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昆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她雍容典雅,仪态万方;她影响深广,美名远扬。
B.“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C.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
2、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琴
[宋]苏轼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①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注释】①宫商:这里指曲调。
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神闲意定”描画出琴女弹琴前全神贯注的情态,一个“①______”字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玉指冰弦”写琴女抚弄琴弦,“②______”,令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未成曲调先有情”。
词的下片,前两句写③______;末尾两句写词人听琴归来仍觉余音绕耳,侧面表现出琴女演奏技艺的精湛。
要求:①用词中的字填空;②用词中句子填空;③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述。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粥里春秋
陆建华
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别是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的分量。
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五月,六月,七月。
追肥,拔草,治虫。
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
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身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千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
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很以为怪,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说是粥,其实是稀汤,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数……但是,在饥饿面前,人与人之间却显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时,我们大学生里多数男生到月底总要饿一两顿,甚至一两天。这时,早就留心的女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呶,我这儿有吃不完的饭票,给你们……”面对桌上小小的一卷饭票,男生们推来让去:“我不饿!我不饿!”饭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其实,她们哪里是“吃不完”?他们哪里会“不饿”?这盘中粒粒,又岂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
我庆幸我的儿孙们赶上衣食无忧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时代。单就米粥来说,什么八宝粥、银耳绿豆粥、莲子荷叶粥等等,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执地要求我的儿孙们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古训!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付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见到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儿,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刚上小学的录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总是改不了到处丢饭粒的毛病!不是刚背过唐诗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笑着,笑着,却又不知怎的忽然间热泪盈眶……
(选自《文人品粥》,有删改)
(1)对《悯农》的内涵,作者有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请用四字词语填空。
刚刚懂事,______→年龄稍大,______→上大学时,______。
(2)根据具体内容,按要求答题。
①阅读第七段,展开想象,写出村民们笑笑之后会说的话。
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说:“______。”
②第九段哪些细节表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______。
(3)下列对文章语言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小心翼翼”写出村民劳作的仔细,“均匀”写出撒种动作的细致,二者各有侧重。
B.第四段描写村民稻田插秧,仿佛“栽插在青天之上”,劳动的场景富有诗意,充满美感。
C.第八段,邻居房大伯把碗舔得“如水洗过一般”,表现了他喝粥时专注而且陶醉的神态。
D.第十段中孙儿“严肃地批评”孙女的那番话,简直就像一位长辈在教育晚辈,颇有童趣。
(4)文章以“粥里春秋”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4、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久而俱化
[宋]洪迈
天生万物,久而与之俱化,固其理焉,无间于有情无情,有知无知也。
予得双雁于衢①人郑伯膺,纯白色,极驯扰②可玩,置之云壑,不远飞翔。未几,陨其一,其一块③独无俦④ . 因念白鹅正同色,又性亦相类,乃取一只与同处。始也,两下不相宾接,见则东西分背,虽一盆饲谷,不肯并啜。如是五日,渐复相就。逾旬之后,怡然同群。但形体有大小,而色泽飞呜则一。久之,雁不自知其为雁,鹅不自知其为鹅,宛如同巢而生者,与之俱化,于是验焉。
今人呼鹅为舒雁,或称家雁,其褐色者为雁鹅,雁之最大者曰天鹅。
唐太宗时,吐蕃禄东赞⑤上书,以谓圣功远被⑥ , 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鹅犹雁也,遂铸金为鹅以献。盖二禽一种也。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衢(qú):指衢州。②扰:顺服。③块:孤独。④俦:伴侣。⑤禄东赞:吐蕃酋长。⑥被:遍及。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块/独无俦
B.两下不相/宾接
C.宛如同巢/而生者
D.今人/呼鹅为舒雁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念白鹅正同色______
②怡然同群______
③雁不白知其为雁______
④遂铸金为鹅以献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如是五日,渐复相就。
(4)文中的雁和鹅先“分背”后“俱化”的原因有哪些?
5、
用诗文原句填空。
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 ,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②采菊东篱下,______。(陶渊明《饮酒》)
③欲穷千里目,______。(王之涣《登鹳雀楼》)
④______ ,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⑤______ ,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______ ,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⑦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⑧予独爱______ ,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⑨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感谢恩师徐怀中先生,可以说,有了徐怀中才有莫言。这让我们想起韩愈在《马说》中同样的感慨:“______ , ______。”
6、
参加“南京小导游”活动,你搜集了以下材料,做了几件事。
材料一:南京“34路博爱线”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公交观光线。它从中山码头出发,沿着“中山大道”行驶,直到中山陵。乘客可以观赏沿途的民国建筑和车厢内的民国老照片,领略浓郁的民国风情。34路公交车采用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节能环保车型,还覆盖免费的4G网络。“博爱线”将民国风情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充分彰显了南京的城市精神。
材料二:年初,南京2路公交车采用普通话和南京话双语报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嘟嘟: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跟普通话接近,而且腔调有点土,用南京话报站,没必要。
小影:我觉得南京话不土,蛮好听的。但是用它报站,外地人听不懂,坐过了站怎么办?
材料三:南京市“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线路图表
线路名称 | 游览内容 | 发车地点 | 往返时间 |
石塘人家线 | 游古村落,赏竹海,体验怪坡 | 国展中心南门对面(可乘2路、17路等公交车前往 | 发车:9:00 |
世凹桃源线 | 亲历农事,种植桃树,观赏桃花 | ||
汤山线 | 参观茶坊等七坊,了解农副产品工艺流程 | ||
溧水傅家边线 | 览山凹村山水景色,观近郊最大的生态群落 | ||
高淳慢城线 | 游览“国际慢城”,漫步千亩竹海,体验慢生活 | ||
六合竹镇线 | 游桃花岛和大泉村黑松林,采摘果实 |
(1)你为34路公交线撰写导游词。根据“材料一”,最适合作为开场白的一项是( )
A.乘客们,大家好!这是一条特色观光线,全车已覆盖了4G网络,大家可以免费使用。
B.各位乘客,欢迎乘坐34路公交车!本车采用的是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车型,绿色环保。
C.各位乘客,欢迎乘坐“34路博爱线”!让我们一起领略民国风情,感受南京城市精神。
D.这是一条民国风情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公交观光线,各位乘客沿途可观赏民国建筑。
(2)你针对“材料二”中网友的议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阐明了理由。
(3)六月的一个周六中午,外地游客思齐来到南京,住在中山码头附近,计划第二天晚上离开。她想在这段时间里游览南京城,并走进乡村观赏自然风光。请你利用以上三则材料,为她合理安排行程,并简要说明。
7、
作文:
捧读一本心爱的书,我们常有走进书中的感觉:书里的故事好像就是自己的故事,书里的情感似乎就是自己的情感,书里的思考也仿佛就是自己的思考……
请以“书里有个‘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 《爸爸的花儿落了》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______...
-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为了...
- 阅读诗歌,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 “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
- 读课文《羚羊木雕》,“这能全怪我吗?”从句式上看这...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大风莫言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
-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 你从杨利伟“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中看到了什么?
- 《社戏》中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请你列举三...
- 阅读课文《看云识天气》第1~5段(从开头至“有时竟...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一)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
-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和平”号成功坠毁中央电视台3...
- 在《羚羊木雕》一课中,文中用“月亮出来了,冷冷的”...
- 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属于文中插叙的事件有()...
- “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着绣花针,藏在耳内,摇...
- 读课文《羚羊木雕》,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
- 阅读文段,选择正确答案。贾里曾有过跻身军界的打算。...
- 仔细阅读,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田野...
- 阅读下面小说语段,完成下列各题。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
- 读课文《丑小鸭》,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本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二句中“西起九...
- 文言文阅读(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 风雨中的菊花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据报道,5月8日,黑龙江省佳木...
- “从头到尾没有一只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列车上①前两天我坐火车出差,...
-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
-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课《人民解...
- 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试卷
- 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 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斜...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课音乐巨人...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你...
- 广东省九年级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预测卷(一...
- 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八年级...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纸船...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课《丑小鸭...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课《卜算子...
- 山东省威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 我的第一本书
-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初级中学八年级月月...
- 江苏无锡市前洲中学八年级月月考语文试卷(...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课《巍巍中...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繁星...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
- 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初级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次北...
- 江苏连云港灌云县西片八年级上学期月考二语...
- 江苏省姜堰市第四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
-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实验学校八年级月月考语文...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课《破阵子...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在山...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课《羚羊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