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历
陈璧,女,1933年3月出生,1951年6月入伍,湖北黄陂人。
1956年 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五年制
1956年~1957年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一院大外科 住院医生、助教
1957年~1959年3月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一院麻醉科住院医生、助教
1959年3~1965年 任该院烧伤、整形科助教、住院医生
1965年12月~1966年12月 任该科住院总医生
1967年1月~1979年9月 任该科代主治医生
1979年9月~1990年 任该科副主任
1979年9月~1983年 任该科主治医生
1983年9月~1988年 任该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88年9月~1990年 任该科主任医师、教授
1990年9月~至今 任烧伤外科教授、主任医师
1988年 批准为烧伤、整形科硕士生导师
1993年12月 批准为烧伤外科博士生导师
1992年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8月 退休
曾担任中华医学会整形烧伤学会委员和常务委员及中华整形烧伤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陕西省整形烧伤学会副主委、中华烧伤外科学会常务委员、1996年和付小兵教授、贾赤宇教授发起,在黎鳌院士的支持一领导下,组建了中华创伤外科组织修复学组,并担任副组长,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三届)、1994年参加欧洲伤口愈合学会会员、1995年10月国际烧伤学会会员,现为中华烧伤杂志和美中创伤杂志副总编、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及解放军医学杂志特约编委及6家杂志的编委。
曾于1992年10月被选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1993年6月 被总后勤卫生部选定为军队医药卫生评审专家
1994年 参加欧洲伤口愈合学会会员及6家杂志的编委
1994年 被聘为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全军重点实验室专家组成员
1995年10月 被聘为健康导报顾问
1995年10月 国际烧伤学会会员
1995年 被聘为省工商联美容学会及省美容协会顾问
1996年5月 被聘为水电医科学会电损伤委员会顾问
1996年 黎鳌烧伤医学奖励基金委员会委员
2002年 国家事故委员会评审专家
二、临床工作
长期从事烧伤、整形临床工作; 从医50年,在烧伤、整形方面造诣较深,指导与参予数千例烧伤危重病人的抢救,曾至天津、广州、大连、河南、山西、湖北、新疆和陕西等全国数十个城市、地区会诊抢救数百名烧伤病人,曾成功救治总面积99.5%,Ⅲ度80%,深Ⅱ18%,浅Ⅱ度1%合并高氯、高钠的烧伤患者。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整形外科技术于烧伤早期创面的修复,做到治中有防,使烧伤后畸形发生率明显下降,提出重度烧伤早期救治、后期形态恢复与功能重建融为一体的治疗策略,创立了重度烧伤治疗的新观念,获军队医疗成果壹等奖。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复合皮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及瘢痕皮、瘢痕瓣的临床应用,为解决自体皮源缺乏伤员形态与功能的重建找到新的途径。用这些方法治疗,使许多传统观点认为无法修复而终身残废的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生活自理和一定的劳动能力,其治疗效果实现了质的突破,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科研工作
围绕临床难题开展围绕创面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
1.表皮细胞培养与复合皮研究:1984年将人表皮细胞培养成功,对培养细胞进行了动态观察,培养细胞膜片分三层,即基底细胞、中间层细胞和上层细胞,提出移植时以基底细胞贴于创面,以利细胞增殖,最佳移植时间为培养后2周。还进行了SV40转化人角朊细胞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创面移植的实验研究,证实SV40大T基因已整合至人角朊细胞基因组DNA中,具有与正常角朊细胞相似的细胞克隆形成率,可传至25代,细胞累计倍增88次,增殖状态稳定,并建立了细胞膜片移植修复的动物模型。临床移植细胞膜片(未用SV40转化)48例,但移植后的细胞膜片易感染,成活率低,脆性大,不耐磨,不抗压,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真皮组织的支撑,故进行了复合皮的研究。复合皮研究在国内开展最早,研究较系统,如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制;复合皮表皮-真皮连接区结构再形成的机理;脱细胞真皮基质的抗原性等,结论为复合皮的真皮基质具有抗原性低,快速血管化,为表皮移植的载体和稳定的支架,具有引导组织再生的真皮“模板”作用。复合皮的临床应用在国内最早且病例多。
2.皮肤附件再生的研究:由于复合皮和组织工程皮移植后无皮肤附件,在国内最早进行分离培养鼠及人流产胎儿的表皮干细胞及毛乳头层细胞、皮质腺细胞和汗腺细胞培养成功,并移植于裸鼠,长出新生毛囊结构及鼠毛和类似皮质腺和汗腺腺体,这为构建“功能性组织工程皮肤”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上述研究成果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和陕西省科学技术贰等奖各一项。
3.促进烧伤创面愈合速度的分子生物学与药物研究,如基因转染、立体细胞培养、核酸疫苗、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神经介质等,从细胞水平和基因水平探索改善烧伤创面修复质量的方法为加速创面愈合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参数。还进行瘢痕机理的探讨和防治……等研究。
曾先后参加与指导30余项课题研究,形成以创面修复、人表皮细胞与皮肤干细胞的培养、组织工程复合皮与脱细胞真皮复合皮的研究与移植为主攻方向,后者临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大课题分题1项,军内课题5项……等(均为第一完成人),发表论文约320余篇,参加28本专著编写,1本为主编,2本为副主编,其余为编委。培养研究生34名,其中硕士生19名,博士生15名,他们大多数成为本专科的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人才,成为国内烧伤、整形领域的中坚力量。
曾被应邀去日本(2次)、美国(2次)、英国(3次)和意大利、丹麦、德国各1次,进行学术交流。
四、获奖情况
获军队医疗成果壹等奖(第一作者)、军队著作壹等奖(第五作者)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叁等奖2项(第二作者)、陕西省科技进步贰等奖1项(第一作者)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3项(1项为第一作者,2项为第二作者)、军队科技进步叁等奖3项(第二作者)。2007年获国家科技贰等奖1项(第一作者)。曾于1960年因抢救危重病人被特约参加当年全国群英会1次;因抢救少数民族烧伤病人成绩显著,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事务委员会授予先进个人称号(1990年)。1994年由于医德医风好,总后勤卫生部授予我总后医德医风标兵。1998年12月被陕西省学位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委员会评为优秀博士生导师。荣立贰等功1次,叁等功2次,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10余次,模范党员4次,先进党支部书记及2006年被评为全军干部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各1次。
陈璧,女,1933年3月出生,1951年6月入伍,湖北黄陂人。
1956年 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五年制
1956年~1957年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一院大外科 住院医生、助教
1957年~1959年3月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一院麻醉科住院医生、助教
1959年3~1965年 任该院烧伤、整形科助教、住院医生
1965年12月~1966年12月 任该科住院总医生
1967年1月~1979年9月 任该科代主治医生
1979年9月~1990年 任该科副主任
1979年9月~1983年 任该科主治医生
1983年9月~1988年 任该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88年9月~1990年 任该科主任医师、教授
1990年9月~至今 任烧伤外科教授、主任医师
1988年 批准为烧伤、整形科硕士生导师
1993年12月 批准为烧伤外科博士生导师
1992年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8月 退休
曾担任中华医学会整形烧伤学会委员和常务委员及中华整形烧伤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陕西省整形烧伤学会副主委、中华烧伤外科学会常务委员、1996年和付小兵教授、贾赤宇教授发起,在黎鳌院士的支持一领导下,组建了中华创伤外科组织修复学组,并担任副组长,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三届)、1994年参加欧洲伤口愈合学会会员、1995年10月国际烧伤学会会员,现为中华烧伤杂志和美中创伤杂志副总编、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及解放军医学杂志特约编委及6家杂志的编委。
曾于1992年10月被选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1993年6月 被总后勤卫生部选定为军队医药卫生评审专家
1994年 参加欧洲伤口愈合学会会员及6家杂志的编委
1994年 被聘为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全军重点实验室专家组成员
1995年10月 被聘为健康导报顾问
1995年10月 国际烧伤学会会员
1995年 被聘为省工商联美容学会及省美容协会顾问
1996年5月 被聘为水电医科学会电损伤委员会顾问
1996年 黎鳌烧伤医学奖励基金委员会委员
2002年 国家事故委员会评审专家
二、临床工作
长期从事烧伤、整形临床工作; 从医50年,在烧伤、整形方面造诣较深,指导与参予数千例烧伤危重病人的抢救,曾至天津、广州、大连、河南、山西、湖北、新疆和陕西等全国数十个城市、地区会诊抢救数百名烧伤病人,曾成功救治总面积99.5%,Ⅲ度80%,深Ⅱ18%,浅Ⅱ度1%合并高氯、高钠的烧伤患者。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整形外科技术于烧伤早期创面的修复,做到治中有防,使烧伤后畸形发生率明显下降,提出重度烧伤早期救治、后期形态恢复与功能重建融为一体的治疗策略,创立了重度烧伤治疗的新观念,获军队医疗成果壹等奖。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复合皮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及瘢痕皮、瘢痕瓣的临床应用,为解决自体皮源缺乏伤员形态与功能的重建找到新的途径。用这些方法治疗,使许多传统观点认为无法修复而终身残废的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生活自理和一定的劳动能力,其治疗效果实现了质的突破,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科研工作
围绕临床难题开展围绕创面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
1.表皮细胞培养与复合皮研究:1984年将人表皮细胞培养成功,对培养细胞进行了动态观察,培养细胞膜片分三层,即基底细胞、中间层细胞和上层细胞,提出移植时以基底细胞贴于创面,以利细胞增殖,最佳移植时间为培养后2周。还进行了SV40转化人角朊细胞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创面移植的实验研究,证实SV40大T基因已整合至人角朊细胞基因组DNA中,具有与正常角朊细胞相似的细胞克隆形成率,可传至25代,细胞累计倍增88次,增殖状态稳定,并建立了细胞膜片移植修复的动物模型。临床移植细胞膜片(未用SV40转化)48例,但移植后的细胞膜片易感染,成活率低,脆性大,不耐磨,不抗压,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真皮组织的支撑,故进行了复合皮的研究。复合皮研究在国内开展最早,研究较系统,如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制;复合皮表皮-真皮连接区结构再形成的机理;脱细胞真皮基质的抗原性等,结论为复合皮的真皮基质具有抗原性低,快速血管化,为表皮移植的载体和稳定的支架,具有引导组织再生的真皮“模板”作用。复合皮的临床应用在国内最早且病例多。
2.皮肤附件再生的研究:由于复合皮和组织工程皮移植后无皮肤附件,在国内最早进行分离培养鼠及人流产胎儿的表皮干细胞及毛乳头层细胞、皮质腺细胞和汗腺细胞培养成功,并移植于裸鼠,长出新生毛囊结构及鼠毛和类似皮质腺和汗腺腺体,这为构建“功能性组织工程皮肤”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上述研究成果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和陕西省科学技术贰等奖各一项。
3.促进烧伤创面愈合速度的分子生物学与药物研究,如基因转染、立体细胞培养、核酸疫苗、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神经介质等,从细胞水平和基因水平探索改善烧伤创面修复质量的方法为加速创面愈合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参数。还进行瘢痕机理的探讨和防治……等研究。
曾先后参加与指导30余项课题研究,形成以创面修复、人表皮细胞与皮肤干细胞的培养、组织工程复合皮与脱细胞真皮复合皮的研究与移植为主攻方向,后者临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大课题分题1项,军内课题5项……等(均为第一完成人),发表论文约320余篇,参加28本专著编写,1本为主编,2本为副主编,其余为编委。培养研究生34名,其中硕士生19名,博士生15名,他们大多数成为本专科的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人才,成为国内烧伤、整形领域的中坚力量。
曾被应邀去日本(2次)、美国(2次)、英国(3次)和意大利、丹麦、德国各1次,进行学术交流。
四、获奖情况
获军队医疗成果壹等奖(第一作者)、军队著作壹等奖(第五作者)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叁等奖2项(第二作者)、陕西省科技进步贰等奖1项(第一作者)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3项(1项为第一作者,2项为第二作者)、军队科技进步叁等奖3项(第二作者)。2007年获国家科技贰等奖1项(第一作者)。曾于1960年因抢救危重病人被特约参加当年全国群英会1次;因抢救少数民族烧伤病人成绩显著,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事务委员会授予先进个人称号(1990年)。1994年由于医德医风好,总后勤卫生部授予我总后医德医风标兵。1998年12月被陕西省学位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委员会评为优秀博士生导师。荣立贰等功1次,叁等功2次,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10余次,模范党员4次,先进党支部书记及2006年被评为全军干部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各1次。
上一篇: 程武 | 下一篇: 陈成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