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宋晏殊的意思(3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浣溪沙宋晏殊的意思篇一
唱得红梅字字香,
柳枝桃叶尽深藏。
遏云声里送雕觞。
才听便拚衣袖湿,
欲歌先倚黛眉长。
曲终敲损燕钗梁。
此为送别词。作者在词中运用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烘托出悲离伤别的命意,虚实相生、情文并茂地表情达意。
上片写女方为送别而唱梅花曲词。起首一句,着一“香”字,极言其唱得既甜美又饱含感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真正的梅花,又以红梅之香比喻乐声,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这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字字皆香,声声俱美,可想见歌女此时情愫。
次句“柳枝桃叶尽深藏”,反衬补足首句。“柳枝”,指《杨柳枝》曲。古横吹曲有《折杨柳》。后世翻此曲者,亦多写离别行旅之情。“柳枝”,亦歌女名,见李商隐《柳枝》诗序。“桃叶”,《古今乐寻》载,晋王献之爱妾名桃叶,缘于笃爱,献之临江相别时作歌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收入乐府,名《桃叶歌》。柳枝、桃叶,语意双关。亦人名,亦歌名,又与首句“红梅”字面相应。“尽深藏”,是说其他歌女及所唱的曲子都远不及这位姑娘和她的“红梅”曲。“遏云声里送离觞”,于上片歇拍处小结 。“遏云”,谓歌者声调高亢激越,使天上的行云为之而停止。《列子·汤问》载,歌者秦青相送薛谭,“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送离觞”三字,点出歌筵送别。
过片二句,承“送离觞”从男女双方来写:男方才听便拚衣袖湿,感情简直无法控制;女方欲歌先倚眉黛长,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拚”,有甘愿、不顾惜之意。行人知道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那就索性让泪水流下来吧。“倚”,有依靠、凭仗之意。女子巧画长眉,宜颦宜笑,若是画作“远山眉”时,就更勾起人的离愁别恨了。“才听”二句,写出行人与歌者早已心意相通,故就更容易被歌声感染。结句敲损燕钗梁,暗用《世说新语·豪爽》所载王仲处咏歌时以铁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之典故,一方面说明男方对女方所唱激赏,两人感情达到了共鸣,另一方面钗梁断则暗示诀别,通过这一典型动作表达凄绝的感情。
浣溪沙宋晏殊的意思篇二
[宋]晏几道
午醉西桥夕未醒,
雨花凄断不堪听。
归时应减鬓边青。
衣化客尘今古道,
柳含春意短长亭。
凤楼争见路旁情。
【1】雨花:落花如雨。
【2】凄断:凄婉。
【3】衣化客尘:旅途中的尘土使衣服变了颜色。
【4】短长亭:古时设在官道旁供人休息之处,亦常作饯别之所。
这是一首游子思归之词。词中的主人公为浇乡愁,午间多喝了几杯,醉的很深,直到夜晚还没有清醒过来。在余醉未消的迷蒙之间,又听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更感到凄苦不堪。思家念归,何时得归?“归时应减鬓边青”,真的回家时,恐怕头发都要斑白了。这一句,与其说是企盼之词,不如说是怨艾之词,因为毕竟还是归期无日啊。过片一联,概括表述行人奔走在外的艰辛与思家怀人的愁苦。巧在以“今古”与“短长”属对,既工稳贴切又含义深广。今古,是时间的概念,说在外日久;短长,是空间的概念,说离家路遥。最后的话题落到了思家怀人的核心——思妇的身上,说她不知道游子在外所经受的'风霜之苦。其实,这样的话只能自言自语地叨念,对于她,辛劳疾苦之类的话不宜说的,因为这会让她更加悬挂,而相思眷恋之类的话必须说的,因为这能抚慰她同样孤寂愁烦的心灵。词中所写,不过略触一端,顾此失彼,在所难免。
浣溪沙宋晏殊的意思篇三
[宋]晏几道
飞鹊台前晕翠蛾,
千金新换绛仙螺。
最难加意为颦多。
几处睡痕留醉袖,
一春愁思近横波。
远山低尽不成歌。
【1】翠蛾:美人之眉。
【2】横波:比喻女子眼神流动,如水横流。
这首描写歌女生活的词,写得比较有深度,因为它揭示了笑语欢歌背后的忧伤和沉痛。开头两句,依然是用华美的词藻描写歌女美丽的容颜,脂粉眉黛要对镜抹匀,而且新换了价值千金的贵重头饰,打扮出来,果然华丽而姣好,但第三句便突然转折,述说歌女内心深处的哀怨——“最难加意为颦多”。这样的句子,在小晏词中是很少见的,故而显得生疏、特别,但它却揭示了歌女生活的真实情况——表面上只能强颜欢笑,“加意为颦多”,而内心深处的酸楚苦涩只有她们自己知道。结句“远山低尽不成歌”,也可以让读者抽绎出两种内涵,宴席上的主、客,觉得她是低眉含羞地唱着劝酒祝福的歌曲,而她那颗真实的心却是在流泪滴血!
上一篇: 2023年古诗词的作文800字(四篇) 下一篇: 小学生诗词 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首(十三篇)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