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 >> 范文 >> 2023年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试卷答案(五篇)

2023年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试卷答案(五篇)

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试卷答案篇五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 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本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身边的传统文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教学这组时,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的开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如愿望,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合作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 要提醒学生适时交流活动进展,并在必要时调整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活动成果。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本组专题,从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所得的角度安排的,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汇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成果。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40个生字、会认36个生字、正确读写50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让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拍案叫绝;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本组教材用15-17课时。

17、孔子拜师

课 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教学重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 知识链接: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课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3、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二、自主、合作、探究:(课内)

1、交流学习本课生字的识字法,小组长负责检查学习情况。

2、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3、孔子向谁拜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标出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住上自己的读书感受。

4、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动笔记下来。

5、读读画画给自己启发最深的语句,把感受说给同学听听。

三、达标检测

1、形近字组词

仆()

止()

境()丘()

品()扑()

正()镜()兵()

晶()

2、多音字组词

3、我知道课文的叙述顺序:

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

4、抄写词语,积累词语。

远近闻名

日夜兼程

毫无保留

传授

敬重

品行

风餐露宿 风尘仆仆

大有长进

纳闷

佩服

渊博

请教

相距

等候

5、“学习是无止境的。”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四、学习收获

五、知识延伸

1、背诵课后所给出的四句孔子名言。

2、课后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

课 题

17、孔子拜师

课 时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教学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知识链接: 孔子的名言: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课外)

1、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画出来。

2、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如:“远近闻名、渊博、拜访、敬重”等词语。

3、勾画孔子不顾艰辛去拜师的词句。

4、反复朗读孔子、老子的对话。

二、自主、合作、探究:(课内)

1、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并在句旁写自己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并把自己的感受读给小组同学听。

3、你认为孔子的学识渊博吗?为什么?那他为什么还要拜师呢?

4、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

5、面对本课中的孔子、老子,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三、达标检测

1、理解下列词语意思或者用它说一句话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2、在具体语境中领会意思相近的词语。

(1)a、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b、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理解:拜访:

拜见:

(2)a、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b、多谢老师等候。

理解:迎候:

等候:

3、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请你写出孔子的四句关于学习的名言

—————————————————————————————————————

四、学习收获

五、知识延伸

1、课外收集积累孔子的名言和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办一期“走近孔子”的手抄报。

3、做一做“孔子书签”。教学反思:

课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上完《孔子拜师》以后,心中颇多感受。仔细回想自己的课堂和老师们的点评,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反思。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现得清晰、连贯。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还有不足,还需改进。结合大家的点评,我对自己的课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几点概括。

一、课堂整体把握不够: 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时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

一、显得孤立、支离破碎,没有了整体感。

二、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我原本预设在了解孔子的资料以后写“丘”字的。但是当时我忘了问学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没有引出这个字,后来就没有写了。其实课文中也提到过孔子名丘,那么在学生初读以后还可以请学生说说孔子名什么,再写“丘”字,可是当时我想这样一来可能会打乱下面的教学环节,结果这个字就没有让学生写。这也是造成我这节课没有写的时间的原因之一。还有当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18、盘古开天地

课 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知识链接: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 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课外)

1、搜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抽空读一读。

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

4、积累好词佳句。

二、自主、合作、探究:(课内)

1、小组相互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对难写易错字要仔细观察,认真书写评比。

2、盘古开天地的“开”是什么意思?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混沌、奔流不息、滋润、创造。

4、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探讨自己勾画的感兴趣或有疑惑的地方。(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6、小组合作寻找本课好词、佳句。相互认读。

三、达标检测

1、读拼音,写词语。

chuàng zào

sì zhī

jī fū

zī rùn()

()

()

()

2、多音字组词:

3、唱反调

光明对黑暗

上升对

轻对

分对

4、日积月累

课文里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找找抄抄,认真体会。

---------------------

四、学习收获

五、知识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课后找来读一读,并将故事讲给父母听听。

课 题

18、盘古开天地

课 时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2、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教学重难点:

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知识链接: 经典神话故事:《山海经》、《述异记》、《淮南子》、《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仓颉造字》、《后羿射日》、《河伯娶妇》、《搜神记》、《封神榜》、《西游记》、《哪吒闹海》、《牛郎织女》、《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天仙配》、《白蛇传》、《聊斋志异》、《济公传》、《镜花缘》、《心灯》、《昆仑之歌》、《愚公移山》、《女娲造人》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课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品读课文,感受故事的神奇。

4、找出课文中意思相反的词。

二、自主、合作、探究:(课内)

1、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呢?

2、课文哪些段落是在写盘古“打开”天地,哪些段落是在写盘古“创造”天地。

3、天地分开后还没完全形成,盘古是怎样做的?

4、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盘古开天地容易么?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6、用“

”画出文中排比句,读读,感受盘古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三、达标检测

1、我能填:(学文后完成练习)人类的老祖宗(),用他的()创造了。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和();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他的双眼变成了()和();他的四肢,变成了();他的肌肤,变成了();他的血液,变成了();他的汗毛,变成了();他的汗水,变成了()。

2、选择主要内容()

a 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用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故事

b 天和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3、改头换面(按要求把句子改写来,试试你的本领吧!)(1)传说中,盘古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和云。(改变词语顺序,不改变句子意思。)(2)今天

一篇

故事 学习

神话

我们(把这些词语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4、你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写几个在下面。

5、填填写写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6、课文是怎么把这件事写清楚的?我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呢„„ 把你的理解写下来吧!

四、学习收获

五、知识延伸

1、复述是记忆课文内容的一个好方法,你能把学过的课文内容讲给家人或者朋友听吗?那么你就按下列步骤去试试:

熟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用自己的语言练习

试试吧,把你学习的课文,复述给家长或朋友听。他们的评价:

2、中国古代有许多神话传说,非常有趣,以下这些神话故事你喜欢哪一个?喜欢哪个就赶快找到读一读吧!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读后感受:

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19、赵州桥

课 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2—3自然段。

3、初步了解赵州桥的特点。学习重点:

1、能根据文中语句的描绘,想象赵州的样子。学习方法指导:合作学习,在读中悟 知识链接: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唐中书令张嘉贞著《安济桥铭》中记有:“赵州蛟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但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赵州桥: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赵县,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601),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两端宽9.6米,跨径37.38米在桥两端的石拱上,辟有两个券洞,这种结构叫“敞肩拱”,拱矢高7.23米。这些敞开的小拱在减轻桥身的重量同时,又起到减少流水冲力的作用。这在当时是世界桥梁中的首创。千百年来,民间均传说是神仙祖师鲁班修建的,其实,它是出自工匠李春之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赵州桥进行了修缮,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

预习任务:

1、会认本课生字。

2、会读本课课文。

3、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种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设计者李春的相关资料。自主、合作、探究:

1、谈一谈自己所见过的各种各样的桥。

2、小组间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赵州桥及其设计者李春的相关资料。

3、小组自学生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交流如何记住难写字,易错字。

4、同桌间互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最流利、通顺。

4、谈一谈自己读了课文的感受。

5、读2—3自然段,比一比,谁能先背住。我来闯关:

a、看拼音,写词语。

xiànchéng

jiāngù

lángān

túàn

chōngjī

()

()

()

()

()shèjì

bǎoguì

cānjiā

héngkuà

jǔdòng()

()

()

()

()b、我会辨字组词。

栏()

部()

跨()

参()拦()

陪()

挎()

渗()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根据课文描述,画一画赵州桥的样子。

19、赵州桥

课 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不但„„而且„„”“既„„又„„”说话.2、了解赵州桥的特点以及修建原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

1、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和设计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用词的准确。学习方法指导:小组交流

预习任务:

1、在阅读中加以想象,能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

1、用横线画出描写赵州桥特点的句子。

2、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是我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3、用“不但„而且”、“既„又„”来造句。

4、交流:

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还知道哪些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来闯关:

a、按原文内容填空。这座桥不但(),而且()。桥面两侧有(),栏板上雕刻着():有的(),();有的()(),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b、我最棒(我会写句子)一:

不但„而且„ 二: 既„又„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收集各种桥的图片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想象图案的精美是本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内容用语言来描述,并出示了图片帮助学生再现画面,读出体会。学生对精美一词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如果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精美的图案是1300年前,劳动人民在石板上一点一点雕刻出来的,非常费时间费精力很不容易。年代虽已久远依然如此逼真。我想学生在理解图案精美时,体会会更深。

另外,教学中不足之处是,朗读的指导和朗读量还欠缺,课堂结构还应更加紧凑,课堂气氛略显沉闷,需与学生沟通,师生共同努力,争取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不足,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课 题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 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3.我能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学习重点: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学习方法指导:看看、读读、说说。知识链接:

张择端相关资料: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清明上河图》相关资料: 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预习任务:

1、会认本课生字。

2、会读本课课文。

3、在阅读中能感受到图画的美,以及张择端高超的绘画技艺。自主、合作、探究:

1、由读题导入,理解“名扬中外”的含义。

2、例举一些名扬中外的人或物,以便更好地体会其“名扬中外”广泛的影响力。

3、说一说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以及对作者张择端的了解。

4、对照图画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5、交流一下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我来闯关:

a、名扬中外的近义词可以是(),还可以是()。它是形容()。

b、抄抄背背

欣赏风景

来来往往

清清楚楚

名扬中外

形态各异

古都风貌

c、我来挑战

省略号的作用有:a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b重复词语的省略;c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d表示静默或思考;e表示说话断断续续;f表示语言的中断;g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下面这些句子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请选择

1、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让我想了很多„„()

2、妈妈说:“这就是你的好朋友吧„”

()

3、春天到了,花坛里热闹起来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鲜花装点着欣欣向荣的季节。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教学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怎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做画的精心和古画的历史价值呢?这成了我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上课初,我不忘生字词的巩固,设计了开火车反复读本课生词,并强调了重点词语“作坊、一乘、溜达”的词义。接着,开始研读课文。我让学生边欣赏古画,并配上优美的乐曲,将学生带入画中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激发学生了解古画的兴趣。在学习2——4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边对照课文插图,边快速默读2—4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并用笔圈一圈。再请学生在这其中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轻声读一读,看看从这一部分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还要把有关的语句画一画。这一环节是想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汇报时,再由教师引导学习段落中的词句训练重点,反复品读,体会张择端的画技高超、精湛,在体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但学生汇报时比较自由,先汇报了“街市”,又汇报了第四段的“桥北头情景”,打乱了文章的顺序,显得有些杂乱。在引导学生学习街市的热闹时,我设计了“走在这样的街市上,你仿佛会听到怎样的声音呢?”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汇报道:“我仿佛听到了马蹄的“哒哒”声;推独轮车的“吱吱”声;赶毛驴的人喊出的“驾驾”声。”在学习桥北头情景时,我设计了“听老师读读这段话,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说道:“我仿佛看到了骑马人和乘轿人险些相撞的情景,听到了骑马人勒马时马叫的声音,感受到当时的惊险;我仿佛看到乘轿人擦把汗,听到他说:“哎呀,真玄啊!,我差点跟马顶牛了,”感受到当时场面的有趣。”这一点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张择端的画技高超、精湛。本课的后一个环节,在学完课文后,又是一次全景欣赏。随着画卷徐徐展开,配以《清明上河图》对应资料的解说,补充课文未能涉及到的内容。较之第一次欣赏,不仅有内容上的拓展,更在情感上传递着民族文化的光辉灿烂。“这一次的欣赏,在孩子心田累积的不仅是画面,是文字,更是文化的积淀,从而达到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最后,填写资料卡让学生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古画有了更深更清晰的了解。

上一篇: 中学德育主任岗位职责 班主任的德育职责(四篇) 下一篇: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五篇)

分类导航

最新范文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