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人物(
二、北魏王建
三、唐代诗人(
四、前蜀皇帝(
五、高丽太祖(
六、南京军区政
七、福州大学教
八、成都中医学
九、徐州市作家
十、盐城市会计
十一、河海大学
十二、南京师范
十三、济宁市公
十四、江西省上
十五、地震学会
十六、王建北京
十七、中国宏观
十八、浙江教育
十九、北师大良
二十、西北师范
男,1963年7月生。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专业,同年到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二研究工作。1990年获地震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地震学博士学位, 2000年至2002年先后赴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现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第二研究副主任。
“七五”期间,主要从事地震区划、地震危险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八五” 期间,参加了国家地震局“八五”重点科研项目“2005年前我国大陆强震预测方法和预测图编制”的工作。“九五” 期间,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主持完成了中国地震局重点科研课题“中长期地震预测的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开始探索中长期地震预测由统计方法为主向具有一定物理意义方法转化的相关问题。“十五”期间,承担中国地震局重点科研课题“强地震中期预测物理基础研究”,进一步探讨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预测新方法和中长期地震预测的物理基础。近年来,研究兴趣主要包括地震活动性分析、历史地震研究、地震中长期预测、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国大陆强震动力环境和工程地震等方面。
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国际会议等发表论文四十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曾获全国青年地震工作者优秀科技论文奖和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
“七五”期间,主要从事地震区划、地震危险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八五” 期间,参加了国家地震局“八五”重点科研项目“2005年前我国大陆强震预测方法和预测图编制”的工作。“九五” 期间,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主持完成了中国地震局重点科研课题“中长期地震预测的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开始探索中长期地震预测由统计方法为主向具有一定物理意义方法转化的相关问题。“十五”期间,承担中国地震局重点科研课题“强地震中期预测物理基础研究”,进一步探讨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预测新方法和中长期地震预测的物理基础。近年来,研究兴趣主要包括地震活动性分析、历史地震研究、地震中长期预测、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国大陆强震动力环境和工程地震等方面。
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国际会议等发表论文四十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曾获全国青年地震工作者优秀科技论文奖和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
上一篇: 王绩 | 下一篇: 王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