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逻辑填空的实词和虚词(四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逻辑填空的实词和虚词篇一
例1.甲对乙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才6岁。”乙对甲说:“当我的岁数到你现在岁数时,你将有66岁。”问:甲、乙现在各有( )岁?
a.45、27 b.46、26 c.47、28 d.48、25
【答案】b。解析:关系比较复杂,可采用列表格的方法解题。设现在甲x岁,乙y岁,则他们不同时间的年龄有下列的关系:
根据年龄差不变,可得:y-6=x-y=66-x,前两个式子化简得:2y-x=6①,后两个式子化简得:2x-y=66②,①×2+②得:y=26,将y=26代入①得:x=46,得现在甲46岁,乙26岁。此题,最终答案选择:b。
例2.一位长寿老人生于19世纪90年代,有一年他发现自己年龄的平方刚好等于当年的年份,问:这位老人出生于( )年?
a.1892 b.1894 c.1896 d.1898
【答案】a。解析:设老人当年年龄为:x,可得出生年份为:x2-x=x(x-1),因为老人生于19世纪90年代,即出生在189*年,所以x应在40-50之间。代入x=45,得45×44=1980,不符合题意;代入x=44,得44×43=1892,符合题意。此题,最终答案选择:a。
例3.甲、乙、丙三人在2008年的年龄(周岁)之和为60岁,2010年甲是丙年龄的两倍,2011年乙是丙年龄的两倍,问:甲是哪一年出生的?
a.1988 b.1986 c.1984 d.1982
【答案】c。解析:题干存在多个等量关系,可采用方程法解题。设2008年甲x岁、乙y岁、丙z岁,可得:x+y+z=60①,x+2=2(z+2)②,y+3=2(z+3)③,三个未知数、三个方程,通过求解可得:x=24,2008-24=1984。此题,最终答案选择:c。
<逻辑填空的实词和虚词篇二
在公务员考试中,主旨观点题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很关键的一种题型,这部分内容就需要我们学的更加扎实,更加全面。那学习主旨观点题的重点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熟练掌握文段的类型,能准确的发现文段的主旨表达,今天小编带大家来学习一种文段的类型——含有转折词的文段。
我们先来说说常见的转折词有哪些,比如:但是、却、然而、可是、只是、不过、实际上、事实上等等。文段中出现转折词的文段,主要分为两种情况:话题转换和话题对比,当文段在转折词前后话题不一致,出现明显的话题转换,文段的主旨侧重于转折之后的内容;当文段在转折词前后话题的主体一致,在对比优劣,利弊,新旧等两方面的内容时,属于话题的对比,需要对转折词前后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例题】超过一半的人要求将有意义和创意的网络词汇收入词典,代表的是对网络词汇的肯定与重视。但在今天,重视网络词汇,是否非得通过将之纳入词典的方式来表现?毕竟,相较于传统词汇的变化速度和路径,网络词汇已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不少网络词汇可能火过一阵就开始被遗忘,比如,传统汉语中的新词一般是通过入选词典而被加以确认,从而逐渐被推广、使用,然而网络词汇更多源自自发式生长。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们对网络词汇需要有开放的态度
b、网络词汇相较于传统词汇没有生命力
c、将某些网络词汇纳入词典,确有必要
d、网络词汇是否纳入词典,无关紧要
【解析】文段主要阐述的是网络词汇入词典的话题,第一句先引出超半数人要求将网络词汇入词典,转折后作者抛出自己观点认为没必要把网络词汇把纳入到词典中,然后通过举例说说明没有必要纳入词典的原因。更强调转折之后的内容,文段主旨就是作者认为网络词汇没必要一定纳入词典。来看a项,我们对网络词汇需要有开放的态度,原文中并无这样的表述,排除;b项,网络词汇相较于传统词汇没有生命力,出自原文中不少网络词汇可能火过一阵就开始被遗忘,但这句只是体现没必要纳入词典的例子,非重点内容,排除;c项将某些网络词汇纳入词典,确有必要,这是转折之前超半数人的观点,非重点且与作者意图相反,故排除;d项网络词汇是否纳入词典,无关紧要符合文段的主旨表达,故答案选择d项。
【注意】含转折词的文段的脉络一般都很清晰,但是同学们要注意并不是文段中出现转折词就一定是转折文段,需要分辨一下转折词在前后文中的作用,再判断文段类型。
逻辑填空的实词和虚词篇三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的言语理解与表达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在考试时各位考生会面临着题量大,文字多,涉及的知识范围广等问题。其中片段阅读更是各位考生头疼的一部分内容,总觉得自己分析的是正确的,这样的主观性过强也正是大家易做错题目的原因。
考生们在考试中会遇到一种题目,它需要考生们根据上下文内容,准确理解把握材料中词语的含义,这就是词语理解题。如何能够战胜这样的一类题型呢?今天考生们就跟着小编的步伐,一起学习词语理解题。对于词语理解题来说,在考试中常出现的词语为指代词、修辞类词语、概念词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词语,我们的解题原则也是不同的。
【例题1】离婚成了21世纪的世纪流行病。我料定未来的日子里公众还会看到更多的名人俗子离婚,这不是乌鸦嘴,是大势所趋。想想身边的人,看看每一天发生的事情,就知道趋势已不可避免。原因是信息革命会改变传统。工业革命后婚姻状况与农业社会的传统不同,导致新式家庭出现,旧式家庭崩盘。今天,这一代赶上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山雨欲来。
“山雨欲来”在文中的意思是:
a.当今社会将会迎来更高的离婚率
b.离婚率高于结婚率将成为新常态
c.传统家庭模式即将走向彻底消亡
d.婚姻制度的颠覆性变革即将到来
【答案】a
【解析】文段围绕离婚这个核心话题展开论述。“山雨欲来”这个词语出现在文段的段尾,对于前文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开篇论述离婚成为了21世纪的流行病,未来的日子大家会看到更多的名人俗子离婚,这是大势所趋。接下来对于上述话题进行原因分析。所以文段主要在讲述未来会有更多的人离婚。综合上述分析只有a项符合,故a项正确; b项阐述离婚率高于结婚率文段并没有相关表述,c项阐述彻底消亡文段也未出现相关表述,d项婚姻制度的颠覆性变革文段也没有相关阐述,均排除。故本题选a项。
【例题2】跟石头和金属相比,木质砧板从表面上看也是硬邦邦一块,可“内心”很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这使它在受到剧烈冲击时,内部结构发生弹性微调,既能避免与刀刃硬碰硬伤及刃口,又能吸收一部分冲击力,不会让刀刃在接触板面的一刹那,由于反弹力过大而“剑走偏锋”发生侧滑,这在连续切割,比如剁馅、切丝时尤为明显。
画线句子中的“这”指的是木质砧板的( )
a. 外观形态
b. 材料来源
c. 结构特点
d. 制作工艺
【答案】c
【解析】文段围绕木质砧板展开讨论。问题是让我们解释题中画线句子中的“这”指代是什么内容。“这”为题目中的指代词,对于指代词而言,我们要遵循就近原则。也就是需要它在文中所对应的内容“内心”很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进行概括理解。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概括可为木质砧板的结构特点,故本题选c。
逻辑填空的实词和虚词篇四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逻辑填空会涉及到虚词使用的考查。其实,虚词使用的考查并不是太难,重点需要把握两个核心:一是关联词的搭配使用,主要是积累关联词的固定搭配。二是把握句间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下面小编带大家通过例题来分析一下:
【例1】在文化大交融的南北朝时期,被完全汉化的箜篌逐渐成为中原民族定型的传统乐器,箜篌最辉煌的岁月是在唐朝,________在民间也很流行,________会弹奏箜篌是衡量一个女子有才学的标志之一。
a.哪怕 是否
b.不但 而且
c.即使 甚至
d.由此 还将
【答案】c。解析:第一空,“不但”“由此”填入与后文的“也”不搭配,排除b、d。第二空,“是否”表两面,“有才学”表一面,“是否”填入会造成两面对一面的错误,不合逻辑,排除 a。把会弹奏箜篌作为衡量女子有才学的标志之一更进一步体现了箜篌在唐朝的受重视程度,表递进的“甚至”填入恰当。故本题选c。
【例2】要实施整体性发展,________必然要求推行协商民主,________整体性发展的 核心要素或内在的统领性要素是整体利益,这种整体利益把不同的群体统合在一起, ________形成了促进整体性发展的强大动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 因为 所以
b.于是 因为 从而
c.就 因为 从而
d.于是 因为 所以
【答案】c。解析:第一空,“就”表示假设或让步,“于是”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文段是对实施整体性发展方向的假设,“就”填入恰当,排除b、d。第三空,“所以”表因果,“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第三空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 a。故本题选c。
【例3】中国哲学逻辑结构系统,________是哲学家思辨的独撰,________是千古的心 传。________是中国哲学历史的发展和中国哲学内在逻辑的体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 又 也
b.即不 也不 而
c.不仅 而且 还
d.既 也 更
【答案】b。解析:根据常识及题干的逻辑可知,中国哲学的逻辑结构系统既不是“哲学家思辨的独撰”,也不是“千古的心传”,而是其历史发展和内在逻辑的体现。a、c、d 三项填入均与句意不符,排除。故本题选b。
上一篇: 2023年生日短句写给朋友搞笑 生日短句写给朋友的一段话(5篇) 下一篇: 最新农村低保户申请书800字(4篇)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