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
1 怎样提高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
怎样提高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加之“尊师重道”地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学生的服从意识观念较强,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沉闷,学生课堂上表现较拘谨、不敢提问。课堂上,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有关于数学教学的方法。
构建提问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适时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应构建良好的提问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而且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的悬念或探索活动激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进而形成教学情境。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结合有效问题串创设学生自主提问的情景。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设置有梯度、可延展性的课堂提问,以便给学生连续。广泛的提问空间。每个问题都要留一定的窗口给学生,让学生在解题时,在教师的暗示性语言下能找到题目的漏洞,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自主提问。
例如,在教学“变量与函数”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这样一道题:“一个矩形的周长为60,其中一边长为10,求这个矩形的面积。”启发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认真思索和热烈讨论后提出:“边长还可以取其他的值吗?”“若其中一边长为15、20、25,矩形的面积是多少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若设面积为S,其中一边长为X,S如何表示?”等等,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提问时间,给所有想表达的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认真倾听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理解和解答问题。让学生从生活情境或数学问题情境中找到数学信息,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部分或全部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有效评价
初中学生出于受原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制约,某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价值或根本不成立,作为教师,不应忽视,应及时采用鼓励性语言予以激励,激励学生提出存在和有价值的问题。对于那些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价值或创造力问题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及时进行正面的肯定性评价,并鼓励他以后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方法,并要求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
在这积极评价的体验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他们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不拘束“抢着”提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提问的兴趣。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思想,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使教师、学生均能得到发展。总之,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就能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
2 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的方法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代思维学研究表明:人在高度自由、高度放松的氛围中,其思维便会进入一种更高级别的自组织自调节过程。“创造性学生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严重抑制作用。”
自古以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应找准自己的位置,采取民主态度,鼓励学生思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积极探索,为学生成长思维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特别应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数学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幽默、愉悦的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提问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构建提问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适时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教师应构建良好的提问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而且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的悬念或探索活动激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进而形成教学情境。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结合有效问题创设学生自主提问的情景。
3 数学教学怎样设计课堂提问
教师提问要明确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不知所措的现象。其原因有时是学生没有听仔细,但是也有很多时候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太宽泛或者太模糊,让学生不明所问而乱答。或者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收能力相距太远,让学生不知所问而不答。因此,教师的提问首先应该使学生能听明白,正确领会问题的意思,这是学生能答、会答的前提。
例如:一位教师上一年级《2-5的分与合》,到练习阶段,有一道习题是让学生在“火车”的“车厢”上填数,一位学生根据“火车头”上的数是4,就在第一节“车厢”上填写了3和1,然后教师问他:“你是怎么想的?”谁知学生回答:“我是随便想的。”教师只好让其他学生回答出了:“我是这样想的:4可以分成3和1。”继续练习,另一位学生在第二节“车厢”上填写了2和2,然后教师又问她:“你是怎么想的?”谁知学生又回答:“我是心里想的。”教师啼笑皆非,只能另请高明。 可见这些学生不太明白,教师提的“你是怎么想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于是出现了上述课堂上的状况。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能“听明白”。
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发问,注意提问的思考性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能代替,也不可暗示。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我首先问学生可以怎样画圆?由于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他们举出了许多画圆的方法,然后通过分组讨论掌握了画圆关键是在于要有一个固定点,有一个固定的长度,并要旋转一周。接着我让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学生亲自动手后发现甚至可以说是发明了许多画圆的方法。这样使学生不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而且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4 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做法
适度开放,体现思维容量
小步子的精确化教学设计因其容易控制教学流程,容易把握学生的思维走向,所以深得一线教师的喜爱。但长期使然,难免使学生思维僵化,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数学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引领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而且要不遗余力地通过数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因而,在教学中适当地增加问题的开放性和思维容量,是十分必要的。开放性问题,有时答案不是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在《倍数和因数》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找出了36、15和16的所有因数,同时教师板书了所有的因数,然后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开放性问题:观察上面三个数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教师一上来就引着学生从因数的大小以及因数的个数上去思考,那么这个颇具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就缩水为一道封闭性的问题。所以,教师颇具耐心地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发现,学生的发现精彩纷呈。学生相继回答:我认为双数的因数中都有2;我发现双数的因数是成对出现的,而单数的因数的个数也是单的。另一个学生反驳道:15是单数,可是它的因数有4个。学生继续交流自己的发现:我发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我还发现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又是它的倍数;我认为大数的因数个数多,小数的因数个数就少。此时,又有学生立刻用实例推翻了这个发现……在学生的所有发现中,教师选择性地板书了因数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特点,即一个数的因数的大小和个数,让学生朗读体会。
问到深处
1.教师提问要能根据学生的想法,启发学生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问“是”“不是”“对”“不对”等就能回答的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来判断是非,是难于了解到学生的认知情况的。有的问题只要稍微改变一下问法,就可以了解到学生是怎样想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深入学习。
2.教师提问要能根据学生的水平,引导学生深思
我们都明白教师的提问要有深度,如果教师刚一发问,学生立即举手如林,则说明你的问题可能太浅显了。教师所希望的场面是,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功夫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然后才陆陆续续地举手、前答后补地回答。那种一问就答,一答就对的提问未必是有效的提问。在平时的教学中,最困扰教师的恐怕就是提什么难度的问题,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使得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 在“定问”“试问”与“调问”中,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时也不必担心多问,有必要问就得问一问。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研读教材,敏锐捕捉学情,才能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
- 上一篇:小学数学怎样进行估算教学设计
- 下一篇:如何教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