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 >> 范文 >> 2023年称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4篇)

2023年称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4篇)

称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篇二

中华民族常用称呼表

序号 对方身份称呼 称呼对方用语 自称用语

1、父亲的祖父 曾祖父 曾孙、曾孙女

2、父亲的祖母 曾祖母

3、父亲的父亲 祖父(爷爷)孙、孙女

4、父亲的母亲 祖母(奶奶)

5、母亲的父亲 外祖父(外公)外孙、外孙女

6、母亲的母亲 外祖母(外婆、姥姥)

7、父亲 父亲(爸爸)儿、女儿

8、母亲 母亲(妈妈)

9、祖父的哥哥 伯祖父(伯公)侄孙、侄孙女

10、祖父的嫂嫂 伯祖母(姆婆)

11、祖父的弟弟 叔祖父(叔公)侄孙、侄孙女

12、祖父的弟媳妇 叔祖母(婶婆)

13、祖父的姐夫、妹夫 姑祖父(姑公)内侄孙(侄孙)、内侄孙女(侄孙女)

14、祖父的姐姐、妹妹 姑祖母(姑婆)

15、祖母的哥哥、弟弟 舅祖父(舅公)外甥孙、外甥孙女

16、祖母的嫂嫂、弟媳妇 舅祖母(妗jin婆)

17、祖母的姐夫、妹夫 姨祖父(姨公)姨甥孙、姨甥孙女

18、祖母的姐姐、妹妹 姨祖母(姨婆)

19、父亲的哥哥 伯父(伯伯)侄、侄女 20 父亲的嫂嫂 伯母

21、父亲的弟弟 叔父(叔叔)侄、侄女 22 父亲的弟媳妇 叔母(婶母、婶婶)

23、父亲的姐夫、妹夫 姑父(姑丈、姑夫)内侄(侄)、内侄女(侄女)

24、父亲的姐姐、妹妹 姑母(姑妈、姑姑)

25、父亲的表兄 表伯父(表伯)表侄、表侄女

26、父亲的表嫂 表伯母(表姆)

27、父亲的表弟 表叔父(表叔)表侄、表侄女

28、父亲的表弟媳妇 表叔母(表婶)

29、父亲的表姐夫、表妹夫 表姑夫(表姑丈)表内侄(表侄)、表内侄女(表侄女)

30、父亲的表姐、表妹 表姑母(表姑)

31、母亲的哥哥、弟弟 舅父(舅舅)外甥(甥)、外甥女(甥女)

32、母亲的嫂嫂、弟媳妇 舅母(舅妈、妗)

33、母亲的姐夫、妹夫 姨父(姨丈、姨夫)姨甥(甥)、姨甥女(甥女)

34、母亲的姐姐、妹妹 姨母(姨妈、姨姨)

35、丈夫的祖父 祖翁(爷爷)孙媳妇(外孙媳)

36、丈夫的祖母 祖姑(奶奶)

37、丈夫的外祖父 外祖父 外孙媳妇(外孙媳)

38、丈夫的外祖母 外祖母

39、丈夫的父亲 公公(爸爸)媳妇(儿媳、媳)40、丈夫的母亲 婆婆(妈妈)

41、丈夫的伯父 伯父(伯伯)侄媳妇(侄媳)

42、丈夫的伯母 伯母

43、丈夫的叔父 叔父(叔叔)侄媳妇(侄媳)

44、丈夫的叔母 叔母(婶母、婶婶)

45、丈夫的姑父 姑父(姑丈、姑夫)内侄媳妇

46、丈夫的姑母 姑母(姑妈、姑姑)

47、丈夫的舅父 舅父(舅舅)外甥媳妇(甥媳)

48、丈夫的舅母 舅母(妗)

49、丈夫的姨父 姨父(姨丈、姨夫)姨甥媳妇(甥媳)50、丈夫的姨母 姨母(姨妈、姨姨)

51、妻子的祖父 岳祖父 孙女婿(孙婿)

52、妻子的祖母 岳祖母

53、妻子的父亲 岳父(丈人、爸爸)女婿(婿)

54、妻子的母亲 岳母(丈母、妈妈)

55、妻子的伯父 岳伯父 侄女婿(侄婿)

56、妻子的伯母 岳伯母

57、妻子的叔父 岳叔父(伯伯)侄女婿、(侄婿)

58、妻子的叔母 岳叔母

59、妻子的姑父 姑夫(姑丈、姑夫)内侄女婿(内侄婿)、侄女婿(侄婿)

妻子的姑母 姑母(姑妈、姑姑)

61、妻子的舅父 舅父(舅舅)外甥女婿(甥女婿)62、妻子的舅母 舅母(妗)

63、妻子的姨父 姨父(姨丈、姨夫)姨甥女婿(甥女婿)64、妻子的姨母 姨母(姨妈、姨姨)

65、丈夫 夫(或写名字)妻(或写名字)66、妻子 妻(或写名字)夫(或写名字)67、哥哥 哥哥(兄)弟、妹 68、嫂嫂 嫂嫂(嫂)

69、弟弟 弟弟(弟、或写名字)兄、姐(或写名字)70、弟媳妇 弟媳妇

71、姐夫 姐夫(姐丈)内弟、内妹(弟、妹或写名字)72、姐姐 姐姐(姐)73、妹夫 妹夫(妹丈、或写名字)内兄、内姐(兄、姐、或写名字)74、妹妹 妹妹(妹、或写名字)

75、姑、舅、姨的儿子 表兄或表弟 表弟、表妹、表兄、表姐 76、姑、舅、姨的媳妇 表嫂或表弟媳妇 77、姑、舅、姨的女婿 表姐夫、或表妹夫 表弟、表妹、表兄、表姐 78、姑、舅、姨的女儿 表姐或表妹

79、表伯、表叔、表姑、表姨的儿子 表兄或表弟 表弟、表妹 80 表伯、表叔、表姑、表姨的媳妇 表嫂或表弟媳妇 表兄、表姐

81、丈夫的哥哥 哥哥 弟媳妇 82、丈夫的嫂嫂 嫂嫂 弟媳妇

83、丈夫的弟弟 弟弟 嫂(或写名字)84、丈夫的弟媳妇 弟媳妇

85、丈夫的姐夫 姐夫 内弟媳妇(弟媳妇)86、丈夫的姐姐 姐姐

87、丈夫的妹夫 妹夫 内嫂(嫂或写名字)88、丈夫的妹妹 妹妹 内嫂(嫂或写名字)89、丈夫的表兄 表兄 表弟媳妇 90、丈夫的表嫂 表嫂 表弟媳妇

90、丈夫的表弟 表弟 表嫂(或写名字)

91、丈夫的表弟媳妇 表弟媳妇 表嫂(或写名字)92、丈夫的表姐夫 表姐夫 表弟媳妇 93、丈夫的表姐 表姐 表弟媳妇

94、丈夫的表妹夫 表妹夫 表嫂(或写名字)95、丈夫的表妹 表妹 表嫂(或写名字)96 妻子的哥哥 内兄(兄)妹夫 97、妻子的嫂嫂 内嫂(嫂)妹夫

妻子的弟弟 内弟(弟)姐夫(或写名字)

99、妻子的弟媳妇 内弟媳妇(弟媳妇)姐夫(或写名字)100、妻子的姐夫 襟(jin今)兄,(兄)襟弟、弟、妹夫 101、妻子的姐姐 内姐(姐)襟弟、弟、妹夫

102、妻子的妹夫 襟弟(弟)襟兄(兄、或写名字)姐夫 103、妻子的妹妹 内妹(妹)襟兄(兄、或写名字)姐夫 104、妻子的表兄 表兄 表妹夫 105、妻子的表嫂 表嫂 表妹夫

106、妻子的表弟 表弟 表姐夫(或写名字)

107、妻子的表弟媳妇 表弟媳妇 表姐夫(或写名字)108、妻子的表姐夫 表姐夫 表妹夫 109、妻子的表姐 表姐 表妹夫

110、妻子的表妹夫 表妹夫 表姐夫(或写名字)111、妻子的表妹 表妹 表姐夫(或写名字)112、老师 老师 学生

113、老师的妻子 师母 学生 114、父、母亲的同志、朋友 老伯(伯伯)、叔叔(叔)、姨姨(阿姨)(概从习惯)侄、侄女

115、同志、朋友的父亲 老伯(伯)、叔叔 侄、侄女 116、同志、朋友的母亲 老伯母(婶)

117、同志 同志(或写名字)只写名字、不用自称

118、朋友 同志、友(双方都是男性,也可尊称对方为兄,自己谦称为弟;双方都是女性,也可尊称对方为姐,自己谦称为妹)只写名字,不用自称 119、同学 同学(或写名字。双方都是男性,也可尊称对方为学兄,自己谦称学弟。双方都是女性,也可尊称对方为学姐,自己谦称为学妹)同学(或只写名字,不用自称)

120、学生 同学 师、师母(或者只写名字)

121、儿子、女儿的同志、朋友 侄、侄女(对不太熟悉的可称“同志”)只写名字,不用“叔”、“伯母”、自称(自称“伯、叔母”)

122、同志、朋友的儿子、女儿 同上 同上 123、领导机关 负责同志 写名字 124、领导 х院长、х厂长、х局长、х主任

称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篇三

广州话的称呼语(陈慧英)

学术论文 2011-03-16 20:57:55 阅读3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提 要 本文着重介绍跟普通话不同的、富有方言特色的广州话称呼语,所介绍的称呼语 包括对称(对面称呼)、背称(背后称呼)和对各种人物的指称。阐明广州话称呼语的特点,词义内涵

和感情色彩以及构词、造词手法、并谈一谈广州话称呼语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广州话 称呼语 特点

一、广州话称呼语的特点

(一)富有方言色彩的称呼语较多广州话有很多跟普通话不同的称呼语,例如:背称儿媳为“心抱”(是“新妇”的变音),称舅母为“妗母”(有人认为“妗”是”舅”的变音),称弟妇为“阿妗”,称曾孙为“塞”①,称重孙为“唛”,称父亲为“老豆”(窦),这个在其他方言中罕见的称呼语,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有人认为源于古代贤人窦燕山,因他教子有方,故后人泛称父亲为“老窦”,又有人认为“老豆”就是“老头”,因“头”古音读如“月豆”,也有人认为“老豆”是“老父”的忌讳语,因“父”与“腐”同音,不吉利,故改称“老豆”②。众说纷纭,引人深思。

有些对人物指称的称呼语也是具有方言特色,如称酒家的厨师为“候镬”(“镬”是炒菜的锅)。指称女儿家、少女们为“女仔之家”,例如:“女仔之家要斯文口的”(女儿家要斯文点),指称男子汉、男人大丈夫为男人佬九(狗),例如:“男人老九流血不流泪”。又如把陪新郎去接新娘并凑热闹闹新房的男朋友称为“戥穿石”,有人认为是“戥猪石”的变音,因农民挑猪去卖,另一头捆一块重量相当的石块,“戥”是相等,卖猪之后,把石块弃置路边。新郎的男朋友闹完新房后便任务完毕,他们在婚礼中只起陪衬作用,故名“戥穿(猪)石”③。本人认为可以把这个“戥”理解为“戥兴”(凑热闹),男朋友们去接新娘,为新郎说服新娘的女朋友开门,为新郎给开门利是(红包)讨价还价,热闹非常。旧式婚礼闹新房时这些男朋友傧相去凑热闹,又闹得天翻地覆,真有石破天穿之声势。把他们称为“戥

穿石”是非常生动的称呼语。

(二)利用变调表示不同意义

单音词利用变调表示不同意义的,如“女”读本调阳上(23)调值时,表示女性、女子。例如系男系女?(是男还是女?),有男有女、男女平等。如读高升变调(35)则表示女儿,例如:有两个女,一个仔(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生口左一个女(生了一个女儿)。又如:“妹”原调阳去(22),读高升变调(35)表示姐妹的“妹”,例如:我口既妹系打字员(我的妹妹是打字员),亻巨口既妹做看护(他的妹妹当护士)。“妹”读高平变调(55)是指婢女,又叫“妹仔”。“妹”放在一此些词素后,是表示少女、女郎。如:外来妹、打工妹、上海妹、越南妹等。

复合词用变调表示不同意义的,例如:“伯爷”,“爷”读原调阳平(21)调值是指“伯父”,如读高平变调(55)调值是指“父亲”,一般中老年人多用。又如:“伯父”的“父”如读原调阳去(22)调查,是称父亲的哥哥(一般又叫“伯爷”或“阿伯”),如读高升变调(35)调值是指“老大爷”,广州话有“西南二伯父”,是指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

(三)叠音的称呼语有一定的变调规律

1.叠音词的第一个字读(21)调值,第二个字读(55)调值的,例如:

爸爸 妈妈 哥哥 姐姐

以上各词除“姐姐”原调是阴上(35)调值外,其他词原调均为阴平(55)调值。

2.叠音词的第一个字读(21)调值,第二个字读(35)调值的,例如:

婆婆(外婆)奶奶(家姑)弟弟 妹妹 女女(女儿)仔仔(儿子)“女女”是对女儿的爱称,“仔仔”是对儿子的爱称。

以上各词,“婆”的原调是阳平(21)调值,“奶”和“女”的原调是阳上(23)调值,“弟”和“妹” 的原调是阳去(22)调值,“仔”的原调是阴上(35)调值。叠音称呼语的变调读法,起到调和音节的作用,听起来有亲切感。

(四)简缩语较多

例如:张太(张太太)陈生(陈先生)大少(大少爷)二家(二家姐)空姐(空中小姐)港姐(香港小姐)老朋(老朋友,“朋”读高升变调35)

二、广州称呼语词义的内涵和褒贬的感情色彩

(一)词义的内涵

广州话有些称呼语字面跟普通话相同而内涵和用法不同,例如:奶奶(婆婆,称丈夫的母亲),婆婆(姥姥,称妈妈的母亲)。

有的称呼语有特指兼泛称的用法,如:“二叔公”可指叔祖父,也可泛称老大爷,例如:隔篱二叔公唔响屋企(隔壁老大爷不在家)。又如:“二叔婆”可指叔祖母也可泛称老大娘,例如:呢个二叔婆好人氏(这个老大娘很和气)。“先生”用于对人的敬称,也可代称“丈夫”,例如:你先生响边度做口野?(你的丈夫在哪里做事?),我口既先生响银行做口野(我的丈夫在银行工作)。“老姑婆”可称老姑妈,也可指称老处女。“姑爷仔”可指小女婿,也可指称专引诱

少女买淫的男青年骗子。(二)褒贬的感情色彩

称呼语中有敬称、尊称,都是表示褒义的感情色彩,如背称别人父亲为“令尊”,背称别人母亲为“令寿堂”,背称别人儿子为“令郎”,背称别人女儿为“令爱”、“令千金”。这是表示尊敬的礼貌的客套语,在庄重的场合老年人多用。一般场合用的称呼语有些也带有感情色彩,例如对老年的男性,广州话叫“阿伯”,背称“伯爷公”(老大爷)”、老大公“(老公公),(“大”读高升变调,35调值),有些人不尊敬老人,称老人为“老坑”(老头子)、“老口野”(老家伙),这些词带上鄙视的感情色彩。对年老的女性,广州话叫“阿婆”,背称“伯爷婆”或“老大婆”(“大”读高升变调35调值),如背称“老藕”(老太婆)就带有嫌弃的感情色彩,是不礼貌的词语。

有些是骂人时的指称,贬义的感情色彩非常浓厚,广州话表示憎恨的称呼时,一般前面带

一个“衰”或“死”字,有时后面是一个“包”字,例如:

衰公(坏家伙)

衰仔(坏小子)衰婆(坏婆娘)衰女(坏丫头)死仔(该死的小子)死妹钉(该死的丫头)死女包(该死的女孩)喊包(爱哭的家伙)“包”字作为贬义,这是比较特殊的,广州有一个嘲笑爱哭的小孩的顺口溜:喊包喊寿桃,唔喊唔得好。(“桃”同“好”

押韵,“喊”是哭,“唔”是不)。

有些贬义称呼语外地人从字面上看不出贬义,例如:“契弟”(男娼)、“济军”(顽皮、捣蛋鬼)。广州话的“契”原义是认干亲,如:契娘(干妈)、契爷(干爹)、契细佬(干弟弟)等,称干亲为“老契”,后来“老契”又可指所结识的妓女、情妇,又称“契家婆”。“契弟”则指男娼。“济军”一词据说解放前龙济光的军队无恶不作,因此广州人把顽皮、好捣蛋的人叫“济军”,也可作形容词用。“寿仔”外地人从字面上看以为是褒义词,其实广州话是指“傻子”,“阿茂阿

寿”是傻瓜笨蛋的意思。

广州人叫美国归侨为“金山客”,另一背称“金山丁”有贬义,指容易被人骗钱的美国归侨,广州话“咪丁”是骗傻瓜钱的意思。“死党”指至交,生死之交,由贬义词变为褒义词。

三、广州话称呼语的构造和造词法

(一)称呼语的构造

1、词头有“阿”、“家”、“番”(洋)等

“阿”可加在普通称呼前,也可加在姓、名字和排行前,例如: 阿婆(外婆)阿公(外公)阿哥(哥哥)阿王(老王)阿明 阿三

阿驼(驼子)阿女(女儿)阿仔(儿子)阿家(旧称母亲)

“家”加在亲属称呼前,例如: 家公(对丈夫父亲的背称)家婆(对丈夫母亲的背称)家婶(婶子,可用于对称,如三家婶等)

家嫂(对儿媳的对面称呼)家姐(姐姐,可对面称呼)

“番”(洋),例如:

?121?

番鬼佬(外国佬、洋人)番鬼婆(外国女人)番鬼妹(外国女孩)番鬼仔(外国男孩)

以上各词“番”字可省略,说成“鬼佬”、“鬼妹”等。

2、词尾有“仔”、“哥”、“友”、“记”、“公”、“佬”、“婆”、“妹”等。

“仔”放在指人的名词后,可用于表示年幼或年轻男性和女性,有小称的作用,例如:

细路仔(小孩子)哥哥仔(对男孩子的称呼)世界仔(在社会上混,到处捞钱的男青年)姨仔(小姨子)姑仔(小姑子)大姐仔(小姑娘)

“哥”一般放在表示男性的名词后,例如:

新郎哥

学生哥

后生哥

“友”作名词词尾表示“家伙”、“者”的意思,读高升变调35调值,例如:

滚友(骗子)麻甩友(轻佻的家伙)沙尘友(骄傲自大的家伙)白霍友(轻浮的家伙)大炮友(爱吹牛皮的家伙)发烧友(强烈着迷者)“记”可放在单音名字后称呼熟人,少数普通名词也可加“记”,表示亲热的感情色彩,例如:

诸记 新记 祥记 老友记 哥记(哥儿们)其他词尾如“公”表示男性(一般称老年人),“佬”,表示中年或青年男性,“婆”表示中老年 妇女,“妹”表示少女,这些词尾构词能力很强,放于表示人的名字后构成很多称呼语。

(二)称呼语的造词手法

有些称呼语用修辞造词法,手法多样化,生动、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比喻。

“子子襟”(连襟)指称姐姐和妹妹的丈夫,通过比喻义显示两者的关系,也可称“一担挑”比喻

两者辈份相同。

“禾叉髀”(堂兄弟),堂兄叫“禾叉髀大佬”,堂弟叫“禾叉髀细佬”,“禾叉是叉稻草的杈子, 当中的长齿稀疏,比喻不是亲兄弟,而是“疏堂”(堂)兄弟。“心肝木定”(心肝宝贝)一般指称最疼爱的小孩,“木定”是“蒂”。

“扭纹柴”(刁蛮鬼,指称好闹别扭的人)“大碌藕”(指称出手大,挥金如土的人)“大光灯”(汽灯,呼呼响的,指称咋咋呼呼,做事唯恐别人不知道的人)。

“花心萝白”(见异思迁,对爱情不专一的人)。

2、拟物。

牛王头(流氓头子)、马仔(手下人,打手)、蛇王(懒惰虫)、烂头蟀(好打斗的亡命之徒)、老虎也母(雌老虎,指称凶恶的妇人)、倔尾龙(秃尾巴龙,传说能呼风唤雨,指称好惹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高窦猫(高傲自大的人)、为食猫(馋鬼,好吃的人)、奸赖猫(赖皮鬼,输了不认账的人)、失魂鱼(冒失鬼)、巡城马(货郎,专到城里贩日用品到农村销售的人)、大头虾(粗心大意的人)、野鸡(低级妓女)、龟公(王八,指妻子有外遇的人,又指鸨母的丈夫或情人)、薯头(笨蛋、呆笨的人)。

3、夸张。

九代姑婆(远亲)、竹升妹(高个子姑娘,“竹升”是竹竿)、花王(园丁,花匠)、烟铲(烟鬼)、豆钉(小不点,小个子)

等。

4、借代。

用人的特征或标志指称该类人,或以特指代泛指。例如:旗下人(满族人、旗人)、花旗佬(美国人)、四眼仔(戴近视眼镜的男青少年)、褛妹(前额有留海的小姑娘,可指称未出嫁的闺女)。二世祖,原指蜀汉刘禅(阿斗)因他

败国,现泛指败家子。

5、谐声。

有些词其中一两个词素是谐声的,例如:捞佬(外省人,模仿外省人说“老兄”的音)、口冷佬(潮州人,“口冷”是模仿潮州人说“人”的音)、哎口也大佬(口头上称兄道弟的人)、吱口者婆(长舌妇,吱吱喳喳好讲话的妇人)。

四、广州话称呼语的发展变化

称呼语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广州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称呼语,例如:打工妹、外来妹、公关小姐、礼仪小姐等,“小姐”使用范围扩大,成为职业女性的称呼语。一些带有封建色彩的称呼语逐渐被淘汰,如:“安人”(旧称丈夫的母亲,源于古代对官府夫人的称号),一些鄙视妇女的称呼语也逐渐无立足之地,如过去有人背称妻子为“黄面婆”,现已由“爱人”所代替,有些称呼已成为历史性词语如:“大天二”(土匪恶霸头子,过去横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自梳女”(过去为了反抗盲婚,把头发盘起来,表示独身的女子)。有些称呼语逐渐被新的称呼语代替,如广州过去称拥有大量财富的富翁为“财主佬“现又从北方引入“大款”,过去称富有的妇女为“财主婆”,现多叫“富婆”,年轻一些的叫“富姐”。过去称酒家的女服务员为

“女招待”,男服务员为“企堂”(“企”是站的意思),这些词已很少人用了。过去广州话背称女用人为“婆妈”、“妈姐”这些词也被淘汰,现称保姆为“阿姨”,这是受普通话的影响。广州话称呼语也受香港粤语的影响,吸收了一些香港流行的称呼语,如称老板为“老细”或“波士”(英语boss),称母亲为“妈咪”(英语mammy),称老师和警察为“阿sir”(中英结合词)等。称呼语的发展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人们心态的变化,值得研究探讨。

称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篇四

称呼小识

到别人家拜年,有否遇到过不知该怎么称呼对方而因此尴尬呢?有否因称呼错而使自己窘迫呢?广州有句老话:“入屋叫人,入庙拜神”,如果因为不知该怎么叫而不叫,那就会显出自己失礼于人了。也是,旧时是没有“计划生育”的,几乎每户都是大家庭,每个同宗的大家庭就是一个大家族,少说也有百来号人,如果加上娘家人,那人数是相当壮观的。

人数多,关系就越复杂,称呼也越多。本人正好生长在这种家族里,对称呼叫法也懂一些,现一一列出,供参考、交流、指正。

首先,确立关系。称呼称谓皆由关系生,关系不在,随便一句“阿姨”、“叔叔”、“爷爷”、“奶奶”便可过得去,所以,先要确立关系。

假设以自己为中心点,上溯三辈,下衍一代,依此为:曾、祖、父、己、子。自己称曾祖辈时前要加“太”,如“曾祖父”为“太公(爷)”,“曾祖母”为“太婆(嫲)”。自己与曾祖辈的关系是“曾祖孙关系”,用广州话说,自己就是曾祖父()母 的“塞”,即曾孙的意思。可是现在要真能“四代同堂”是很少了,可幸,我见过太公(外曾祖父)一面,他老人家九十多岁才过逝。

祖辈,嫡亲祖辈便是祖父、祖母、外祖父和外祖母,祖父,口语称“亚爷”或“爷爷”;祖母称“亚嫲”或“嫲嫲(广东地区叫法,本文所写称呼皆为广州方言本土叫法)”,关系是祖孙关系。旧时的独生子女是很少的,尤其是在农民家庭,所以爷爷的兄弟姐妹和奶奶的兄弟姐妹该怎么称呼都有固定的叫法。先说爷爷的兄弟姐妹。

爷爷的哥哥,自己称“伯公”,其妻称“伯婆”;爷爷的姐姐、妹妹,自己称“姑太”,旧时大家庭(单指穷苦人家),若家中有长女,长女一般“梳起不嫁”(独身女子,永不嫁人)俗称“自梳女”,出外打工养“细佬妹”(弟、妹)。如果她是个已婚者,则称其夫“丈公”;爷爷的弟弟,称“叔公”,其妻,称“叔婆”。自己与他们的关系皆为“侄孙关系”。至于爷爷的堂兄弟姐妹,称呼是一样的,只是在书面时加一“堂”字便可。

奶奶的哥哥、弟弟,自己称“舅公”,其妻称“妗婆”(舅祖母);奶奶的姐姐、妹妹,称“姨婆”,其夫称“姨公”。与奶奶的的兄弟的关系是“外甥孙”,与奶奶的姐妹的关系是“姨甥孙”。

至于爷爷和奶奶的表亲,叫法跟兄弟姐妹是一样的,只要多加一个“表”字就可以了。

外祖父,口语叫“公公”或“亚公”。其兄,自己称“伯公”,伯公的妻子称“伯婆”;外公的姐姐、妹妹,称“姑婆”,其夫称“丈公”;外公的弟弟,称“叔公”,其妻称“叔婆”。外祖母,口语叫“婆婆”。其兄、弟皆称“舅公”,舅公的妻子称“妗婆”;外婆的姐、妹皆称“姨婆”,其夫称“姨公”。

同样,外公、外婆的表亲跟兄弟姐妹是一样的,叫时加一“表”字就行。

父辈,先说父亲一方。父亲大兄长,称“伯父”或“伯爷”(音bag3 yé4,“爷”在这里不能读本音yé4~1,不然意思就变成“父亲”了),其妻称“伯娘”(广州话中称“伯母”是指称朋友的母亲,而香港多称“伯有”,因为“母”跟“无”广州音是一样的,叫“伯母”就像叫“伯无”一样,唔老利(不吉利)。);父亲的姐姐,称“姑妈”,其夫称“姑丈”;父亲的弟弟,称“排行+叔”(如排行第三便称“三叔”),其妻,称“排行+婶”(以丈夫的排行为准);父亲的妹妹,称“姑姐”,其夫称“姑丈”。自己与父亲的兄弟姐妹的关系便是“叔侄”、“姑侄”。

母亲的兄弟,皆称“舅父”,其妻称“排行+妗”(即舅母);母亲的姐姐,称“姨妈”,其夫称“姨丈”;母亲的妹妹,称“姨”,其夫称“姨丈”。与舅父(母)的关系为“甥舅”,与姨妈或姨的关系为“姨甥”。

父母的表亲,叫时多加一“表”字就行。

平辈,这可简略不提。

子辈,用广州话说,子辈就是曾祖辈的“麦”,即玄孙。“五代同堂”的家庭基本没有,所以简略不提。

说完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各种亲戚关系与叫法,那就说一说因婚姻而缔结的各种无直接血缘关系的亲戚关系及叫法。

先说姻亲关系。男女双方因婚姻而使两家有了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姻亲关系。男女双方父母见面时,称呼对方便为“亲家老爷”和“亲家奶奶”。有时候,大家会戏称为“老衬”,粤方言中有句“揾老衬”即是“捉弄别人”的意思,不过是带有玩笑意味的。

接着说婆媳关系。媳妇(广州话叫法为“心抱”,其实就是“新妇”的斜音)叫“公公”为“老爷”,叫“婆婆”为“奶奶”,如果公婆是作为第三人称出现时,可称“家公”、“家婆”;而公公或婆婆叫媳妇时,可以直接叫名字,在旧时,通常叫“家嫂”或“排行+嫂”。

“妯娌关系”,妯娌,广州话叫“婶母”。旧时,妯娌之间称呼,均用“排行+嫂”,现在,也有这样叫法,不过大多数是,嫂子叫弟妇时多直接叫名字,而弟妇叫嫂子则称“排行+嫂”。

“姑嫂关系”,姑称嫂还是叫“嫂”,嫂称姑时可直接叫名字。姑做第三人称引称时可用“姑仔”或“姑”。在过去,嫂称呼“姑仔”的丈夫时都叫“姑爷”,不过现在,都是直接喊名或“名+哥”。只有在重要礼节时(比如过节时敬茶)才称“姑爷”。

“岳婿关系”,女婿称“岳丈”和“岳母”,在广州话叫“外父”、“外母”,现在,“外父”和“外母”一般为引称,真正见面时直接叫“爸”、“妈”。

“内兄关系”,是指舅与姐夫或妹夫的关系。

“连襟关系”,是指姐与妹的丈夫之间的关系。

以上所讲的关系,在生活中已基本涵盖,接着,就谈一些与亲属关系相关的话题。

开港都有话(俗话说),天上雷公,地下舅公。舅公在家族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比如说,结婚办喜宴。在以前,很少有联婚的,一般都是男方、女方各自办。在宴席上,坐正席的并非是父母,而是舅父,如果舅父不上席(除非没有舅父),那么就不能开席。当然,现在没有了这规矩,可是舅父的地位一样权威。

在粤地,有这样一种现象。夫与妻在特定环境里称呼长辈是不同的,而且从中还可以发现,称呼里保存了不少带有文言的味道,特别是妻称夫家的长辈。

比如说,一对新人结婚,在喜宴上,新娘向客人和男方长辈敬茶,我们俗称“新抱茶”。当“新抱”向公公婆婆敬茶时,“大妗婆”(媒婆)就会教她叫“老爷”、“奶奶”,感到了有大户人家的“家风”了吗?尽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户人家。在有的地方,“新抱”还叫婆婆为“安人”,这就跟“古代”了。依此类推,“新抱”向丈夫的大伯、叔叔、舅舅,均叫“伯公老爷”、“叔公老爷”、“舅公老爷”;向丈夫的伯母、婶母、舅母,就称“伯婆奶奶”、“叔婆奶奶”、“舅奶奶”。

上一篇: 2023年培优转差情况 培优转差的主要成绩(5篇) 下一篇: 2023年卫生监督法制工作汇报材料(三篇)

分类导航

最新范文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