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百科以及专业气象名词解释
很多人对气象名词并不了解其中的意思,如低压槽、冬半年、倒黄梅、厄尔尼诺现象等等只听其名但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就来看天气网为您提供的天气百科以及专业气象名词解释。
沙漠气候与湿润气候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带,其位置常呈马蹄形环绕着沙漠气候区。草原气候的降水量比沙漠气候区多,但仍不足以生长树木。可分为:(1)热草原气候,分布在低纬度热带沙漠的外围,最冷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2)冷草原气候,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赤道南北两侧5-10度间区域的气候。其基本特点为:(1)气温高。年平均气温为25--28℃;(2)雨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3000mm,且降雨分布比较均匀,无明显多雨期和少雨期;(3)湿度大;(4)气象要素的年变化不显著。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几内亚湾、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和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属于这类气候,但也有将赤道气候归属于热带气候。
赤道高压:出现在赤道缓冲带的内反气旋。
在沙漠地区,由于局地增热不均匀而形成的旋转式尘柱。
由强风将地面积雪卷起,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分低吹雪(2米以下)和高吹雪(2米以上)两种。
在大气候或区域气候的背景条件下,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或小气候。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五岛”的特征,即“热岛”、“湿岛”、“干岛”、“雨岛”、“混浊岛”。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春分:也是昼夜平分的一天,从此黑夜更短,白天阳光伴随我们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天气当然也会越来越温暖,全国各地全面进入春播的大忙季节。
百叶箱在气象台站用于以安置测定空气测试和温度仪器的防辐射装置
白灾,草原被深度超过15cm的积雪覆盖,使放牧无法进行的一种灾害。如果积雪疏松,马、羊尚有可能扒开雪层吃到牧草;如果积雪由于乍暖后又降温,雪表面结成冰壳,则牧畜不仅吃不到草,而且易受冰壳刮伤。
飑线,也称不稳定线或气压涌升线。中尺度天气之一。是一种范围较小、生命史较短的气压和风的不连续线
变性气团,也称中性气团。离开原地后受沿途下垫面性质的影响,改变原有基本物理属性的气团
冰雹,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
冰粒,透明的丸状或不规则的固态降水,较硬,着硬地一般反弹,直径常小于5毫米。有时内部还有未冻结的水,如被碰碎,则只剩下破碎的冰壳
冰针,飘浮于空中的很微小的片状或针状冰晶,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可辨,有时可形成日柱或其他晕的现象
暴风雪警报,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并且不能判定当时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发生时寒风凛冽,道路掩埋,形成灾害。中国内蒙古、东北、北疆冬季多见,风向西北或偏北
暴风雪,即雪暴,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并且不能判定当时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暴雪,降雪强度较大的雪(下雪时水平能见度距离小于500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5mm)。
暴雨,降雨强度和量均相当大的雨。在我国除个别地区之外,一般指日(24小时)降水量50-99.9 毫米
冰雹警报,冰雹是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一般从积雨云中降下。冰雹的单个冰球叫雹块,雹块的大小差异很大,一般降雹的最大雹块直径小于3cm,常见的如豆粒大小,个别罕见的直径大于10 cm。雹块越大,下落速度和破坏力越大。如直径大于3 cm的雹块质量为13g,落速约25m/s,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冰雹一般出现在对流活动较强的夏秋季节,尤以中纬度内陆地区为多。降雹区常呈带状,宽约几十米到几千米,长约几十千米,成为雹击带。冷涡等天气扰动所伴随的降雹,可以不连续地出现在很大的范围内。冰雹常砸坏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威胁人畜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暴风雪警报,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并且不能判定当时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发生时寒风凛冽,道路掩埋,形成灾害。中国内蒙古、东北、北疆冬季多见,风向西北或偏北
白露,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白色的露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气温还将逐渐下降
大风警报,区内已出现或即将出现6级(蒲福风级,下同)或以上大风警告性的信息。通常,以气象电报、明愈广播或悬挂风球等方式发布。
我国海上渔船(尤以木帆船)抗风力弱,为保证安全,大风警报的标准定为6级10.8-13.8m/s(22-26节)。在陆地上,由于大风的地方性很强且各地差异甚大,因此发布大风警报的标准不一
大雾警报,雾是悬浮在地面的大气中大量细微水滴(或冰晶)的可见集合体。雾和云的区别仅仅在于是否接触地面。雾使地面的水平能见度显著降低。按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使能见度降低到1公里的称为雾,能见度在1-10公里的称为轻舞。雾多为乳白色,城市工矿区的雾可带土黄色或灰色,冰雾可呈暗灰色。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水汽达到(或接近)饱和,在凝结核上凝结而成。雾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形成:(1)空气温度的降低,从而产生平流雾、辐射雾、上坡雾等;(2)空气中水汽的增加,从而产生蒸发雾、锋面雾、生物雾等。雾按其微结构和温度可分为三种:(1)暖雾,由温度高于0℃的水滴组成;(2)过冷雾,由温度低于0℃的过冷水滴组成;(3)冰雾,由冰晶组成。其中过冷雾常能通过人工催化而被消除
地温,地表面和以下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的统称。单位,指一定口径的蒸发器中的水因蒸发而降低的深度。单位,摄氏度(℃)。
冻雨警报,冻雨是由过冷水滴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低于0℃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0℃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严重的雨凇会压断树木、电线杆,使通讯、供电中止,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冻雨出现时地面往往不太寒冷(0?-3℃),上空为逆稳,有一层温度高于0℃的暖层。降水在暖层里为雨滴,下落到近地面大气中就成为过冷却的冻雨,往往会造成一些危害
大雪,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自冬至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大寒,是一年当中最冷的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节气的到来表示天气会变得更加寒冷
大雨,一般指日(24小时)降水量25-49.9毫米
大暴雨,一般指日(24小时)降水量100-250毫米
冻雨,由过冷水滴组成的,与温度低于0摄氏度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
大雪,24小时降雪量5.0-9.9毫米的为大暴雪
大暴雪,24小时降雪量20-29.9 毫米的为大暴雪。
多云,天空中有4-7成的中、低云或6-10成的高云时的天空状况
低压中心,在低气压系统中,气压值最低点
低压,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大气涡旋,称为“低气压”简称为低压,也称为气旋。在北半球,低压区的气流作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气流作顺时针旋转。气旋按其所在地理位置和热力属性的不同,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类。
低压槽,从低压区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简称为槽,槽中的气压值比两侧的气压要低。在天气图上。低压槽一般从北向南伸展。凡从南向北伸展的槽称为倒槽,从东向西伸展的槽称为横槽。从北向南伸展的低压槽一般是处于西风气流中,而横槽是在东北气流与西北气流的交界处,倒槽则是处于偏东气流之中。槽中各条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联线称为槽线。在对流层的中下部,低压槽附近的气流呈辐合上升的形式,故在低压槽附近易产生气旋等天气系统,并常伴有雨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冬半年, 一年中,比较寒冷的半年。在北半球,一般指秋季10月经冬季到春季3月的这段时间。这期间,太阳直射点从赤道逐渐南移到南回归线后,再返回到赤道。相应的其日照时间较短,接收太阳辐射热量少,是一年中气温较低的半年,故也称为冷半年。
倒黄梅,出梅进入盛夏已数日,长江中下游气象要素已具盛夏特征后又再转入具有梅雨特点的天气。
倒春寒,初春(一般指三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5天的平均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2℃以上时称为倒春寒。
东亚季风,盛行于东亚地区的季风。中国、朝鲜和日本都属于东亚季风区。
低空急流,是对流层下部离地面1000?4000米层中的一支强风带,中心风速一般在12米/秒,最大可达30米/秒。
冬寒常湿气候,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西部和广大内陆地区,为极地气团的源地,天气稳定、寒冷,冬季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沿海地区(挪威一带)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10℃,而在内陆与东部地区则可降到-20℃以下。最暖月平均温度为10--20℃。年降水量不到500mm,但季节分配较均匀。积雪期长,生长期短,夏热不足,不利于农业发展,但可成为重要的林业基地。地区包括:在欧洲大陆上除被勒拿河流域中断的那部分外,几乎从挪威一直延伸至勘察加半岛,在北美从阿拉斯加西部横贯整个大陆至纽芬兰。
东亚大槽,简称东亚槽。亚洲大陆东岸(1400E)附近,对流层中上部常定的西风大槽。系海陆分布及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大气运动产生热力和动力影响的综合结果。
冬寒夏雨气候,位于北半球大陆东部和南部,与温和夏雨气候接壤。南北跨度大,从40°N 略偏南直至北极圈附近。冬季寒冷但南北差别很大,最冷月平均温度在南部仅稍低于0℃,而北部则可达-40℃。夏季南北差异小,最热月平均温度在南部高出20℃,而北部在2℃左右。北部夏季很短,而最高温度常高出25℃,极端最高温度有时高达39℃;而南部夏季,则日最高气温常高出30℃。年降水量在南部为500?1250mm,北部则为500mm以下。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以对流性阵雨为主。属于这一气候的主要地区有我国华北平原与东北地区、朝鲜与日本北部以及西伯利亚勒拿河上、中游与北美的大湖区域附近等。
地质灾害气象条件警报,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
冬寒常湿气候,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西部和广大内陆地区,为极地气团的源地,天气稳定、寒冷,冬季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沿海地区(挪威一带)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10℃,而在内陆与东部地区则可降到-20℃以下。最暖月平均温度为10--20℃。年降水量不到500mm,但季节分配较均匀。积雪期长,生长期短,夏热不足,不利于农业发展,但可成为重要的林业基地。地区包括:在欧洲大陆上除被勒拿河流域中断的那部分外,几乎从挪威一直延伸至勘察加半岛,在北美从阿拉斯加西部横贯整个大陆至纽芬兰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于阳历的范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
厄尔尼诺,为西班牙语“EI Nino”的音译。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
厄尔尼诺现象,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激烈上升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年末圣诞节前后,所以当地人成为“圣婴”(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
风暴潮警报,风暴潮是发生在近岸的一种海洋灾害。它是由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对海面作用导致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常给沿海一带造成危害
风,空气的水平流动现象。用风向和风速表示:风向分十六个方位;风速用风级或多少米/秒表示,分用2分钟的平均情况表示的平均风速和瞬间情况代表的瞬时风速。
风的强度用风速表示,一般采用蒲风级或多少米/秒来衡量,分十三级:
静风:即0级风。
和风:即4级风。风速在5.5-7.9m/s之间的风。
微风:即3级风。
大风:即8级风。平均风速为17.2-20.7m/s的风。
狂风:即10级风。
暴风:即11级风。风速在28.5-32.6m/s之间的风。
飓风:即12级以上风。(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力12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称为台风)。
阵风:瞬间风速忽大忽小,有时还伴有风向的改变,持续时间十分短促的现象。
黑风:瞬间风速较强、能见度特低的一种强沙暴天气。
干热风: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天气。
寒露风:秋季冷空气侵入后引起显著降温使水稻减产的低温冷害。
季风:盛行风向一年内呈季节性近乎反向递转的现象。
信风:即贸易风,低层大气中由副热带高压南侧吹向赤道附近低压区的大范围气流。
海风:沿海地区,由于大陆地面白天增热而产生的从海域吹向陆地的风。
陆风:沿海地区,由于大陆地面夜间辐射冷却而产生的从陆地吹向海域的地面风。
下击暴流:一般在地面或地面附近引起辐散型灾害性大风的强烈下沉气流。
风切变:风矢量在特定方向上的空间变化。
山风:在山区,由热力原因引起的夜间由山坡吹向谷地的风。
谷风:在山区,由热力原因引起的白天由谷地吹向山坡风。
飑: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常伴雷雨出现。
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砂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
副热带,也称亚热带。南、北纬越25?35度间、地理上将其范围扩大为南、北纬25?40度一带。
副热带高压,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副热带高压的东部是强烈的下沉运动区,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所控制地区会出现持续性的晴热天气。而副热带高压的西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雷阵雨天气。随着季节的更迭,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也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从1月到7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呈现出向北、向西移动和强度增强的趋势;从7月到1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则有向南、向东移动和强度减弱的动向。这种季节性的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
锋面,通俗的讲,就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面就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的交界面,或者叫做过渡带。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也简称为锋。锋面的长度与气团的水平距离大致相当,由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宽度比气团小得多,只有几十公里,最宽的也不过几百公里。垂直高度与气团相当,几公里到十几公里。锋面也有冷暖、移动、静止之分。
锋区,天气图上温度水平梯度大而窄的区域,如果它又随高度向冷空气团一侧倾钭,这样的等温线密集带通常称为锋区。实际上,锋区就是密度不同的两个气团之间的过渡区。锋区的水平宽度约为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
风切变,相邻气层间畀面两方的风速不连续所伴有的一种动力不稳定现象。当飞机飞经这种区域肘会产生颠簸,风切变越大飞木几颠簸越剧热
伏旱,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盛夏(多指7?8月)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
副热带季风气候,即温和常湿气候及温和冬干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它位于大陆东岸25到35--40°一带。冬季由大陆性高压所控制,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0°,降水较少。夏季由热带海洋性气团所控制,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22℃以上,年雨量为750?1650mm ,以夏雨为主。我国东部、日本、朝鲜、美国东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阿根廷等地区属于这类气候。
焚风,沿背风坡下吹的干热的地方性风。最早指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谷地变得干热的气流。这是由于气流在迎风坡上升释出水汽而得其凝结热,在背风坡一侧以干绝热下降增温所致。在中纬度相对高度不低于800?1000米的任何山地都会出现焚风现象,甚至更低的山地也会产生焚风效应。1956年11月13、14日太行山东麓石家庄气象站曾观测到在短时间内气温升高10.9℃的焚风现象。焚风可以促进春雪消融,作物早熟;同时,也易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风向标,用来指示风向的装置。
焚风,沿背风坡下吹的干热的地方性风。最早指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谷地变得干热的气流。这是由于气流在迎风坡上升释出水汽而得其凝结热,在背风坡一侧以干绝热下降增温所致。在中纬度相对高度不低于800?1000米的任何山地都会出现焚风现象,甚至更低的山地也会产生焚风效应。1956年11月13、14日太行山东麓石家庄气象站曾观测到在短时间内气温升高10.9℃的焚风现象。焚风可以促进春雪消融,作物早熟;同时,也易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风廓线仪,是探测晴空大气中风垂高度化的一种雷达设备
辐射仪,测量辐射能量的仪器
风杯,测量风的仪器
高温警报,预计未来某时段内最高温度将出现高于35℃时,即发布高温警报。主要是引起人们警惕并及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高压中心,在高气压系统中,气压值最高点
高压,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大气涡旋称为“高气压”,简称“高压”。其中空气自中心向外围流散,因受地球转动的影响,在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在高压区内无锋面存在,多出现下沉气流,故少云、雨和大风天气。高压或称为反气旋按热力结构可分为两种
高压脊,天气图上的等压线或等高线不闭合而呈V型或倒٨型突出的高气压区域。其中等压线或等高线的反气旋(北半球顺时针)曲率为最大值各点的联线称为脊线。高压脊内气流辐散下沉,故一般云雨较少。
锢囚锋,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锋面追上另一个锋面,即形成锢囚锋。我国常见的是锋面受山脉阻挡所形成的地形锢囚;或冷锋追上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形成的锢囚。它们迫使冷锋前的暖空气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我们将冷锋后部冷气团与锋面前面冷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锢囚锋
高原气候,在相当高的高原条件下形成的气候。高原气候的主要特点是:(1)太阳辐射强而辐射差额小。由于高原的海拔高度大,大气层厚度、空气密度、水汽含量和大气气溶胶含量相应减少。所以,高原地区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大,其中紫外线辐射强度尤为显著;(2)温度日较差显著,可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高出1?2倍;(3)降水明显地受地形影响。一般迎湿润气流的高原边缘是一个多雨带,而背湿润气流一侧和高原内部,雨量较少。(4)风力大,多大风、雷暴和冰雹等天气。
高空急流,是围绕地球的强而窄的气流。它集中在对流层上部或平流层中,其中心轴向是准水平的,具有强的水平切变和垂直切变,有一个或多个风速极大值,叫急流带
高地气候,全球的高地以不同走向分布于各个纬度带,故其气候差异甚大。这里的高地指西藏高原及其毗连山地、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东非高原的山地、北美落基山与内华达山和南美的安第斯山等海拔较高的山地。
干空气,在大气热力学和化学中,指不含水汽的空气。而把含有水汽或湿度较大的空气称为湿空气。
干旱,长期无雨或少雨,使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气象灾害
高空冷涡,高空形势图上,具有气旋式(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且高度比四周为低的涡旋。在高空常与冷空气中心相配合,故又称为高空冷涡。冷涡外围特别是冷涡的东南象限由于低层空气暖,而高层空气冷,存在着较强的对流活动,因此常伴有雷阵雨等强对流天气。
寒潮警报,未来将遭受强烈冷空气侵袭地区的气象台站发布的警告性天气预报。警报内容包括冷空气源地和前锋位置,预计影响的时间、范围以及大风、降温情况。每年秋季到翌年早春,我国大部地区都可能受到寒潮的侵袭。寒潮前锋经过的地方,短期内气温急降,风速骤增增,并常伴有雨或雪;前锋过后,若天气晴朗,风力微弱,则可出现冰冻和霜。
中国气象局曾规定:一次冷空气侵入,24小时内降温10℃以上,同时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者称为寒潮
华北雨季,华北、东北的雨季平均为7月上旬到8月底之间
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也预示天气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海洋性气候,邻近海洋地区的气候。如海岛或盛行风来自于海洋的部分大陆地区的气候。海洋性气候的主要特点:(1)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小,冬暖夏凉;(2)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以及气温极值出现的时间均比大陆性气候地区迟,夏、秋季来的晚,且春温低于秋温。最暖月出现在8月,有的甚至延至9月;最冷月则在2月,高纬地区可推迟到3月;(3)降水日数多、强度小,降水量的季节分布比较均匀;(4)多云雾天气,湿度大。多数临近海洋的大陆地区,都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西欧沿海地区是大陆上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区
华南前汛期,我国华南4?6月间出现的多雨时期。它区别于7?10月间受以台风、热带辐合带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为主的后汛期。前汛期中绝大多数降水过程都与冷暖空气的交绥以及华南低空西南急流有关,只有少数是受台风或其它系统影响。前汛期中造成降水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冷锋、静止锋、切变线、西南低涡以及中尺度低值系统等。这一时期内常出现暴雨。
寒露风,秋季冷空气侵入后引起显著降温使水稻减产的低温冷害。在中国南方,它多发生在“寒露”节气,故名“寒露风”。
(低温影响水稻开花、授粉、受精和灌浆过程的正常进行,造成稻谷的秕粒率增加,稻穗轻,翘起,俗称“翘穗头”,寒露风对水稻危害的气象指标因水稻品种和发育期而不同。
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初期,一般当日平均气温低于20℃或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17℃时,水稻生理活动遇到障碍,造成谷粒畸形形成空壳。低温强度增大,持续天数增加,危害明显加重。在水稻抽穗开花期,当日平均气温持续三天以上低于18--20℃,梗稻受害;日平均气温持续三天以上低于20-22℃,籼稻受害。)
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一种特殊型天气现象。主要指渭水流域、汉水流域、四川东部、云南东部等地区的秋雨。秋季频繁南下的冷空气,因受地形阻挡,易与原停留在该地区的暖湿气流相互激荡,使锋面活动加剧,产生降水天气。一般降水量仅次于夏季,多于春季。
黑灾,我国北方草原冬季少雪或无雪,使牲畜缺水,疫病流行,膘情下降,母畜流产,甚至造成大批牲畜死亡的现象
季风与季风气候,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被称为季风。受季风支配的区域里的气候又被称为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区一般夏季受海洋气流影响,冬季受大陆气流影响,主要特征为冬干夏湿
季风槽,在西南季风期,位于印度半岛中部的低气压槽
急流,是指大气中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的水平长度达上万公里,宽数百公里,厚几公里。急流中心的长轴称为急流轴,它近于水平分布。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大于或等于30米/秒,它的风速水平切变量级为每100公里5米/秒,垂直量级为每公里5?10米/秒。按急流出现的高度不同,一般可分为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
静止气象卫星,在赤道上空地球同步轨道上工作的气象卫星
巨型计算机,是相对于大型计算机而言的一种运算速度更高、存储容量更大、功能更完善的计算机。它通常是指每秒中能运算5000万次以上、存储容量超过百万个字节的电子计算机
极轨气象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为90度的气象卫星
空气温度,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气象上常用的气温,是指离地面1.5米高度上百叶箱中干球温度表所测的空气温度。单位,摄氏度(℃
空气湿度,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潮湿程度的的物理量。地面湿度,是指离地面1.5米高度上百叶箱中测的空气湿度。常用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来表示湿度的大小
空间尺度,空气污染警报,根据天气预报的风、涡度及天气状况、大气稳定度、混合层高度等气象因子,用数值预报模式,对污染源强度进行未来24小时预报的扩散计算,从而做出空气污染预报。如果污染源强度很强,超过了当地污染警戒线,则发布空气污染警报,呼吁社会合作,政府重视,民众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部分地区(占总区域的30?60%)
局部地区(小于总区域的30%)
大部地区(大于总区域的60%)
我国北部(秦岭、淮河以北的我国国土)
我国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
华南:福建中南部、广西、广东、海南
华北:内蒙中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北部、河南北部
江南: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西南部、福建北部
江淮:长江到淮河之间的区域:苏皖中部、河南南部
黄淮:黄河到淮河之间的区域:山东南部、河南中南部、苏皖北部
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
渭水流域: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
汉水流域:陕西南部、湖北的长江以北
西北东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
西南东部:云南、贵州、四川
四川盆地:四川东部、重庆
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陕西)
云贵高原(云南、贵州的高原部分)
青藏高原东部:青海东南部、川西高原、西藏东部
沿海:靠近海的陆地
副热带或亚热带:南、北纬度约25?35度间、地理上将其范围扩大为南、北纬度25?40度一带。为温带与热带间的过渡性地带。
低纬度:南、北纬度约30度至赤道间的纬度带。全年为热带气团与赤道气团所控制,温度终年都高,随季节的变化并不明显。信风与热带辐合线位于这一纬度带,降水随季节的变化则较显著。低纬度地域广大,约占全球面积的一半。
中纬度:南、北纬度约30?60度间的纬度带。高、低纬度的盛行气团在这一带相互交迭,气旋活动频繁,季节变化明显。
高纬度:南、北纬度约60度以上地区。全年以极地气团及北(南)极气团活动为主。冬季长,夏季短或完全无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