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怎样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教师怎样提高解题能力?在教学中取得更显著的成就,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方法。
1 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多参加教学培训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材展开。教材也是作为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桥梁。当今教学都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方式,但前提是必须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却将教材中的内容给忽略了,学生学习变得轻松、兴趣浓厚,但是却没有学习到应该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这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内容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小学数学所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依据教材知识,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相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快乐学习、学到知识。
2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情感
因为学生的性格差异,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不一样的表现。这时就要教师多加关注学生的不同情况,例如:有的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数学问题,可能在某个数学知识点上,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将重要的信息给漏掉,但却花费比较长的时间,教师就要教会该学生怎样去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把不重要的部分给忽略,节省学习的时间。而有的学生善用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但容易因为马虎导致犯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发展,这样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比单纯地讲解教材知识更有效率。
3 教师应当灵活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做不到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决定学生的学习模式,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其真正的含义是在于合适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这一种学习方法对这个班级适合可能对于另一个班级就不一定适合,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要让教学方法尽可能的让大多数的学生都能适应,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在他们身上,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性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方式。对于教师而言,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可以因为自己的教学方法上的问题而使得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应该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应当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2激发学习数学热情
加强直观,引导动手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行、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采用投影演示"割拼"过程,化静为动,一目了然,而通过学具的剪拼,不但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自摆弄得出的结果;讲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让学生把事先准备的圆锥模型用剪刀沿一条母线剪开,印象深刻,记得牢。很显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动手操作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风趣幽默,活跃课堂气氛
幽默风趣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是课堂上具有直接吸引力的因素,能打破数学课堂沉闷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探究,数学课的语言、情感方面的修辞等远不如语文历史的丰富多彩,但是老师如果能根据内容在讲读时抑扬顿挫,加上肢体语言,也能产生很强的感染力,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联系实际,培植学习兴趣
要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看,教室的门由于年久,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不能关闭,谁能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既能修好,又能再不变形?很明显,这是一个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很简单,同学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就给学生演示了我的做法,就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极佳。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学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告诉我们教师既教书,同时又育人。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我认为,数学教学中也同样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独立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为了了解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深入班级与学生交谈,上门家访等方式,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心声,发现学习或生活有困难的同学,认真帮他们找出原因,积极开导,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使他们集中精力到学习中来,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热爱学生
都说师者父母心,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师生间有时候也拥有着家人般的亲情或者朋友般的友谊。作为教师,爱一个学生容易,爱每一个学生难;爱好生容易,爱差生难;爱一天容易,天天都爱难。为此,在具体的教学行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用爱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心灵沟通。差别对待,只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天生就比别人笨,自己的命运注定要比别人差,无脸见同学、见老师、见父母,怕同学嘲笑,怕老师批评,怕父母打骂。善待、宽容,
热爱学生,我们要有耐心、细心和恒心,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长处,宽容他们的错误,关心他们的困难。只要我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学生一定能够感受到,一定能够积极向上,并取得进步。例如我们班里有位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在解题理解上总是慢班上同学半拍,学习成绩跟不上,导致他的性格内向,总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笨,更让他对数学产生恐惧。对此,我经常找他谈心,努力开导,讲述数学家的趣事,告诉他数学在生活中和工作中的作用,还在课堂上让他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并及时在班上对他进行表扬,帮助他找回自信。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该同学不但学习有进步,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也很高。
4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问题情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联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世界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逐步领悟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感受成功,增进自信。”突出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其中问题情景放在首位,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情境,挖掘新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素养,注重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创设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能看到但必须跳一下才能够着,得到了又有新目标出现”的情境中,让学生数学学习空间逐步扩大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在求知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小组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即可以同学间取长补短,认识自己的差距,又可以亮明自己的观点技压群雄,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断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领头羊”.而更重要的体验,我认为应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去体验一下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知识“再创造”,在这一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满足学生成功体验的需要.学生能独立解答的问题应交由学生独立解答,不能独立解答的交由学习小组合作解决,能动手操作的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做实验的要让学生做实验,以学生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去体验.例如:在讲《游戏公平吗》一节时,我先让同学们对两个转盘结果进行猜测,然后通过试验判断猜测的正确性,最后分小讨论产生结果的原因.在教学中,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大胆质疑,在兴奋紧张中即获得了知识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深信“学好数学不是梦”!
在平时的作业中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在平时的作业中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作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教学“一百万有多大”时,我让学生猜想一百万大米的重量,一百万张纸的厚度,一百万张一百元人民币的体积……学生从这么多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数字与生活或的联系,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认识一百万有多大以后,我又要学生运用这些数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这样教学,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力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