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网 >> 天气 >> 天气资讯 >> 城市天气资讯 >> 上海怀旧地点一二三,感受70年代上海

上海怀旧地点一二三,感受70年代上海

上海滩可以怀旧的地方一、二、三

(一)

电影<色戒〉里,颠沛流离到上海的王佳芝,身穿竹布旗袍,失神地站在街头领救济米的队伍中,背后是店铺林立的上海老街;后来,邝育民与王佳芝重逢的茶馆,邝育民用来掩护身份的旧书店;吴先生授意王佳芝做回”麦太太”色诱易先生的小阁楼,易太太带王佳芝外出听戏邂逅易先生的老茶馆,这一切场景,都来自“新场”古镇。

随一行人去南汇“新场”采风去。在石驳岸上了船,同行的女人叽叽喳喳,随着小船摇啊摇地摇进古镇的水道。没有《色戒》里紧张压抑的氛围,倒让我想起“桃花流水鳜鱼肥”。游水乡一定要走水路,这才领略得到“水”的味道。岸边的一株杨柳一株桃,临水人家的屋瓦、窗棂,伸到水边来的石阶,不时经过的石拱桥,映在水里全成了颤巍巍虚的影,却比实在的景致更好看。

这新场自宋时起也有千年了,若不是被李安慧眼识的,恐怕现在也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周庄、乌镇自被“开发后”越来越失去了水乡原初的魅力,幸新场还未被“全面开发”。老街上保留了《色戒》拍摄时的原貌,烟纸店、书店、裁缝铺,老旧的木门板黑黢黢的能滴下油来。

上“天下第一楼”喝茶听书,喝的是酽酽的大麦茶,听的是乡村俚曲,比苏州评弹少了些“嗲”,少了些“糯”,倒也不矫揉造作。想这新场原先是个“盐码头”往来的都是些歇脚的苦力,在南方闷热的夏日,累了一天的人们到水边的茶楼吹吹风,花点小钱喝茶听书,活泛下酸疼的筋骨,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快乐。

有人的地方必能慢慢的聚起“气”来。被人的气息沁润过的老房子、老街巷才引得后来人不断来此探寻,在别人的故事里品自己的悲欢.

目光越过窗格上的花棱,望向石桥下面淙淙的流水,那水有一点点浊,但毕竟是千年流水……

(二)

南京西路中信泰富一带,往来穿梭的净是些时髦、漂亮人物。而我想看的并不是他们。穿过不太宽阔的马路,就离华丽精致的手表专卖店不远,很容易错过的有一处弄堂,叫作“静安别墅”。

在南京西路上徜徉的人,多半想不到,从这小小的入口进来,竟是一大片齐整的里弄房子。下午的阳光正好,楼上人家竹竿上晾满花花绿绿的衣裳;门前躺椅搭着一床懒洋洋的棉花被;借着隔壁人家的一点树荫,一桌麻将牌正洗得稀里哗啦;一小间只够挪转身的屋子,开着家老式理发店,满脸肥皂沫的老人家微微闭着眼,享受理发师傅周到的照顾;隔不远又有一家裁缝改衣店,店员佝偻着身子在那里忙碌着。想不出那是怎样的生计,如今又有几个人还需要改衣服来穿?有人租下小院开起了画廊,墙上的涂鸦有一些放肆和嬉皮,甜甜的咖啡香飘进秋日午后慵懒的弄堂。一位老太步履蹒跚挪腾到屋外来,我愿意想象,她当年是如何的花容月貌。。。

这里正经历着大规模的修缮。一些民工师傅绣花似地小心敲掉建筑斑驳的外墙,再把别处运来的老砖一小块一小块地贴上去,然后勾线,打磨。如此一来,临街的墙都穿上了新衣。我站在那里看他们熟练又稳妥地安放着每一小块墙砖,时间不知道从哪里溜走了。

抬起头,近景是老房子参差的屋顶,远景是梅龙镇广场富丽堂皇的玻璃外墙,一样的阳光照在老弄堂里是暖的,在那不苟言笑的幕墙上倒有了几分凛冽,感觉有些诡异。

(三)

东湖路七号,离淮海路很近,一座精致优雅的法式建筑,叫作”大公馆”,这”大”大有来头,它原是海上大亨杜月笙的别墅,后来曾为戴笠所有,因此上,走近这建筑的时候,隐隐感到一种森然之气.

如今它的底楼是高级酒吧,楼上是海派餐厅.它似乎蕴藏的东西太多,各路风云人物,一次次的历史更迭,杜月笙后来客死香港,戴笠在南京的上空化了灰,而它仍在这里,恪守着主人的秘密,在周围的高楼大厦之间,苟存呼吸,仿若一位智者.

有了年头的房子大约是有生命的.它也有记忆.哪一年曾生过一场大病;哪一年受过的伤结了个疤,哪一年有个人闯进来,影子再也挥之不去;哪一年天天等一个人来,如今他再不来了;哪一年有人为她燃起所有的灯,却在某一天全都熄灭,哪一年所有的季节都是春天,金子似的阳光从早照到晚……

你若觉得她是风烛残年可又错了,如今她美得更有风华。推开厚重的大门,翻新过的古董家具依然程亮,地板光可鉴人,法式廊柱、壁炉、烛台、吊灯值得一看再看,鲜花、沙发、窗帘搭配得无可挑剔。在这里,唯一不对的是你自己。你该着旗袍华服、吐气如兰、露出精致易碎的微笑。

点一杯雪利酒在手,在落地窗前落座,阳光照在外面的草地上好像在做梦一样。我愿意相信,这是七十年前的上海,外面的世界动荡得仿佛一碗水随时会泼洒出来,而我守着这一刻的宁静,我等的人在路上.


资讯分类

出行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