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 >> 范文 >> 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的融合(4篇)

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的融合(4篇)

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的融合篇二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xx学院 xx班 xxx 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是音乐艺术与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二者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型态、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现的艺术类型,从艺术形式上来认识,都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而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因其起源于不同地域,发展于不同地域,故彼此间又存在诸多不同。下面将以具体作品为例,比较中国戏剧和西洋歌剧在文化背景,艺术表演方式和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不同。指出中国戏曲该如何发展。

一、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形成的时代背景的不同

艺术植根抵于人民生活之中, 而音乐艺术又都源自民族民间音乐中, 各有各的民族特色。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可见我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了独具特色的重要地位。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 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 经汉唐到宋金的发育成长过程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多种唱腔。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而作为世界艺术珍宝的西洋歌剧, 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悲剧的剧场音乐,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歌剧的主流。按其性质特点及流传时、区的不同,分有正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类型。歌剧注重对声乐的掌控,并以此表达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来感染听众, 唤起对美的追求, 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二、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的唱法比较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西洋歌剧歌唱艺术属于美声唱法,其特点是追求声音效果讲究科学的发声方法与严格的声乐训练,注重运用华彩和装饰。较中国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剧有两种传统的演唱形式:宣叙调和咏叹调。它们不仅是表现歌剧作曲家写作技巧的主要渠道,也是展示歌剧人物角色歌唱才华、发展声乐技术的重要途径。歌剧作曲家往往在咏叹调的创作上倾注更多的心血,除了很好地表现歌词的意义外,作曲家还要把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来,咏叹调中有很多高难度的声乐技巧,既表现人物激动的心情,也可展示演唱者的才华。如威尔第的著名歌剧《茶花女》中第二幕女主人公维奥列塔感受到真挚的爱情,十分激动地唱起了《也许灵魂渴望的就是他》这首咏叹调,起初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憧憬、渴望,既而又对现实的冷酷感到渺茫,再由失望转向玩世不恭。这复杂的心情,通过音乐打动了无数观众,其中有激动优美的音调,有压抑悲伤的旋律,还有辉煌的乐段,华丽的花腔,生动地表现了维奥列塔大起大落的精神状态,这首咏叹调十分著名,常常作为演唱会的保留曲目。

相比之下中国戏曲虽也存在诸多唱腔,但总的来说其音乐体制是以简代繁、以一总万的“一曲多用”制。中国戏曲的音乐体制从总体上主要分为板腔体、曲联体、综合体三大体制。这三种体制都是“一曲多用”的简化体制即使如曲联体那样由多个曲牌联缀而成,其中的所有曲牌也均属于同一个声腔系统,即在腔调与演唱方法上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例如京剧主要由“西皮”、“二黄”两大声腔系统组成,而这两大声腔系统又在总体上属于更大的“皮黄”系统,仍有其相同或相似之处。

中国戏剧和西洋戏剧在唱法上的不同实际上来源于中西方不同的美学思想与不同的文化精神及其创作原则。“一曲多用”的中国戏曲音乐体制,实质上也就是“旧曲沿用”,这便使中国戏曲音乐形成了程式化特点;而“多曲多用”的西洋歌剧的音乐体制,突出个体性、独立性、创新性,没有一丝一毫的“旧曲沿用”的痕迹,主要是作曲家根据个人的艺术思维方式与美学思想,注重再现现实生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体现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作曲技巧。无论是西洋歌剧的“多曲多用”,还是中国戏曲的“一曲多用”都是源自对本民族精神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表现形式和主旨比较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剧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中国戏曲重在对内部世界的表现,它是一种通过内部主观世界间接或曲折地表达外部客观世界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所以戏曲在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不是一味地追求形似,而是努力地追求传神写意之美,达到神似。这与写实戏剧追求不同,传神写意的追求与戏曲的虚拟性是分不开的。戏曲把舞台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化做不固定的流动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如《三岔口》舞台之上亮如白昼却表现了一场黑暗之中的厮杀。这一切完全依靠于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来实现。因此形成了以桨代船、以鞭代马、宴会有酒无菜、有杯无筷等传神写意的表演法则。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而西洋歌剧史诗性的内容、结构、角色性格、场景以其再现性特点与中国戏曲的表现性大相异趣。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综合性歌剧融文学、诗歌、戏剧、表演、声乐、交响乐、舞蹈、舞台美术于一体,是最具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这种多重的审美视角,也使歌剧具备了既有经典性,又具有群众性的双重属性。其二,是音乐性。在歌剧诸多构成元素中,音乐是一种主体表现形式,是歌剧的载体,它的贯穿性与逻辑性,是歌剧的特征;音乐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所产生的巨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以极具个性的张扬,形成了歌剧的独有风采;歌剧以声乐为主体,以美声为其演唱风格,易于充分发挥它的歌唱性;歌剧的交响性拓展,使其音乐组成多层次多线条的构架,更易对欣赏主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总而言之,中国戏剧与西洋歌剧各有所长,都是源自对本民族精神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两种艺术形态的碰撞所带来的应该不只是激烈的冲突,还有互相借鉴下的体制的创新。如中国戏曲可以借鉴西洋歌剧“多曲多用”的体制,在形式上做出创新,而不仅仅是沿用前代的曲调,保持“程式化”的固定模式。中国需要创新,作为中国瑰丽艺术的戏曲文化同样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只是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随着电视剧电影界的发展,戏曲在人们的娱乐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似乎越来越无足轻重。戏曲再不是跟以前一样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之乐,而是上升到了民族文化的重量级地位,逐渐脱离民众。这对我国璀璨的戏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是极为不利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流砥柱的中国戏曲艺术要如何在这个多种文化冲击的时代生存并有所发展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的融合篇三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最主要的作品,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19世纪俄-国的批评家林斯基称莎士比亚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雷特》则是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故事发生在十三世纪丹麦的京城艾尔西诺。丹麦国王在花园打盹时突然死去。他的弟弟克劳迪亚斯接替王位,又娶原王妃为妻,前国王的儿子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忧郁过度,终日愁容满面。他听从好友的劝告,半夜跟出现在城堡上的父亲幽灵相会,终于得知父王是克劳迪亚斯与母亲合谋害死的。为了取得证据,他特地请来了一批戏子,在王宫里演出一出十分相似的杀人剧,将父王当时被杀的经过表现出来。哈姆雷特一看母亲与叔叔的反应,便明白了真-相。

大臣波洛尼亚斯有个女儿叫奥非莉娅,她仪表出众,清丽纯洁,痴心地爱着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由于父仇未报,故意对奥菲莉娅十分冷淡。狡猾的克劳迪亚斯也了解到哈姆雷特的真心实意,于是施展计谋。哈姆雷特由于失算,误将躲在幕后听他与奥菲莉娅谈话的波洛尼亚斯刺死,奥菲莉娅承受不了失去恋人和父亲的打击精神崩溃,失足落水而死。波洛尼亚斯的儿子闻讯从国外赶来,誓死要为父妹报仇。克劳迪亚斯叫他跟哈姆雷特决斗,并且在剑头敷以毒药。那天,皇宫大厅里刀光剑影,杀气腾腾。间歇时,克劳迪亚斯叫哈姆雷特喝一杯已下了毒的酒,母亲深受良心谴责,一把夺过喝下,当着儿子的面死去。哈姆雷特义愤填膺,挥剑击中对手,冷不防也被对手暗剑刺伤。顿时毒性发作。哈姆雷特拼足最后的力气将十恶不赦的克劳迪亚斯刺死,为父报了仇,自己也倒下了。

《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曾借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戏剧主张:“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演变发展的模型。”悲剧《哈姆雷特》正是剧作家这种现实主义戏剧观的生动体现,读后感《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哈姆雷特是悲剧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核心,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教会进行斗争的武器。人文主义着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学,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哈姆雷特对世界和人类抱有巨大的热情和美好的希望。他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行动多么像天使!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渴望纯洁的友情和真挚的爱情。他聪明热情、敏感善思、能文能武。他的恋人峨菲利亚说:“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就是这样陨落了!”这样的王子自然得到民众的拥护,连他的敌人克劳迪斯也承认:“他是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可是他一接触社会的现实,他所崇拜的父王突然死去,而自己所爱的母亲连为丈夫送葬的鞋子都没有穿旧,就匆忙嫁给了从前受人耻笑的克劳迪斯。他感到忧郁:“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经过一番深沉的思考,把个人问题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发现“时代一切都脱节了”,“丹麦是一座监狱”,“我决心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样为父报仇实际上成了改造社会的一个具体行动。他有意安排了“戏中戏”以便进一步证实奸王的罪行。当罪行的真-相确证以后,便立即行动。但为了寻找正义的手段,他放弃了在奸王祈祷把他杀死的机会,接着又误杀了波洛涅斯,这样就招来被放逐的命令。最后,他虽然逃了回来,在决斗中杀死了奸王,自己也因中了毒剑而牺牲,“重整乾坤”的责任也落空了。

《哈姆雷特》在艺术上也能集中体现作者的创作特色。剧作的生活画面广阔,情节的展开生动、丰富。剧作所反映的生活画面,从皇宫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从剧场到比剑场,构成了剧中人物活动的广阔的背景。莎士比亚非常注重情节的安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复仇的情节之外,还配合诸如爱情、友情、亲子关系等,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与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相联系,作者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戏剧场面。如“戏中戏”演出的那一场,是一场重点戏,又是过渡戏,是哈姆雷特的思想和行动的转折点。

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他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富有诗意。他的剧作主要是用自由的无韵诗体写成,还有民间歌谣,其人物的语言也变化多端。

刻画哈姆雷特时,多次运用独白,诗体与散文交相使用,哲理与抒情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哈姆雷特》是一部巨作,它给我很多很多,值得一看。

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的融合篇四

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

作者:点击数:319更新时间:2008/12/26 18:13:23★★★

中国戏曲是东方的一棵常青树;莎士比亚戏剧是西方的一颗新星。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如果说中国戏曲是一曲悠扬的萧颂;那么莎士比亚戏剧更像是梦幻般的旋律。

莎士比亚在类型众多的剧本(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励,传奇剧)中,塑造了数以千计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丰富了戏剧艺术的人物画廊。上自高贵的国王大臣,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性格各殊:面貌各异。即使是同一阶层的人物,如莎氏所创造的帝王将相凯撒、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麦克佩斯、李耳王等,既有其作为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更有其不同的个性,可以说没有一个是雷同的、相似的。

“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莎剧又一鲜明的艺术特色。莎士比亚为了刻画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画面,增强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打破了古希腊罗马悲喜剧的严格界限,不受古典戏剧“三一律”的束缚,往往在剧本里特意设计和安排了两个以上的故事情节(《仲夏夜之梦》中多至四条线索),或平行发展,或曲折交错,彼此对照,互相补充。

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莎剧的人物语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闻其声若见其人,完全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做到了个性化和形象化的结合,哲理性和抒情性的交融。

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都有一套符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而且随着场合的更迭、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展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和魅力,领导着一方舞台。

上一篇: 最新诵读比赛实施方案 诵读比赛活动方案(五篇) 下一篇: 最新销售部门工作流程图(三篇)

分类导航

最新范文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