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宋词 元曲 近代诗 文言文 写景的古诗 论语 诗经 孙子兵法 爱国的诗句 李白 杜甫
当前位置:查字典>>文言文>>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译文及赏析

一、基本解读

这是一封朋友之间的书信。写于宋仁宗景禧三年(1036)秋。这一年因上书论救革新派人士范仲淹,先被贬至郢州。其后欧阳修因《与高司谏书》获罪,被贬夷陵县。这封信是到夷陵县后写的。

前半部分(1~4段),从分别时自己受骗失约说起,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离京赴贬所一路上的情景以及对老朋友的挂念。

后半部分(5~8段),集中恳谈了自己被贬后的思想。一是不后悔自己“极愤而切责”的行为,变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二是决定直面人生,勇对逆境,既不“戚戚怨嗟”,也不“傲逸狂醉”,向老朋友提示了自己坚守正道,始终不渝的心迹。

二、参考译文

我顿首请安,师鲁十二兄书记:前不久在京城分手的时候,你吩咐我派人到河边相送。我接受你的嘱托,派了一个老仆人出城相送,他回来却说没有见到你乘的船只。当天晚上,我收到了你亲手写的便条,才知道你停船在河边等待,怪我不派人相送赴约。我这才知道是那个仆人懒得前去送行,用谎话来搪塞我。我动身之时,御史台的官员使出各种苛刻手段来催促我动身,比不上催你动身的人那么宽厚懂礼,因而使得我惶恐急迫,不知如何是好。因此,我没有在京城给你留下书信,只好再三托付王君贶给你写信顺带告之我的情况,接着就向西出发了。开始我想走陆路去夷陵,因为天气太热,又没有马匹,便只好走水路。我沿汴河前进,再渡过淮河,泛舟长江,一共五千里,经过一百一十天才到达江陵。途中没有寄信的地方,不知道君贶是否曾给你写信说明我的情况。

等我来到荆南后问明当地人,他们说距离郢州只有两天的路程,我这才赶忙给你写信加以问候。又见到我哥,听他介绍:有人见到师鲁你经过襄州,算起来你已到达郢州很久了。师鲁你现在是高兴还是忧愁这不问我便能知道,急于问候的是,你分别后身体是否平安?以及家里人如何看待这件事,不会有人苦苦埋怨吧?六郎的病好了吗?

我在路上走了好久,但这些水路都是我往日曾游历过的,处处有老朋友和亲戚加以款待,又没有遇见大风大浪。我的老母亲很相信算命先生的话,认为此次旅途一定是安宁顺利的,结果真是如此;又听说夷陵出产稻米、麦子、鲜鱼,就像开封、洛阳一样;还出产梨、栗子、柑橘、柚子、竹笋、茶叶等,都非常好吃,感到庆幸欣慰。昨天,因为去拜见转运使,行了下级对上级的参拜礼节,方觉得自己确实被贬为县令了。其他的倒是和过去的都一样。

你给我的便条说,担心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些怀疑,其实倒没有别的事,唯一担心的是对高司谏的责备是否太重以博取忠直名声的动机。现在我想清楚了,不再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是,你说我对朋友的为人不清楚,你的这种着法好像不了解我的心。当我给高某写信的时候,已经知道他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从极度的愤怒出发来深刻责备他,并不是把他当作朋友看待的。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就没有什么令我吃惊的了。沿途有不少人对我获罪感到意外并加以安慰,其实他们都不了解我的心。你又说我此举不能称作不孝,这又错了。即便获罪被杀,也不是不孝,这事应该见面说清楚。

五六十年来,上天造就了这么一批人,身为官吏却小心畏惧,(这些人)遍布全国,互相模仿形成风气。忽然见到我们几个人的所作所为,以至就连做饭的老妪,都感到很惊异,互相议论。却不知道这种事古人天天都在做,(他们)仅仅关注是对还是不对罢了。还有人深深地赞叹我的行为,其实是他们见识不多。让人叹息的是如今世人已很久没有见到过古人那样所作所为了。人们常用砧板、斧头、大鼎、大锅来烹煮杀害直言的人,但那些正直敢言的人宁可死也不牺牲道义,他们走向这些刑具就像去赴宴、睡觉那样从容。坚持正义的人在旁边看到有人慷慨就义,知道这是应该做的,并不十分惊讶感叹。史书上写下他们的行为也不过是为警戒后世愚蠢软弱的人,使人知道这些事应该承担而不能逃避,绝不是认为他们的行为奇特,写下来令人惊诧用的。所幸的是现在朝廷讲究仁慈,不再用这类刑具,假如仍有这类刑具,有一个人敢于触犯,不知大家要惊奇到什么地步。不过,我们这些人也要绝口再不谈以往的事了。(我)住在清静偏僻的地方,每天注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些事本来是不必说的,不过你信中认为我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怀疑,需要了解我对于这次贬官的态度,所以略微说说。

余安道同我在楚州相遇,曾较详尽地讨论了人生的福祸,余安道也认为我们这次的行为是对的。等到夷陵后再写信给你,就可以更好地使你知道我对这件事的态度。我又曾对余安道说,每当看到前代某些有名的人物,他们讨论政事慷慨激昂,不怕杀头,真像一个坚持正义之人的样子,可一到贬谪的地方,却开始悲伤怨悔,那种不能忍受的失意忧虑情绪便表现在文章中,他们的内心喜乐哀伤竟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即使像韩愈这样的人物也免不了这个缺点。(我)用这种情况来提醒余安道,叫他切莫写悲伤的文章。你考虑一下我这些话,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对这件事的态度了。近代也有因为正直敢言而被贬的人,但某些人被贬后便放荡纵酒,自称只为大事而不拘小节。所以,相别时你自我告诫,要勤俭尽本职,不要酗酒。在这件事上,我也遵循你的话。我的咽喉的病出京城后就已经好了,直到现在没喝酒。到夷陵县后,办公事很勤劳,改掉了在洛阳时懒散的毛病。

夷陵有一条路可通郢州,只有几天的路程,老仆人可以为往来(送信)。秋天气候转寒,千万要保重身体,言不尽意。欧阳修拜上。

三、精华赏读

1、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

一是表现为对贬官的态度。作者在信中对尹师鲁袒露了自己对被贬官一事的态度,他认为“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而好友说的“非忘亲”也是不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是“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官,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且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他自己已严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饮酒”,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不要像“前世有名人”那样,“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他勉励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文中的这一系列表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概,凝成一股气韵萦绕于字里行间,这正是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所至。

二是表现为对友情的珍重。作者于信的开头几段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关切、思念师鲁的心情,他对未能如约相送而遗憾;行程中没有寄信之处不能与师鲁通信而牵挂;本人到荆南后又急于打听师鲁任所郢州的情况;他迫不及待地要“问候”师鲁,打听对方“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这些看似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却表现了作者对挚友的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细腻、亲切,充满了人情味。

2、笔调平易自然,亲切委婉。

此文中不见欧阳修一贯的豪壮磅礴的气势,不见了大开大合的曲折,而代之以反复亲切的慰藉、叮咛,细腻人微的表白、鼓励。作者在文中共用了12个“也”字,使行文非常自然、平易,语气格外舒缓从容,拉家常,叙衷肠,直抒胸臆,委婉动听。作者的措辞也非常注意亲切平易,选用了不少日常生活用词,如白头奴、家兄、家人、老母、米、面、鱼、梨栗、桔柚、大笋、灶门老婢等,这些词语浅白、通俗,可想见作者在写此信时其神态是那么的松弛、自然。另外,作者多用松弛自由的散句,便于明白流畅地表情达意,也增添了行文的平易自然

网友关注

文言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