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在音步内叠音的节奏要有美感
来源:查字典起名网 发布时间: 2017-05-25
双字姓名的叠音。双字名二音节是一个音步,音步内的两个音节是可以重复的,古人称为“叠音”,《诗经》“关关雎鸠”、“桃之夭夭”中的“关关、夭夭”,汉诗“行行重行行”中的“行行”,唐杜甫“车辚辚,马萧萧”中的“辚辚、萧萧”,宋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等,都是叠音词。古代先是女子名用叠音字,汉末翟宣的后母名“练练”,南朝齐名妓有“苏小小”等。唐代叠音人名很普遍,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有“唐双名美人”条:“元稹妾名莺莺,张佑妾名燕燕,柳将军爱妓名真真,张建封舞妓名盼盼。又善歌之妓名好好、端端、灼灼、惜惜。钱唐杨氏曰爱爱,武氏曰赛赛,范氏曰燕燕。天宝中贵人妾曰盈盈,大历中才人张红红、薛琼琼。杨虞卿妾英英。”又《唐语林》有“郑举举”;《北里志》妓有“王苏苏、王莲莲、张住住”;《云溪友议》有妓“李端端”等;敦煌文书S514号有女户主“李仙仙、张介介”等。宋代,《梦粱录》有“唐安安、季惜惜、吕双双、胡怜怜、沈盼盼、普安安、徐双双、熊宝宝”; 名妓“李师师”(shāi)更为著名;辛弃疾有两个小妾以姓为名,一个姓田叫“田田”,一个姓钱叫“钱钱”。元代,《青楼集》有“李心心、于心心、于盼盼、魏道道、赵真真、汪怜怜、顾山山、孙秀秀”。明末有“陈圆圆”,等等。男子取名用叠音字的极少,三国有个“董袭袭”,唐大历中敦煌县有个“张妹妹”,元末河南有个“王保保”,清末有个“刘少少”等。
汉语音韵研究者发现,凡是“小称”都含有爱意,西方语言也一样。叠音是小称的一种形式,幼儿初学说话,称喜爱的人或物多是叠音的,如“吃糖糖、玩狗狗”等,国宝大熊猫可爱,取名多是叠音字。
所以古代叠音双名总是用于女性名字,且主要不是正妻、闺秀,而是小妾、妓女才大量使用,表示怜爱之意。今天,这样的社会背景消失了,叠音双名在女子名字中占很大的比例,是很能产的女性取名方法,象“婷婷、芳芳、平平、真真……”等女性叠音名少说都是以万数记的。
今人姓名有二字同形、异形叠音的,如“丁丁、俞俞、周周、梅梅……;方芳、林琳、田甜、金津、刘流、倪尼、杨扬、黄煌、谭谈……”等,是双名叠音的直接变化形式。有三字姓名中二字异形叠音的,如“穆木天、郑正秋、周凉量、张辛欣……”等;有三字间隔叠音的,如“石安石、胡小胡(同形间隔叠音)、杨可扬、陈白尘、颜一言、黎初梨(异形间隔叠音)……”等。还有只是略变声调的准叠音,如“金近、巍巍、李初梨、王若望……”等。这些都是双名叠音的各种变化形式。这类名字,或直接叠音含怜爱意,或有叠有变,有起有伏,都具有很好的节奏美感。如果重名率不高,这类名字是听感亮爽、节奏优美的,尤其适用于女姓取名。
小称音读含有怜爱之意,在名字后加“子、儿”等元音象童音一样又尖又细的词尾,也表示小巧可爱意味,多用于小名或爱称。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五“北方婴儿命名”条:“京师人家婴儿僮仆,喜用儿字命名,如来升儿、进喜儿、成儿、定儿之类甚多。按六朝时,有大将张敬儿、张猪儿,隋炀帝时,有大将来护儿、甄瞿儿,是古之仕宦且有此名,不独闾里之儿矣。又山东乡俗,小儿乳名惯以某子呼之,如犬子、二子、喜子、禄子之类,在在皆是也。”小称名字用“儿、子”尾,南方一些地区也有,以北方广大地区更为常用。小名用“阿”作词头(前缀)也是小称的一种,来源甚古,多见于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