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 祋
duì ㄉㄨㄟˋ
◎ 古代的一种兵器,即殳。
◎ 悬挂羊皮的竿子。古代用羊皮挂在竿子上,置放城门口,用以惊吓不当入城而入城的牛马:“关门夜开,不下羊皮之祋。”
◎ 姓。
汉语字典
[①][duì]
[《廣韻》丁外切,去泰,端。]
[《廣韻》丁括切,入末,端。]
(1)古代杖属兵器。即殳。
(2)姓。汉有尚书令祋讽。见《後汉书·来历传》。
音韵参考
[上古音]:月部端母,tuat
[广 韵]:丁外切,去14泰,duì,蟹合一去泰端
[平水韵]:去声九泰
[粤 语]:deoi3doi6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午集下】【示字部】 祋; 康熙笔画:9; 页码:页840第14【廣韻】丁外切【集韻】【韻會】都外切,𠀤音𣪌。【說文】殳也。或說,城郭市里高縣羊皮,有不當入而欲入者,暫下以驚牛馬曰祋。故从示殳。詩曰:何戈與祋。 又祋祤,縣名。在馮翊。【前漢·郊祀志】鳳皇集祋栩。 又【廣韻】丁活切,音掇。義同。前漢郊祀志,顏師古讀。 又姓。漢光祿勳祋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