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 >> 范文 >> 与狼共舞电影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狼的故事(五篇)

与狼共舞电影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狼的故事(五篇)

与狼共舞电影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狼的故事篇三

新闻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新浪新闻为例

摘要:新闻媒体作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工具,对新闻报道时是选择性的,需要向大众灌输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这时新闻内容必然和客观的社会现实不对等,片面的反映社会现实。但是以新浪新闻为例的新闻媒体,在没有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行业里生存,一方面要传到主流意识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还不能脱离大众全体,需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因此女性形象出现在新闻中的频率愈发的高。新闻对于女性事件报道的时,不仅兼顾主流意识和大众群体,还要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只能反映主流意识下的女性形象,与实际的女性形象不相符。

关键字: 新闻媒体 主流意识 女性形象

我们从字面上了解的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以前发生现在仍能产生社会效应的事实的报道。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①当今的的新闻已经越来越偏离“事实”的概念了,即便如此新闻媒体的确构建了一个社会现实,传达着统治阶级倡导的主流意识。在这个媒体构建的社会现实中,媒体没有均衡女性对于整个社会做出的贡献,而是以一种弱势群体提现出来,表现为传统女性形象、家庭暴力、色情行为等等。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权社会的通俗文化是一面歪曲的镜子,所反映的是主流意识形态想让你看到的东西,比如女性的刻板形象(性对象和家庭主妇等),而绝不会反映真实的社会状况,比如女性的真正状况与多元形象。女性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呢?下面通过五月份的几则新闻来分析一下主流价值观下,新闻媒体定位的女性形象。

2012年05月16日新浪网社会新闻《儿子结婚前遇害身亡 母亲为凶手求情称其还年轻》 一文中母亲梁建红的儿子被工友杀害,但是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宋晓明刺死马刚案公开宣判时,梁建红赴京出庭为凶手求情,老伴拒绝与她同来,她告诉记者,老伴拗不过她,一直不肯原谅她。法院认为,梁建红在未获任何利益补偿的情况下,请求对被告人从轻处罚的义举应予褒扬,法院据此对被告人宋晓明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正如一位法官所言,伟大母亲梁建红,以其博大的胸怀,为杀死儿子的凶手求情,使其免于一死,在庄严的法庭上写下了慈爱的一页。这位母亲的悲悯情怀足以证明,人心底色是温暖,是善念,是爱如泉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但是这位善念满怀母亲,却为杀人凶手求情并挽救了凶手的生命。“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做好做对就该赏,做坏做错就应罚。母亲梁建红原谅了杀人犯,死刑变判处有期徒刑12年。那么以后再有杀人的,只要被害者家属原谅是不是都不要判死刑了?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当我们的亲人去世之时,身心交瘁还要为凶手求情,99%的人会站在法律的角度,要求法律制裁犯人。但是1%的人会出现在新闻上,这足够吸引人们的关注。新闻媒体向大众传达传统的母亲善良的本性的的同时,亦是主流价值观想要构建的“要有爱,要和谐”的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时间中的任何一个特定点在一个社会里流行的文化,都可以解释为霸权的一种结果和体现,是从从属集团在舆论上接受统治集团的观念、价值标准和领导的结果与体现。母亲作为传统的女性形象变成了新闻媒体的主要宣传对象,使得女性在新闻媒体变成了刻板形象,将女性特征归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发展不会成为每天媒体新闻的主要目标。

新闻媒体在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人民大众和主流意识的平衡木,维系着既有性别统治秩序,片面反映两性的不平等关系甚至掩盖这种不平等,将女性形象予以扭曲塑造符合主流价值关的女性形象。2012年05月22日新浪网社会新闻,题为《广州离异富豪五星级酒店选妻指名要处女》报名人数竟然多达2800多女性。广州11位富豪与一家5星级酒店选妻,其中一位离异的富豪选妻准则为年龄在20-26岁之间,女方为处女。富豪们提出了“五项原则”。“第一,门当户对原则。这不是封建观念,也不单单是势利眼,而是因为,两个家庭出身以及受教育程度都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更容易沟通,并且日后的婚姻生活也更容易相处。第二,能力相当原则。对于很多富豪精英们而言,贤妻的定义不仅仅是主内而已了。如果能跟老公一起披靡商界,那真是锦上添花的般配了。第三,安分守己原则。在他们眼里,女人照顾好家里才是最大的责任。一般这样的人的太太都是全职太太,不需要在外东奔西走便可享有不尽的财富,也是许多年轻女孩子梦寐以求的婚姻状态。第四,名气相当原则。大款娶女明星不是什么新鲜事。当然女明星的名气也能够直接地为大款的生意带来宣传,对于大款而言,与女明星的婚姻是最好的广告。但嫁人前,女明星还是得漕擦亮眼睛,省得嫁了个假大款,还得为人家充当免费的代言人。第五,娶妻娶美原则。当然,在富豪的婚姻中,这并非是主流的原则。除非这个女人美到能够让这些富豪神魂颠倒想立马娶她们为妻不再允许其他男人占有她的一丝一毫。”② 大众传媒在对于新闻传播时,自然而然的站在男权社会的角度,对于女性进行排挤和压迫。中国是男权社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对于完美女性的要求从古至今一直未中断过,虽然西方思想传入并影响中国百年之久天,在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等各方面皆有很大进步,但是这种破坏女性形象甚至压迫女性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始终没有根除。新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飞速发展,中国的女性受西方女权主义影响,在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等思想观念和法律政策,缩小了与女性和男性的差距,但是这种变化值是存在于表面现象,女性仍然不可能作为社会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仍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贞洁大于生命”等思想的束缚,反映男权社会中女性被动的形象。男性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女性则处于被动地位,女性成为男性的眼中的审美对象和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女性欲望的对象。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男性会把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投射到女性形象的素质中。符合男性审美标注的女性美,则会成为社会对于女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并且不断改造女性的审美观和认识观。“豪富选妻”即便是个例,但也透露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贞操的的要求,看不出新时期女性应该具有的多元性,看到的只能是被男权社会命名、解释的女性形象。

女权主义在中国方兴未艾,但是在中国社会现实中起到的作用远远不足,新闻媒体对于女性家庭暴力问题的的报道,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直是压迫和暴力对象。新闻媒体通过对于这类问题的报道,不是向大众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暴力问题,而是选择性的报道,从另一个方面强调现在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宣传的一种空话,备受压迫的仍然是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新浪新闻国内新闻三则女性遭遇暴力的新闻:《56岁母亲不堪毒打雇凶勒死37岁吸毒儿子》(2012年05月18日03:05 亚心网)、《女子疑遭强吻咬断对方舌头被砍死》(2012年06月19日14:33 信息时报)、《一男子疑女友有外遇将其脱光暴打长达四十分钟》(2012年05月23日08:46 重庆商报)。家庭暴力问题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一种压迫,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女性是男权的附属品,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正如西方历史上许多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都曾有过贬低女性的言辞。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之为女性是由于某种优良品质的缺乏。”毕达哥拉斯则说:“世上善的法则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恶的法则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③对于女性形象的贬低,实际就是对于男权社会的赞成,女性的确处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地位,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表现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当然,不发新闻媒体为了盈利,蓄意的制造和传播这种歪曲的女性形象,只有这样制造出符合男权社会处于弱势的女性形象,才能迎合大众的口味,使得处于尴尬位置的新闻媒体得以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① 百度百科 《新闻定义》 http:///view/

②新浪社会新闻 《广州离异富豪五星级酒店选妻指名要处女》http:///bschool/2012-05-22/ ③ 江红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与狼共舞电影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狼的故事篇四

大草原与印第安人

《与狼共舞》,因为喜欢这个赋予我极大想象力的名字,所以一直想读。想象的画面中,人有着狼直率而单纯的一种野性,狼被人的温情所感染冷酷中透着灵性,空中巨大的银盘是他们的背景,一望无际的原野是共舞的舞台。读完后发现小说的故事和自己原本想的差别很大,原本以为主线会是一个主人公和狼的感人,精彩的故事,最多是狼陪伴主人最后献出生命类似的情节。但事实证明,如果是我这种水平的人这么容易就能想到的故事,那就陷入“我也是”的俗套了,michael blake不是我这样的俗人,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也要大得多。

这是我读到的第一部关于印第安文化的书,以前只从历史书上知道欧洲殖民者到美洲后屠杀当地的印第安土著民,强占他们的土地,使印第安人几乎灭绝的历史事件。那些书都是从外部的角度去叙述印第安人的。正如我们所知,甚至“印第安”这个名字,也是我们外部的人犯的可笑的错误。我从未从内部出发而去真正了解过这类人,他们所经历的屠杀或不公平对我来说或许只是几个惨烈的词组,而对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现状也是一无所知。欣赏作者michael blake的视角与关怀品格,当然也要感谢导演凯文·科斯特纳把这部小说改造成一部成功的电影,不仅使这部小说家喻户晓,还用他辽阔的画面为我们带来真实的视觉震撼。

印第安民族的魅力与生存观念让人印象深刻。他们组织中对族长的尊敬与信仰,他们对神和自然的虔敬,他们那赤裸裸无需掩饰的勇敢,都是打动人的品质。曾经,在我们许多从外部去看的人的眼里,会觉得他们固执,学习能力差,生活条件落后,有勇无谋,可是他们又怎样看我们了?印第安人中有许多不同的族,他们有各自的特点,一概而论是我们常犯的错。

小说中的苏族,他们每个人都辛勤的工作以使自己族能够生存下来,他们的生产生活也都是符合族的安排的,让我常想起社会主义中如人民公社等组织渴望的“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但是这样的“计划经济”与“平均分配”却没有像后者一样打击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苏族人对于自己族所体现的责任感似乎超越了个人利益,女主人公“站立舞拳”在丧夫之痛中依旧怕自己的悲伤情绪影响自己干活,并为此感到自责不安。他们的生活原则退到一种最为单纯的状态,工作,他们就能获得食物,使自己部落活下去的可能性就更大,偷懒,是对自己的生命和部落安全的不负责任,无关其他太多的利益纠葛。相比下来,是不是文明社会人民公社中的人更缺少责任感而倾向于偷懒了?更别提当代社会中人们那无法阻挡的趋利性了。

苏族人渴望在弱肉强食的草原上保住部落,在对部落有责任感的同时他们必须紧紧团结,所以他们也需要相互信任。是的,那种伟大的信任,是我的第二个赞美点。他们信任长老与巫师,因为长老与巫师代表了智慧与灵性,这是一种知识权力;他们信任最勇敢的勇士,因为勇敢是部落活下去最需要的品质;他们最后甚至信任了“与狼共舞”,这个白人中尉,因为中尉的勇敢与善良。这种信任让来自“文明社会”的中尉感到从未有过的归属感,这种被信任而被需要的归属感让中尉自愿参与战斗,成为一个苏族武士,不愿意回到充满隔阂的文明社会中。在最原始的社会形态中,生产需要团结,团结需要信任,现代社会呼吁的可贵品质在那是多么自然,如草原一定是辽阔而震撼的,月亮一定让人更热爱生活一样。

同样的,苏族人会拿着武器去反击残忍屠杀了他们民族的其他族人。这是不是我们所说的野蛮我不知道,我觉得在他们的生活状态下,这是种必不可少的“野蛮”,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勇敢,否则,就是贬义的懦弱。文明社会倾向于用法律和道理去解决问题,所以会不认同他们这种野蛮的武力解决方式。那么,在我们鄙视谴责他们之前,问下自

己为何会制造杀伤力更大,方式更残忍的各种战争了?我们在解决部落(国家)之间的冲突时的方法确实进步了,可是正如要理解甚至在文明的今天,残忍的各种武力屠杀都还存在一样,我们为何不能理解他们那种只是方式较为单一的为了生存的反击了?因此,我得到一个或许听起来有些残忍的结论,野蛮是他们生存的方式,人类至少到现在为止从来就不能高尚的摆脱武力。正如社会总会存在自私,说谎等被我们定义为不好的品德一样,文明社会所不齿的野蛮武力也一直存在,它或许就是矛盾的一个方面,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我们趋向和平与文明的心,然后这种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作者在文中不止一次地描写那将要“吞噬”他的美丽大草原,那里的野牛群与那只温柔的狼,那里世外桃源般的河流和森林,可是在这之中,作者也写到了动物残缺的尸骨,砍到的大树和河流中堆积的垃圾。这是贪婪的人类刚刚进入一片物产丰富的大地的疯狂掠夺与破坏,就像一些人突然闯入了一个富裕的人家,眼睛都红了,能拿的都拿。可重点是他们当时为什么要赶尽杀绝,难道真的是印第安人太野蛮只能用武力解决么?可是那些妇女与孩子了?那些就像苏族一样的只渴望和平生活的印第安民族了?利益驱使以至于不能给这些只渴望生存下去的民族一块本来就属于他们的土地吗?

残酷一点的说,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现在去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有一些收获。对于我来说,首先应该继续去了解印第安人的故事,他们在当时所经历的会不会成为未来弱肉强食的一个影子,屠杀印第安人这件事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代表着什么,印第安文化现在的保存情况怎么样,有幸留下来的印第安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为黑人权力的斗争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那印第安人在今天的这片以自由号称的美国土地上有自己的权利么?接着去了解。

与狼共舞电影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狼的故事篇五

开题报告

《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形象再现与

分析

姓名:周明

指导教师: 黄琳琳

系别:外语系

班级:0902(30)

《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形象再现与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电影《与狼共舞》是由凯文.科斯特在1990年执导、编剧并主演的一部西部影片。《与狼共舞》的男主人公邓巴是一位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再一次冲锋中立下战功的中尉,他对战争感到无比的厌恶,只想求的心灵的宁静,在获得了英雄勋章和健康的痊愈后,他请求调到美国西部边境,带着好奇和勇敢的心走进了即将被“文明”所吞噬的印第安部落,与那里的印第安人接触,由开始的陌生、敌意,到了解、熟悉,逐渐与印第安人建立起友谊的故事。

本论文通过对电影《与狼共舞》深入全面的研究分析,概括地描述出多元化视角下的印第安民族的生活画卷,重视他们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和真挚情感,消除人们对印第安人的误解和歧视,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种族歧视问题的严重性,不断促进少数民族人权解放,唤醒人们对少数民族人权的关注和深入思考!同时提醒人们看问题应该客观,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二、文献综述

在众多的关于《与狼共舞》的作品中,作者和研究者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描写影片中体现的印第安人民族的。其中有一些人从影片中印第安人形象转变进行着重分析。例如曹元在2009年,她的《奥利弗.斯通电影中印第安人形象的表现》一文中指出《与狼共舞》打破了西部一贯以来表述印第安人的套话,影片中描写的苏族人不再是食人生番,不再是青面獠牙的野蛮人,他们以一种温文尔雅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形成一组英雄式的人物图谱。影片首次将印第安人作为活生的、有名字的“人物”来刻画。

有一些人从影片所运用的艺术技巧来分析的。例如:罗晓燕在2005年,她的《荒原上的传奇和西进史的挽歌———论《与狼共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文中分析,荒原象征自由反叛精神的乐土,自我实现的象征体;天空象征美丽、善良、希望;狼象征着理解、独立、和平的化身;水牛象征着美国一种传统文化;作为打斗场所的森林和溪流是黑暗和邪恶世界的象征;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是生命、力量、热情的象征;日记本是善良的见证、身份的象征。影片从事件、细节、人物到社会背景、动作、声音都采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构成了一个网状,将整部影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影片显得非常精美。

有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分析印第安人形象。例如李光华在2009年,他的《神奇而沉重的注解——《 狼图腾》 及《 与狼共舞》 中的狼》一文中指出《狼图腾》这部狼的赞歌、狼的挽歌从另一个角度唱出了印第安挽歌的凄美与悲怆,唱出了印第安民族曾经的屈辱、失败、仇恨和无奈。书中呼之欲出的狼的形象丰富、充实了《与狼共舞》中“白袜”的内涵,诱发了观众无限遐想,使观众能够公允地、历史地重新认识美洲的草原“狼”:美洲原住居民――印第安人。和平、和谐共处是姜戎和科斯特纳的共同呐喊,他们呐喊着对自然的回归,对和谐的渴望。

有些人从多元主义文化观分析影片中印第安人形象。例如:张婧在2009年,她的《《与狼共舞》——美国西部电影题材的超越与创新》一文中指出影片使观众有机会饱览裹兽皮插翎毛的西部印第安人的原始生活习俗。印第安人的部族决策会议、欢庆胜的篝火舞会、狩猎放牧的迁徙生活、生食牛肝的原始习性以及夫妻恩爱不避外人等镜头,对观众的求知无疑有着很大的刺激作用。甚至连印第安人的名字,也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现象。

综上所述,这些文章都再现了《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的形象,只是侧重点不同。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的基础上我发现以往的文章,作者只用很少的篇幅来描绘印第安人形象,少数人提及的是西部片中印第安人形象的转变。所以,我要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写一篇分析再现《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形象为主题的论文,以电影作为基础,从民族、文化、道德品质等角度具体分析再现影片中的印第安人形象,以期达到让人对印第安民族有一个全新、全面、具体的认识的目的。

三、研究方法

通过图书馆、数据库、网络等途径,查阅收集大量与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再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仔细阅读,比较和筛选,再次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总结围绕论题进行研究

四、写作思路

引言

1、《与狼共舞》及印第安人民族简介

1.1 影片简介

1.2 印第安民族简介

2、《与狼共舞》中体现的印第安人民族文化

2.1 印第安语言

2.1.1 从“无声”语言看印第安民族语言的简单性

2.1.2 从代表人物名字看印第安人民族语言的简单性

2.2 信仰和仪式

3、《与狼共舞》中印第安民族优秀品质

3.1 热爱动物、珍惜成果

3.2 慷慨无私、忠肝义胆

总结

五、写作计划

2012年4月20日搜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12年5月11日论文一搞

2012年6月1 日论文二稿

2012年6月22日论文三搞

六、参考文献

[1] 曹元.奥利弗.斯通电影中印第安人形象的表现——以与狼共舞为例[j].电影文学,2009(04).[2] 顾向阳.电影与狼共舞对美国边疆个人主义的反思[j].大理学院学报,2010,13(5).[3] 何燕李.与狼共舞:约翰.邓巴的摇摆性身份[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02).[4] 雷群州.征服与反思——从关山飞渡和与狼共舞看西部片的主题演变

[j].电影评介,2009(17)

[5] 李敦之.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与价值反思[j].电影文学,2011(08)

[6] 李光华.试从历史角度分析与狼共舞中狼的寓意[j].电影评介,2008(05).[7] 李光华,李金凤.神奇而沉重的注解——狼图腾及与狼共舞中的狼[j].电影评介,2009(09).[8] 罗晓燕.荒原上的传奇和西进史的挽歌——论与狼共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5(09).[9] 邱悦.原始生态的野性呼唤——电影与狼共舞的社会文化学阐释[j].大舞台,2010(10).[10] 田璐.与人共处不如与狼共舞——电影与狼共舞评析[j].电影文学,2007(03).[11] 王忠霞,孙胜忠.与自然共舞——与狼共舞的生态批评解读[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05).[12] 曾玲琴.与狼共舞与阿凡达的比较研究[j].电影文学,2010(09).[13] 张婧,史彩霞,焦玉彦.与狼共舞——美国西部电影题材的超越与创新[j].电影文学,2009(17).[14] 周霞.荒漠孤烟中的英雄神话——回首美国西部片[j].电影,2006(08).[15] 朱必前.与狼共舞 和谐共处——小说与狼共舞评述[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01).

上一篇: 2023年和谐家庭演讲稿800字(4篇) 下一篇: 汽车销售个人求职信 汽车销售员的求职信(四篇)

分类导航

最新范文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