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心得 焦裕禄精神和个人感想
树廉风、严家风、抓作风,焦裕禄同志“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是兰考县党员干部群众信任、信服的“领头雁”。尽管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焦裕禄同志的故事依然脍炙人口,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心得 焦裕禄精神和个人感想内容,以供参考,一起来看看!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心得
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肩披外套、双手叉腰、侧脸目视远方,背后斜伸出一枝泡桐。照片中那棵泡桐,便是1963年焦裕禄同志亲手栽下的,被兰考人民亲切地称作“焦桐”。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焦桐”挺拔伟岸,亭亭如盖。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焦裕禄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
“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内,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生动展现了焦裕禄同志的光辉一生,特别是他在兰考工作的475天。
为什么当年选择泡桐树防风沙?泡桐树耐沙荒、耐盐碱、耐瘠薄,它的根扎地特别深,少则几米,多则近20米。正是根扎得深,泡桐树才得以成活,从而改变兰考的生态面貌。
为什么今天的“焦桐”踔厉风发,就是因为它深深地扎根在兰考的土地上;为什么说焦裕禄同志是一座永恒的丰碑,就是因为他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群众中。
纪念馆里,讲解员深情讲述,一个个故事令人动容。
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焦裕禄同志带着县委委员来到火车站,看到外出的受灾群众,他说:“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又是一个冬日,冰雪严寒。天刚放亮,焦裕禄同志就召集机关工作人员,他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说完,他就带着救济粮款,和大家顶着风雪出发了。
在梁孙庄,焦裕禄同志走进一间低矮的茅屋,看望双目失明的老大娘和身患重病的老大爷。老人问:“你是谁啊?”焦裕禄同志回答:“我是您的儿子!”老人听了,眼里噙满热泪。
“我是您的儿子”,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群众最深情的回答,至今听来仍然直抵人心、发人深省。“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的本色永远不能丢。
经过党员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兰考于2017年摘掉“贫困县”帽子,实现了焦裕禄同志当年“改变兰考贫困面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夙愿。今天,兰考进一步确立了建设“幸福兰考”的目标。2020年财政投入63.26亿元,推动教育、医疗事业发展,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
采访期间,兰考是雨水天气。7月28日,记者采访结束已是晚上9时许,当地干部起身后说,他们还要连夜住到村里去,要盯人盯户开展防灾巡查,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当年的兰考有“三害”——盐碱、风沙、内涝。“三害”不除,群众生产生活很难有改善。
在焦裕禄同志的带领下,兰考县委组建了“三害调查队”120人,走访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行程2500公里,记录全县84个风口、1600座沙丘,把县里所有的洼地、淤塞河道绘图编号,绘制了一幅改造兰考的蓝图。调查工作非常艰辛,焦裕禄同志身先士卒,有同志担心他的病情,劝他不要参加调研,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焦裕禄同志高度重视问计于民。当年,他调研时看到,村民挖淤泥盖在沙上的方法管用,随即带着大家翻淤压沙,然后栽上树,沙堆就固定住了。这种方法被焦裕禄同志称作“贴膏药”。
最终,焦裕禄同志总结出除“三害”的方针、方法,兰考除“三害”取得显著成效。到1965年,兰考县初步实现粮食自给。
摸清了底子,找对了路子,就能走稳解决问题、赢得发展的步子。时至今日,焦裕禄同志的求实作风依然给人启迪。兰考的干部谈到今天兰考的发展,表示要传承好作风、扛起新使命,对表对标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兰考实际,坚定不移践行“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如今,当地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深入走访,绘制了一张乡村振兴新蓝图,把全县463个行政村(社区)分成了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整治改善、搬迁撤并等多个类别。尊重规律、尊重群众,掌握实情、科学施策,兰考人民正在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上任时,焦裕禄同志许下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病危时,他留下遗言:“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焦裕禄同志的两句话彰显了共产党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责任与担当。
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一把有一个大窟窿的藤椅吸引参观者驻足。焦裕禄同志的女儿焦守云曾回忆道:“父亲肝疼时,就用刷衣服的刷子一头顶着肝一头顶着藤椅工作。时间长了,藤椅上就被顶出个窟窿。”
当时,由于连年受灾,兰考外出逃荒的人很多。兰考县委此前成立了“劝阻办公室”,但并不解决问题。焦裕禄同志到任后,果断撤掉“劝阻办公室”,改为“除三害办公室”。他说,“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为激发全县上下发愤图强的热情和干劲,焦裕禄同志多次在兰考县委会议上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推动树立了韩村的精神、赵垛楼的干劲、秦寨的决心、双杨树的道路“四面红旗”。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一篇焦裕禄同志没有来得及写完的文章。革命自有后来人,兰考一代代党员干部群众继承焦裕禄同志的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把文章续写在兰考大地上,用实际行动诠释“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
兰考东坝头镇张庄村,曾经有个当地最大的风口,遍地是沙丘。如今,经过不懈奋斗,张庄村碧水潆绕、绿丛红花,旧貌换新颜。村子还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大家将村里的主干道命名为“幸福路”。
在兰考,这样的变化处处可见。焦裕禄同志带着大家种下的泡桐,今已蔚然成林。据统计,兰考县种植泡桐500余万株,面积40余万亩。基于这一特色优势,当地大力发展家居产业,全县家居及木制品加工企业1000余家,年产值突破500亿元,曾经的“救命树”变成了今天的“摇钱树”。
“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
“这是焦书记盖过的被子,有42个补丁;这是他用过的褥子,有36个补丁……”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的讲解员展示,焦裕禄同志生前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他的衣、帽、鞋、袜都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
焦守凤是焦裕禄同志的大女儿。中学毕业后,她本想靠爸爸谋一份好工作,但是焦裕禄同志坚决不同意。后来,她在兰考的食品加工厂当临时工,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在兰考,“不准儿子看白戏”的故事也家喻户晓。一次,焦裕禄同志的儿子为了看戏,告诉售票员“焦书记是我爸爸”,没买票就进场了。焦裕禄同志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要求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到戏院。
焦裕禄同志还研究制定了“干部十不准”,明确提出不准送戏票,礼堂10排以前的戏票不能光卖给机关干部;不准用国家或集体的粮食大吃大喝、请客送礼等。
树廉风、严家风、抓作风,焦裕禄同志“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是兰考县党员干部群众信任、信服的“领头雁”。尽管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焦裕禄同志的故事依然脍炙人口,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跟党走,他一生都在为党分忧、为党添彩。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扬光大。”
近年来,河南省深入开展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活动,推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锤炼,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河南省积极利用焦裕禄精神等红色资源,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每年来焦裕禄干部学院学习的学员络绎不绝,大家深学、细照、笃行,争当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前来参观学习的贵州省罗甸县罗悃镇镇长陈芳说:“学习焦裕禄同志的为民情怀,就要真心倾听群众声音,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诚为群众办实事。”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文化艺术中心研究员马金星说:“我们要从焦裕禄精神中汲取力量,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今,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心得 焦裕禄精神和个人感想全部内容,如果喜欢请持续关注“查字典”。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心得 焦裕禄精神和个人感想】相关推荐文章:
上一篇: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汇聚起人民力量 下一篇: 缅怀先辈致敬英雄 缅怀先辈致敬英雄征文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