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
赤潮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赤潮是海洋水体里的显微藻类,主要是裸甲球藻或其它藻类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的结果。引起赤潮的藻类繁殖到一定的密度时往往使一块一块的海水出现异常的颜色,由于通常为红色,所以称为“赤潮”。近几年在我国海域越来越频繁发生的赤潮现象,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警惕,人们有谈“赤潮”(redtide)色变的感觉。赤潮对于海洋生态及渔业都构成了极大的危害。由于裸甲球藻等显微藻类繁殖极快,抢夺了其它海洋生物的营养源,并且它能产生毒素,其它海洋生物吞食这些藻类后容易死亡,所以赤潮发作时往往造成鱼虾等海产的大量损失。
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偶尔也有关于赤潮的记录,因此古人认为赤潮是一种自然发生的、非正常的海洋现象。但是近几年来在我国海域赤潮的发生频率如此之高,说是一种自然现象就解释不通了。海洋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近期频繁发生的赤潮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工农业废弃物的大量入海,尤其是氮、磷高含量的污水的入海,造成海水中营养物质的大量增加(科学上称为富营养化),正是赤潮频发的主要因素。据报道,近年来排入大海的氮、磷以每年50-200%的速度增长。因此,赤潮现象的频繁发生,我们人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赤潮一般多发于海湾等近海地带。很少见于深海及江河的入海口。现在没有能准确预报赤潮的发生时间及地点的方法,在温度、盐度及风力适宜的情况下就会发生赤潮。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种能够阻止赤潮发生及扩张的有效的手段。现在科学家们正在深入了解赤潮的成因及分析引起赤潮的这些藻类,并希望以此找到控制赤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