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 >> 范文 >> 最新教材分析万能(四篇)

最新教材分析万能(四篇)

教材分析万能篇二

故乡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1、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①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②简介小说创作背景 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经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课件展示)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

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

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 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

“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

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

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

由。

四、点评、小结(略写)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二、阅读课文,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

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内容。

对比内容:

① 外貌: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

开裂,像是松树皮

② 动作、语态:少年闰土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

③ 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

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④ 说话后的神态;“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

石像一般”。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⑤ 对我态度: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

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

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⑥ 生活态度: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

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3、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

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

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闰土命运研究)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

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

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人物杨二嫂命运研究)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三、小结(略写)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一、点评作业,导入新课。

二、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的命运研究)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讨论并归纳: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讨论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 “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课件展示)

讨论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学生讨论后归纳: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三、朗读理解,积累词语

老师告诉过大家这么一句话:“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四、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教材分析万能篇三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西门豹治邺》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

学情分析

对于封建迷信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科学地认识和了解,在阅读中能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学生能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生活并宣传破除迷信活动,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注意“豹”字的写法),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名“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师:请同学们自由课文,读完后仔细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

1、小声读1-9自然段

(1)画一画:西门豹几次问话的内容。

(2)读一读:老大爷是怎样回答的。

2、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西门豹已经知道了原因,但是他却故意说——(生读:“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西门豹到底有何打算呢?那么他此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看一看西门豹是如何设计破除迷信的?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四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a、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救出了新娘,同时又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板书:救出新娘、惩治巫婆)

b、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板书:惩治官绅)

c、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西门豹很客气地“请”官绅们去催巫婆和官绅头子回来时,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西门豹等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目的是要吓唬那些官绅们,警告他们不许再为非作歹。(板书:破除迷信)

d、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人的。

巧妙之四:用事实来惩治首恶,教育百姓(板书:教育百姓)

总结:西门豹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设想一下,如果不用这种办法,按照常理下禁令,抓巫婆,对官绅头子治罪,相比较哪种方法更好、更有效?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当时的科学不发达,许多人都非常迷信,使人们自然而然地破除了迷信,比劝说、命令不知好多少倍!)

5、指名分角色读这部分。

6、表演“送新娘”这段故事。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送走了巫婆和官绅,破除了迷信,解决了主要问题,解除了老百姓的精神枷锁。要想彻底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还有一个什么问题没解决?他还做了什么?

引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每年的收成都很好。”从这里,你觉得西门豹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化专题,体验情感

1、小结提升:西门豹用什么计策来惩治他们的?在三十六计中叫什么计?(将计就计)还可以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1)以迷信治迷信破迷信;

(2)以巫婆、官绅的河伯娶媳妇办法来惩治他们。

2、补充题目:()的西门豹

总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流传至今,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县官——西门豹。

五、作业布置

知识性作业: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趣味性作业: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迷信却依旧存在,请把西门豹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教材分析万能篇四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2015.8

一、本册教材的具体内容;修订后的人教版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

二、与实验教材相比做出的调整;

三、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与实验教材;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

二、具体编排;例1:结合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为理解“小数乘;例2:脱离具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2015.8

一、本册教材的具体内容

修订后的人教版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空间与几何:位置、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可能性;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等。其中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是本学期重点教学内容。

二、与实验教材相比做出的调整

三、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

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具体编排

例1:结合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撑。例2:脱离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说明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理由,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例3:小数乘小数,突出转化的方法,在做一做后引导学生归纳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例4:小数乘法中的难点问题。

例5:小数倍,领会 “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同时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例6:根据需要求积的近似数。

例7: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扩展到小数,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例7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例8: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例9: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注重理解题意,渗透函数思想。

三、教学建议

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 位置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由原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移来,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具体编排

例1: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小数除以整数中不再单独安排例题教学方法的交流和验算,分散到前面的例2和例3中。

2.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例题调整为:例1整数部分够商1,能除尽;例2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添0继续除;例3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

3.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例5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4. 增加循环节的认识。

5. 解决问题中不出双归一的类型,数量关系在前面已学,直接在练习中应用。

二、具体编排

例1:整数部分够商1,能除尽。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例2: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添0继续除。例3: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1,要商0。提出验算要求。例4:一个数除以小数,突出转化思想。

例5:特殊情况,被除数的位数不够,用0补足。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例6:商的近似数,体会必要性,掌握方法。例7: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8:认识循环小数、循环节、写法。认识有限小数、无线小数。例9: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例10: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建议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注意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第四单元 可能性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内容根据课标要求调整,由原三上移来。

二、具体编排 例1: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2: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只作定性描述。

例3:根据数据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一步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要求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三、教学建议

在不确定的基础上,通过统计结果体会规律性。把握好教学要求。综合与实践:掷一掷 由原三上移来。

第五单元 用字母表示数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增加用字母表示常见数量关系的例题,为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作准备。根据课标要求,明确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问题分开编排。

二、具体编排 用字母表示数

例1: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a+30),加减关系和代入求值。例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6x,乘除关系。例3: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例4: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1200-3x)。例5: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3x+4x)。

第六单元 解简易方程 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给出结论。解方程:

例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x+3=9,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检验要求。例2~例5: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不同类型的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 例1: 实际问题与方程的应用。

例2: 实际问题与方程的应用。总结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例3: 实际问题与方程的应用。例4: 实际问题与方程的应用。例5:实际问题与方程解决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建议

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有意识地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等量关系的分析,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第六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加强探索过程的引导,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探究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转化前后图形的等量关系,推导得出面积公式。

增加方格纸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

二、具体编排 例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和应用,突出转化的思想。例2: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和应用。例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和应用。例4:组合图形的认识和计算。

例5: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三、教学建议 经历探究过程,体会转化思想。灵活运用公式,培养估算意识。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由原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移来,例3调整为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

二、具体编排 例1: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借助线段图,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例2: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

例3:在封闭曲线上植树,沟通和对比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

上一篇: 2023年学校环境卫生情况报告 学校卫生环境工作总结(5篇) 下一篇: 闲读梧桐阅读理解(五篇)

分类导航

最新范文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