯①...
- 阅读《瓜香不减来时路》,回答问题。瓜香不减来时路张...
- 在《羚羊木雕》一课中,文中用“月亮出来了,冷冷的”...
- 一盏油灯生日这一天,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
- 读课文《羚羊木雕》,“这能全怪我吗?”从句式上看这...
- 阅读《礼物》一文,回答问题。礼物柴静①那是个夏天。...
-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听了这...
- 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表面上严厉,实际上却...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在一个很大很大的山谷边上,有座...
- 分析理解下列句子。①“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
- 解释加点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 读课文《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写宙斯和赫拉像与赫耳墨斯...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刻舟...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课《在希望...
- 辽宁辽阳九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课《皇帝的新装》同...
- 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斑羚飞渡...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课《七颗钻石》同步...
- 回忆鲁迅先生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风雨...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课《月迹》...
- 江苏省宜兴市桃溪中学八年级月阶段性考试语...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伟大的悲...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济南...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竹影》同...
-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语文试卷(农垦、森工...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课《丑小鸭...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可《木兰诗...
- 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 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珠江中...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安塞腰鼓...
- 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初级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课散文诗两...
- 江苏省东台市第四教育联盟八年级下学期第三...
- 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天净...
- 海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 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试卷
- 我的第一本书
- 云南省德宏州中考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