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 >> 范文 >> 最新语文课文中国卫星飞太空教学设计及反思 飞越太空教案(5篇)

最新语文课文中国卫星飞太空教学设计及反思 飞越太空教案(5篇)

语文课文中国卫星飞太空教学设计及反思 飞越太空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以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在艺术作品当中广泛出现。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板书课题)

2、老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

二、聆听

1、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佛大的血脉和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首先让我们静静地来欣赏这首歌曲,请大家边听边发挥想象,然后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出示:聆听黄河)

2、让学生说说听之后的感受。

(同学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真强,同学们想像的非常丰富!)

三、诵读

1、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感情,其次是语音和停顿。)

2、以上这些朗读要领具体在课文中应怎样体现呢?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诗歌,选取自己喜欢和合适的朗读方式读读诗歌,注意: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哪些字词要重读,并且选取你朗读体会最深的一段或一句给大家读一读。

3、刚才这几位同学所说的几个细节大家一定要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老师补充一点,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4、下面让我们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板书教学目标二──诵读黄河)

(学生自由朗读)

5、指名读。

(男、女生各一名朗读)

6、师范读:老师再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边细细揣摩。

(配乐)

四、合作、探究

1、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现在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一起探究黄河的精神。

(探究黄河精神)

2、出示:

⑴ 快速浏览歌词,思考你认为哪些诗句直接描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说说你的体会

⑵ 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间可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精神?

五、我的誓言

师: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面对黄河说一句心中的誓言,颂扬伟大的黄河吧。

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来发出你的誓言吗?

师:我们永远以黄河为自豪,让我们再来一起朗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配乐,一生领读朗读词,师生齐声诵读歌词。)

师:(激昂、深情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语文课文中国卫星飞太空教学设计及反思 飞越太空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航天科学科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备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时,能比较熟练的根据词语确定带点字的意思。

3、能给课文中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能默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课文。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什么是人造卫星?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有什么用处?

2、简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录音后讨论: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课文的插图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

三、学生自学后检查

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文;正音:乐曲;分析易写错的字:缓、翰;据词定义,完成课后第2题。

四、讲读课文,进行词句训练

1、讲读第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填表。

时间—————————————地点————————————

自然段卫星情况人们反应1没有出现仰着头、谣望2经过北京上空高喊、一片欢呼声3发回《东方红》乐曲蹦啊,跳啊!

小结描写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待卫星——发现卫星——听到乐曲声。

(2)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心情激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谣望”是什么意思?卫星还没有出现,人们为什么谣望夜空?人们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3)第2段中的“顿时”能省去吗?为什么?用上“顿时”说明什么?

(4)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人们的心情为什么激动?完成课后第6题。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突出了人多热闹,人们静静地等待,内心却并不平静。第2、3自然段表现人们情绪激动,读的速度稍快些?

五、小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词句训练

1、讲读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理解课文。

(2)“从那以后”的“那”指什么时候?

(3)这一段时间里我国发射了哪些卫星?说明了什么?

数量大:48颗。

品种多: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科技技术试验卫星。

质量高:划出有关词语并说明理由。

时间短:课文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卫星在短短30多年里成功发射的?补充介绍有关知识和图片。

2、读课文,并试着背诵,可进行填空练习,为背诵做必要的铺垫。

三、背诵课文

四、小结,完成作业

语文课文中国卫星飞太空教学设计及反思 飞越太空教案篇五

一、教材分析:

《中国卫星飞太空》是省编义务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课文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飞越北京上空时,人们欢呼雀跃的动人局面,概括介绍了20多年来,我国航天科技的巨大成绩。整篇文章洋溢着作为当代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感。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描述了人造卫星飞越北京上空时人们欢呼雀跃的情景。第4自然段介绍了20多年来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第5自然段是全文的小结,指出“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

《纲要》指出:三年级的同学应学会部首查字法,并能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词义。本单元在第一单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和第二单元“学会部首查字法”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同学据词定义的能力,这将为以后句、段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继续训练据词定义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课文的第4、5自然段要求背诵,而以往同学背诵的内容多为记叙和描写。这两段话有不少科技术语,且多为长句,同学较难理解。因此,指导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二。而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以和让同学体会文章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用变化的语言来描述人们因中国卫星飞太空而欢呼激动的情景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出示)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能读写26个新词,理解它们的意思。(认知目标)

2、查字典时,能比较熟练地根据词语确定带点字的意思;能给文中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会听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能力目标)

3、知道我国航天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伟大成绩,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情感目标)

四、教法简述: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在本课具体教学中,我主要注意了两点:

一是创设情境,指导感情朗读,让同学在读中体悟课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二是充沛发挥同学学习的主体作用,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对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出示)

(一)创设情境 解题激趣

(二)自学课文 整体感知

(三)渲染氛围 读中品味

(四)小结学法 拓展延伸

五、课时布置:

本课我打算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出示)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第1、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学习第4、5自然段,指导背诵。

六、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具体讲讲本课的优秀教案思路:

(一)创设情境 解题激趣(出示)

一上课,我直接出示课题《中国卫星飞太空》,让同学读

一读,引导他们读出自豪、光荣的语气。然后,我又创设情境,让同学观看“火箭升空”的录像片断,并加以语言渲染:“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满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飞向了浩瀚的太空。它标志着我国没有人造卫星升空的历史将成为过去,中国人民从此可以扬眉吐气了!”并告诉同学:这篇课文就记叙了当年人们观看这颗卫星飞过北京上空的情景。

这样,通过画面再现和语言渲染,烘托出一种激情向上的氛围,唤起了同学的情感共鸣,进而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自学课文 整体感知(出示)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同学学习

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因此,我让同学自学课文,并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分四步进行训练:

第一步 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出示)

1、划出新词,用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据词定义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人们观看人造卫星飞越北京上空的局面。

设计练习1是因为据词定义是单元训练重点,也即本课

教学重点。而在前两课(《节日的大街》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学习中,这种方法已基本掌握。本课则以练为主,要求同学能比较熟练地据词定义。

设计练习2是为了协助同学理清文章的脉络,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

第二步 检查自学情况,完成课后练习3(出示)。同时,让同学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你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确立了同学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渲染氛围 读中品味(出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

练语感。”而朗读则是理解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充沛调动同学的感知、表象、联想和情感等全方位地参与,多角度地感悟课文语言的内蕴,品味文字的情趣。因此,我以朗读为主线,注意渲染情境,让同学在读中比较揣测,品味感悟课文的语言。

这篇课文的内容,主要分为局面描写和情况概述两局部。我便就这两局部,分别设计了几个训练点,展开教学:

第一局部(1—3自然段)

主要描述了人造卫星飞越北京上空时,人们欢呼雀跃的情景。而让同学体会文章是怎样写出人们为此欢呼激动的情景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让同学自由读读1—3自然段,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人们这种企盼、激动的心情,使同学与文中的人物形成情感共鸣。而我则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出示这些句子,让他们进行比较、体会、感情朗读。

同学可能会找出(出示)

“‘来了,来了,快看!’人群中有人高声喊了起来。”

这句话,我就紧接着出示

“‘大家快看啊,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飞过来了!’人群中有人喊了起来。”

让同学通过朗读,进行长句和短句的比较,体会出课文这里使用短句,突出“高声”地喊,更能表示出当时人们企盼卫星出现的急切心情和卫星出现后欣喜万分的样子。然后,再进行感情朗读,要求读出急切、欣喜的语气。

同学可能也会找出(出示)

“人们高兴得蹦啊,跳啊!”

这句话,我也同样让同学与(出示)

“人们高兴得蹦跳着。”

这句话进行比较,在感情朗读中体会出第1句话更富有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而且,也更能表示出人们欢呼雀跃的局面。借此,我又简介了当时中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射这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使同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一种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另外,同学可能还会找出(出示)

“1970年‘五一’节晚上,天安门广场彩灯齐放,人山人海。”

“人们一个个仰着头,遥望着深蓝色的夜空。”

“顿时,广场上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这来自太空的乐曲声,激动着亿万颗中国人的心。”

这些句子,我又通过看图说话,运用图画再现、音乐渲

染和语言描绘等多种手段,以读代讲,使同学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感受文章内在的情感蕴含。最后,配上《东方红》的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再次感受当时人们欣喜万分的情绪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第二局部(4—5自然段)

精确地概述了20多年来,我国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成绩。这局部内容要求同学背诵,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为了落实这个重点训练项目,我又分四步进行训练:

第一步 让同学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给句子标上序号,想想每句话讲了什么?理清本段的条理。

第二步 出示“从那以后,(),我国先后发射了()颗()、()和()卫星。其中有()颗卫星,还能(),从浩瀚的太空返回地球呢!”要求同学依照课文内容填一填,说一说。并且想一想,假如不用括号里的词行不行,为什么?让同学在体会到课文语言非常准确、精练的同时,感受到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不只时间短、速度快,而且数量多,种类全。在感情朗读之后再进行——

第三步 说话训练:读到这儿,你不由会怎样赞叹?由此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话(出示):“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要求同学读出光荣、自豪的语气。

第四步 借助习题,熟读成诵。在进行背诵时,仍以上面的填空题为支点,协助同学背诵课文。所以,这道习题的设计可谓一举多得。

上一篇: 2023年会计专业认知800字(五篇) 下一篇: 2023年孩子与父母作文400字(5篇)

分类导航

最新范文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