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宋词 元曲 近代诗 文言文 写景的古诗 论语 诗经 孙子兵法 爱国的诗句 李白 杜甫
当前位置:查字典>>诗词>>王庚

王庚

  历史上有些著名的故事,尽人皆知。如果从这些著名的故事中细细查考,又能发现多少令人感慨的故事?在那些被传颂的名字身边或远处,多少可歌的事迹被历史埋没。
  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情感纠葛已经被说得很多了。陆小曼的前夫是名军官,无奈写休书与陆小曼离婚,陆小曼遂改嫁徐志摩。有人说"这军官至今籍籍无名,我现在尚不知道其名姓,大约以为奇耻大辱,隐姓埋名,不愿为外人认识。"事实又是如何?
  美国普林斯顿大图书馆……传略开头几行:
  王赓,中国陆军中将,一九四二年四月死於埃及开罗…… 
  传略中敍述他一八九五年五月生於中国无锡,本是官宦子弟,家道衰落後发奋求学,在北京安定中学和清华留美学堂受到早期中国教育,因学业成绩非常突出,且性格极具中国传统气质,以致被选中以全部公费派到美国进一步接受教育,他先在密歇根大学读了一年,二年级进入哥伦比亚,三、四年级进入普林斯顿,读历史和政治系,一九一五年以名列第十四位(共一百一十六名文科生)的优异成绩毕业。此後,他受到美国西点军校的约谈,到那裏接受美国陆军高等教育,毕业於一九一八年,是这一年一百四十个毕业生中的第十二名。
  如此优秀并出身於普林斯顿和西点两座学府重镇的中国人,在本世纪初大概只此一人。关於这个人,中国知道得太少了。
  据刘心皇著《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尾处一条极短的"又注"称,有人致函作者告之以《西点军校毕业生登记录》中有关资料,说王赓入读的那个班只有五个人,其中有一位艾森豪威尔,日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盟军统帅,美国总统。
  一九一八年前後在东方等著这位儒雅的西点军校生的,是一个乱世。一向中国是"乱世出英雄",而普林斯顿和西点却不可能为乱世训练"英雄"的,毋宁说它们对王赓的训练只会使他被乱世糟蹋。
  经由最优秀教育系统训练出来的一个人,能为他那枯朽而衰微的祖国作点什麼,抑或是倒过来被故土的另一套系统毁灭、吞噬得无影无踪?王赓的一生是凄厉的见证。
  那个时代,用梁启超的一句话最为传神:"神奸既伏,人欲横流,而进于演水帘洞,演恶虎村"。袁世凯死於一九一六年,然而据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梁启超本人当时也深信,帝制倾覆後,唯有北洋系的武力,才是维持国家的一种中坚力量,所以想改良他们,先是改良袁世凯不成,後又改良冯国璋、段祺瑞,直到他们内讧起来,自己崩溃,梁的政治生涯也就此结束。冯段之争又使北洋系的一批军督坐大,其中又以直系(直隶督军曹琨)、奉系(奉天督军张作霖)崛起最快,统治了北中国。
  王赓回国若在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在一月中旬结束,以他眩目的留学背景,自然受到各方面的"青睐",那份传略说他"毕业不久即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凡尔赛和会",又说"他的下一个服务是在东北张作霖麾下",可见各种势力都在"抢"他,认为他"前途不可限量"。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说,从(民国)十三年春到十五年夏,相继发生苏浙战争、第二次奉直战争、冯玉祥倒戈、北方军阀大混战直至曹琨吴佩孚覆灭。王赓的踪迹便时隐时显於这乱世之间,他与"名姝"分手後,好象单纯只做一个军人了,曾在不同派系的军旅中南北征战,但基本走向是弃北趋南。传略说他离开奉系後,"在上海地区孙传芳手下指挥一个火炮旅,直到孙战败,此後他将这个旅以一个独立单位维持了几个月"。到一九二六年北伐开始,他已是北伐军前线部队的一位少将。这个混沌的轮廓至少显示,王赓作为职业军人,虽不免卷入北洋系,但随著事迁时移,南方进步势力逐渐崛起,他的政治态度是毅然投向进步的。
  北伐後蒋中正大致结束军阀混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赢得大约十年(一九二七~三七年)中国的局部建设时期。王赓的学识在此期间也稍得施展,各种资料显示,他曾接掌陇海铁路行政主任、税警总团团长等需有现代行政、军事知识方能胜任的职务。然而,国民党在极短时间内事实上不可能为中国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政治秩序,而且内部派系倾轧严重,王赓这样一位西方培养出来的职业军人,还是难逃成为牺牲品。
  传略说他一九三一年任警税总团指挥官,中将军衔,细节不详。据刘心皇的资料,当时的财政部长宋子文欲建一支军队,由财政部直接拨款进口最新式的武器,"恐外人反对",假借税警总团的名义,邀"文武兼备"的王赓出任。於今我们不难推测,宋子文是看中了王赓的西点背景,而此举必遭各派系的嫉恨,陷王赓於"火上烤"的境地,这在後来不幸被应验。
  王赓一生最悲惨的事,是一九三二年春偶然在上海误入日本人之手,竟酿出轩然大波,被自己的国家诬为"间谍"。
  此事发生在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保卫战期间。当时王赓正率税警总团与十九路军协同作战,二月底他只身进上海租界去找他的朋友、驻上海的美国总领事坎甯安将军,据刘心皇的书说,是宋子文要他去的。王赓一进租界才发现美国总领事馆已迁址,急忙走进一家英国酒店,却在那裏被巡逻的日本陆战队扣留。经租界的国际调停当局交涉三天后放回。据说,日本情报官发现了王身上携带的军事地图,从而洩露了第十九路军的布署,结果日军利用该情报在浏河登陆,挫败了十九路军的上海保卫战。 然而,十九路军却硬说王赓向日本人出卖了军事情报,将他押往南京交军事法庭审判。
  王赓因此丢了官,而严重受挫的税警总团由张学良东北军的"讲武堂"学生补充。1936年,税警团由黄杰任团长,但这支部队在1937年8月的淞沪抗战中被日本人击溃。上海沦陷後,幸存的税警团人员被调至宝鸡整训,并由孙立人任总团长。
  普林斯顿大学王赓传略对此事有一些描述:
  "他被日本人扣押并恐吓将他作为一个间谍枪毙。後来他也受到(中国)军事法庭审讯并判决枪毙。大家都瞭解王赓是诚实的,错只错在他不该去,大家也都知道王赓成了替罪羊,他不应被处死。监牢一年後他被释放,继续任职税警总团。王赓早有廉正和诚实的名誉并广为人知,以致于他的政敌拿他当做一个替罪羊,然而王赓的声望和名誉在他被监禁时反而提高而不是减少。"
  从措辞中可以看到,来自母校的辩护是何等理解王赓的处境,坚信他的人格。我们在王赓母校那份薄薄的档案裏也发现,这一不幸事件当时曾在美国引起的反响,不仅纽约时报当即就有来自上海的报导,并引述西点军校校方的即时评论,依然盛赞王赓是一个"完美的学生与极亲和的人"(EXCELLENT STUDENT AND EXTREMELY POPULAR);而且,那几年的普林斯顿校友周刊发表了许多有关该事件的史料、评论、回忆等,是中文语境裏绝对看不到的。因篇幅关系,此文无法展开这一话题,拟另文细说。
  这次劫难可能严重戕害了王赓的身心,一九四二年宋子文再次急招王赓去美国,并在外交事务上协助他时,传略说"王赓已病弱不堪,医生也竭力劝阻,但他那强烈的责任感还是驱使他上路了。在赴美途中他死於开罗。"终年仅四十七岁。
  普林斯顿大学王赓传略以此结尾:
  "一九四三年纪念西点毕业生,王赓的讣闻结於这样一些话:'王的一生是诚实,正直和爱国的。他给西点带来荣誉。'一九一五年的同窗就知道这是确实的,而且关於他还应有更多的话可以说。他确实是一九一五级可以引为骄傲的一员。王赓葬于开罗英国军人公墓。" ----苏晓康《中国式的"玉碎"》
  就王赓个人的命运来说,苏小康的评论很有些道理:……一向中国是"乱世英雄",而普林斯顿和西点却不可能为乱世训练"英雄"的,毋宁说它们对王赓的训练只会使他被乱世糟蹋。王赓将军的母校西点军校对王赓的评价:
  "……excellent student and extremely popular,……becoming more and more of the scholar and less the soldier Wang's career was not successful from a military stand point。 Wang's life was one of sincerity, integrity and patriotism。 
   He was a credit to West Point。"
   
  最後一句话值得注意:西点以他为荣。
上一篇: 翁合 下一篇: 王氏

王庚作品

网友关注

诗词搜索

古诗词大家

诗仙 诗圣 诗王 诗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贺
帝王也风骚
毛泽东李世民武则天 刘邦刘彻 乾隆
诗骨 诗杰 诗狂 诗家天子
陈子昂 王勃 贺知章 王昌龄
诗佛 诗囚 诗奴 诗豪
王维 孟郊 贾岛 刘禹锡
词妖
李清照李义辛弃疾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唐宋八大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
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缙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