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 > 起名网 > 起名故事 > 袈裟的别称为什么叫百衲衣
袈裟的别称为什么叫百衲衣
来源:查字典起名网 发布时间: 2017-05-18
袈裟是佛教僧侣在特定场合下穿着的法器。袈裟是梵语,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袈裟的别称为什么叫百衲衣。
为什么叫百衲衣和尚有化缘一说,他们化的可不止百家饭,还有百家衣。旧时社会,那时候每户人家没有像现在这样衣服成堆,所以能捐助给和尚也就是一些零碎的布头,和尚就把每户人家的布都缝制以来,形成袈裟,这样的袈裟是由成百块布拼凑而成的,所以也叫百衲衣。过去出家人生活穷,衣服破了舍不得丢掉,找块补丁补上,补丁多了不可胜数便成了百衲衣。同时也是因为戒律规定要穿坏色衣。目的是不让出家人起贪心。
[百纳衣]指衲衣,即僧衣。系以破旧布之修补缝缀而成。又作弊衲衣、坛衲衣。因常以五色或多种颜色混合制成,故亦称五衲衣。僧侣由于穿着衲衣,故亦自称衲僧、老衲、布衲、野衲、拙衲等。
据释氏要览卷上载,衲衣之来源有五种∶(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包死人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衣(梵 psu-kla)。粪扫衣指弃置之破衣碎片,可分为∶(1)道路弃衣,(2)粪扫处衣,(3)河边弃衣,(4)蚁穿破衣,(5)破碎衣。然于佛教盛行后,僧尼衣服已非如此。
[袈裟]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即五条衣)、郁多罗僧(即七条衣)、僧伽梨(即九条大衣)三种,称为三衣,其制法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