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网 素质教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 > 素质教育网 > 女生教育 > 中学生心理性别差异与教育(下)

中学生心理性别差异与教育(下)

来源:查字典素质教育网  发布时间: 2017-04-28

中学生心理性别差异与教育(下)





  再次,教师应了解学生,善于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客观地分析男女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因性教育。

  青春期由于女生生理发育尤其是性发育较男生早,使得她们的思想感情变得很复杂微妙,不少中学教师反映,很多女生很安静,学习也很用功。可是,常常让老师们忽视的是,这些女生尽管外表平静,但她们内心的心理冲突比男生更为突出和严重。她们把许多的精力放在考虑与家长、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关系和自己学习成绩的起伏上,尤其是当她们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时,就会感到困惑不安,从而分散了精力。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子们也会遇到成长中的烦恼,但由于男女生性格上的差异,相比之下,男生的表现则显得更为洒脱一些。他们发泄一通之后,很快就恢复了常态,思想负担少,学习起来精力更为集中。另外,男生比女生更喜爱参加体育;好动。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帮助人增强体质,保持充沛的精力,而且还可以使人消除学习带来的烦恼和疲劳,有利于身心健康,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俗话说“―张一弛,文武之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女生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劳逸结合,学习的时候就要集中精力,休息的时候就要放松。有些教师只要看到学生在学习,心里就感到欣慰。实际上,作为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学进去了,学习的效率是否高。当学生的成绩出现问题时,应认真分析原因,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心理上的困惑,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学生不聪明或不勤奋的原因造成的。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还应当与家长配合,多给予女生鼓励,帮助她们建立自尊心、自信心和好胜心,纠正女生思想中“女不如男”的错误认识,克服自卑感。比如,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她们有更多参与的机会,在活动中学会自我评价;还可以引用古今中外成功女性的事例教育和鼓励女生,使她们认识到“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事实。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身边优秀的女性越来越多,只要教师和家长因势利导,就一定会使学生获得信心和希望。教师与家长应及时引导女生做出正确积极的归因。比如,个别女生考得不好时,认为是自己笨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此时老师和家长采用鼓励的话语(如“你只要认真看书,多思考,一定会考出好成绩”),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扭转其归因方式,有利于她们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建立起积极的归因,改变消极的归因。

  此外,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异性交往具有智力互偿、情感互慰、个性互补、活动互激等相互补偿作用。因此加强男女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交往,对于他们心理上的扬长补短是十分有益的,教师们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多向的人际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个性相互渗透,个性互补,更能丰富学生的个性,使男女学生的性格都变得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意志也更为坚强。比如,有很多女生说,她们愿意和男生一起玩和学习,觉得男生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喜欢思考;男生和女生交往时,也会发现许多女生勤奋好学、细心谨慎、严谨踏实。当他们共同学习时,就能够从中注意发现并吸取习;,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如女生克服自卑而充满信心,克服安于现状而变得有上进心;男生克服自负而变得虚心,克服冲动易怒而变得冷静平和等等。女生的情感比较细腻温和,富于同情心,情感中富有使人宁静的力量,这样,男生的苦恼、挫折感可以在女生平和的心绪与同情的目光中找到安慰;而男生情感外露、粗犷、热烈而有力,可以消除女生的愁苦与疑惑。

  有些教师担心,男女学生的交往很可能超出友谊的界限,反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客观地讲,异性朋友之间也确实存在着―个友谊与爱情的界限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的老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度”,使他们在相互交往中取长补短,健康发展。倘若教师只是简单粗暴地阻止男女生交往,不仅适得其反地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抵触,而且耽误了男女生互相学习的机会。

  总之,无沦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措施和方法进行因性教育,其基本的策略都是扬长补短,最终目的是促使男女生各方面的心理机能和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各自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是完全一致的。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干篇一律,必须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而,承认学生的心理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出发点。但一般人总片面地以为,学生的心理差异只是他们个体之间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往往没有考虑到性别的因素。加之由于社会传统的性别偏见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相比之下,许多教师对因性施教的教育原则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既然学生的心理差异必然应当包括其性别差异,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做到因性施教就没有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育的实践工作中,让我们每一个教师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心理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

[注释]

  (1)谭顶良:《学习风格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284页。

[参考文献]

[1]傅安球:《男女心理差异与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谭顶良:《学习风格沦》,江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傅安球:《男女智力差异与教育》,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4]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刘翔平、葛冉嘉:《男女差异心理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年版。
[6]强海燕:《自信心的性别差异与女生的教育》,《教育评沦》,1999年第2期。
[7]郭 勇:《女中牛: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青年研究》199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