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宋词 元曲 近代诗 文言文 写景的古诗 论语 诗经 孙子兵法 爱国的诗句 李白 杜甫
当前位置:查字典>>文言文>>祝盟

祝盟

作者或出处:刘勰

原文:

  天地定位,把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风,是生黍稷,兆民所仰,美报兴焉。牺盛惟馨,本于明德;祝史陈信,资乎文辞。

  昔伊耆始蜡,以祭八神。其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草木归其泽。"则上皇祝文,爱在兹矣。舜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于言矣。

  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湮之词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

  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辞,是以"庶物咸生",陈于天地之郊;"旁作穆穆",唱于迎日之拜;"夙兴夜处",言于祔庙之祝;"多福无疆",布于少牢之馈;宜社类祃,莫不有文。所以寅虔于神抵,严恭于宗庙也。

  春秋已下,黩祀谄祭,祝币史辞,靡神不至。至于张老成室,致善于歌哭之祷;蒯瞶临战,获佑于筋骨之请;虽造次颠沛,必于祝矣。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緉也。

  汉之群祀,肃其旨礼,既总硕儒之仪,亦参方士之术。所以秘祝移过,异于成汤之心;侲子驱疫,同乎越巫之祝:礼失之渐也。

  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诰咎》,裁以正义矣。若乃《礼》之祭祀,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神而作也。

  又汉代山陵,哀策流文;周丧盛姬,"内史执策"。然则策本书赠,因哀而为文也。是以义同于诔,而文实告神,诔首而哀末,颂体而祝仪,太史所作之赞,因周之祝文也。

  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祈祷之式,必诚以敬;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此其大较也。班固之祀濛山,祈祷之诚敬也;潘岳之《祭庾妇》,奠祭之恭哀也。举汇而求,昭然可鉴矣。

  盟者,明也。骍毛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在昔三王,诅盟不及,时有要誓,结言而退。周衰屡盟,以及要契,始之以曹沫,终之以毛遂。

  及秦昭盟夷,设黄龙之诅;汉祖建侯,定山河之誓。

  然义存则克终,道废则渝始;崇替在人,咒何预焉。

  若夫臧洪歃辞,气截云蜺;刘琨铁誓,精贯霏霜;而无补于晋汉,反为仇雠。故知信不由衷,盟无益也。

  夫盟之大体,必序危机,奖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祈幽灵以取鉴,指九天以为正,感激以立诚,切至以敷辞,此其所同也。然非辞之难,处辞为难。后之君子,宜在殷鉴,忠信可矣,无恃神焉!

  赞曰:

  毖把钦明,祝史惟谈。立诚在肃,修辞必甘。

  季代弥饰,绚言朱蓝。神之来格,所贵无惭。

译文或注释:

  开天辟地以来,各种神灵都受到祭祀。天地诸神既受尊祀,名山大川都按一定次序致祭。于是风调雨顺,各种谷物生长起来。由于亿万民众的仰赖,便对神灵作美好的报答。但供献馨香的祭品,要以光明的道德为根本;祝史陈说诚信,就必须以文辞为凭借。

  相传古代的神农氏,开始在岁末祭祀有关农事的八种神灵。他的祭辞说:"泥土返回自己的位置吧,水也归还到山壑间去,危害庄稼的昆虫不要兴起,草木归生于薮泽中去(不要生长在良田)!"这就是上古皇帝的祝文了。虞舜在春天的祭田辞中说:"扛着长耜,在南亩农田上努力耕作,四海之人都有穿有吃。"为民谋利的思想,已表现在言辞中了。

  到了商汤,德行一天一天高起来。他用黑色的牛来祭告上天,把四面八方之人的罪过,都归在自己一人身上。这就是他的祭天之词。商汤还曾驾着毫无装饰的车马,去祷求免于旱灾,列举六种过失来责备自己。这就是他求雨的祝文。

  到周代的太祝,掌管"顺祝"、"年祝"等六种祝辞,用"万物齐生"等话来祭天祭地;用"光明普照"等话来拜迎日出;用"早起晚睡"等话,祝告于祖孙合庙的祭祀;用"多福无疆"等话,写进祭祖献食的祷辞;此外,即使是出师打仗时的祭天祭地,也没有不用祝文的。这些都是为了对神灵表示虔诚,对祖先表示恭敬。

  春秋以后,亵黩讨好神灵的祭祀多起来,以致祭礼祝文,无神不至。如晋国大夫张老庆贺赵武建成新房子,有祝他长久安居于此的祷词。卫公子蒯瞶身临战场,还作了请求祖先保佑勿伤筋骨的祈祷。可见即使在十分仓促和困难的情况下,也是要用祝祷的。至于《楚辞·招魂》,可说是祝辞最早讲究文采的作品。

  到汉代的各种祭祀,对所有的礼仪都很重视。汉代帝王一方面搜集儒家的议论,一方面又采纳方士的办法。于是内宫秘祝,遇有灾变,就祝祷把降罪转移到臣下或百姓身上,和商汤王把万方罪过归于自己的用意完全不同。又如汉代用振于击鼓驱疫,简直就和越巫骗人的说法相同。春秋以来的祝祀已经变质了。

  相传黄帝有对白泽兽的"祝邪之文",东方朔写过"骂鬼之书",于是后来的谴责咒文,就极力追求善于责骂。只有曹植的《诰咎文》,才是正确的谴责咒文,又如《仪礼》中所讲祭祀死者的祝辞,其内容只是告请死者来享受祭品;到汉魏时的祭文,就同时还要赞美死者生前的言行。祭文中兼用赞辞,是从祭文的意义引伸出来的。

  此外,汉代的帝王陵墓,还有关于迁移帝王灵柩的哀策文流传下来;周穆王的妃子盛姬死后,有"内史主持策命"的记载。"策"原只是写明送葬之物,为了表达哀伤之情才写成文的。所以,哀策的内容和诔有相同之处,而这种哀文主要是禀告神灵的。它从赞扬死者的事迹开始,最后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内容上用近于"颂"的文体,却以"祝"文的形式来表达。所以,汉代太祝所读的哀策,其实就是同代祝文的发展。

  各种文章都表现出一定的文采,用于降神的祝文则要求朴实。祝辞的写作必须真诚,要于内心无所惭愧。祈祷文的格式,须诚恳而恭敬;祭奠文的格式,应恭敬而哀伤。这就是写祝祷文的大致要求。如班固的《涿邪山祝文》,就是诚敬的祈祷文;潘岳的《为诸妇祭庾新妇文》,就是恭哀的奠祭文。列举这些同类作品加以研究,其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盟"的意思就是"明"。用赤色的牛、白色的马,盛放在珠玉为饰的祭器中,祝告于神像前的文辞,就是"盟"。早在夏、商、周三代时的帝王,没有盟誓,有时须要约誓,用一定语言约定就分开。到周代衰弱之后,就经常进行盟誓了;其流弊所致,竟出现要挟、强制的手段。开始是鲁国曹沫迫使齐桓公订盟,后来有赵国毛遂要挟楚王订盟。

  到秦昭襄王和南夷结盟,用珍异的"黄龙"表示决不侵犯夷人;汉高祖分封诸王侯的誓辞,用山河不变之意来寄望诸侯保持长久。

  但任何盟誓,只有坚持道义才能贯彻到底,道义不存,就会改变原来的盟誓。可见国家的盛衰,事在人为,盟祝之辞有何相干?

  如汉未臧洪在讨伐董卓时的《酸枣盟辞》,真是气断长虹;晋代刘琨的《与段匹磾盟文》,也写得意志坚贞。但他们的誓辞,不仅未能挽救汉、晋的灭亡,当初订盟的双方后来反而成为仇敌。由此可见,信誓之辞如不出自真心诚意,订了盟也是毫无用处的。

  "盟"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必须叙述有关危急情况,奖励忠孝的品德,约定同生共死,要求合力同心,请求神灵来监视,指上天来作证,以激动之情来确立诚意,并用恳切的意思来写成盟辞,这就是它的共同点。但"盟"这种文体,不在文辞难写,而难在用实际行动来对待所写之辞。对于后来的盟誓者,这是值得引以为鉴的;讲求忠信就行了,不要依靠神灵!

  总结:

  慎重的祭祀基于祭祀者自己的道德,祝史的职责主要是写祝辞。道德的实诚在于严肃,祝盟的文辞必须写得美善。

  晋代以后更重文饰,祝盟就写得华丽多采。要是真的能感召神灵,应以诚信无愧为贵。

【注释】
[1]六宗:六种受祭祀的神。六宗的说法很多,据《尚书·舜典》"禋于六宗"注,指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六种。宗:尊,指尊祀之神。禋(yīn):祀天。
[2]三望:祭泰山河海。《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这里借指祭地上诸神。
[3]咸秩:《尚书·洛诰》:"祀于新邑,咸秩无文。"指都按次序祭祀了。秩:次序。
[4]甘雨:有利于五谷生长的雨水。
[5]黍(shǔ)稷(jì):黄米一类作物,这里泛指五谷。
[6]牺盛(chéng):祭品。牺:指用于祭祀的牛羊。盛:指放在祭器中的谷类。
[7]馨(Xīn),香气。《尚书》伪《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伪孔传:"所谓芬芳,非黍稷之气,乃明德之馨。"
[8]祝史:负责祭祀祝辞的官名。
[9]伊耆(qí):古帝名,一说为神农,一说为尧。蜡(zhà):年终的祭祀。
[10]八神:《礼记·郊特性》郑玄注为:先啬、司啬、农、邮表缀(zhuò)、猫虎、坊、水庸、昆虫。《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都说秦把八神为: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
[11]反:返回。
[12]宅:住所,指土的本来位置。
[13]这个祝辞载《礼记·郊特牲》。
[14]泽:薮泽,积聚之处。
[15]上皇:指伊耆氏。
[16]爱(yuán):于是。
[17]祠:春天的祭祀叫祠。
[18]耜(sì):一种翻土的农具。
[19]四海俱有:唐写本"四海"二字上有"与"字。《困学纪闻》卷十引《尸子》、这句原作"与四海俱有其利"。
[20]履:商代第一个君主商汤的名。
[21]圣敬:德高行慎。
[22]跻(jī):上升。
[23]玄牡(mǔ):黑色公牛。
[24]万方罪己:《论语·尧曰》中记商汤用玄牡祭天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25]郊禋:也是祭天的意思。
[26]素车祷旱:相传商汤曾素车白马,祷求救旱。素车,白色无漆饰的车。
[27]六事责躬:《荀子·大略》载商场的祷辞,其中用六件事责备自己:政不节、使民疾、宫室荣、妇谒(yè)盛(指内宠的于求太多)、苞(bāo)苴(jū)行(指贿赂公行)、谗夫兴。
[28]雩(yú)禜(yǒng):两种祭祀名。雩:求雨。禜:祷晴。这里主要指求雨除旱。
[29]大(tài)祝:殷周时期管理祭祀祝辞的官名。
[30]六祝:六种祈祷。据《周礼·春官·大祝》,这六种是:顺祝,顺民心求丰年、年祝,求长寿、吉祝,求福、化祝,弭兵灾、瑞祝,求风调雨顺、筊祝,元罪疾。
[31]庶物咸生:《大戴礼记·公冠》篇中所载《祭夭辞》、《祭地辞》,有"庶物群生"等话,这里用以代指《祭天辞》、《祭地辞》。庶物:即万物。
[32]旁作穆穆:《大戴礼记·公冠》篇中所载《迎日辞》,有"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等话,这里用以代指《迎日辞》。旁:溥,广大。穆穆:美好。
[33]夙兴夜处:"处"一作"寐"。这句是《仪礼·士虞札》中所载祔(fù)辞中的话。祔:祭名。
[34]祔庙:祭于后死者合于先祖之庙。
[35]多福无疆:这是《仪礼·少牢馈食礼》中所载祭祖祷辞的一句。
[36]少牢:羊豕二牲。诸侯的卿大夫祭祖用少牢。
[37]馈(kuì):祭祀用的熟食。
[38]宜社类祃(mà):出师的两种祭祀。宜社祭地,类调祭天。
[39]寅虔:诚敬。
[40]神祗(qí):泛指天地诸神。
[41]黩(dú):亵慢,滥用。
[42]谄(chǎn):奉承献媚。
[43]祝币:一作"祀币"。币即币帛,古称送入以玉帛等礼品为币帛。这里指祭品。史辞,祝史所献之辞。
[44]张老成室:指张老祝贺新建成的宫室。张老:晋国大夫。
[45]致善:唐写本作"致美"。歌哭之祷,《礼记·檀弓下》载晋国赵武"成室",张老的贺词中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等句。意为新建成的官室,可作祭礼或丧礼会聚宾客之地。赵武接着讲了两句祈求免祸的祷词。张老的颂和赵武的祷,被称为"善颂善祷"。
[46]蒯(kuāi)瞶(kuì):春秋时卫灵公之子。
[47]临战:蒯瞶逃亡晋国时,随晋国赵鞅与郑国军队作战。
[48]筋骨之请:《左传·哀公二年》载蒯瞶临战时曾祷请祖先祐护晋师"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成就)大事"。
[49]造次:仓促。颠沛:困顿。
[50]《招魂》:《楚辞》中的一篇,王逸认为是"宋玉怜哀屈原"而作(见《楚辞章句叙》)。
[51]组緉(xǐ):指文饰之始。组:冠缨。緉:束发的织物。都是文饰于冠的丝织物。
[52]肃:敬重,严肃。旨礼:唐写本作"百礼",指各种祭品。译文据"百礼"。
[53]硕:大。
[54]仪:唐写本作"义",义通议。译文据"义"字。《史记·封禅书》说汉武帝曾与"诸生议封禅"。
[55]参方士之术:《史记·封禅书》说:"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颇采儒术以文之。"方士:从事求仙、占卜等活动的方术之士。
[56]秘祝:皇宫禁内祝官。
[57]移过:把罪过推给下属或百姓。
[58]成汤:即商履。成汤是以万方之罪归于自己,和汉代帝王"移过于下"不同。
[59]振(zhèn)子:童男童女。
[60]驱疫:《后汉书·礼仪志中》载汉代曾以十一二岁的幼童击鼓驱疫。
[61]越巫之祝:祝一作"说",译文据"说"字,《史记·封禅书》载一个叫"勇之"的越巫说:敬鬼能使人长寿,"其祠皆见鬼,数有效"。
[62]礼:一作"体",指祝把的大体。译文据"体"字。
[63]渐:开始。
[64]祝邪之文:传为黄帝所作,今不存。据《云笈七籤》卷一百《轩辕本纪》所载,"祝邪之文"是黄帝对一种通万物之情而能说话的白泽兽的祝文。
[65]东方朔:西汉文人,字曼倩(qiàn)。骂鬼之书,东汉王延寿在《梦赋》的序中,说他幼年"尝夜寝见鬼物,与臣战,遂得东方朔与臣作骂鬼之书"(见《古文苑》卷六)。
[66]谴(qiǎn):责备。
[67]咒:祝告。
[68]陈思:陈思王曹植。
[69]《诰咎》:曹植曾感于大风为害,而借"天帝之命"作《诰咎文》(见《全三国文》卷十九),咎(jiù):罪过,灾祸。诰:一作"诸",诘咎即问罪。《诰咎文》中有对风神、雨神"害苗"、"伤条"等罪行的诘问。
[70]裁:同"才"。
[71]正义:正确的意义。《诰咎文》的序中说:"天地之气,自有变动,未必政治之所兴致也。"文中经过对风雨之神的责问,最后使得风调雨顺,"年登岁丰,民无馁饥"。所以说这才是"正义"的祝文。
[72]《礼》:指《仪礼》,也称《礼经》。
[73]祭祀:唐写本作"祭祝",指祭死者的祝辞。译文据"祭祝"。
[74]告飨(xiěng):报请享受。飨:同享。
[75]中代:本书《颂赞》篇称晋代为"末代",可见这里是以"中代"指汉魏时期。
[76]引神:一作"引伸"。而:一作"之"。译文据"引伸之"。
[77]山陵:帝王的坟墓。
[78]哀策:亦作"哀册",文体之一。据《文体明辨序说·册》,这是迁移帝王及太子、诸王、大臣灵柩时用的一种文体。
[79]周:指周穆王。
[80]盛姬:周穆王的妃子。
[81]内史执策:《穆天子传》卷六:"西至于重壁之台,盛姬告病(郭璞注:"疑说盛姬死也"),天子哀之。于是殇(未成年而死)祀而哭,内史执策。"内史:主管爵禄废置的官。策:策命,这里指赠死者之文。
[82]书赠:唐写本作"书賵"。賵(fèng):送给死者之物。
[83]诔(lěi):以列举死者德行为主的哀祭文,
[84]"太史"二句:唐写本作"太祝所读,固祝之文者也"。译文据此。《后汉书·礼仪志下》讲帝王丧礼中曾说:"太祝令跪读谥策。"太祝:官名,主管祝辞祈祷,汉代设太祝令。谥(shì)策:据死者生前德行加以封号之文,亦作"谥册"。这种文体也是因哀为文,义同于诔。
[85]修辞立诚:《周易·文言》中说:"修辞立其诚。"原指修理文教以立诚信,这里借指写祝辞的真诚。
[86]式:指祈祷文的格式。
[87]祭奠之楷:祭奠文的法式。
[88]大较:大略,大概。
[89]濛山:唐写本作"涿山"。班固有《涿邪山祝文》,今存四句,见《全后汉文》卷二十六。涿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译文据"涿山"。
[90]潘岳:西晋文人。
[91]《祭庾妇》:指潘岳的《为诸妇祭庾新妇文》。文残不全,见《全晋文》卷九十三。
[92]汇:类聚。
[93]昭:明。鉴:察看。
[94]騂(xīng)毛:唐写本作"騂旄"。相传周平王东迁时,曾作"騂旄之盟"(见《左传·襄公十年》)。騂旄(máo),赤色的牛。白马:《汉书·王陵传》载王陵说,汉高祖刘邦曾杀"白马而盟"。
[95]珠盘、玉敦(duì):盟誓用以盛血、食的器具,以珠玉为饰。
[96]方明:用六面六色方木以象征上下四方的神明,这里泛指神像。《仪礼·觐礼》:"诸侯觐于天子,为官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郑[97]玄注:"方明者,上下四方神明之象也。"
[98]神明:神灵,天地诸神的总称。
[99]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帝王。
[100]诅(Zǚ)盟:誓约。
[101]要(yào):约。
[102]周衰:指东周时期。
[103]以及要契:唐写本作"弊及要劫"。译文据"弊及要劫"。弊:运用盟誓的流弊。要(yǎo)劫:要挟,强制,指下面所讲曹沫、毛遂的行为。
[104]曹沫:春秋时鲁国人。《史记·刺客列传》载曹沫领兵与齐国打仗,三战三败,在鲁国应许献地求和的盟会上,"曹沫执匕曹劫齐恒公",迫使齐桓公答应退还齐国已占领的鲁国土地。
[105]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公元前258年,秦兵围困赵都邯郸,平原君带毛遂等二十人去楚国求救。因长期谈判未决,毛遂便按剑而上,要挟楚玉说:"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悬)于遂手。"迫使楚王订立合纵之盟,出兵救赵(见《史记·平原君列传》)。
[106]秦昭:战国时秦国的昭襄王。盟夷:和夷人订立盟约。夷:古代对我国边疆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巴郡阆(làng)中(今四川间中)一带夷人。
[107]黄龙之诅:《后汉书·同蛮列传》载秦昭襄王与夷人所订盟文是:"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黄龙:指难得之物,用以表示秦人绝不侵犯夷人。
[108]汉祖:汉高祖刘邦。建:封。
[109]山河之誓:汉高祖刘邦的《封爵誓》中说:"使河如带,泰山若厉。"(载《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厉:同砺,磨刀石。意思是希望所封爵位能长期保持,如黄河不会小得像一条带,泰山不会小得像磨刀石。
[110]渝始:指违背最初的盟誓。
[111]崇替:兴废。
[112]预:参与。
[113]臧洪:东汉人,字子源。
[114]歃(shà)辞:指臧洪的《酸枣盟辞》(题目据《全后汉文》)。歃:即歃血,古代盟誓时以鸡狗或牛马之血含于口,以示信用。汉未董卓乱起,一些州郡首领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县北)会盟,臧洪首先登坛,作了慷慨激昂的盟誓。
[115]截:断。
[116]蜺(ní):同"霓",这里泛指虹霓。
[117]刘琨:晋人,字越石。铁誓:坚定的盟誓。刘琨有《与段匹磾(dī)盟文》(载《全晋文》卷一○八),与段匹磾相盟,共同效忠垂危的西晋王朝。
[118]精:精诚。
[119]霏(fēi)霜:雪霜,这里喻坚贞之意。
[120]反为仇雠(chóu):臧洪后被同时起来讨伐董卓的袁绍所杀,刘琨后被段匹磾所杀。雠:义同仇。
[121]戮(lù)心力:合力同心。戮:同勠,并力,合力。
[122]幽灵:鬼神。
[123]九天:九方之天,这里泛指天。正:证。《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
[124]感激:有所感动而奋发的心情。
[125]敷辞,指写作盟辞。敷:陈,散布。
[126]处辞:指用实际行动来对待盟誓之辞。
[127]宜在:唐写本作"宜存"。译文据"宜存"。
[128]殷鉴:借鉴,原意是殷人以夏之灭亡为戒。
[129]恃(shì):依靠。
[130]毖(bì):谨慎。钦明:《尚书·尧典》中说,尧有"钦、明、文、思"四种道德,所以能安其所当安者。孔颖达疏:钦是"心意恒敬",明是"智慧甚明"。这里借以泛指祝盟者应有的道德。
[131]谈:说,指祝辞。这里用"谈"字是为了和"甘"、"蓝"、"惭"等字押韵。
[132]甘:美。
[133]季代:末代,和本书《时序》篇中"季世"同,指晋代以后。
[134]弥(mí):更加。
[135]绚(Xuàn):文采,华丽。
[136]格:来,至。

  《祝盟》是《文心雕龙》的第十篇。本篇以论述祝文为主,同时讲了与祝文相近的盟文。祝和盟都是古代"祝告于神明"的文体。盟文在历史上出现较晚,也没有多少文学意义。祝词在上古人民和自然斗争中就经常用到,后世流传下来的祝词,有的是在没有文字以前便产生了。在有了文字以后,又多以长于文辞的人担任"祝史",正如鲁迅所说:"连属文字,亦谓之文。而其兴盛,盖亦由巫史乎。"祝词的写作,又注意"练句协音,以便记诵"(《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所以,祝词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
  本篇分祝和盟两大部分。第一段讲祝词的产生及其发展情况,第二段讲祝词的写作特点,第三段讲盟文的产生及其流弊,第四段讲盟文的写作特点。
  刘勰在本篇所论,并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是他落后于当时先进思想家的地方。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他讲祝词的产生,是"兆民"在生产活动中出于对风雨诸神的敬仰,而要有所报答或祈求,这反映了上古人民和自然斗争的淳朴思想。刘勰强调"利民之志"而反对移过于民,不满于向鬼神献媚取宠,或利用鬼神以自欺欺人。二、刘勰总结史实,从而认识到兴废在人,鬼神是靠不住的,所以明确提出"忠信可矣,无恃神焉",要后人警戒。

文言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