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冷雪花越大吗?
人们在描述寒冷的冬季时,经常会用“鹅毛大雪”来形容。说到鹅毛大雪,往往让人想起东北的林海雪原,好像鹅毛大雪是高纬度严寒地区的产物。实际上,气温越低,天气越冷,雪花越小。鹅毛大雪的形成,跟天气寒冷并没有直接关系。
天气不冷是不可能下雪的。但是,天气越冷,气温越低,雪花晶体越小。在天气十分严寒时,形成的雪花晶体,其直径往往不到0.05毫米。气象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观察:当空中温度在-8℃至-5℃时,形成棱柱状冰晶;在-5℃至-3℃时,形成针状冰晶;在温度为-3℃至0℃时,生成薄薄的六角板状冰晶。可见,在温度为-3℃至0℃时,雪花形状最大、最完整。在非常严寒时形成的雪花晶体反而很小,用肉眼几乎看不见,只有在阳光下闪烁时,人们才能发现它们像细粉状,这种雪被称为干雪。
那鹅毛大雪是怎样形成的呢?据悉,所谓的鹅毛大雪,其实并不是单个雪花。雪花从云中下降到地面,路途很长,多个雪花很容易互相附着合并在一起,这种由许多雪花粘连在一起,甚至经过多次的合并而形成的大雪片,就是我们所说的鹅毛大雪。我们见到从天空中降落的单个雪花晶体,直径一般为0.5毫米至3毫米,但经过多次合并形成的大雪片,最大的直径可达15毫米左右。
同时,水汽条件越好,雪花也会越大。长江中下游地区空中的水汽条件比黄河中下游地区要好很多,一旦冷空气南下,所带来的降雪范围和降雪量比湿度小的北方地区要大,有时漫天飞雪,十分壮观,甚至达到暴雪级别。1955年1月,在安徽省寿县和江苏省南京,一场大雪曾达到了52厘米和51厘米的积雪深度。
上一篇:预报时间不同 预报内容有别
下一篇:人工增雨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