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放军著名将
2、山东省政府领
3、首都师范大学
4、通信学科教授
5、广播节目主持
6、辽宁阜新专利
7、南京理工大学
8、艺术家陈光
9、南京大学教师
10、革命先烈(桂
11、福州第八中
12、中国戏曲学
13、广东省集邮
14、襄阳电视台
15、西南交通大
16、吉林省收藏
17、唐末诗人
18、清代学者
19、华东师范大
20、广西浦北县
出生年月:1962.04 职称: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主学科研究方向:
1、受控凝固与新材料
2、新型金属与先进复合材料
3、块体金属玻动及其复合材料
学术任职: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金属间化合物与非晶合金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金属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江苏省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博士论文评阅专家库专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审委员会委员,The 6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vanced Intermetallic and Metallic Materials主席之一,美国TMS member
学术成就:
1.Innovative processing and property improvement of metallic glass based composites. Scripta Materialia, 2006; 55: 375~378
2.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commercial pure iron during directional annealing.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6; 422: 241~251
3.Influence of the melt heat history on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 morphology evolution in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Letters, 1999; 18(19): 1571~1573
4.First principle study on phase stability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YCu. PHYSICS LETTERS A, 2007
5.Origin of inhomogenous behavior during 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 Scripta Materialia, 2006; 54: 1865~1869
6.Comparison of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Zr-based bulk metallic glass composites with dendritic and spherical bcc phase precipitates. Intermetallics,2007;15:632~634
7.金属玻璃及其复合材料.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2
8.非平衡凝固新型金属材料.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8
9.新材料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8
10.发明专利:深过冷熔体制备块体纳米晶合金的方法(ZL 03 1 58241.9),2007年授权
目前的研究内容、项目、经费等:
目前在研项目主要有:高强韧块体非晶/纳米晶金属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超大本征过冷度金属材料纳米亚稳相形成的基础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稀土金属间化合物室温韧性机制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塑性金属玻璃复合材料技术研究(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低碳贝氏体钢宽中厚板(卷)生产关键技术开发及规模产业化(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等,近5年实到科研经费年均超过100万元。
国内外学术经历、荣誉、合作等:
1982 年 3 月大学本科毕业以后,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先后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研究。曾主持国家“863”、国防基础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省部科技攻关等项目。作为第一主研人主持完成的成果中,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优秀研究生课程1门、省一类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1个、国家发明专利15项(含受理)、国家级新产品1项、高新技术产品2项、发明博览会金奖1项、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领先水平成果1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已指导博士后出站3名、博士生毕业7名。目前,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田纳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
主学科研究方向:
1、受控凝固与新材料
2、新型金属与先进复合材料
3、块体金属玻动及其复合材料
学术任职: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金属间化合物与非晶合金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金属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江苏省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博士论文评阅专家库专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审委员会委员,The 6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vanced Intermetallic and Metallic Materials主席之一,美国TMS member
学术成就:
1.Innovative processing and property improvement of metallic glass based composites. Scripta Materialia, 2006; 55: 375~378
2.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commercial pure iron during directional annealing.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6; 422: 241~251
3.Influence of the melt heat history on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 morphology evolution in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Letters, 1999; 18(19): 1571~1573
4.First principle study on phase stability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YCu. PHYSICS LETTERS A, 2007
5.Origin of inhomogenous behavior during 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 Scripta Materialia, 2006; 54: 1865~1869
6.Comparison of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Zr-based bulk metallic glass composites with dendritic and spherical bcc phase precipitates. Intermetallics,2007;15:632~634
7.金属玻璃及其复合材料.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2
8.非平衡凝固新型金属材料.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8
9.新材料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8
10.发明专利:深过冷熔体制备块体纳米晶合金的方法(ZL 03 1 58241.9),2007年授权
目前的研究内容、项目、经费等:
目前在研项目主要有:高强韧块体非晶/纳米晶金属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超大本征过冷度金属材料纳米亚稳相形成的基础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稀土金属间化合物室温韧性机制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塑性金属玻璃复合材料技术研究(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低碳贝氏体钢宽中厚板(卷)生产关键技术开发及规模产业化(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等,近5年实到科研经费年均超过100万元。
国内外学术经历、荣誉、合作等:
1982 年 3 月大学本科毕业以后,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先后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研究。曾主持国家“863”、国防基础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省部科技攻关等项目。作为第一主研人主持完成的成果中,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优秀研究生课程1门、省一类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1个、国家发明专利15项(含受理)、国家级新产品1项、高新技术产品2项、发明博览会金奖1项、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领先水平成果1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已指导博士后出站3名、博士生毕业7名。目前,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田纳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
上一篇: 崔庸 | 下一篇: 朝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