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
理解:“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写出了桃花开过杏花开,杏花开过梨花开,百花相继开放的景象
B.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落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理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出了草丛中的片片野花迎着阳光,灿烂绽放的景象
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理解:“厚障壁”表明“我”与中年闰土由于长期不见面,两个人之间产生了误会,关系越来越疏远
D.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理解:把“希望”比作“路”,表明只要始终不渝地去探索/实践,希望就会出现在眼前,就会迎来新的生活
2、
阅读《又到麦浪翻滚时》,完成小题。
又到麦浪翻滚时
周霞
蜗居小城,终日上班下班,做饭吃饭,庸庸常常,忙忙碌碌。傍晚,出去散步,信步走远了些。不知不觉就远离了车马人喧,走上了一条土路。走着走着,田野里就有一阵阵植物的气息飘荡过来,那是【甲】麦子的味道,暮色里,一片金黄的暖色吸引了我,只不过是一小片麦地,却在一瞬间弥漫开来,一直弥漫到老家那翻滚着的无边麦浪里。
我的老家在鲁西北平原,每到这个时节,一望无垠的金色麦浪随风起伏,煞是壮观,乡亲们的脸上也荡漾起富足的笑意。然而,我小时候,抢收麦子却是很辛苦的活儿,早了不好,晚了麦粒就容易掉进地里,那时收割没有机械化,完全要用镰刀一把一把割下来,再一捆捆系紧,运回场院,再翻晒碾压,或用脱粒机脱出麦粒,再晒干贮藏。不管天多热,不管人多累,都要马不停蹄地劳作,就担心会遇到雷雨天气。
小时候,麦子成熟前,我们总爱搓麦粒吃,我会先找几颗大麦粒,揉碎在手心,两手相对,搓来搓去,于是一种幸福和喜悦的味道就从手心里慢慢弥散开来,搓好了,就张开两手,轻轻一吹,那些皮儿就四散开去,往嘴里一捂,清爽的麦香就从舌尖传递到全身,于是,满心就都是【乙】麦子的味道。等麦收结束了,我们小孩子们就挎上小篮子,到麦地里拾麦穗,拾得多了,父亲会夸我,母亲会把麦穗晒起来,搓成粒,然后用麦子换挂面,母亲做的挂面汤,只是滴几滴香油,倒点香醋,就很好喝。
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我们全家收割麦子,虽然天色暗了些,也有露水,但不用受曝晒之苦,那时的我还不懂稼穑的辛苦,休息时,还有闲情望望皓月,和家人不停地说笑着,觉得是一种乐事。割麦子,要是谁落下了太远,前面的人就会接趟子,这样,有人帮忙,割得慢的人也就有了信心。等到都割完长长的一垄,全家人再齐头并进,累了,就直起腰,抹抹汗,甩甩手,再埋头继续干。天气再热也要穿长袖衣裳,不然,尖尖的麦芒会扎得生疼,脚上穿着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倒是不再怕麦茬刺破脚。
麦收时节是一年里很累人的时候,又没有工夫去集市买东西,父母总是提前把鸡蛋腌制好,偶尔也会储存上春天里的香椿芽,当疲惫地回到家,大家就齐动手,烧火,擀面条,切菜。天热,面条煮好后,要放进刚挑来的井水里浸泡一下,再捞出,这样吃起来才过瘾。这个时节的菜,只有黄瓜、西红柿和菜豆,反正地里长什么就吃什么,吃饱了,好好睡个午觉,再切开一个大西瓜,美美地吃一顿,舒坦极了,太阳稍稍收威,就又起身下地了,麦收不等人呢。
麦收时节,大人们总是让自家的娃们去帮老师割麦子,于是,我和伙伴们就组织起来,在麦田里穿梭,师生你追我赶,割得快的同学会善意地取笑一下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老师,不到半天时间,几亩地就割完了,今年春节,和儿时的伙伴通电话,说起当年每到开镰时麦地里弥漫着的【丙】麦子的味道 , 觉得是那样美好,是呀,那时真好,那时的麦子好,那时的空气好,那时的师生关系也和谐自然。偶尔的田间劳作,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那时的感情是那么淳朴,那么温馨,亲切而悠远,令我至今难忘。于是,我拨通了老家的电话,想从乡音里捕捉【丁】麦子的味道。
(有删改)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我”早年在麦收时节的一些生活情景。这些情景包括:“我”搓麦粒、①______、和家人一起割麦子、②______、③______。
(2)“麦子的味道”在文中出现了4次,其中,有的指麦子本身的味道,有的指麦子味道中蕴含的作者情感。请结合内容作出判断。(只填序号)
指麦子本身味道的是:①______
指麦子味道中蕴含作者情感的是:②______
(3)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请你以第④段或第⑤段为例。说说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不超过140字)
3、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意思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游: | ______ |
②援疑质理 | 质: | __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选文记述了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关于求学的道理。例如,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一句中可以感悟到:在求学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向名师求教,请你从文中另外找一个记述作者求学经历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4、
默写
①______ ,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李白《行路难》)
③毕业在即,请你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 , ______”的诗句,向你的同学表达即使将来相距遥远,长久难见,也会保持深厚友谊的心意。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举世闻名的古人类遗址,2011年7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开始迁建。建成后的新馆,面积是旧馆的8倍。走进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雕塑,“北京人”右手持木棍,肩上扛着猎物,身体直立着行走,①地还原了“北京人”狩猎归来的场景。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用来收藏,保护和研究②。
(1)对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追溯(shuò)“为”字的笔顺是:丶ノフ丶
B.追溯(sù)“为”字的笔顺是:丶フノ丶
C.追溯(sù)“为”字的笔顺是:丶ノフ丶
D.追溯(shùò)“为”字的笔顺是:丶フノ丶
(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栩栩如生 ②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
B.①巧妙绝伦 ②周口店历年来的考古遗址发掘物
C.①巧妙绝伦 ②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
D.①栩栩如生 ②周口店历年来的考古遗址发掘物
6、
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读书学习,科技制作,文体爱好,社会实践……这里,一定会有属于你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陶冶你的性情,提升你的境界,请你以“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宜居城市》这篇文章,使你对宜居城市的生活和建设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发挥想象,以你心目中的宜居城市为背景,以“宜居城市里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所选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不限问题(诗歌除外)。③字数在600﹣800之间。④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有...
- 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
- 读课文《羚羊木雕》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①《羚羊木雕...
- 读《皇帝的新装》,童话的结局让一个小孩说出了真话,...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
- 阅读文段,选择正确答案。贾里曾有过跻身军界的打算。...
- 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毕业典礼后“催着自己,我...
- 下列对课文《伟人细胞》内容理解有误的是()A.课文...
- 读课文《安恩和奶牛》,下列句子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忆萧乾先生舒乙每次走进萧乾先生...
- 读课文《七颗钻石》,对作者在“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
- 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A.想要欣赏小路美...
- 《安恩和奶牛》体裁是______,它通过记叙一位老...
- 阅读《瓜香不减来时路》,回答问题。瓜香不减来时路张...
- 文章为什么要提到美国、苏联和俄罗斯的航天情况?
- 本文《最后一课》是以______为线索安排情节,按...
- 【各方争论】下面是同学们在网上收集来的资料小标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童年读书莫言①我童年时...
- 本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属于新闻中的“消...
-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谈谈你对斑羚飞渡这件事的看法。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红枣女孩郑渊洁当女孩儿第一次睁...
- 《爸爸的花儿落了》文章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
-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下列各题。猎手贾平凹①从太白...
- 简述课文《邓稼先》“‘两弹’元勋”这个小标题的表达...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
- 读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不满足于一个...
-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鲁达又道:“老...
- 你从杨利伟“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中看到了什么?
- 本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二句中“西起九...
- 阅读《一棵树的智慧》,回答问题。一棵树的智慧秦若水...
- 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语文试卷
- 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课《黄鹤楼...
- 名师精品推荐(解析版)
-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语文试卷
-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钱塘...
- 回忆鲁迅先生
- 江苏扬州市梅岭中学八年级月月考语文试卷(...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江苏省姜堰市第四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
- 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 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语文试卷
-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语文试卷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课《卜算子...
-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八年级...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课《黄河颂...
-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双语学校一二区八年级上学...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课土地的誓...
- 藤野先生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课《人民解...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课《端午日...
- 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语文试卷
- 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语文试卷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短文两篇...
- 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试卷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课《沁园春...
- 云南省普洱市中考语文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第四教育联盟八年级下学期第一...
- 云南省玉溪市中考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