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 >> 范文 >> 2023年大一心理课论文 心理学论文(5篇)

2023年大一心理课论文 心理学论文(5篇)

大一心理课论文 心理学论文篇三

调养心灵健康,造就身体健康

------浅谈现代养生新概念之心理养生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注重心理养生。本文从实际出发,就心理养生这一健康养生新概念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健康 现代养生 心理养生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健康成为了现代社会人人追求的共同目标。什么是健康呢?健康(health)一词源于1000年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族,其词义为:安全,完美,结实。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是:“无病、无残、无伤”。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综合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健康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完美状态。”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没有不舒服,也不是仅仅指体格健壮,它分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人际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这么四个层次。现代健康是这四个层次的良好和完满状态,这就好比一层层向上的金字塔,是全方位的概念。可以看到,从躯体到心理的健康,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一个人心灵高尚,心理就平衡;心理一平衡,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了,病理就不发生,即使发生也好得快。可以说,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而社会适应性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以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蚀,还应具有健全的精神状态心理平衡和调节能力,以应付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维持身心功能的协调、稳定、和谐地发展。才能随时驱除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

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可以说,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60%~80%的现代疾病,都是由各种压力、烦恼等心灵问题造成的。有学者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人们的生理疾病。身体再好,心态不好,还是病人。健康不是医生的恩赐,不能单纯依靠运动和保健品来获得,而要我们自己去创造。必须具有身心合一的健康观,通过调养心灵的健康,来造就身体的健康。养生的核心是“养心”,养身是术,养心是道,因此,心理养生必将成为现代人追求的健康新方式。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提高健康水平,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人类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情志养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却深刻得多。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七情)。《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这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忧)、(惊)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情绪体验,都和内脏反应紧密相连,当情绪发生变化时,会直接损伤内脏,对人的健康影响最大,严重危害人的身体。而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情绪的变化能直接影响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不良的情绪状态,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早就指出“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疾病大开方便之门。”过度的、强烈的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会使情绪失控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烦闷、懊悔、愤恨、焦虑、忧伤等等不良情绪是产生疾患的内在因素。持久或过度地沉浸在这些不良情绪中,就会使机体能量耗竭,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使机体衰老进程加快,从而各种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使肿瘤的发生率上升。《养性延命录》说:“喜怒

无常,过之为害”。所谓“喜怒不节则伤脏”,中医理论《黄帝内经〃素问》里就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在临床医学上,过度的情绪反应并非是一情只伤一固定脏腑,既可一情伤几脏,又可几情伤一脏。

1、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与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心主神,人如果过分激动,不能控制好情绪等就会伤到心,具体表现为心神不宁、心慌、睡眠不安、消瘦、毛发枯悸、憔悴无精神等。许多心脏病人,往往就是过分激动,导致心肌梗死发作。如小说《隋唐演义》里说了一位唐朝大将程咬金,就是因战争胜利而过分高兴笑死的。

2、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至于昏厥卒倒。肝主魂,人生气发怒、抑郁、悲哀会伤及肝脏,引起肝郁气滞,魂不内守,失眠、心烦、头痛、造成胁肋区疼痛,筋骨失养。常见的病征表现为肝炎,关节炎,抑郁症、精神病、失眠等。如《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被诸葛亮激怒,怒气伤肝而亡。

3、忧、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胃,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差、脘腹胀满,便溏等。

过度忧愁会引起脾运化水湿障碍,胃的消化功能不好,人就会食欲差,胃胀、浮肿、面色差、糖尿病等。关于这一点老百姓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见到,人一忧愁了就不想吃饭。

4、悲、思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悲伤肺,长期悲伤、思虑过度,性格过于内向,就会伤及肺引起咳嗽、气喘、面部长痘等。如小说《红楼梦》里所写的林黛玉就是悲思过度使肺经阴阳平衡失调而伤了肺,抑郁咳血而早逝。

5、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肾藏精,惊恐伤肾,人受惊吓恐惧后,肾不能藏精,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就下降,就会发生早衰、骨关节酸疼、腿脚软冷,夜尿多,生育能力下降等。

6、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六神无主。

情绪直接伤人引起各种疾病,同时当内脏因情绪伤害而劳损虚弱,人更容易受外界六淫的侵犯。所以中医认为一个人的情绪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合理摄取营养,适当运动是养生,而情志养生才是更高境界的养生。正如老百姓所说的,治病救人,治心才是最高境界的医生。能达到治心水平的医生,能治国也。所以古人有“不为良医,便为良相”之说。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养生关键在于养心(理),有很多疾病都是由心理引起的,一个人的情绪好坏对生命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同,对于人们的养生结果也会不同,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拥有健康的生命!由此看来,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心理状态,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评价人体健康的几大指标之一,有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

这里的养心贵在一颗平常心,也就是好的心态,平衡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说心理养生的关键在于心理平衡。只要做到心理平衡,就是掌握了健康养生的金钥匙。一个成熟的人会把握住自己快乐的金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而正确对待和处理外界刺激,是保持心理平衡、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轻松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在我国长寿保健谚语中有很多是与心理保健有关的,如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口常开、青春常在;遇事不恼、长生不老等。都是让我们放松心态,开怀欢笑。面对生活中的浮沉和起落,尽量调节自己的情绪,平和自己的心态。

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养生”呢?心理养生,最主要是做到“八戒”和“四要”

心理养生“八戒”:

一戒疑。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经常失眠。

二戒妒。妒忌别人的成就,不考虑怎样奋起猛追,却希望别人栽跟头。

三戒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欢和人共事,愈来愈孤僻脾,越来越古怪。

四戒傲。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却自鸣得意。生活空虚,无所寄托,缺少乐趣。

五戒躁。容易发脾气,脸红脖子粗或吵或闹,甚至骂人、打人、毁坏物件,然后心理上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

六戒愁。整天生活在忧虑之中,愁容满面,心事重重。七戒慎。时时提心吊胆,怕说错活,怕做错事,怕得罪人。八戒悲。一生当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现在眼前,不觉悲从中来。

心理养生四要素:

一要善:即善良。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助人的过程可以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助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你帮助了别人,你的心灵得到愉悦,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若心存恶念,必将引起身体不良的变化。所以,心存善良,不仅能使我们的精神愉悦,更能使我们的身心健康。只有心地正直而善良的人才能因常养心养德而长寿;那些为了一己的功名利禄,不惜昧良心、使毒计妄图算计无辜者的恶人,因为其居心叵测,设阴谋、放暗箭、唯恐天下不乱,身心惶惶不可终日,无一刻安宁,这又怎能谈到养心、养德而延寿,因此《增广贤文》中曾总结了一句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助人之心不可无”,这是我们养心养德的至理名言。由此可见,善良是人的基本素质和美德。一个善念如万两黄金难求;一句善言如滋润心灵的甘露;一项善举如永恒的春天。善良是做人的成本,是生

命的原色,是人生的本能,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所以,我们说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二要乐:即快乐。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举世皆从愁里老,乐观才是长寿药。在磕磕绊绊的人生旅途中,也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坎坷。境遇是改变不了的,唯一可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是我们自己的心情!人对社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永远用乐观的、积极的态度看世界,另一种是用用悲观的消极的态度看世界,你若用积极的、乐观的态度看世界,这世界很美好,你如果用悲观消极的态度看世界,这世界很可怕。快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了乐观的心境,就能得到快乐的因子。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尽可能的去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去寻找能让自己快乐的理由。“笑一笑,十年少”,笑是最优美、最自然、最良好的自我保健运动。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乐观精神是自疗心病的无形妙药。医学家们认为,乐观、开朗、愉快、喜悦的情绪,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促使皮质激素与脑啡肽类物质的分泌,脑内吗啡分泌时,能极大地活跃体内的免疫系统,从而有利于防病治病,使机体抗病能力大大增强,维持身体健康。“笑是一种原地踏步的运动,能使人延年益寿。”这就是说,用乐观的精神取代不良情绪,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同时也说明,除了快乐的情绪可以悦心而外,没有一种药剂是可以通心的道理。如果你是一个达观者,那么你是一个精神充实,生活充满快乐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即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拥有快乐,就等于拥有健康。

所以,我们说,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三要宽:即心宽。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生坎坷,有喜有忧。只有心胸宽阔的人,气量最大,心态最好。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宰相肚里好撑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心宽是福,古人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心宽的人“看人看事”都是往好的一面看,从不钻牛犄角。我们应该事事拿得起放得下,不跟事情较劲,不跟别人较劲,更不跟自己较劲。心宽了,眼前总是海阔天空,脚下总是平坦大道,心中总是阳光明媚。心宽的人偶有伤心寂寞的浮云,也会很快被微风带走,微风过后留下一片光明、一丝清凉、一阵轻松。有句话说的好: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是句经典的良言,“向宽处行”是至理,只有把心放宽,道路才不会拥挤,血脉才不会堵塞,生活才不会失意。心宽是一种良好心态,是一种崇高境界,也是一种人生智慧。要做到宽容就要有容人之量,要珍惜时间和精力,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 做到情绪平稳,心胸宽阔,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四要淡:即淡泊淡定。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有一对联说得好:“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 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是一种境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淡泊”的,他们眼中的淡泊不过是种“平淡”和“玩世不恭”;淡泊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小的人是无法“淡泊”的,自私自利思想太重的人又怎能奢谈淡泊呢?淡泊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心态,有所求而亦无所求;淡泊更是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懂得淡泊,节操高尚的人向往淡泊。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繁华的社会里,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因此淡泊是福,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所以说,淡泊、淡然、淡定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以上的“八戒”“四要”,总而言之,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这两点:

1、知足常乐:现代人为什么烦恼多,就是因为太往外追求了。古代人为什么烦恼少,都是因为他向里追求,追求身心的那种修养。所以古代人他就没有这么多的烦恼,现在我们向外追求的东西太多了。五子登科,妻子,房子,车子,票子,这些统统都要。其实人的生存是很容易满足的,但是人的欲望是太不容易满足的。归根到底,人都是为了:“利”而气。古人有一副对联,说的非常好,上联: “有良田千亩,每餐不过一碗饭”;下联是:“有广厦万间,每日只睡八尺床”。满不满足,全在我们自己的心态。

2、正确认知: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人们思想的总开关,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心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一个人认知正确了,心理就平衡;心理一平衡,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了,病理就不发生,即使发生也好得快。换句话说,有和谐正确的三观,才会有平和健康的心态。有平和健康的心态,才会拥有全面健康的人生。

俗话说“上医治心”。积极的心态,高尚的情操,饱满的精气神,就是我们身体最好的保障。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才能拥有快乐、幸福、成功的美好人生。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梁田

大一心理课论文 心理学论文篇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姓名:孔立斌 班级:14自动化2班 学号:2014104843131 学院:自动化学院

二〇一五年六月二日

引言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教育普及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不可否认,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能力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据不少学校的调查统计,大学生因心理疾病或精神病占休、退学的人数比例相当高,多数学校达到30%左右,如对北京16 所大学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因精神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7. 9%和64. 4%。精神疾患已经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下面是一则笔者遇到的案例。

一、案例事件

杨某,是笔者的同班同学,在一大上学期一直是个正常的男生,会吉他、篮球,进了歌唱队,得过唱歌比赛奖项,同时是班里的篮球队,和篮球队获得了各种冠军。高考成绩也是在班里名列前茅,上半学期的期末成绩也是班里的前列。按道理说,笔者在他面前是个什么都比不上的人,他应该是个阳光、快乐、到处受人欢迎的男生。可是,到了大一第二学期,他开始了独来独往,和宿舍人的矛盾日益加剧,到某天居然到了试图用凳子砸舍友的地步,若非班长在现场挡住,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到了两天后,他开始爆发,不仅在自己宿舍闹个鸡犬不宁,白天还到女生宿舍找一个对方不认识他的女生,扬言要找她上床,若非辅导员、书记、保安等一群人赶到现场阻拦,后果也不堪设想。结果是心理工作的老师初步判断是有狂躁性精神疾病,他父亲过来带他回家休学。这对笔者来说相当震惊,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阳光男孩竟然会和精神疾病这个词扯上关系,这不得不引起笔者的反思。

二、工作反思

现在,精神疾病是大学生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心理状况的好坏不仅决定着身体机能,更决定学生的前途命运。因此,笔者认为,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有几点笔者还要加强认识,比如在在本学期发现杨某开始抑郁寡欢后,笔者身为副班长应该及时自己或者找心理委员和他聊聊天,多多和他沟通,打开他的心结。在生活上,应该坚持多和杨某聊天玩耍帮助他减轻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对于班级的活动,也要引导杨某参加,可能他活动参加多了,人一忙就不会想太多。特别是在他觉得心情郁闷,应该及时诊断出是心理出现异常,帮助他走开心理的困境。

三、大学生精神疾病成因分析

1. 社会因素

费孝通先生说过: 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改变。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如今,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就业制度变化等,给正在成长着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如对这种变化适应不良,就会出现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 性格因素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特征对于人体疾病,尤其是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程的转变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特殊性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经常保持乐观、豁达、自信的心境,对于喜怒哀乐等消极情绪,能够主动调节。但是,对于内向、寡言少语的同学,他们不喜欢倾诉,有什么事情都憋在心里面,长时间缺乏倾诉的渠道,会导致心理扭曲和畸形,影响身心发展。

3. 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不仅表现在茁壮成长的身体,更包括健康的心灵。有四种不当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的心理畸变: 第一种是溺爱型。父母过度宠爱,对子女一味溺爱娇宠,容易产生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第二种是放任型。父母对子女放任自流,忙于挣钱,忙于生活,忙于玩乐,缺少最基本的沟通和交流;第三种是专制型。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对于子女管教严格,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偏差;第四种是期望过高型。现在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形成反差,会使子女学习压力增大,引起自卑、厌学等消极情绪。以上这些教育弊端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阶段,高等教育尽管已经摆脱了高中的“填鸭式”和“轰炸式”模式,但是成绩仍然是衡量大学生在校表现的一个重要标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围绕着学习会有不少问题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和矛盾。如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的不适应,而产生无兴趣的问题;对大学学习方式方法不适应,产生的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和科学用脑的问题;因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成绩下降造成的自尊心受损而引起的考试焦虑等问题。

四、大学生精神疾病防范对策

1. 建立信息渠道,加强专业学习

辅导员在学生踏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就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对新生进行心理摸排,发现问题尽早治疗。建立寝室长周报制,召开专题会议,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辅导员还应该建立起班干部和党员的预警机制,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多倾听,多了解,多关切,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辅导员一定要加强指导学生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多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要多听,多学习,多钻研。特别是要增强班干部的心理学方面知识,一旦学生出现心理波动,就能够尽早了解症状,寻找学校帮助。

2. 班干部及时上报辅导员或心理老师,注重与辅导员沟通的班干部队伍是一支高效率的队伍,能指导好班干部的辅导员也是具有丰富学生经验的前辈。所以,班干部在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做到及时向辅导员汇报情况,听取辅导员对事件的分析和指示,制定应急预案。学生干部工作无小事,每一个做过班干部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的意义。每一个同学都牵涉到一个家庭的幸福,所以在做学同学工作时,一定要注重和辅导员的沟通。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出现精神疾病时,和辅导员进行交流,把学生的近况和症状告诉辅导员,等辅导员联系并获得家长的支持,及时给学生治疗,这才是对同学负责任的表现。

3. 创造良好氛围,预防重于一切学校应营造科学、民主、有序、协作、积极、文雅、充满爱心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保证学生在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提高认识,升华情操,磨炼意志,从而铸就经得起考验的心理品质。应鼓励大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人的心理起不同的作用。学生家长也要行动起来,在家庭中营造尊重、宽容、和睦的家庭氛围。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使大学生远离精神疾病,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是每个辅导员的义务和责任。这就要求辅导员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切实解决大学生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报、校刊、板报以及校园网的作用,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号召同学加强心理建设。少年强则中国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唯有重视心理健康,辅导员切实负起责任,班干部做好本职工作,家长关心爱护孩子,四方合力才能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远离精神疾病的危害。

大一心理课论文 心理学论文篇五

心理课论文

本学期心理课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的课程,发现心理课给我带来了许多有用的待人处事的方法。老师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授课,如看电影,自我授课,互动。在这之中,让我们去发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心理环境,让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让我们学会如何更好的处理与同学,朋友,老师,父母之间的关系。教会了我很多心理学的东西,同时也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一个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确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未上大学之前,我总是很憧憬大学生活。但当我真正成为一位大学生时,我的新鲜感也随之而去了。因为来到大学后,我发现这里有很多东西需要你去适应。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眼花缭乱的学校活动,还有最重要的学习。所有的事情一起涌上来,似乎让我们一下子还来不及接受。但是学校开办的心理课却马上给我们点出了很多建议,缓解了我们的压力,让我们迷茫的大学生活渐渐变的清晰起来。

学习心理学,可以让你更加了解自己和别人。你会知道自己和别人做出某些行为,其背后的心理活动到底是什么,可以了解自己的个性、脾气以及有何不足的地方哪个。同样也可以用来了解他人,通过他人的的行为推断其内心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客观地了解世界。

如上次的自我授课。老师让我们自己找人组成小组,以小组形式来讲述一下心理现象。活动开展的很好,有的同学甚至自拍视频来讲述大学宿舍生活的一些矛盾和解决方法,让我们很好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过程。从这个活动中,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是如何学会去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去了解他人,如何去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更好的处理遇到的问题。要善于用心去观察别人,通过别人的一些行为去推断其内心活动,避免与他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更好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

而开展这么的活动中,看电影给我带来的反响更深远。老师给我们介绍的两部电影《美丽人生》和《肖申克的救赎》,都给我们指出了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这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每当看完一部之后,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都让我为这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活动有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

《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角安迪从一开始被误判无期徒刑到最后花费20年的时间挖了一条隧道逃出监狱,这一过程中,在我看来,主角的心理发生了很重大的改变。起初,他是很反抗的,因为他知道他是无罪的,但天意弄人,他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他必须接受现实。在他向瑞德购买小锤子时,他的心理已经改变了,他不再反抗,而是默默接受。但是默默接受的背后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天大秘密,他已经决定挖隧道逃出这没有希望的“笼子”。这20年里他忍受过别人凌辱,过这非人的生活。但是他的心理去再也没有在动摇过,希望是他活下来的唯一动力。他如此的坚持,都源于心底的信念。他的心理过程的变化,却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启示。他从一个自闭的人,到尝试着与他人交谈,到成为监狱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学会了如何去与人相处,如何不动声色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转眼间,学期已经到了尾声,心理课也即将要结束了。这一学期,心理课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它更多的教给我如何去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待人处事之间,学会去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情,学会去理解他人,用心考虑问题。

上一篇: 管理人员末位淘汰制度(五篇) 下一篇: 帮扶感谢信语 帮扶感谢信学生(四篇)

分类导航

最新范文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