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宋词 元曲 近代诗 文言文 写景的古诗 论语 诗经 孙子兵法 爱国的诗句 李白 杜甫
当前位置:查字典>>诗词>>吕蒙正

吕蒙正

  吕蒙正(946-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状元,皇帝为状元写诗赐宴就是从他开始的定例。988年起他当了多年宰相,是历史上第一位直接从平民出身的宰相,第一个书生宰相、状元宰相,是宋朝当宰相经历过三朝的两个人之一。吕蒙正为人宽厚质朴,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

  吕蒙正刚入朝为官时,朝廷中有官员指着他说:“这小子也配参与商议政事吗?”吕蒙正表面装着没听见,走过去了。和他一起做官的为他抱不平,问那个说话人的姓名。吕蒙正制止他说:“如果一知道他的姓名,就一生都忘不掉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度量。

  之前卢多孙当宰相时,他的儿子雍起家就当上了水部员外郎,以后就成为了惯例。到吕蒙正时,他上奏说:“臣成为进士,刚出来只做了九品京官,何况天下有才能的人终老林泉,没有得到俸禄的多了。现在我的儿子刚刚离开襁褓(刚刚长大),就受到如此恩宠,可能会遭到阴间的惩罚。请皇上只让他当臣刚刚出仕时做的官。”从此后宰相的儿子只当九品官,就成了制度。

  大臣中有收藏古镜的,自己说能照见两百里远的地方,想把镜子送给吕蒙正寻求升官。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只不过有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着能照见两百里的镜子?”听见他这番话的人都惊叹佩服。有人献上一方古砚,那人当场打开,呵上一口气,砚台便湿润可以砑墨了。吕蒙正不屑一顾,他说:“就是一天能呵上一担水,也只不过值几文钱罢了。”献砚者十分沮丧,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去碰钉子了。

  吕蒙正与儿子对谈,儿子说别人非议父亲,职权多被同僚瓜分。吕蒙正笑着说:“我确实无能,哪有什么才能呀,皇上提拔我,只是因为我善于用人罢了,我作宰相,人若不尽其才,才是我真正的失职啊!”

  吕蒙正做了宰相还没多久,有人揭发蔡州知州张绅贪赃枉法,吕蒙正就把他免了职。朝中有人对太宗说:“张绅家里富足,有的是钱,哪里能把钱看在眼里呢?是当初吕蒙正在贫寒之时,曾向张绅要钱,张没给他,今天做了宰相就报复人家罢了。”这样的事怎能辩清,吕蒙正对此事什么也没说。太宗就恢复了张的官职。后来其它官员在审案时又得到张绅受贿的证据,又被免了职,太宗这才知道冤枉了吕蒙正,就对他说:“张绅果然是贪污受贿。”吕蒙正只说:“知道了。”不辩亦不谢,真是宠辱不惊啊!

  吕蒙正的同窗好友温仲舒,两人同年中举,在任上温仲舒因犯案被贬多年,吕蒙正当宰相后,怜惜他的才能,就向皇上举荐了他。后来温仲舒为了显示自己,竟常常在皇上面前贬低吕蒙正,甚至在吕蒙正触逆了“龙鳞”之时,他还落井下石,当时人们都非常看不起他。有一次,吕蒙正在夸赞温仲舒的才能时,太宗说:“你总是夸奖他,可他却常常把你说的一钱不值啊!”吕蒙正笑了笑说:“陛下把安置在这个职位上,就是深知我知道怎样欣赏别人的才能,并能让他才当其任。至于别人怎么说我,这哪里是我职权之内所管的事呢?”太宗听后大笑不止,从此更加敬重他的为人。

  吕蒙正作为一朝宰相,对下属是个宽厚的长者,并注重提拔奖掖后进之人,可对皇上,他从不拍马逢迎。有一次,正月十五的晚上赏灯,皇上大宴群臣。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宗说:“正当五代之际,天下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周太祖自邺城南归,无论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无不惨遭虏掠,城野大火漫燃,天上彗星划过,看者无不心惊肉跳,以为天下再无太平之日。朕自当政之后,日理万机,从不敢懈怠,常想天下百姓,以至才有今日之昌盛景象。由此来看,无论是大乱还是大治,无不是人之所为,并非是什么天意啊!”大臣们听后,纷纷赞美皇上英明,把太宗拍的得意忘形。这时吕蒙正走到太宗面前说:“皇上在此设宴,百姓莫不云集在此,放眼望去满城灯火辉煌,确实一片繁荣的景象。臣不久前曾到城外,离城不数里就看到有许多人面露饥色,甚至还看到一些因饥饿而死的人。由此可见天下并不都像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样啊。愿陛下不但看到眼前的繁荣,而且也能看到远处的正挨饿受冻的百姓,这才是天下苍生的幸事啊!”太宗听到这话,一时黯然失色,群臣都不敢出声。过了好久,太宗才转怒为喜地说:“我得蒙正如唐太宗之得魏征,倘若做臣子的都能这样时时提醒朕不忘以天下苍生为念,国家哪里还会不富强,百姓不舒心啊。”

  还有一次,太宗让吕蒙正选一个人出使辽国,吕蒙正觉得一个姓陈的官员最称职,就把名字呈上,太宗竟不同意。第二天,太宗问人选好了吗?吕蒙正又以此人呈上,太宗还是不同意。当第三次问及时,他仍以此人呈上,气得太宗把呈上的文书掷到地上,愤愤地说:“你为什么如此固执呢!”吕蒙正拾起文书平静地说:“哪里是臣固执呢?明明是陛下对这个人有偏见吗。出使辽国,只有这个人最称职,其余的人都不如他,臣不敢为了讨好陛下而误了国家大事。”看到吕蒙正顶撞太宗,满朝大臣都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太宗气冲冲走下朝堂后,又回过头来说:“罢罢罢,吕蒙正的气量,我不如也,就依你的吧!”陈出使辽国,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宋真宗封禅,特意两次经过他家去看望退休的他,并询问他家的人才,他没有推荐儿子,推荐了侄子吕夷简,他其实是避嫌,因为他的儿子事实证明很优秀。他的侄子吕夷简后来做宰相也是名相,不过有的人误解吕夷简,说他是奸相,因为他罢免了范仲淹和苏舜钦,还逢迎皇帝,任用私人,其实正如后来南宋人评价的,别人不见得能做到他那么全面。吕的一家有三代五宰相(包括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吕大防、早先那个大事不糊涂的吕端等),几十位达官。吕蒙正还从‘家仆’中培养出了贤宰相富弼。

  吕蒙正当太子的老师时,写有一篇经典之作《破窑赋》(又称劝世文),据说这文章感动了狂傲的太子(后来的真宗皇帝),使之谦虚谨慎。文章以自己从凄惨到富贵的经历,引述历史上大量的事实,说明这世界人生命运的起落:“满腹经纶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少年登科,有先富而后贫,有先贫而后富,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人生在世,富贵不可捧,贫贱不可欺”,天地循环周而复始,所以人必须坦然面对坦途与坎坷。

  吕蒙正在当时影响非常大,人们争先传诵他的故事,元朝人写了不少关于他的剧本,例如《吕蒙正赶斋》、《彩楼记》和王实甫的《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我小时候,妈妈教育我,总是讲述他的故事,尤其是他原来的妻子,寒窑相伴,自己下厨,满面烟尘,一旦富贵,八抬大轿前后簇拥,一个小指头伸出轿外,回来她嚷嚷说自己感冒了……

  吕蒙正有7个儿子都做官,从简、惟简、承简、行简、务简、居简、知简,其中有个儿子后来触犯了权贵,被刺配江州了,流落在永修县九合乡萧家教书,后世代居住永修。后世有南宋“五吕先生”等理学大贤……其家族人才辈出,代代不乏。

  【破窑赋】吕蒙正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

  雄鸡扇翼,飞不过鸦。

  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

  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腾达。

  文章盖世,孔子厄困于陈邦;

  武略超群,太公垂钓于渭水。

  颜渊命短,实非凶恶之徒;

  盗跖年长,不是善良之辈。

  尧舜明圣,却生不肖之儿;

  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

  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之餐,及至遇行,腰悬三齐玉印。

  楚霸英雄,败于乌江自刎;

  汉王柔弱,竟有万里江山。

  晏子身短五尺,使楚拜齐名相;

  诸葛力无缚鸡,出作蜀汉军师。

  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

  冯夷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

  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

  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

  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女;

  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

  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

  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

  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

  地不得时,草木不生;

  水不得时,波浪不静;

  人不得时,限运不通。

  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

  衣服虽破,常有礼仪之容;

  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

  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

  心若不欺,必有扬眉之日。

  初贫君子,天然骨格生成;

  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福禄岂能强求,富贵谁人不欲

  吕蒙正 《命运赋》(于上版本不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家鸡翼大,飞不如鸟。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文章盖世,孔子尚困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钓于渭水。盗跖年长,不是善良之辈。颜回命短,实非凶恶之徒。尧舜至圣,却生不肖之子。瞽叟顽呆,反生大圣之儿。张良原是布衣,箫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为齐国首相。孔明居卧草庐,能作蜀汉军师。韩信无缚鸡之力,封为汉朝大将。冯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无封。李广有射虎之威,终身不第。楚王虽雄,难免乌江自刎;汉王虽弱,却有河山万里。满腹经纶,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少年登科。有先富而后贫,有先贫而后富。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昔时,余在洛阳,日投僧院,夜宿寒窑。布衣不能遮其体,淡粥不能充其饥。上人憎,下人厌,皆言余之贱也。余曰:非吾贱也,乃时也运也命也。余及第登科,官至极品,位列三公,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秧,思衣则有绫罗锦缎,思食则有山珍海味,上人宠,下人拥,人皆仰慕,皆言余之贵也。余曰:非吾贵也,乃时也运也命也。盖人生在世,富贵不可捧,贫贱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环,终而复始者也。

  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皆服其量。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二,亦见李元纲《厚德录》

  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不喜欢记忆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进入朝堂(百官治事之所)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穷追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胸怀大量。

上一篇: 吕本中 下一篇: 乐婉

网友关注

诗词搜索

古诗词大家

诗仙 诗圣 诗王 诗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贺
帝王也风骚
毛泽东李世民武则天 刘邦刘彻 乾隆
诗骨 诗杰 诗狂 诗家天子
陈子昂 王勃 贺知章 王昌龄
诗佛 诗囚 诗奴 诗豪
王维 孟郊 贾岛 刘禹锡
词妖
李清照李义辛弃疾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唐宋八大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
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缙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