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宋词 元曲 近代诗 文言文 写景的古诗 论语 诗经 孙子兵法 爱国的诗句 李白 杜甫
当前位置:查字典>>诗词>>吴武陵

吴武陵

  吴武陵

  [唐](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信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元和初,擢进士第。吴元济叛,武陵遗诗晓之,元济不悟。裴度东讨,韩愈为司马,武陵数因愈献计,决贼必亡。太和初,为太学博士。后出为韶州刺史。以赃贬潘州司户参军,卒。武陵著有书一卷,《新唐书志》诗一卷,《全唐诗》并传于世。

  吴武陵,(?一835),初名侃。江西上饶人,祖籍河南濮阳。唐元和二年(807)进士,拜翰林学士。元和三年,因得罪权贵李吉甫流放永州,与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相遇,“两人意气相投,同游永州山水”(《新唐书·吴武陵传》)。元和七年,吴武陵遇赦北还,柳宗元不在赦归之列。他们在永相聚时间长达四年之久,来往甚密。 吴武陵北归长安后,曾主持北边盐务,太和初(828)入为太学博士。太和中出任韶州刺史,后遭权贵构陷,贬为潘州司户参军。一生坎坷,无异于柳宗元。他复归长安后,曾向宰相斐度陈述柳宗元的不幸,“西原蛮未平,柳州与贼犬牙,宜用武人以代宗元”(《旧唐书·吴武陵传》)。在给工部侍郎孟简的信中说:“古称一世三十年,子厚之斥十二年,殆半世矣。霆砰电射,天怒也,不能终朝。圣人在上,安有毕世而怒人臣邪?且程、刘二韩皆已拔拭,或处大州剧职,独子厚与猿鸟为伍,诚恐雾露所婴,则柳氏无后矣。”希望将柳宗元从边地调回,改变境遇。谁知正当事情稍有眉目时,宗元已病逝柳州,成为武陵终生遗憾。 在《柳宗元集》中,涉及吴武陵的诗文就有《贞符并序》、《复吴子松说》、《同吴武陵送杜留后诗序》、《同吴武陵赠李睦州诗序》、《小石潭记》、《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初秋夜坐赠吴武陵》、《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等八篇。 柳宗元写《贞符》的目的,在于批判盘踞在史学领域中的种种神学迷信思想,批判“君权神授”的唯心史观。作者以历史进化论的观点叙述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明确指出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和“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的论断。这样的重大命题却因受贬而“中辍”,没有写完即中止写作。吴武陵听了,即“叩头邀臣”说:“此大事,不宜以辱故休缺,使圣王之典不立,无以抑诡类,拔正道,以核万代。”在吴武陵的劝说下,柳宗元终于“不胜奋激,即具为书”。表明柳宗元与吴武陵政治原则、字术观点以及思想方法的高度一致。这是他们建立深厚友谊的坚实基础。 《在复吴子松说》一文里,柳宗元在回答吴武陵提出的人贤不肖、寿夭、贵贱,是“自然形成的还是造物者有意识造成的”的问题时认为,如同云的千变万化,花的气味色彩各不相同一样,都是自然形成的,不是谁有意识决定的。而掌权者为天子求士,本来以仁义为标准,却提升坏人,压制好人,这是有意识地做违背自然的事,且千百年来,习以为常,从而抒发了作者对政治不公正的悲愤之情。联系柳宗元与吴武陵无辜被贬的处境,不是令人潸然泪下吗?这里,柳宗元与吴武陵的友谊,已经深化为可以共担政治风险的生死之交了。 《同吴武陵赠李睦州诗序》写元和二年李錡造反,李睦州因不愿为其所用而被诬陷,以见罪于朝廷;待李錡伏诛,李睦州被诬陷之事已明,至元和三年大赦,睦州仍不能官复原职,只是被量移离开长安有四千里的永州。李睦州缄口不言,吴武陵却“怀不能忍”,“于是踊跃其诚,铿锵其声,出而为之诗,然后慊于内。”奋勇站出为其作诗书愤鸣不平。柳宗元“闻吴之先言者,激于心,若钟鼓之考,不知声之发也,遂系之而重以序。”柳宗元听了,激发了内心压抑很久的心声而奋笔作序。《序》文表明柳宗元与吴武陵、李睦州同时受到不公平的政治打击而产生的强烈共鸣,对现实政治表现了强烈的不满。文中吴武陵为朋友、为正义而奋勇陈词,不畏艰险,柳宗元因积久的沉郁愤懑的爆发而作序的形象跃然纸上。 柳宗元与吴武陵的深情厚谊,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语》一文中表现得更为完美。《非国语》六十七篇,分上、下两卷,是子厚在永州时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章士钊《柳文指要》说:“《非国语》者,子厚体物见志之作也。凡子厚读古书,以‘世用’二字为之标准,绝非好古而漫为读,此旨在《答武陵》一书中已明言之,所谓‘以辅时及物为道’者也。子厚《非国语》脱稿后,再三与其友往复驰辩,其为自重其书,认为必垂于后无疑。”阐明了《非国语》一文的历史价值和作者的谨慎态度。在答信中,柳宗元强调了写作之缘起:“尝读《国语》,病其文胜而言尨,好诡而反伦,其道舛逆。”所以要“黜其不藏,救世之谬”,而作《非国语》。尽管如此,由于《国语》名气很大,作者成文之后,仍有所忧虑。因此,将此文首先托给又是挚友又是知音的道州刺史吕温过目指正,然后又征求同贬永州的密史吴武陵的意见。这样,虽然自己有“苟不悖于圣道,而有以启明者之虑,则用是罪余者,虽累百世滋不憾而恧焉”的表白,终因得到密友的支持而坦然。柳宗元特别欣赏吴武陵的才华。元和四年,他在《与杨京兆凭书》中说:“去年吴武陵来,美其齿少,才气壮健,可以兴西汉之文章”,对吴武陵作了很高的评价。这一点,在答书中说得更明显,“拘囚以来,无所发明,蒙复幽独,会足下至,然后有助我之道。”吴武陵的到来给孤独无望的柳宗元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对吴武陵的文章,柳子更是推崇备至。“一观其文,心朗目舒,炯若深井之下仰视白日之正中也。”为柳子对其他文友的书信中所罕见。而吴武陵对柳宗元却常常以“师道”称之,柳却以“仆滋不敢”的谦恭回复。柳子“每为一书,足下必大光耀以明之,固又非仆之所安处也”。既写出吴武陵对柳宗元的敬重与支持,又写出柳子的自谦,足见二人交情之深厚。吴武陵拜读完《非国语》后大加赞赏,柳子从中得到了巨大的鼓舞。“足下乃以为当,仆然后敢自是也。”在吴武陵的支持下,柳子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信心。书信最后,柳宗元以“微足下仆又何托焉”作结,表明自己对吴武陵的信赖,将二人的交情推到高峰。 柳宗元的两首诗《初秋夜坐赠武陵》、《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则是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自己对吴武陵的思念,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前一首当写于柳子与吴武陵建立深厚感情之后,“约写于元和三年”之说,疑非。据何书置先生的说法:“诗题的‘初秋’应当属元和六年”。因为他们之间建立如此亲密的感情,当非朝夕之功,尤其是诗中所表达的真诚和思虑。吴武陵贬永,开始与柳宗元住潇水之东,从“美人隔湘浦”一句中得知作诗时柳宗元已移居愚溪(元和五年)。在潇水之西,正好一水之隔。“湘浦”应为“潇浦”之误。“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诗的开头用寂静的氛围衬托孤独的心灵,为思念亲人设置独特的环境,“侵”字突出雨细而绵,夜晚的观察还有如此细腻,足见用词传情之神奇。一个“惊”字,使诗人从沉思中醒过来,画出另一种神奇的环境。接着六句具体写诗人对吴武陵的思念。这种思绪由“一夕生秋风”引入。凄雨侵竹,惊鸟扑飞,浓雾弥漫,烟波浩渺,以秋夜乍寒凄凉的景象,渲染诗人秋夜独坐思念亲人的孤寂,同时衬托出诗人被贬谪的愁苦忧戚的心情。下面六句具体写吴武陵的琴艺和才华。华丽的琴弦,名贵的琴身,既为美丽的琴声作铺垫,又突出了持琴拨奏者的高雅,诗人赞赏有如此幽雅琴身的吴武陵,足见他们友情之高洁纯真。“清高激西颢,泛滟凌长空。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琴音激扬流荡,有如白光晃动,秋空流波,这种自得天成的琴曲,正是诗人内心真情的流露。最后两句,对吴武陵的才华被埋没抱屈不平,深表愤嫉,指出这种美妙的声音对权贵来说是无法听得懂的。“聋俗何由聪!”诗人把权贵比喻聋俗之辈,其辛辣的嘲讽力透纸背。后一首当写于元和七年吴武陵北还之后。李卿名幼请,字深源,受李錡诬陷,谪循州,元和三年遇赦,量移永州司马。元侍御,名克己,亦流放,卿、侍御,是他们过去的官衔。他们与吴武陵同为柳宗元同游永州山水的伙伴。《小石潭记》中有“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丘记》中有“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的记载足以证明。作者将这首诗赠给深源、克己,并写信抄给吴武陵表明其对这首诗的重视和对三位知己的怀念。诗对朝廷权贵扼杀人才深表痛疾不平,对他们遭贬的悲惨境况深表同情。 柳宗元对吴武陵的至真至纯的情结,他与吴武陵之间建立的莫逆之交,是永州之野这块神奇的土地培植的,是他们受到永州人民的哺育和熏陶的结晶,是千百年朋友情谊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它,发扬它。

  《新唐书.艺文志》载:吴武陵有书一卷,诗一卷,《十三代史驳议》十二卷。

上一篇: 韦表微 下一篇: 韦处厚

网友关注

诗词搜索

古诗词大家

诗仙 诗圣 诗王 诗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贺
帝王也风骚
毛泽东李世民武则天 刘邦刘彻 乾隆
诗骨 诗杰 诗狂 诗家天子
陈子昂 王勃 贺知章 王昌龄
诗佛 诗囚 诗奴 诗豪
王维 孟郊 贾岛 刘禹锡
词妖
李清照李义辛弃疾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唐宋八大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
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缙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