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哲
东南网1月11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继2000年挺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2008年挺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之后,“中研院前院长”李远哲再次领衔连署,力挺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并为蔡英文的“人格、经验与操守”背书。
李远哲在2000年选举时,曾公开发表“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支持陈水扁,扁执政后,李远哲更出任顾问团的首席顾问。
2008年谢长廷参选时,李远哲也向媒体表示,4年前挺扁,他“有很多疑虑”,但相信谢长廷能“满足期许”。
对于李远哲领衔的这项连署,蔡英文说,非常感谢支持;科学家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进一步表达支持,她都尊重。
民进党昨公布87位生技、学界人士连署的“科学家的良知、蔡英文的承担”,替蔡英文背书。
连署指出,过去这一个月来,吵得沸沸腾腾的宇昌案给科学工作者很深的感触,“生技本无色,但选举政治却正在践踏生技幼苗,宇昌是很好的生技成功模范,却难逃政治抹黑”。
国民党“立委”洪秀柱乍闻李远哲等人刊登的挺蔡广告,署名竟是蔡英文担任董事长的新境界文教基金会,直觉反应就是,“要挺就光明正大挺嘛!何必绕个圈子,徒留给外界质疑?”
效果逐年递减? 李远哲的背书
曾经被视为民进党超级助选员的前“中研院院长”李远哲,这次为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连署,表达力挺态度。不过,民进党只将李远哲挂名第一位,并未特别凸显李远哲的角色,也意味着李远哲的辅选效果正逐年递减当中。
曾经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李远哲,名字常和民进党挂在一起,最经典的一次,是发表“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论,让陈水扁顺利挺进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
科学家出身的李远哲,从此和政治牵扯在一起,包括他参与陈水扁的顾问团;答应陈水扁邀请,担任两岸跨党派小组召集人。一场又一场的政治参与,折损了李远哲在学术领域上的光环,也使得李远哲的辅选威力大打折扣。
不过李远哲却是让蔡英文成为民进党候选人的主要推手之一。4年前,若不是李远哲出面力劝蔡英文承担责任,蔡英文不会跳火坑角逐民进党主席,没有那一场聚会,就不会有今天的蔡英文。
李远哲会决定力挺蔡英文,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反而是不出面声援蔡英文,才会让外界讶异。李远哲这一次没有像过去几年一样,对外发表太多政治性言论,倒是选择默默地参与连署,运用科学家、学界的力量,帮助蔡英文迈向执政之路。
从2000年、2004年到2008年,李远哲通过各种形式,已三度帮忙打光照亮民进党候选人,但随着光环褪去,外界不再感到清新,李远哲已非当年的那张超级王牌,整体边际效应逐日衰退中。
人物信息:
李远哲(Yuan Tseh Lee)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及约翰·波兰伊(John C. Polanyi)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人。目前为“中央研究院”、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以及德国哥廷根科学院等之院士。于1994年1月15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
中文名:李远哲
外文名:Yuan Tseh Lee
国籍:中国台湾
出生地:台湾省新竹市
出生日期:1936年11月29日
职业:科学家,化学科学家
毕业院校: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主要成就: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国家科学奖
个人履历
李远哲,台湾省新竹县人,祖籍福建南安,生于1936年11月19日。
1943年入新竹公学校,是校棒球队及乒乓球队队员。
1949年入新竹中学,是校网球队队员,并在学校乐团吹长号。
1955年保送进入“国立”台湾大学化工系,次年转入化学系。学士论文由郑华生(Hua-sheng Cheng)教授指导,研究用纸电泳分离锶与钡。
1959年“国立”台湾大学学士毕业。
1959年入“国立”清华大学(新竹)原子科学研究所放射化学组硕士班,论文由浜口博(H. Hamaguchi)教授指导,研究温泉沉积物矿质北投石(Hukutolite)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1961年留清华担任助教一年,跟从C.H. Wong教授,分析tricyclopentadienyl samarium的X线结构。
196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就读化学系博士班,论文由马汉(Bruce Mahan)教授指导,研究电子激发的碱金属原子的化学离化过程(chemiionization processes of electronically excited alkali atoms)。在此期间,李远哲逐渐对离子-分子间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动力学(ion-molecule rea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molecular scattering),尤其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应动力学(crossed molecular beam studies of reaction dynamics),产生兴趣。
1965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毕业。
1967年2月前往哈佛大学,在赫施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教授处从事博士后研究。
1968年10月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及佛兰克研究所(James Franck Institute)助理教授。
1971年10月升为芝加哥大学副教授。
1972年返台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半学年。
1973年1月升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74年返回加州柏克莱分校,任化学系教授、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同年,成为美国公民。
1975年任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Fellow,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
197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Member,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80年当选“中央研究院”数理组第十三届院士。
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教授。
1986年获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86年与哈佛大学赫施巴赫教授及多伦多大学波兰奕(John C. Polanyi)教授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4年1月15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接替他的老师吴大猷教授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并于2005年宣布2006年“院长”任满后不再续任,他出任“院长”同时也兼任“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特约讲座教授。
1995年9月21日,应时任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和“行政院院长”连战邀请,入阁担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召集人,于1997年12月2日委员会完成阶段性任务解散后卸任。
1997年6月14日,获颁“国立”中山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2006年10月19日,“中央研究院”院长任期届满,卸任,由翁启惠接任。他说:回顾过去,最欣慰三件事:“教育改革”、“921大地震重建”、“跨党派小组”。对于记者追问李远哲的退休规划,李远哲说:以后回家可以帮太太吴锦丽洗碗。
2007年10月9日,天主教教宗本笃16世任命李远哲为宗座科学院院士。
2008年3月21日起担任T3大学联盟召集人、咨询委员会委员。
家庭背景
李远哲的父亲是知名画家李泽藩,出生于新竹市武昌街;母亲蔡配是小学教师,出生于台中县梧栖镇。李远哲与太太吴锦丽(BerniceWuChin-li)在小学时相识,他们育有两儿一女:长子Ted(1963年出生,新闻业)、次子Sidney(1966年出生,医生)、长女Charlotte(1969年出生,社会学家)。
政治生涯
李远哲与陈水扁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投票前不久,李远哲在3月5日公开发表《向上提升或向下沈沦》,后来又在3月10日组成国政顾问团公开支持陈水扁,为选战投下震撼弹,被认为是绿营获胜的主因之一。2006年6月2日,李远哲指出:历史一直在验证英国阿克顿爵士(LordActon)的名言“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腐败”,海内外就有不少例子;因此不论谁当政,于城于国,都要谨记这两句名言,时时自我警惕。他又表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过去几十年教育促成;现在大家只看考试得几分,大学也主要靠考试招生,道德修养都不考虑,这会有问题的。
2006年6月25日,李远哲发表亲笔署名的四点声明,原文如下:
1、民主政治和政党轮替是普世价值,也是本人的坚定信念。本人过去对台湾民主政治和政党轮替所公开表达的各种主张,今日检视,依然坚持。2、民主进步党执政以来,政绩有限,弊案不少。对于该党未能坚持理想,未能谦卑执政,本人深感痛心。殷盼该党深自检讨,以后功补前过,俾不负人民寄托。3、李远哲谈论陈水扁3、现行《宪法》对罢免总统的高门槛设计,应系当年修宪时着眼安定政局的缜密考量。本人认为,发动罢免的一方应当深切体察宪政之治的原理;但被罢免的人也应当再三推敲“止谤莫如自修”的精义。
2006年7月爆发自肥争议,李远哲发表两点声明如下:
1、中研院评议委员会决议修正组织规程,增列优遇条款,本人应可留待新任院长批准。惟经深思,本人若因自己也在优遇名单上,便迟不处理,以私害公,对名单上另外五位院士,事实上形成不公平,自非处理院务之所当为。2、本人一向以能为自己的国家服务为无上光荣,因此虽然美、日一些学术机构知道本人即将任满,纷纷前来议聘,且报酬都在国内标准二倍以上,本人迄不考虑。至于本人是否自肥之人,社会应有公论;因此,对于某些恶意批评,本人并不在意。
2006年10月9日,李远哲在接受台湾《联合报》专访时,承认:“大家对教育确实有很多不满。但这十多年来,很多人受到误导,认为教改会要负责;其实教育是大家一直要改革、讨论的,要经年累月检讨,方向不对就要改进。”同时,对于台湾教育的问题,李远哲说:“最大问题出在,大家盲目相信笔试才公平;所以高中老师应该帮忙学生作生涯规划,就做得非常差,让补习班可以营利。”
参与教育改革
热心社会事务的李远哲在1994年9月应行政院连战院长邀请入阁,担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召集人,任期直到1996年12月教改会解散。萧万长院长任内,指定前教改会委员刘兆玄副院长实际执行教育改革。
国民两党执政时的“教育部”部长林清江和黄荣村;“行政院”院长游锡堃和刘兆玄都是当年教改会的委员。虽有人说化学的成就不一定能延伸到教育的专业上,刘兆玄院长就是化学家出身的大学校长和部长、院长,毛高文前部长也是化学专业。
台湾几十年的教育是菁英教育,平民受教权在这环境下是不公义的;故教改乃是从多元教育与联考制度做起,李远哲对于受教权的坚持是受到肯定的。
贡献及影响
主要贡献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硷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李远哲在1986年与哈佛大学Herschebach博士及多伦多大学JohnPolany博士同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他本人和华人学术界,以及他任教的柏克莱加州大学的师生都很兴奋,纷纷向他表示祝贺,赞扬他刻苦勤奋的钻研精神。尽管李远哲在政治立场上亲绿,但还是对推动海峡两岸的科研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除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外,还协助台湾“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设计、安装一部分子束碰撞仪器,预定年底完成。多年来,他一直与中国科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并帮助中科大化学系开展起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工作。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授予他荣誉教授头衔。他还指导大连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化学研究所建立了三套分子束装置。
社会影响
1999年以来,李远哲每年回台湾多次,除主持学术讲习、参加学术会议外,以“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筹备处咨询委员会主席身份,协助原子分所的发展,并直接参与原子分所的设计、研究计划、科学家的聘任与学术指导等实际工作。李远哲还是同步辐射研究中心的指导委员会委员。
李远哲曾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在台湾地区“选举”中的关键时刻帮助陈水扁获得“选举”胜利,而且经常通过媒体与陈水扁当局就个别问题进行唱和,因此台湾媒体评价其为绿营人士。
对于2008年中国国民党在台“立法院”大胜四分之三个议席,李远哲摇身变成鼓吹“一党独大之弊端”的号手,认为中国国民党如果在“总统”选举中再度获胜,将会垄断行政和立法权,走回“独裁”老路。李远哲的说法与民进党2008年“总统”参选人谢长廷的口号相唱和,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为马英九当选减分。
荣誉奖项
李远哲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
此外,李远哲获得各国学术团体、大学授予之荣誉博士、荣誉教授、荣誉讲座、杰出校友、杰出学人等荣誉名衔数十项。并发表科学著作两百多篇。同时也参与国际学术团体、美国联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学和一些私人学术组织中各种委员会咨询工作。
评价
李敖在2005年出版的新书《李远哲的真面目》中,评价李远哲“是好人,但也会做坏事”, “没有领袖风格,只能做科学”,不应把他(李远哲)“捧上天”。
网友关注
- 弗里德·穆拉德
- 哈苏妹
- 长裙哥
- 瑞恩·邓恩
- 伊恩·卡马
- 顾春芳
- 朱克
- 杰米·韦利特
- 张杰
- 蒂姆-蒂博
- 网络红人张依依
- 克里斯-穆林
- 申思
- 西门大嫂
- 吴耀汉
- 李春江
- 王源
- 金龟子和毛毛虫
- 林志颖弟弟
- 陈珊妮
- 永井谦佑
- 罗玉通
- 邢利斌
- 王风
- 西蒙娜·法罗
- 梅拉赫
- 焦宝华
- sputea
- 王建宙
- 21世纪最大流星雨
- 王明娟
- 莫露露
- 季克良
- 张艺兴
- 本-戈登
- 王秀勇
- 吴嘉龙
- 陈宝琛
- 李永波
- 薛嘉麟
- 梅璇婷
- 黄诗阳
- 马頔
- 跑车女警
- 陈小予
- 林清峰
- 蔡喜宏
- 北京地铁刀枪哥
- 史鸿飞
- 铁头男
- 王美莼
- 黄秋爽
- 田亮
- 宋佃涛
- 金雅俊
- 李恩熙
- 丘振良
- 周璐璐
- 王克楠
- 陈雨昂
- 红粉宝宝
- 王永珀
- 杨佳欣
- 王振堂
- 白歆惠
- 韩群凤
- 玛联
- 苏伟
- 单亦诚
- 大津祐树
- 图里亚夫
- 黄明志
- 张宗益
- 陈浩杰
- 王仪涵
- 喊话哥
- 吕小军
- 李德林
- 游乐晨
- 约瑟夫·科尼
- 曹廷炳
精品推荐
- 阿瓦提县05月30日天气:多云转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6/12℃
- 高唐县05月30日天气:小雨转多云,风向:东北风,风力:<3级,气温:26/16℃
- 于田县05月30日天气: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6/13℃
- 新市区05月30日天气:晴转多云,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0/10℃
- 潜江05月30日天气:多云,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7/21℃
- 和田县05月30日天气: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5/15℃
- 天门市05月30日天气:多云,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7/21℃
- 玛曲县05月30日天气:阵雨转小雨,风向:东北风,风力:<3级,气温:16/8℃
- 和政县05月30日天气:小雨转中雨,风向:东北风,风力:<3级,气温:25/13℃
- 盐城市05月30日天气:阴,风向:东北风,风力:<3级,气温: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