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宋词 元曲 近代诗 文言文 写景的古诗 论语 诗经 孙子兵法 爱国的诗句 李白 杜甫
当前位置:查字典>>诗词>>叶燮

叶燮

  1644年甲申之变,崇祯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随后,清兵大举入关,铁骑所到之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企图以武力来威胁人民臣服。 在“民社既屋”之际,有民族气节的文人、学士,或树起义旗抗清,或削发为僧,走向空山荒刹。 1645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叶燮一大早起来,与三个兄弟,随父亲在家庵圆通庵,和家人挥泪泣别,乘一叶扁舟,冒着飘泼大雨,驶向茫茫分湖,开始居无定所,出没飘摇的流亡生涯,谁都不会想到,这一去,竟再也没有回来,故乡,从此成为遥不可及的梦。

  秋风瑟瑟,芦叶飞花,凄凄秋雨裹挟着漫无方向的离人之途。船行过处,遭受兵火之劫的土地满目荒凉,到处是颓墙废桓,路上尽是逃难的人群,扶老携幼。直到九月十二日,打听到杭州城外皋亭山华桐坞有个叫安庐的地方,较为安全,叶燮立即动身前往,联系妥当后,将父亲等人接到安庐,暂时歇脚。流亡途中的生活,让叶燮真切地感受了人情冷暖。在皋亭山住了两个多月,在此期间,既无法让家中知道他们流亡的情况,更无从知道家中会发生什么变故。寄居的庵主主动提出来愿代劳去分湖跑一趟,本以为有些油水可捞的庵主没想到叶家竟相当贫困,回到山中立刻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 与庵主相对照的是周围的人家平日对叶家父子就很照顾,听到被赶走的消息,借了船送叶燮父子离开,也亏得他们帮忙,才侥幸躲过清兵的盘查,重新雇船再走。

  到下一年(1646)农历四月,叶燮父子辗转进入太湖,先后在太湖周边的寺、庵中避难。一路上,叶燮他们大多寄住在寺、庵,使叶燮有机会观摩佛事的礼仪,与僧人讨论佛学,象奉慈庵迎如来佛像的仪式,圣恩寺说戒受戒的仪式等,既让叶燮对佛理及佛事有直观的感性认识,也给叶燮的流亡生活以些许的精神调节和慰藉,暂时忘却流亡的痛苦,同时对叶燮的学术和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在太湖中相对平静的生活转瞬即逝,清兵疯狂搜捕、屠杀江南抗清义士的消息传到太湖中,叶绍袁也在追捕的名单中,不久,杨廷枢等人被捕杀害,叶燮父子只得离开太湖。 叶燮雇小船陪同父亲由水路前往浙江,一路上困难重重,经过平望时,清兵设了重重关卡,叶燮与父亲化妆成农民,弃船上岸,绕道而行,在莺 湖边与船只会合,重新上船,先到嘉善,随后,赶往浙江平湖,那已经是1647年的夏天。平湖冯家,是叶绍袁的外婆家,叶燮在平湖陪伴年迈多病的父亲,直到父亲病逝。

上一篇: 姚鼐 下一篇: 尤侗

叶燮作品

网友关注

诗词搜索

古诗词大家

诗仙 诗圣 诗王 诗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贺
帝王也风骚
毛泽东李世民武则天 刘邦刘彻 乾隆
诗骨 诗杰 诗狂 诗家天子
陈子昂 王勃 贺知章 王昌龄
诗佛 诗囚 诗奴 诗豪
王维 孟郊 贾岛 刘禹锡
词妖
李清照李义辛弃疾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唐宋八大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
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缙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