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宋词 元曲 近代诗 文言文 写景的古诗 论语 诗经 孙子兵法 爱国的诗句 李白 杜甫
当前位置:查字典>>诗词>>赵祯

赵祯

   所谓“仁政”,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但北宋仁宗皇帝赵祯之前,中国没有一个帝王敢以“仁”自称或被冠之以“仁”。
  赵祯晏驾后,庙号“仁宗”,之后的元、明、清,都有步宋仁宗后尘的皇帝,他们都成了“仁宗”,但除了明仁宗之外,另外两个都没有能追赶上宋仁宗所实施的“仁政”。
  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身为皇帝,会做皇帝,这应是一种难得的境界。惧怕大臣的皇帝
  记者在永昭陵遇到一个当地女郎,问她:“这是什么?”答:“宋陵呀!”问:“谁的陵墓?”答:“赵匡胤的!”
  其实,永昭陵是宋仁宗赵祯的陵墓。宋仁宗可能是北宋9位皇帝中知名度较低的皇帝之一,但他驾崩时,人民发自内心的悲痛却是其他皇帝难以相比的。
  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达42年,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仁宗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相对于“私交子”而言)。当仁宗死亡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当讣告送达辽国时,大辽的皇帝也十分难过,将仁宗送给他的御衣“葬为衣冠冢”,岁岁祭奠。时人路过永昭陵,在陵寝的墙壁上题诗写道: 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
  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颇能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古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史载,有一天,他处理事务直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此事,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面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厨下以后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就要数百只。若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更不堪算计。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实在不忍。因此我甘愿忍一时之饥。”
  仁宗的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青天。包青天实在是政治清明的产物而非其他,想想吧,如果皇帝不清明,哪会有包青天产生的政治环境?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的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要拿掉三司使(国家计委主任兼财政部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氏的伯父。包拯把奏章递上去了,仁宗也有点为难。最后他想了个变通的办法,就是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没想到包拯还是不愿意,且谏诤更加激烈。
  仁宗有些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包拯的回答更加不客气:“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
  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讥,还是被喷上一脸唾沫星子,仁宗都很清醒、很民主。他不认为这样会龙威尽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时不能接受的,他就不理不睬。但他对提意见者绝不打击报复,有时甚至会安抚有加。
  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后宫后,对张贵妃说了一句现在看来还很具政治远见的话:“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史载,仁宗情急之下把节度使说成了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一个惧怕大臣的皇帝,一般来说是会赢得他的人民的热爱的,这个王朝的天也会比较清亮。
  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而仁宗庆历初年实施的“庆历新政”———由范仲淹主持的那场社会改革,更为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好不容易才通过了考试。但在仁宗看来,他不适合做官,还是填词的好,就给画掉了。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于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讥讽仁宗的柳永不但没被杀头,填词也没受影响,且填得更加放肆,这就非同寻常了。也因此,柳永非但不生仁宗的气,还“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仪仗,瞻仰到宋仁宗的风采,天下百姓都拥戴宋仁宗。
  能让柳永这样放浪不羁的人不计前嫌且大唱赞歌,除却仁宗,还能有哪个皇帝能做到呢?
  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仁宗日理万机外,业余爱好不多,甚至面对女色,也把持得住,唯偶尔临摹一下“兰亭”。身为皇帝,会做皇帝,这应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但人们总愿意记住那些会打仗的皇帝,而忘却仁宗这样以“仁”治国的“仁主”,尽管没有多少人喜欢当战争的牺牲品。“仁宗的陵墓里有一件很特殊的随葬品,那就是他那纯白色的战马。”巩义市文物保管所副研究员傅永魁对记者说,“仁宗没有忘记战争,他养兵百万,不怒自威,以致‘边将无功更不能’,没什么大仗可打。金兵占领中原后,曾大肆盗掘宋陵,但因为慑于宋仁宗的威名,他们独独没有对昭陵下手,‘唯昭陵如故’。我想,哪一天发掘昭陵地宫时,仁宗的战马遗骸可能还会被发现。”
上一篇: 张伯端 下一篇: 郑獬

赵祯作品

网友关注

诗词搜索

古诗词大家

诗仙 诗圣 诗王 诗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贺
帝王也风骚
毛泽东李世民武则天 刘邦刘彻 乾隆
诗骨 诗杰 诗狂 诗家天子
陈子昂 王勃 贺知章 王昌龄
诗佛 诗囚 诗奴 诗豪
王维 孟郊 贾岛 刘禹锡
词妖
李清照李义辛弃疾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唐宋八大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
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缙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