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津湖观后感 观看血战长津湖电影观后感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长津湖观后感 观看血战长津湖电影观后感内容,以供参考,一起来看看!
电影长津湖观后感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二次战役东线战场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
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入朝,一共打了五次战役:
五次战役中二次战役最重要、最辉煌。因为正是因为二次战役才把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后面三次战役是在三八线附近的拉锯战,虽然也激烈,但是二次战役基本上奠定了战争的态势。二次战役使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被撤换,从此美国人才真正认识到中国军队。拼尽全力与志愿军作战。
二次战役是分两个战场,东线和西线。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谈一下我军在东线损失的严重性。二次战役东线是由9兵团打的,一共三个军,20、26、27军(12个师)。但是他们并没有参加一次战役,是在二次战役前调入朝鲜进入东线战场的,打完二次战役就失去作战能力了(15万人,减员5万多)。而西线作战的十三兵团(辖38、39、40、42、50、66,炮兵三个师),是第一个进入朝鲜的部队,打完第一战役,第二战役,接着又马不停蹄的打第三战役,没有一个师调回休整。九兵团打完第二战役,毛主席、彭德怀只能叫宋时轮率九兵团回国休整,不是前线不要人,(又紧急调入19兵团和3兵团),而是九兵团已经伤了元气了,不能再打了。九兵团是主席钦点入朝的部队,是华野三野的主力,解放战争初期鲁南决战消灭74师,就是九兵团的部队。后来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都是他们打的,多是山东苏北解放区的子弟兵,忠勇善战,是中央准备拿来打台湾的主力部队,何至一战就打趴下了?(五个月后又重返前线,参加第四、五次战役)。毛主席派陈毅去看望宋时轮(陈是宋的老上级),宋时轮伤心之至,痛哭流涕,要求辞职。他是为死伤那么多战士而伤心。可见东线战场的惨烈。
而美军方面,光陆战一师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共2.4万人,非战斗减员就达7313名(也近三分之一,打完此战,陆一师也休整了三个多月才恢复元气),加上参加长津湖战役的美七师,在长津湖参战的美十军减员1万多人,这里还不算战斗伤亡的人员。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是一场什么战斗。
为什么会是这么惨烈呢?是长津湖畔凛冽的寒风、是东海岸突降的大雪、是盖马高原零下40度的低温,那是一个50年不遇的寒冬。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
美军在东线长津湖参战的是第十军的陆战1师和美步兵第七师。美军陆战队一向以精锐著称,是总统可以直接调动的部队。一向都是打先锋,打硬战,二战的瓜达卡纳尔岛战役、后来的伊拉克战场都是以主力先锋出现,战功卓著,装备精良(步、炮、装甲、工兵,陆战装备一应俱全。说是一个师,相当于一个军的建制)。
这样一支部队,在当时已经十分现代化的美军御寒装备是十分充分的。长津湖的美军其实不只是有重型的坦克、火炮,美军的士兵还有全套的冬季装备,包括防寒帽、厚呢军装、毛衣、大衣、毛櫗、皮靴和鸭绒睡袋,他们的野战口粮有肉和豆制成的熟食罐头,甚至有奶制品、蔬菜、水果罐头供应。美军所有连队都装备有棉账篷,还有取暖的火炉,而他们还是依然抱怨朝鲜的天气实在是太糟糕了。就这样还有大量冻坏双腿、双手、冻伤耳鼻而不能参加战斗的人员需要后撤。在柳潭里陆一师的五、七团向外撤的时候,还有不少士兵的下身冻在雪里,需要用铁锹、挖土机把他们挖出来,硬邦邦的把他们抬到车上。
可见严寒对美军这样一直装备精良的部队危害有多大!
但是,对九兵团来说那个危害简直就是无法形容的大。九兵团中央原准备作为打台湾的主力,在上海、福建一线进行渡海作战训练,完全是南方温暖地区装备,冬装就是薄夹袄,没有棉帽、棉鞋。中央欲调九兵团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本来想在山东、沈阳休整换装。第一次战役打完,马上要进入第二次战役阶段。中央和志司发现,美军犯了兵家大忌,东西两路齐头并进,互为独立,意欲在鸭绿江边会和,麦克阿瑟并没有在意第一次战役的遭遇战,号召两军急进,饮马鸭绿江,复活节前回东京过节。我军主力十三兵团主要在西线,中央和志司也意欲在西线打一个大的歼灭战。因此必须有大部队开进东线,阻击歼灭东线之敌。于是急调九兵团迅速入朝。九兵团正坐在向北开进的火车上,在山海关火车站接到总参命令,所有火车避让九兵团的军列直开朝鲜边境,九兵团人员一律不许下车。到沈阳,停车的时候,东北兵站的同志看到穿着这么薄的衣服要入朝作战,在火车边走边开的情况下赶紧往车上扔冬装,甚至脱下自己的冬衣扔给车上。因此九兵团的战士也只有极少数的同志换上冬装。就这样九兵团的大部分战士穿着薄衣(有的甚至是夏装)、军胶鞋、单棉帽(甚至单军帽),义无反顾,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直奔长津湖。
美军空中优势,为了隐蔽前进,部队白天无法行动,只能在雪夜急行军,每个班只有两床棉被,只能垫在雪地上休息,部队打响前,有近9天没有吃上一顿热饭、饱饭,多数战士只带着一两个洋芋就奔向战场,行军的第一天,就有700人冻伤,到长津湖战场9兵团已经近1万人不同程度的冻伤。长津湖地区是北朝鲜的高原地区,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传统的西部利亚寒流侵袭地带,当年又是50年不遇的严冬,是极度苦寒地区。九兵团刚从温暖的江浙地区,穿着如此单薄的军衣进入这么苦寒的地带,又没有任何后勤保障。可以想象,全体官兵在这种状况下急行军,是多么的痛苦,是多么的艰苦卓绝。
二次战役美军开辟了两个战场,西线由沃克率领的第八集团军(辖第九军,和精锐骑1师)在清川江一带向北推进,东线由阿尔蒙德率领的第十军(辖陆战1师、美七师)从元山出发直奔长津湖。有意思的是麦克阿瑟对这个第十军挺青睐。仁川登陆就是用十军。二次战役前,他又想来个元山登陆。把第十军用船从仁川绕一大圈,拉到元山港。
因此东西线战场互不领导、互不协调,齐头并进,中间隔着八十到一百公里的崇山峻岭。到11月底十三兵团已悄悄把西线美军包围在德川、三所里、博川一带。二次战役开始后,西线虽然也很艰苦,但是非常痛快,一个胜战接着一个胜战,特别是在三所里,38军与美精锐骑一师展开生死较量,重创骑一师,并阻碍了美军的南撤。彭德怀电报嘉奖称“38军万岁!”,毛主席知道后把38军叫做万岁军,流传至全军。
东线战场九兵团也包围了新兴里、下碣隅里、柳潭里的敌人,准备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战役刚开始的时候东线美军司令阿尔蒙德仍然认为志愿军只是小股阻击部队,命令以下碣隅里为前进基地,从新兴里、柳潭里向北、继续向北分进合击。
新兴里守卫着美七师的一个团,第31团,“北极熊”团。27军经过反复争夺,全歼了31团,击毙团长麦克劳恩上校,他的继任者费恩也被击毙,团旗被缴获。这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成建制歼灭的美军一个团。
31团团旗。
新兴里陷落,31团被以后,阿尔蒙德看大势不好,如梦方醒,意识到有可能被志愿军各个击破,下了一个全世界都震惊的命令:“向南进攻!”,命令他的所有部队才开始向下碣隅里收缩(美十军和陆战一师指挥所在下碣隅里,也是南撤的必经之道),准备集中起来南撤。
因为陆战一师的两个主力团(五团和七团)还在柳潭里呢。外围还有美七师、南韩等部队。如果让敌人收缩、合并,集中到下碣隅里后再后撤,那这个仗就难打了。美国人在最后逃命的时候是聪明的。兵团也意识到这点,一方面调预备队26军急速向南截断敌军退路(过五老里,退回咸兴、兴南的道路),27军死死围住下碣隅里的敌人;一方面要求20军堵住柳潭里向下碣隅里撤退的美军。
在下碣隅里的战斗中,为阻止敌人接应柳潭里回撤的部队,第58师第172团第3连连长杨根思率领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东南角的1071.1高地,连续打退美军8次进攻。在仅剩一人的情况下,负伤的杨根思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同归于尽,保住了阵地。这是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只有两位,另一位黄继光)。迟滞了下碣隅里的美军对柳潭里的接应。
在另一方面,在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22公里的所有大路小路,志愿军层层布防阻止柳潭里的美军陆战一师回撤下碣隅里。但是,最后还是让美军陆战一师的五团、六团花了79个小时终于撤回了下碣隅里。这样的结果兵团的各级领导是不满意的,怎么能让敌人跑了呢?58师的师长非常生气。当师长赶到阻击阵地查看情况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全连的战士有一半的士兵保持着射击的姿势冻死在阵地上,他们如冰雕一般,而剩下的一半也都有严重的冻伤。师长去看这些冻伤的人,在那里嚎啕大哭,政委就劝他,说师长你不要这样子,话还没有说出来,没有说完,自己也在那里嚎啕大哭了,说明那个冻伤非常的惨,有的手没有了,有的指头没有了,有的脚从这个骨骼这里都没有了。这是幸存下来的20军58师172团2营6连的指导员徐邦礼的回忆。177团5连副班长刘培山举起手雷向敌坦克仍去的时候,连中五抢,却不倒,保持投弹的姿势僵硬在那里,双膝插在雪地中,立即冰冷如柱……
就是在这样寒冷,这样艰苦卓绝的战场,九兵团的战士仍然向下碣隅里的敌军,以及对从下碣隅里突围到元山的撤退道路上发起了总攻和一路追击,漫山遍野,前仆后继的冲向敌人,最终把东线的敌人全部赶下大海。
长津湖畔战役外军对战斗的描述:海军陆战队员被中国士兵的勇气所震慑:"中国士兵突然就在大雪中出现,有的人脚上连鞋都没有,这令美军士兵在零下40度的气温中看上去简直如一种幻觉(要知道:朝鲜盖马高原邻近东西伯利亚)。"好像对美军炽烈的火网毫不在意,第一批士兵倒了后,第二批就跨过尸体前进,还有第三批第四批。其不怕死的精神仿佛是殉教者,令美军官兵非常害怕。"(日本出版《朝鲜战争》) 尽管有些接近公路的志愿军部队陷入火海,但稍远处的部队却仍然向快速撤退的美军追来。这种情景使经历过瓜岛血战的陆战一师的美军老兵也惊心动魄、目瞪口呆。
国外历史学家写道:这片阵地上的积雪被炮火烤化,冷风一吹就又把剩余60多名志愿军守军都冻在泥雪中。当美军突围行动开始后,他们中多数人腿已经冻得坏死,被结在地上动弹不得,只能看着美军丢弃冻坏的重装备,沿着死鹰岭山下公路向东撤退。最后这些生还者由团指挥所和医护人员撬开冰块背下来的。志愿军第八十一师第二四二团第五连奉命在美军撤退途中设伏。当战斗打响后,却无人站起来冲锋。已经展开战斗队形的整整一个连的干部战士,全部冻死在简易的掩体中。一百多人的连队,幸存者仅仅是一个掉队战士和传达命令的通讯员。许多士兵的手冻结在步枪上无法分开。这些顽强的士兵在连续几个昼夜摄氏零下40度的严寒中,没有一点热食进口,依旧静静的埋伏在冰冷的雪地里。
陆战一师在下碣隅里集结在一起向南,整建制的向海边的兴南港撤退。在这条路上有一座不能绕越的桥梁——水门桥。九兵团派出了58师的侦查部队,三次炸断水门桥,并把一个桥墩炸毁,美军三次修复了桥梁,一万多人带着重装备通过了水门桥。这里不再赘述炸桥修桥的离奇情节。还有更加悲壮和遗憾的故事。
陆战一师的师长史密斯也奇怪,志愿军既然能炸桥,为什么不派一只小股部队,在桥头山上进行阻击,拖延时间,后面追击的部队一到,那陆战一师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正如曹操在华容道上笑话诸葛亮不设埋伏一样。史密斯何等悍将,怎可不懂这等战术,派部队上山占领山头阵地。上山一看这才发现了真相:守卫桥头的志愿军一个营由于长时间缺衣少粮,全部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降温中冻死牺牲。这是9兵团部署在美军南逃路上最南端,也是最关键的部位。
大家看到这里都要扼腕遗憾,长津湖战役有多个关键的阻击战,都是因为缺少御寒冬装,而贻误了战机,错失了歼灭美陆战一师的绝好机会。
多么遗憾和悲壮的战斗啊。
后来成为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就在这22公里艰苦卓绝的阻击战中担任235团3营的副指导员。他说:已经60年了,虽然是这么长的时间,但是这个长津湖战役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因为在我军的战史上,我参加过很多战役战斗,但是像长津湖这样的战斗过去没有过。
想一想这是怎样的情景。几天没吃饭的战士穿着薄衣俯卧在零下40度的冰雪里,伏击和阻击撤退的敌人,寒冷的煎熬与邱少云炙热的烈火烧身有什么不同。这不是一个邱少云,这是成排成连的战士呀!当他们看到敌人,端起枪,举起手榴弹的时候,身子却僵的不能动弹了,或者正打着枪,甩着手榴弹的时候,人就僵在哪里了。眼睁睁看着敌人从眼前走过。他们像一座座雕像,怒视着他们的敌人。……
如果当时我们有好的装备,甚至只要有暖和的冬装,一顿热饭,世界上就没有陆战一师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世界上耀武扬威的情景就再不会出现。整个撤退的路上不断地碰到26军漫山遍野冻伤战士的阻击,没有鞋子、没有帽子、没有手套,就知道边跑边打,只要停下来就冻得走不动了。对美军来说那就是一场噩梦。从下碣隅里到咸兴的路上,大量出现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的情景。冻死冻伤的志愿军战士漫山遍野。亏得美军的装备太好了,逃向咸兴、兴南、元山,逃向大海,逃回三八线以南,再也没有回到长津湖畔。
电影长津湖观后感
这部暑期档、甚至整个2021年,最万众期待的大片,终于定档——
8月12日,《长津湖》。
为什么是这一天?1953年8月12日,抗美援朝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将军胜利归国抵京。
1954年8月12日,“联合国军”撤出在北朝鲜的最后一块土地。
在这个日子上映,当然是对那场史诗之战,也是对那场战役中所有的战士们,最好的纪念。
定档消息一出,观众期待,爆了。
“终于等到了”“全家人一起去看”,成为评论中最高频的用语。
仅在猫淘两大平台,想看人数已经超过40万。
想看,因为这是那场立国之战71年后念念不忘的回响。
也是国产战争大片在《大决战》30年后又一次振奋人心的出击。
兰晓龙5年打磨剧本,整个拍摄周期总调动人数达9万人次,拍摄及参演人数达7000人,接近200天才拍摄完成,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大导演联手。
不夸张地说,这绝对是一部可以燃爆到令人热血沸腾的战争大片。
但,它当然又绝不止是暑期档最燃大片。主创以一个个弥足珍贵的细节,去拍出那场无比宏大的战役,又以一个个人物的血肉,让他们的精神穿透银幕,让那场71年的浴血奋战,再度抵达每一个观众的内心。
请允许提前铁口直断:电影结束的时候,每一个观众,都会哭着离开电影院!
虐哭,加燃哭!
《大决战》后30年,最强国产战争片终于来了
还有人记得《大决战》吗?
30年前,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关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系列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为恢弘的战争史诗,动用的人力、物力资源不计其数,是真正意义上的鸿篇巨制。
之后虽有一些国产战争片,但,始终没有一部《大决战》式的史诗级战争片出现,直到——
《长津湖》,最强国产战争片,终于来了。
《长津湖》强在哪里?
首先,强在战场。
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中,雪夜突然“燃”了过来。
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的身影忽然汇聚成洪流,在炮火的掩映下,急速向敌军覆盖过去。
远方炮火硝烟,近处战士急行。
夜色,被炮火照亮,生命,在战场燃烧。
战士们不会知道,下一颗炮弹何时会坠落,会在谁身边炸开,是否会带走自己的生命,但为了保家卫国,这一刻,只有前进。
只是一瞬间——银幕上,烽火连天,雪白血红。
银幕下,让人忍不住攥紧拳头,屏住呼吸。
那壮阔的场面,既让人肾上腺素飙升,搭配BGM,又有一种令人动容的史诗的悲壮感。
最黑的夜,最亮的光,最热的血,整部影片,充满了各种热血上涌的场面。
观众仿佛被拉回那个炮火纷飞的战场,时刻感受弹片擦身而过的窒息和燃血奋战的激燃。
在《长津湖》中,各种现代化的动作场面都非常刺激。
气氛紧张的攻坚之战,紧张刺激的分割包围。在零下40度的严寒里,各种现代战争场景轮番上阵,令人应接不暇,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双重震撼——燃爆,也动容。
陈凯歌、徐克、林超贤导演联手打造的动作场景,奠定了影片史诗级别战争大片的基调。
但电影之强,还强在格局。
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以如此的规模,去描述抗美援朝东线战场,那场名垂千古的壮美之战。
当年,首批入朝的志愿军主力四野十三兵团全都部署在西线战场,东线则由第二批入朝的三野九兵团负责。
为彻底粉碎敌之进攻,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发起第二次战役,而东线战场由于行军条件过于恶劣,推迟到11月27日。第9兵团奉命歼灭美第10军进至长津湖的敌人。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山高路窄,林木繁盛,人烟寥落,战场环境非常险恶。这一切,都将在大银幕上得到生动呈现。
但最难对付的,还是侵入这一地区的美国海军陆战第1师,麦克阿瑟手中最可器重的王牌部队,总兵力约2.5万人,拥有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装备。
影片中麦克阿瑟一个傲慢的抬头,已经将敌军嚣张气焰展露无遗。
而最终我们的战士们,在朝鲜零下三十多度最低零下四十五度的战场,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一战将美军在东线的企图彻底打碎,美军头号主力陆战一师伤亡惨重退出战场。
如何去呈现这场史诗战役?
编剧兰晓龙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七连。
这支奇兵将出现在长津湖之战的各个关键战场,观众既可以借着不同人物的眼睛,将战役局面看得更全面;又会在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被我军战士爆发出的力量一次一次地震撼。
当故事走到尾声,那股力量也积蓄到顶点,令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但,越是格局再大,越是战场恢弘,真正的战争片,就越是——
强在细节。
《长津湖》中,处处都是细节。
比如,我军的军服,仔细看,永远冻着一层冰,与美军形成鲜明对比。
那是因为,那时候朝鲜战场的温度徘徊在零下三四十度,江河道路冰冻。美军士兵均配发羊毛内衣、毛衣、毛裤、带帽防寒服、防雨登山服以及鸭绒睡袋。战地伙食是著名的C类口粮,即随身携带的可以不经加热即可使用的野战食品。
而9兵团战士衣着单薄,粮弹缺乏,有的部队一两天只能吃上一顿结冰的高粱米,或者一个冻土豆。但只要冲锋号响起,所有的人都会立马冲出去战斗,这依靠的,是钢铁般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信仰。
一个细节,就可见当时作战之艰难,我军之卓绝。
但要说最打动我的,还是从预告片就流露出的两大军史细节:一是符合史实的战斗队形。
从预告片放出后开始,已经有观众对影片中志愿军战士们的密集冲锋提出疑问,因为在许多普通观众甚至军迷心中,三三制应该是当年志愿军的常规战术。
那为什么影片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战斗集群?
答案是:影片中呈现的,才是当年长津湖之战的现实情况。三三制是我军传统战法不假,但我们的志愿军并不是只有三三制,更不是没有大战斗集群。
志愿军之所以能以弱胜强,正是隐蔽接敌和发起进攻时快速穿插的出其不意,短兵相接时,扑上去绞杀在一起,以钢铁意志打乱对方的强大火力,才有了如此惨烈而伟大的胜利。
这,就是影片细节对历史现场的还原。
第二大细节:吴京饰演的千里在片中呼唤“雷公”的炮。
影片的一幕是,伍千里高喊:“雷公,你的炮呢?”而雷公一边调整炮架一边说“别急,别急”。
这里观众很容易有两个疑问:一是炮兵为什么跟着步兵走,二是为什么战事都火急火燎了,雷公这个炮兵排长还让战士别急。
第一个答案:因为前文提到的长津湖的陡峭地形,合围敌军时常用的重炮轰击无法实现了,因为九兵团的重炮上不去,只能派炮兵扛着迫击炮跟着步兵一起冲锋,步兵打到哪儿,哪儿就是我们的炮兵火力点。
第二个答案:因为当年恶劣的气候。天气太冷,炮口收缩,炮弹根本装不进去,要用火烤用热水浇。再急,也只能别急。
这场仗,难不难?当然难?
但就是在这样的武器装备条件下,我们的志愿军依然以血肉之躯和巍巍军魂一次次冲垮对手的防线,打得敌军王牌师溃不成军,燃不燃?燃!
就是这样一个个新鲜而周密的细节,将那场71年前发生的战役营造得更为生动饱满,真正“立”在观众心里,可触可感。
也是因为有足够多这样的细节,让观众仿佛可以进入那个战场,靠近我们的战士,在炮火映红的夜色中,看清战士们的脸。
《长津湖》拍得不止是战场,更是脊梁
好的战争片,场面再宏大,视觉再震撼,都只是表,角色,才是里。
要让观众看到心里去,关键在于塑造人。
本片人物来自于编剧兰晓龙五年磨一剑的首个电影剧本,对,就是那个写出过《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兰晓龙。
众所周知,兰晓龙,善于写硬汉群像。
而本片也弄来了一波国产战争片的硬汉,去演出这群像。
他们要演的,是一支兰晓龙心目中,比钢还硬,比铁还强的队伍——七连。一个被誉为“奇迹”的英雄连队,“第七穿插连”。
为什么需要群像?一般的战争片,选择一位“大男主”,由他带领观众走遍战场就可以了。
可是长津湖之战不同,这场战役,太过波澜壮阔,太过惨烈,也太过伟大。
所以,七连里,有吴京饰演的天不怕地不怕的老炮儿,有胡军饰演的沉默厚重的雷公,有朱亚文饰演的儒雅挺拔的指导员,还有易烊千玺饰演的新兵蛋子,这才是完整的战场。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看明白,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在那冰天雪地里,一次次以生命以热血,打得敌人一次次崩溃发问:他们到底从哪里冒出来的?
可以看到,兰晓龙塑造人物,依然擅长讲述小人物的故事,没有人物是工具人,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易烊千玺饰演伍万里,嫩。
一出场,脏兮兮带着长命锁,一个被全家人护着的宝贝幺儿,却上了最残酷的战场,如何完成成长,是这个角色最有趣的地方。
吴京饰演的伍千里,粗。
看上去像棵大树,罩着弟弟和战友们,但粗中带着细,透着一个志愿军的责任感和藏在骨子里的人情味儿。
张涵予扮演司令员,沉。
一场“现在温度多少”“最低温度,接近零下40摄氏度”对话,一个皱紧的眉头,就将凝重感演了出来。
胡军饰演的七连炮排排长,外号雷公,稳。整部电影不多言语,但该他“打雷”的时候,绝不含糊。
朱亚文饰七连指导员梅生,儒。一眼看上去,带着一股和其他战士不同的内秀气质。
韩东君饰演七连狙击手,平河,刚。一股年轻人热血,呼之欲出。
李晨饰演的七连火力排排长,余从戎,毅。一双眼,坚毅如铁。
段奕宏饰演前七连连长,如今的三营营长,谈子为,硬。一个眼神,好像说出千言万语。
正是这些角色全程火花四溅,将战友兄弟之间的情义诠释得生动又深刻,令人难以忘怀。也不断丰满了人物的血肉,让人立了起来。
比如易烊千玺演的伍万里,就是生活在那个年代里的年轻人,前一秒,还像个孩子一样眼睛里满是倔强;后一秒,已经变成知道何为死亡、但更加决绝战斗的男人。
从预告来看,电影里有许多神来一笔的细节,充满平凡的烟火气,给人会心一击。
拿千里和万里这哥俩的相处来说。
千里主动请求跟着哥哥上战场,却被哥哥一把推开,“我们把该打的仗给打完了。”为什么是我们?因为伍家长兄已经牺牲于淮海战役,不让老幺万里上战场,就是要为家里留个血脉。
但下一个镜头,千里大步流星地追赶火车,他身后的伍万里穿着新军服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哥哥到最后,还是带着弟弟上了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易烊千玺这条线非常丰满,完成度很高,就说两场眼神戏,第一场是火车上的伍万里因为初次上战场内心充满了不安,但望向哥哥,看见哥哥朝着前方行军礼的坚定,一个瞬间,他们便用眼神说尽万语千言。
尽管电影角色众多,但却都充满着人物的弧光。也是有了这样一群人,这个血战长津湖的故事,才立体,才可信。
《长津湖》不仅是要让你看到,我们的志愿军怎么打赢了这场奇迹之战,更是让你看到,我们的战士如何凝固成一块坚硬的钢板。
电影拍的可不只是战场。
而是冰雪中,我们志愿军的脊梁。
为什么每个年轻人都该看看《长津湖》?
我已经很久没有对一部电影有着如此高的期待。
但最终,电影依然没有让我有一丝的失望。
期待来自多个方面。题材本身,投资额度,项目的曲折历程,最终的高规格呈现,而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拍摄过程的艰巨也与内容本身的壮烈形成了微妙的关联。
2020年3月底,博纳影业于冬在会上透露:本片因疫情停拍,剧组1800人滞留丹东,200人滞留天漠。
而后剧组为了保证冬日战场的真实感官,没有选择在疫情缓解后的后第一时间拍摄,而是在等到冬天后再启动拍摄,将冬日战场所有真实的场景元素呈现在镜头之中,哪怕一层薄冰、一片雪花都要真实的呈现出来。
这期间,不仅导演、编剧需要全面了解那个年代的背景,吴京也被要求阅读了接近半米高的历史文献资料。
2020年11月24日,导演陈凯歌在浙江开始拍摄。
2021年1月8日,导演徐克在河北开始拍摄。
2021年2月15日,导演林超贤开始拍摄乱石阵。
这期间,剧组为了保证工作效率不允许任何人请假,而易烊千玺也因此缺席了跨年晚会和春晚的现场,期间更在韧带断裂,在片场中只能拄着拐杖行动的情况下,带伤完成了拍摄。
直到2021年5月25日,电影终于释出杀青海报。
再到7月26日,影片官宣定档。
这部电影,能满足观众期待吗?
如果你追求视听享受,影片可以满足你的需求。连天炮火,激昂配乐,能给到足够的沉浸感。
许多画面冲击力十足,超出我的预期。不过,我更相信观众能在看完电影走出影院后,产生一些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电影归根到底是一种艺术创作,不能指望一部电影滴水不漏地重现历史,但电影的意义,在于拍出了抗美援朝的意义和精神。
是拍出了那场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绝不能忘记的瞬间。
当电影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完美结合,构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让我如临其境,看到了星火燎原的壮美,感受到那场立国之战的热血澎湃。
而这部电影的拍摄,也是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
比如,当242团5连奉命在美军撤退途中设伏,但战斗打响后,却无人站起来冲锋。因为已经展开战斗队形的整整一个连的干部战士,全部在连续几个昼夜零下30度的严寒中,没有一点热食进口,依旧静静地埋伏在冰冷的雪地的情况下,全连冻死在战场。
正是凭借这股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最终给予美王牌部队陆战1师以沉重打击,共歼“联合国军”13916人,配合西线我军打垮了敌之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
对于那些认为“抗美援朝不是保家卫国”的说法,这部电影本身,正是一种最有力的还击。面对枪林弹雨,他们“没有退路”。
更确切地说,他们从没想过要退路。
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保家卫国。
这不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战役而已,而是一个个战士们,命与命的接力。
只要还有一个人,一口气,就不能让敌人跨过我们的阵地。因为战士们身后,就是祖国。
所谓英雄,不是不惧死,而是明知伤之痛苦、死之可怕,却依然为了这个国,视死如归。是比起生命,他们更爱身后那片土地。
惟其如此,电影,才对得起这一群人的可爱与伟大。
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之战的节点之战,而抗美援朝,是我们的立国之战。
那些泼洒在战场上的鲜血,那些被刻在石碑上冰冷的名字,那些渐渐老去的身影……背后都是曾经无比鲜活、无畏牺牲的生命。
回过头看,经历了许多的困难,漫长的等待,这部史诗战争大片,最终将在8月12日正式见到期盼已久的观众。
那一天,影片必定将把许多观众带回那个冰天雪地的战场,就像影片主演之一朱亚文曾经做过的那场朗诵——
“朝鲜半岛长津湖白雪皑皑,气温零下40度……对面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举着枪,握着手榴弹……”
“整连129个志愿军官兵,被冻成了冰雕,他们每一个人都保持着战斗的姿态……”
“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那场冰雪之战和那些最可爱的人,怎能遗忘?
不能遗忘。不会遗忘。
正是有了当年烈士们的牺牲,才有这届年轻人幸福平稳的生活。
那么8月12日,让我们一起走进影院,再体会一遍,那片冰天雪地里,燃烧着怎样一种不灭的军魂?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期待它并且相信它,将继续燃烧,恒久滚烫。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电影长津湖观后感 观看血战长津湖电影观后感全部内容,如果喜欢请持续关注“查字典”。
上一篇: 纪检干部学党史对照检查材料2021 下一篇: 纪检干部批评与自我批评 纪检干部组织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