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 >> 范文 >> 最新纪录片与故事片(四篇)

最新纪录片与故事片(四篇)

纪录片与故事片篇二

摄像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

--拍摄感想

熊梅芳

在我看来,拍摄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

未雨绸缪在摄像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一场战争,若没有充分准备,十有八九便是要输的。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摄像中,若没有事先充足的准备,一切都免谈,而这些准备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中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让一部好的作品频频“难产”,甚至“胎死腹中”。

这都是我的教训。

一、资料准备

在我们小组确定要拍以吉庆街为主题的宣传纪录片之后,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既有新闻报道也有杂志专栏,随笔与游记以及齐追航拍摄过的与吉庆街有关的纪录片《江湖三姐胡幕萍》、《吉庆街四大天王》和齐追航为吉庆街的草根艺人录制的唱片等,在对吉庆街由一定了解之后,便敲定了这个选题,但因为时间紧促,所以这样的准备也不算十分充分,所以陈静雯便先写了拍摄方案,暂定下了分镜头脚本,后期主要是我在修改--按照王老师的提议,要充分体现出吉庆街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会根据具体的拍摄进行修改。

其实,若是当时能预先到吉庆街进行实地走访,那么后面的那些突发状况也会少了许多,对于整个纪录片的拍摄进度也能有序把握,减少一些无用功。

在第一次实地走访了吉庆街之后,我们先与当地的老板—园园大排档老板胡幕萍的弟弟胡先生进行了闲谈,观察了吉庆街的游客与艺人,并与他们进行了交谈,对吉庆街的了解也不止于资料之上。在这次实地了解之后,我们对吉庆街的汉味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我们原先的拍摄方案与脚步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动,不断完善。

每一次拍摄之后,我都会对拍摄方案与脚本进行修改,解说词也改了无数遍,力求精简,富有文化内涵。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事先准备时间极其充分,导演花了近五年的时间做了十万字的调查报告,然后进行了几个月的拍摄,最终剪辑出了这部精致且受欢迎的纪录片,相比之下我们的准备便显得十分粗糙了。

二、拍摄准备

在确定拍摄方案之后,我们先在园园大排档(园园大排档在吉庆街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是一家老字号大排档)品尝了吉庆街的几样特色美食,并拍摄了部分美食镜头。因为胡幕萍出差,所以我们便选择了胡幕萍的弟弟胡先生作为采访对象。因为我们在店消费,加上那天天气较冷,客人较少,所以胡先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按照我事先了解的关于吉庆街的历史,我设计了采访提纲并选取了部分问题,主要涉及到吉庆街的历史发展问题,吉庆街与艺人的关系,艺人的管理问题等。

胡先生很配合地进行了回答,但在采访中遇到了语言障碍,我们听不太懂武汉话,所以由些时候不能根据他的回答进行下一步提问,基本上就是按照采访提纲来问的,显得有一些呆板,感觉没有问出吉庆街的历史韵味的问题。不过,因为这次与胡先生的沟通,他答应下一次还会接受采访。

后来,一行三人的艺人组合来到我们的餐桌旁进行演出,我们附加条件是他们要接受我们的采访,后来我们点了一首歌,但他们却演出了三首,而且按照一首二十元的标准来,关于费用问题我们产生了一些争议,最终和平解决,他们按照点两首送一首的标准进行收费。

他们唱完之后(其实他们唱的不怎么样,主要还是热闹),我进行了采访,但他们却回答地很敷衍,还没有说几句就走了,我们有些无可奈何。这一次吉庆街艺人给我们的印象并不好,我们在下面的采访中会提到艺人们收费管理问题。

那天因为天气冷,游客和艺人都十分稀少,各个大排档也很是冷清,对于我们想要的那些热闹的镜头,那天的场景并不适合表现,于是我们便结束了第一次拍摄,而这是我们第二次来到吉庆街。

在第三次来的时候,天气很暖和,又是星期五的晚上,游客极多,老板四处拉客,艺人们也到处都是,吹拉弹唱,吉庆街十分热闹,很适合拍摄。于是我们先拍摄了一部分远景与全景,以表现吉庆街的热闹,这一部分主要由单反进行拍摄,因为考虑到了夜景的效果用单反进行拍摄会更好。当时的拍摄主要由谭福洁与陈静雯为主,我则在吉庆街进行观察,看看哪些镜头比较适合拍摄,另外,我在还寻找采访对象,主要是游客,与他们进行沟通,看他们是否愿意接受采访,因为当时只有一台单反,所以在这方面的协调并不太好,因而那一次的拍摄主要以吉庆街的夜景全景、艺人与客人的全景,艺人表演的中景、近景还有特写为主,那一天的采访很少。

在采访艺人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很有故事的艺人,也就是我们在片子里提到的李文瀚,只是当时他忙着去演出,所以我们并没有采访到很多信息,我请他留下联系方式,但他却不太愿意,于是只能先多问了几个问题,后来我们一直没有怎么看到他。至于其他的艺人却是不接受采访,或者是采访的内容不合格(内容比较敷衍)。我们在拍摄艺人的时候,几位年轻的女艺人阻止我们拍摄她们,而我们就只能偷偷地拍摄了几个镜头,而且还不是特写镜头,而是一个全景。

第五次来到吉庆街主要是想采访老板,因为第一次采访素材丢失,后来胡先生以及其他老板又不接受采访,所以我们只能再来,这一次我们联系的是我们采访了园园大排档对面金满酒楼(同属于园园大排档)的大堂经理陈先生,他的武汉话还比较好懂,所以采访也还算顺利,但是在采访的过程一直受到另一人的干扰,他一直催促我们离开,甚至动手动脚很不礼貌,采访拍摄几次都中断,造成比较大的困扰。

听陈先生的语气,那个人似乎是精神有点不正常,我们在之前拍摄吉庆街艺人以及街景的时候,他也曾数次干扰,甚至还要求我们去拍他。

在最后一次来吉庆街的时候,我们主要是以游客采访为主,前几次都是在天黑之后吉庆街热闹的时候来到吉庆街,但要采访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四五点的时候来到吉庆街,事先跟老板进行沟通,然后去和正在用餐的游客沟通,只是由于准备不充分、还有就是选取的采访对象不太合适的缘故,加之我又没有正确使用好录音笔,所以那次的采访也不太成功,多采了几个游客,选取比较合适的采访素材进行剪辑—当时录音设备出了些问题,单反又隔得太远(我与谭福洁事先没有沟通好),所以做了很多无用功。

后来我们去了吉庆街艺人管理中心(具体名称太长,这个在片子中会展现)采访,恰逢负责人出差,不知何时才能归来,而有工作人员才刚入职不太了解情况,所以也无法进行采访,这方面的采访也只能作罢。

吉庆街采访的随机性太大,不确定因素太多。这就更需要我们做足准备,包括与采访对象的良好沟通,以及分散采访对象,涵盖到各个年龄层的游客,还有各个年龄层以及不同性别的艺人,大排档的老板或者经理要需要具有充分代表性。

三、技术准备

在拍摄过程之中出现了很多意外,第一次拍摄回来之后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问题—拍摄素材丢失。

因为单反拍摄时间最长只能是十五分钟,而那一段采访拍摄近半个小时,从单反储存卡读不出那一段采访拍摄内容—显示格式错误,后来百度方法却把内容格式化,采访内容以及另一部分素材丢失。原先想过素材恢复,但技术难度大且成本高成功率低,于是只能作罢,那一次我们的努力就打水漂了,我们也不太好再次去采访胡先生,而后来胡先生一直因为有事而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换过采访对象。

在进行游客采访拍摄时,由于单反距离拍摄对象太远,单反录音设备不及摄像机,所以采访游客的那一部分因为现场太过嘈杂,所以声音不太清楚,因而那段采访只能作废。后来我们在吉庆街采访时,都会准备好录音笔,较好保留声音信息。

在第三次去吉庆街的时候,我们采访了园园大排档对面金满酒楼(同属于园园大排档)的大堂经理陈先生,但当时的单反却没有调回格式,原先我们一直用的是高清的拍摄模式,但那一次却用到的是标清模式,而这个问题在我们进行后期编辑的时候才发现,对于画面的匹配与挑战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我在我编辑的那一段关于吉庆街历史的那一部分,用到的齐追航的素材是标清格式,陈先生采访的那一段主要是讲述吉庆街的发展历史,所以二者有一定的匹配关系,作为历史部分的衔接也还是说的过去的,片子的其他部分都是高清模式,所以二者之间也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在后期剪辑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技术问题,主要还是我们对剪辑等不太熟练所致,还有就是各自的时间调配问题,所以剪辑方面的配合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整个片子大概有八九分钟,我负责的主要是中间部分的五六分钟包括吉庆街的历史,吉庆街现在所保留的汉味文化等,因为整个设计方案大多数是我改动的,有些部分我把握会比较好,加上我时间较多,所以负责的部分也较多,谭福洁主要负责开头部分的两段,陈静雯则负责片头的ai(下载了相关的模板)设计还有结尾部分,配音初步拟定为孙敦平。

在技术部分,主要是因为我们使用单反所以造成了很多失误,也有很多是因为准备不充分以及缺少经验等缘故,而随着拍摄的进行,我们的失误也逐渐减少,每个人都在积累着拍摄经验,对于拍摄也逐渐有了自己的领会。

在这次小组合作拍摄中,其实还是学到了很多课堂之外的东西,关于实践。但怎么说呢,对于团队合作,我还是不太擅长,有些时候甚至想,其实如果能一个人做的话,就只想一个人去做好,有时候人太多反而是一种坏事,而且比较亲密的人进行合作,反而会有摩擦,相互之间的妥协有时候反而会有些尴尬,我其实比较不喜欢室友之间进行合作,但很多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其他选择,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但我会考虑在以后的合作重新组织团队,想尝试与不同的人进行合作,或许也能学到不同的东西。毕竟大学四年,不想除了室友之外没有其他合作伙伴,那也没有了发现合适合伙人的机会

至于拍摄的话,因为主要用的是单反(大多数时候是谭福洁在拍摄),所以我拍摄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更多时候我都是在准备资料,进行采访,以及修改方案,有时候就在机房剪辑素材,实际的拍摄时间还是很少的。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其实也发现很多都没有按照拍摄方案来进行,有很多重复的素材和无用的,似乎做了很多无用功。总体来说,我不是很喜欢这次的选题,对拍摄也很不满意,对于这部作品很不满意,但希望经过这次教训之后,自己能在下次可以做成更好的作品。

如果说拍摄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的话,那其实我们的这场“预谋”糟糕透了,我们的准备更是差到极点,所以战争的失败是在预料之中的,作品的满意度也是极低的。这次权当是一次练手,是一场演习,这之后每一次拍摄,都是一场正式战争。

纪录片与故事片篇三

关于故事纪录片《失落的口弦》拍摄资金申请报告

尊敬的领导:

“口弦”是彝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曾深深地融入彝民族的生活细部,但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强烈冲击,我们的文化自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彝族姑娘们悄然收取了她们惯常别在胸襟的口弦,拉玛阿觉的口弦作坊也失去了往日的叮当声,陪伴了彝民族几千年的小小的口弦似乎已经被人淡忘,那一切被淡忘了的,我们一定得认真找回,口弦是我们彝民族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抒情的嘴,是我们想象的羽翅,我们不能失去口弦,它已被我们的先辈传承了数千年,我们没有任何一点点理由,眼睁睁地看着它断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拍摄《失落的口弦》这部纪录片的原由。

《失落的口弦》以云南彝族口弦大师马国国回到大凉山寻找仰慕已久的口弦艺术前辈俄地日伙和海来比比为线索,遵循影视人类学的拍摄规律,追溯和重新梳理彝族传统器乐口弦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口弦艺术在彝民族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真实纪录彝族口弦大师的人生故事,透析文化转型时期彝民族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艰难生存的尴尬现实,唤醒彝民族的族群记忆和文化记忆,重新燃起彝民族对母语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同时借在各个影展和电视台播出的机会展示当代彝族口弦大师的高超技艺和彝民族的远古音律。

《失落的口弦》由凉山州电视台和北京龙曰文化艺术有限责任有限公司联合拍摄,拟将拍摄一套电视纪录片和套拍同名电影纪录片,以及出版同名纪录片画册,拍摄线路横跨云贵川三省,拍摄时间预计为两年。

由于该片制作目的是参加世界级的各类影展,所以无论是影片的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都需要注入大量的专项资金,目前,剧组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做了为期一年的前期田野调查,为纪录片的拍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实拍经费严重不足,为此,《失落的口弦》剧组真诚希望能得到各级政府领导、知名企业和有着文化良知的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有了你们的支持,我们才能得以永久留存口弦大师们的经典作品,有了你们的支持,我们才能有机会用真实的影象资料来激励和感动我们的同胞,让他们重新拾起丢失的口弦,重新将它植入我们的身体,歌唱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和忧伤。

对于你们给予的帮助,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为彝族文化所做出的每一份贡献,我们相信,诺大的一个民族,没有理由保护不了几片竹做的和铜做的口弦及其口弦艺术。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申请日期:

纪录片与故事片篇四

纪录片创作拍摄计划

拍摄提纲

《它们和他们》纪录片拍摄计划

——巴比q工作室

一记录片拍摄工作组

导演组

导演:王楠统筹:王萍执行导演:王雪

摄制组

摄像:王萍耿嫚嫚周薇场记:周薇万雨萌录音&剧务:万雨萌

策划组

选题:耿嫚嫚王雪王萍周薇王楠万雨萌 前期调研:王萍耿嫚嫚王雪 文案策划提纲:王雪

剪辑组

巴比q工作室

二选题:樱桃沟流浪狗救助站

郑州市宠协救助站为郑州市宠物协会下属机构。郑州市宠物协会是郑州市唯一一家民政局审批,畜牧局主管的动物保护机构,是郑州市内唯一一家合法的全私人救助站,无任何政府拨款和企业赞助。救助站位于郑州南郊的樱桃沟,现救助站饲养流浪狗百只左右。流浪狗救助站每个月存在巨大的费用开支,如狗狗生活费,场地租赁费,饲养员工资,水电使用费,狗圈建设费,医疗保障等,现今都需要强势的经济支撑和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三拍摄对象

救助站流浪狗、救助站工作人员(义工看护)

四意义

通过流浪狗的生存状态,和流浪狗的救助相关工作人员,表现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义,从而呼吁人们不要丢弃宠物狗,同时更加关注流浪狗,关爱流浪狗。

五主题

真实表现流浪狗在救助站的生活现状,主要集中反映现今流浪狗在社会上的生存现状和关注流浪狗为流浪狗付出的人群。以现实的记录形态,表现真实的流浪狗生存状态,展现它们在流浪之前和流浪之后的一些故事,同时通过救助站的不同工作人员,对流浪狗的付出表现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意义。

六影片构架

场景拍摄:流浪狗在救助站的生活状态

郑州宠物协会义工参加流浪狗救助站活动情境 人物采访:流浪狗救助站工作负责人员采访 流浪狗救助站活动义工采访 流浪狗救助站护工采访

七记录形态 突出纪实片的风格,客观平实记述,采访与现实场景拍摄相结合,无评论。通过一些细节镜头,微小的故事来传达所要表达的主题。

《它们和他们》纪录片拍摄计划

——巴比q工作室

一拍摄方式

主要采用样本拍摄。将镜头集中于一两个样本身上(即救助站护工与救助站活动负责人),跟踪采访,而访谈的拍摄选择固定的场地一边后期镜头与声音的录入

二拍摄操作

拍摄:真实的记录

声音的介入方式:同期声录入

叙述方式:跟随记录纪实拍摄和主要人物采访

三影片架构

(一)人物访谈

拍摄人物一:樱桃沟救助站护工李师傅

【人物简介】李师傅是樱桃沟郭家嘴村的村民,现今家中还有小女儿在读书 【特色】:踏实、勤劳、对救助站的流浪狗感情深厚、十分了解救助站的流浪狗们 【内容】:李师傅在救助站工作半年有余,每月在流浪狗救助站的工资为1000元,每月全天在救助站工作无休息日,每天七点左右起床,起床后便开始打扫救助站的卫生,为流浪狗们做饭,之后查看生病的流浪狗和生育后的母狗与小狗。因为李师傅在流浪狗救助站的工作环境,身上难免带着些流浪狗身上的味道,家人时常对李师傅的工作时常不满。

拍摄人物二:救助站活动工作负责人

【人物简介】组织救助站活动,每周到救助站进行帮扶工作,并且参与每次集资并长期坚持。【特色】:热情、认真、积极组织参与活动、具有责任感、热爱小动物 【内容】:负责人每周参与救助站的组织活动和救助活动,将救助站群里面每周参加流浪狗救助站一共获得的人组织起来,并且参与每次集资,为救助站的流浪狗们购置食物、建设狗舍。同时每周在救助站为流浪狗进行伤病检查,为他们吃药换药,同时改善狗舍环境,清扫卫生。

拍摄人物三:参与活动的义工

【人物简介】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到救助站,并且积极长久的参与其中,参与集资并且参与流浪狗救助站的相关活动。【特色】:富有爱心、有耐心、热爱小动物 【内容】:积极参与每次救助站的活动,认真完成救助站内自己的工作,在救助站的帮扶活动中做到认真负责。

【人物访谈拍摄思路】 以采访的形式进行拍摄,同时选择较为安静的环境与救助站实物背景的两种场景进行拍摄,为后期声音录入和片段插入做铺垫。【人物访谈拍摄重点】

李师傅与负责人员的相关采访为重点

(二)日常记录

拍摄场景一:李大爷打扫院子

【特色】百只左右狗在救助站的自由活动,卫生环境十分不好 【内容】将李大爷在一百多只狗围绕下,进行打扫院子

拍摄场景二:李大爷为救助站流浪狗做早饭

【特色】百只左右的狗每日的一顿饭便会用掉30袋挂面

【内容】李大爷在厨房,将三十袋挂面下锅,煮过之后将面倒入桶里,放凉

拍摄场景三:宠协义工们在救助站的帮扶工作

【特色】义工们对流浪狗的帮助,具有爱心与责任心

【内容】义工们对救助站环境进行清扫、同流浪狗们玩耍、给生病的流浪狗换药,改善救助站狗舍环境

拍摄场景四:救助站流浪狗开饭

【特色】每天救助站的流浪狗只吃一顿饭,偶尔会在主餐挂面上放一些鸡架鸭架进行改善伙食,百只左右的狗几乎每天都不能吃饱

【内容】狗在即将吃饭,正在吃饭,吃完饭后的样子

拍摄场景五:救助站大部分的狗状态

【特色】狗们在救助站生活虽然没有达到吃饱睡暖,但是有自己的居所每天有饭吃依旧对人们很友好 【内容】院子里不怕人很友好的狗狗们,晃着尾巴凑近人的身亲嗅气味,设着舌头舔着义工们的手,每个看着人狗中的眼神都充满期待和渴望。

拍摄场景六:有特点的三只狗

【特色】即使被人遗弃,即使曾经受伤到都是腐肉,即使不能正常行走它们依旧坚强的生活 【内容】被马路中间捡到的蝴蝶脖子溃烂的现在变好的小黄先天性瘫痪只能靠前肢行走的**

拍摄场景七:脾气不好被关在狗舍里的狗

【特色】因为被人遗弃缺乏安全感,所以在人靠近时总会发出吠声

【内容】关在够设立铁网,锁起来的狗舍里,见到靠近的人就不停地向铁网上扑,不停地发出叫。

拍摄场景八:生育有小狗的母狗与小狗

【特色】母狗互崽十分凶悍,新生小狗娇小可爱

【内容】在母狗的狗舍中,小狗在母狗的身下吃奶,母狗一见有人靠近就会站起想人发出叫声

【日常记录拍摄思路】

以真实的记录手法,从客观的角度拍摄救助站里发生的事情 【日常记录拍摄重点】

狗吃饭的场景狗的日常生活

上一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生字表(五篇) 下一篇: 最新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施行 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法律依据(五篇)

分类导航

最新范文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