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读《致良知》有感字精选.docx
- 2022-12-03 07:50:46发布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致良知》有感字篇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终遗言
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读《致良知》有感字篇二
《厚黑学》主张黑;但绝不是强调在世间行使恶;只是为了每一个人以合适的方式在一生中赢得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为人处世非有厚的功夫不可。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须脸厚心黑,并倡导人性本恶,善是后天诱导的结果。但我想说的是,你们看到的是表面,书中提及的脸要厚就是要人有忍耐力,强调一个忍字;而心要黑就是要人有果断力,强调一个断字。
我一开始还读得有趣,可渐渐发现这门学问的沉重之处。李宗吾先生盛赞厚黑,大肆宣扬厚黑,无非是讽刺社会现实生活中那些真正实践厚黑学的厚颜无耻,黑心黑肝之徒。同时,他开创厚黑学的含意我也隐约明了:世间厚黑者太多,良善之人往往受其欺压;若将厚黑者的厚黑的秘密或伎俩公诸于众,厚黑者便无计可施,无法生存。此时我又想起包龙图在教他侄子为官之道时说过:对付奸官,自身必须比他们更奸。我想此法用于对付厚黑者也不失为一种良方。毕竟明枪易档,暗箭难防,你只有比对方更后更黑,对方才无法动你分毫。由此又可观出,李宗吾先生所宣讲的厚黑学说,不仅可用于防守,也可用于反击。当然,反击的对象仅限于厚黑者,不然就失去原本学习厚黑学的意义,使更多良善之人受害。厚黑学读后感600字(二)
自古出书者,不计其数,能称精华的,屈指可数。然李宗吾出书于民国,却能在中国文化中有辉煌一笔,必有过人之处,后简单翻阅,发现他之所以敢自称厚黑教主,的确文采与思维超越常人,外加旧时读书人内在的一种狂傲,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碰撞,造就了如此一位文坛奇葩,以圣贤自居,评论天下。
厚黑学以三国英雄、楚汉名将为主论叙脸厚心黑之心得,以三步工夫为总结,强调黑与厚的不同概念。
李宗吴对人性的理解,以恶为先,所以论人,先看到恶的一面,然后放弃人性善的一面,讲自古英雄都是用仁义道德的外表,来体现人之初,性本恶的个人观点。所谓成功之人必有成功之处,历来英雄,先不论出身,其成功的前提,主要来源个人魄力,周围人因个人人格,舍命相护,助成就大业,如只知道厚黑之术,何来民心所向?如果人们每天只知道修习厚黑,增长世智辩聪,勾心斗角,抛弃生命本来,人格分裂之人,只会越来越多。乱世之中,单凭仁义道德,的确不易生存,然只懂厚黑,也许生存不成问题,但内心恶越来越重,没有善念洗涤内心,不足以成其霸业。秦始皇用秦朝几代努力的基础,以个人才能统一六国,暴政之下,数年后,天下大乱。
厚黑学用三步概括厚黑三种境界之人,其一,厚如城墙,黑如煤炭;其二,厚而硬,黑而亮;其三,厚而无形,黑而无色。从书中所看,李宗吾仅仅看到第二种境界,对第三种境界,只靠普通善恶无法诠释,所以避而不谈。
六祖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获得禅宗衣钵,而此诗中字字指向无字,厚黑学第三种境界以无形无色为总结,也指向无字,所以个人认为,参悟佛法与理解厚黑学,先从无字入手。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指出,天地与圣人之心永远相同,天地滋养万物,不求回报,万物践踏、侮骂天地,天地也没有报复众生,圣人也是如此,用无我无私之心对待百姓。
如果以道德经此观点来看厚黑学,那么第三种境界中的厚而无形,黑而无色从基本立足点就出现差别,大智之人,不是厚而不厚,黑而不黑,而是已经超越常人对厚与不厚,黑与不黑的理解,到达与天地同在的深层价值观念,只是作者还没领悟其中境界。如果用这种无我无私之心反观过来,书中所论王明阳的致良知与厚黑学,一善一恶,都属一家之言,分开人性,强行对立。
厚黑学之所以能立足与世,经久不衰,根本就在厚黑两字。一般人往往只在意眼前利益,如果用第一种境界厚如城墙,黑如煤炭的方法,能立马见到效益,但不能长远。比一般人聪明一点的人,要的是长远利益,不在意当前,就用厚而硬,黑而亮之法,可以到达最终目的,且久远。如企业生存,不讲诚信,短期可得益,然不能长久,最多可得温饱,讲诚信者,有时宁愿亏钱,打造品牌,谋求长远利益。
总体来讲,李宗吾对人性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打破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矛头直指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模式,大胆揭露人性的黑暗面,以不同观点解读人性,其学说所造成的社会冲击,足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评为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