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抗疫简史心得体会精选5篇
如果说,要选一句话作为中国人品格的代表,那么这句“自强不息”当得榜首。在2020开年之际,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中国人在短暂慌乱后很快做出应对,构筑起一道全民防疫战线,疫情防控取得良好发展。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抗疫简史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中国抗疫简史心得体会1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曾经出现过大量疫病,不但对人们的心理上造成恐慌,而且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死亡和巨大的物质损失。然而,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心,掌握科学的方法,人们还是能从疫病的蹂躏中坚强地站立起来,生生不息,创造出更大的辉煌。中华民族就一次次战胜了疫情,繁衍发展到今天。
现代科学的发达,使原来统称为“疫”的传染病,在认识的深化下,可以细分成各种具体的种类。生物医学的发达,检查仪器的发明,治疗技术的增强,人类对这些疫病从预防到诊断、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今天,我们拥有一整套抗击疫病的措施方法。我们是不必谈疫色变的。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达,近几十年来,呼吸道传染病有所增加,各种变异的疾病一次又一次侵扰着人们安静的生活。2002年在中国广东首见的严重的急性呼吸困难综合症(SARS、非典),在几个月里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病才被逐渐消灭。去年12月在我国武汉出现的新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同样是一种与非典有些相似的呼吸道传染病。感染者会伴有发热、咳嗽、气短及呼吸困难,严重的病例会出现肾功能衰竭乃至死亡。这种病传染力较非典更强,截至今天(2020年1月29日)我国每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病例,总得病数约为六千人,致死达132人。这样凶恶的疫病,相信今后还将可能出现。
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碰到这样的疫病,一是没有必要惊慌,要树立起必胜的信心。要相信在**的领导下,我们的社会保障是坚实的,有充足的物质条件来抗击疫病;二是要相信今天的科学和医疗水平,我们是完全能消灭这种疫病的。不管这种疫病是多么怪异和变态,我们的科研人员很快就会找到消灭它们的方法;三是要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一些启示,从中国历史传统中找到抗击和预防的方法。中国古代对疫病传染源的认识、对传染渠道的切断、抗疫具体措施、对疫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救济,直至今天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十多年前,我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进入中国传染病史的研究领域,并撰写了《三千年疫情》一书,这也是我个人的第一本著作。最初写作的时候,我就认为传染病史的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学者应该将自己的成果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看到并从中得到启示,因而努力把自己的研究定位在半通俗和半学术之间,注重历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此后既写过几篇学术论文,又写过一些通俗的文章,力图总结中国古代抗击疫病的经验,向社会传播,以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
这段时间,面对疫病的流传,总觉得作为学者应该为社会的抗疫作出份自己的贡献。今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出版社的编辑和我谈到这个问题,竟然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从自己的旧稿中拿出相关的内容,再赶写了部分章节,合成这本小书,希望读者能从古代的经验中借鉴一点防治疫病的方法和措施。
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在**的领导下,依赖科学、组织抗击,相信我们将在短时间内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
疫病并不可怕,我们一定能战胜新冠状病毒。
中国抗疫简史心得体会2
当全国人民沉浸在迎接2020新年的喜庆中时,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打破了人们的欢声笑语,整个中国笼罩在可怕的阴霾中。大家都躲在家里,不敢外出。然而有一种人,他们毫不犹豫,逆行而上,奔赴战场,与病毒搏斗,他们就是“白衣天使。”
1月18日傍晚,84岁高龄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急匆匆地坐上前往武汉的列车。因为火车票紧张,他被安排在餐车的一角。虽然十分拥挤,但是钟南山院士毫不在意。他一坐定,就立刻打开电脑,一头扎进厚厚的一叠资料中。头发花白的他一边细细阅读,一边拿着笔圈圈写写,紧锁双眉,神情凝重。渐渐地,疲倦开始侵扰他,他轻轻闭上眼睛,双手放在胸前,靠在椅背上小憩。晚上11点到达住处后,他又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
第二天上午开完会,钟南山院士戴着口罩,迈着沉重的步伐,赶往武汉金银潭医院了解病人的收治情况。“现在重症病人有多少?”“疑似人员有没有及时隔离?”“病毒根源有关资料给我!”他语气中透着焦急与沉重。听完医生的汇报,他的眼眶湿润了:“不要害怕,不要慌张,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们一定可以战胜疫情。”钟南山院士的到来,让武汉人民看到了希望,给全中国人民带来了信心。
在疫情不断蔓延的日子里,无数像钟南山这样的医护人员奋战在最危险的地方,用自己的生命守护他人的生命。让我们向所有的白衣天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中国抗疫简史心得体会3
2020年1月23日,在确认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的第三天,为了切断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武汉市向全世界宣布:封城。
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通闭。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关闭超大型省会城市对外通道,这在新中国历还是首次。截至目前,武汉已经正式封城三天。2020年的武汉,好像根本没准备好迎接这场疫战。往日的繁华景象,一夜之间,就成了今天的寂静模样。”与之相反的,是医院。
钟南山。提到这个名字,许多中年人并不陌生。17年就这样过去了。这个久违的名字,竟然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到现在,到今天,到此刻,当病毒卷土重来。一夜之间。手机里,饭桌上,耳朵边,都是肺炎的消息。一个又一个的省市出现确诊病例。一个又一个的消息不断传来,我们深知,范围在不停地扩大。每个人都会忍不住慌乱,忧虑,害怕。
但当钟南山奔赴武汉的消息传出来后,很多武汉人说:看到他来了,我心就定了。
在2003年的“非典”中。他最先报告非典病例。最早建立第一个非典隔离病房。最先创下抢救成功案例。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最找总结出救治原则和方案。创下的非典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他是无双国士,更是定海神针;他是医者心,更是父母心。他敢医,也敢言。他感染病毒,但自愈,刚康复,又上了一线。
这一次,无论是年纪长的人,还是年纪小的人,都认识了再次挂帅出征的钟南山。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们正在经历寒冬,但我们坚信,春天终会到来。
中国抗疫简史心得体会4
2020年的开篇让所有人措手不及,这个特殊的时期阅读这本书,了解曾发生过的疫情史,太过合适。读史,知兴替,读此书,感慨颇多。
我们通常看史书,是看朝代的更替、庙堂上的纷争,而本书是从普通人较少关注的角度,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讲述始终伴随中国历史发展的疫情情况。
自有记录疫情的商朝至今,凡是爆发疫情,一病则死十三四,死十七八,疫情之下的生命脆弱如蝼蚁。在东汉末年、魏晋南北、五胡乱华等社会动乱时期,疫情持续爆发,此时的人间常态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个村庄全部死光,绝无人迹”。如此种种,文字描述显得太过苍白。乱世之中的疫情,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是毁灭性的。
疫情的迅猛,影响个人生死,亦影响一个国家的盛衰、历史的走向,譬如率领20万大军的曹操,因军中出现疫情大败于赤壁之战,由此造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譬如合川钓鱼城之战中蒙兵爆发疫病退败,影响一个朝代的进程。譬如立下丰功伟绩的康熙皇帝,能坐上皇位的一个重要原因竟是对瘟疫天花免疫。
直面困难应该是我们的本能,古代人民从没有放弃过寻求应对疫情的方法,尽管受到当时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在认识和应对疾病上走了很多弯路,但仍然摸索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张仲景的辩证论治疗方案、刘完素的治疗热性病的一整套方法、李杲关注人体的抵抗力等等。这一过程在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治疗方案、应对经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勇气。
全书看完,哀喜参半,哀的是疫情为古代人民带来的灾难太过深沉,喜的是,为应对疫情,古代在认识传染源、传染途径、治疗方法、社会经济恢复方面已有一整套的管理方案,时至今日,借鉴这套方案,我们的防疫应对措施更加深入,更加细致,也更加有效,故何所惧。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下来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从未间断过,这是因为面对任何困难,我们从未妥协过;面对灾难,我们从未绝望过;面对被摧毁的大地,我们也从未放弃过。
中国抗疫简史心得体会5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疫情里我们迎来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拿起《中国抗疫简史》,来找寻抗疫力量的人性光辉。
我一直相信文字是有他的力量的。疫病带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危机,深刻而持续地作用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迫使我们去面对那些“正常”情况下不消考虑的局面:我们人类,究竟怎样去应对这次全球性的大瘟疫,又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死亡的阴影?我们在这些拷问中,看到那一段段承载着民族英魂的抗疫历史里,迸发出文字的洪荒之力。
张剑光新书《中国抗疫简史》以正史为纲,写先秦到清末历朝防疫抗疫史,通过讲述经验与思想观念的转变,最后指出我们中国人抗击疫情的不败法宝——正是我们有着同舟共济、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得以在一次次瘟疫大灾变的洗礼中浴火重生,使中华民族几千年屹立不倒。手边恰有张教授早些时间(九十年代)的书《三千年疫情》,拿来比较阅读收获颇丰。
同是讲抗疫史,和那本专著相比较,这本新书《简史》更是一本大众读物和内涵丰富的精神食粮,三千年来人与病魔的抗争,无论是古代神医的诊病故事,还是官吏身上体现的的谋略智慧,虽然知道有些只是传说,但至少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灾难面前临危不惧,相信政府、相信科学,仁人志士能够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顽强抗争的精神主线延绵不断,薪火相传,贯穿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可以说我们今天赞颂的那些抗疫英雄身上的奉献精神,我们引以为傲的群防群控的政治智慧,正是文明传承与时代呼声的紧密贴合,汇聚成抗击疫情胜利的磅礴伟力。
这书虽是紧急出版,绝非仓促而就。曹操兵败赤壁与瘟疫,诗神苏轼与医书,康熙登位与天花,这些名人轶事的背后是疫情之下的大历史,原来大灾难背后也是一个个渺小的、个体的人,在危亡中挺身力挽狂澜,整个民族戮力同心方战胜瘟神。我们也从中看到,一次次瘟疫的来临,往往伴随着思想变革与制度进步,对今人来讲仍是不过时的经验与理念。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2021年中国抗疫简史心得体会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为大家带来创作的灵感,更多优质的作文范文内容,请关注本网站。
【2021年中国抗疫简史心得体会精选5篇】相关推荐文章:
上一篇: 一木(棋牌)高清版 下一篇: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个人感悟2021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