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 >> 范文 >> 2023年心理养生浅谈课稿(五篇)

2023年心理养生浅谈课稿(五篇)

心理养生浅谈课稿篇三

心理课论文

本学期心理课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的课程,发现心理课给我带来了许多有用的待人处事的方法。老师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授课,如看电影,自我授课,互动。在这之中,让我们去发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心理环境,让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让我们学会如何更好的处理与同学,朋友,老师,父母之间的关系。教会了我很多心理学的东西,同时也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一个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确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未上大学之前,我总是很憧憬大学生活。但当我真正成为一位大学生时,我的新鲜感也随之而去了。因为来到大学后,我发现这里有很多东西需要你去适应。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眼花缭乱的学校活动,还有最重要的学习。所有的事情一起涌上来,似乎让我们一下子还来不及接受。但是学校开办的心理课却马上给我们点出了很多建议,缓解了我们的压力,让我们迷茫的大学生活渐渐变的清晰起来。

学习心理学,可以让你更加了解自己和别人。你会知道自己和别人做出某些行为,其背后的心理活动到底是什么,可以了解自己的个性、脾气以及有何不足的地方哪个。同样也可以用来了解他人,通过他人的的行为推断其内心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客观地了解世界。

如上次的自我授课。老师让我们自己找人组成小组,以小组形式来讲述一下心理现象。活动开展的很好,有的同学甚至自拍视频来讲述大学宿舍生活的一些矛盾和解决方法,让我们很好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过程。从这个活动中,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是如何学会去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去了解他人,如何去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更好的处理遇到的问题。要善于用心去观察别人,通过别人的一些行为去推断其内心活动,避免与他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更好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

而开展这么的活动中,看电影给我带来的反响更深远。老师给我们介绍的两部电影《美丽人生》和《肖申克的救赎》,都给我们指出了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这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每当看完一部之后,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都让我为这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活动有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

《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角安迪从一开始被误判无期徒刑到最后花费20年的时间挖了一条隧道逃出监狱,这一过程中,在我看来,主角的心理发生了很重大的改变。起初,他是很反抗的,因为他知道他是无罪的,但天意弄人,他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他必须接受现实。在他向瑞德购买小锤子时,他的心理已经改变了,他不再反抗,而是默默接受。但是默默接受的背后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天大秘密,他已经决定挖隧道逃出这没有希望的“笼子”。这20年里他忍受过别人凌辱,过这非人的生活。但是他的心理去再也没有在动摇过,希望是他活下来的唯一动力。他如此的坚持,都源于心底的信念。他的心理过程的变化,却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启示。他从一个自闭的人,到尝试着与他人交谈,到成为监狱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学会了如何去与人相处,如何不动声色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转眼间,学期已经到了尾声,心理课也即将要结束了。这一学期,心理课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它更多的教给我如何去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待人处事之间,学会去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情,学会去理解他人,用心考虑问题。

心理养生浅谈课稿篇四

浅议体育养生与我们的健康生活

摘 要

本文在对体育养生与我们的健康生活的描述分四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体育养生现状中,简单介绍了我国体育养生的现状,从这些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养生的概念的把握还不够全面,对养生的理解意识扔有待加强。

在第二部分的合理健康养生人物简略中,着重介绍了五位人物:第一夫人宋美龄,百岁元老陈立夫,相声演员姜昆,心血管专家洪韶光以及耳熟能详的国学大师季羡林。通过对这五位大家养生的简要介绍,让读者对健康的养生方式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在第三部分的健康生活养生秘诀中,结合上述五位人物的养生方式,查阅有关资料,从心态、饮食、运动这三个方面,对有志于养生的朋友们提供相应的参考。

在第四部分的内容小结中,对本论文写作的初衷与整体思路,以及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整述。

关键词:养生现状 健康养生 养生秘诀

一、体育养生现状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一种方法,散见于民间,以群众体育的形式存在[1]。作为一种课程内容,主要见于中医药大学体育课程的选修部分。

作为一种观念,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但在西方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式下,有被渐趋取代的倾向。

在现有的学校体育课程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很少,基本上是以太极拳为代表,非常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小学中学阶段基本上是以武术为主要内容。

而在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中,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有关项目仅作为选修课的内容之一存在,不能突出其应有的价值。并且大部分高校对这些课的设置都存在随意性,从而显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很低,引不起人们的重视。而关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教材和书籍很多,但都是针对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或社会锻炼人群而编,并未有针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专业的专门教材。

在社会观念中存在认识的片面性,仅把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当作中老年人的健身方法,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和养生文化对青少年形成终身健身养生意识的作用及对其养成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虽然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实践方法部分得到现代实验科学的验证,但并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认证。

二、合理健康养生人物简略

一、第一夫人——宋美龄[2] 宋美龄(1897~2003年),被称为世界上最长寿最美丽的“第一夫人”。

其长寿养颜之道:一是信奉基督,心态平和,善待他人(如张学良);二是注意饮食,清淡有节,每天都要称体重,保持在50公斤左右;三是常喝矿泉水、高级蒸馏水和清茶;四是坚持每天由按摩师作全身保健按摩;五是坚持每天睡前用温水灌直肠肛门,使大便通畅。

二、百岁元老——陈立夫

陈立夫,国民党元老之一,享年100岁。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多食果菜,少食肉类;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头部宜凉,足部宜热;知足常乐,无求乃安;减少俗务,寻求安宁。”

三、相声演员——姜昆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一二三四五”健身养生法:

一个中心:以身体健康为中心。

两个一点: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三个忘记:忘记自己的年龄,忘记自己的疾病,忘记自己的恩恩怨怨。

四个老:老窝、老伴、老友、老底(积蓄)。

五个字:笑、俏、唠、跳、掉(这条最重要,即要掉价)。

四、心血管专家——洪昭光

洪昭光(1939一)当代著名的心血管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其健康讲座和书刊深受世人喜爱。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和《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名人录列为名人。其健康养生法颇多,仅举四则如下:

(1)“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2)“天天三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3)“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4)健康面前四种人:

聪明人,投资健康、维护健康、健康增值、快乐100岁;

明白人,关注健康、储蓄健康、健康保值、平安90岁;

普通人,漠视健康、随心所欲、健康贬值、带病活70岁;

糊涂人,透支健康、提前死亡、生命缩水、痛苦中早逝。

五、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191l~),闻名世界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兼作家。当代健在的“国宝”级大师。

评语:智者澄怀养气神,仁者爱人享高寿。

“三不”主义养生经,即:“不锻炼(专指为了活着锻炼和锻炼为了活着的锻炼主义),不挑食,不嘀咕。”

“每天饭菜必食七粒花生米,两个西红柿。”

“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

三、健康生活养生秘诀

从上面四位养生名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健康的养生生活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健康的心态

无论是第一夫人宋美龄的信奉基督、心态平和、善待他人,还是百岁元老陈立夫的养身在动、养心在静、知足常乐、无求乃安、减少俗务、寻求安宁,都是在强调心态的重要性。体育养生重在养心[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竞争、人才竞争,高科技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时,应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严峻的挑战。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及各种环境中所能保持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心理承受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随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的变化而能自如地调整自身的心理平衡,以达到与外界的平衡。心理健康的目标是: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学会较强的独立生活技能。

拥有良好的心态包括人的内心世界自控状态,善于适应环境,遇事不怒,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和自信,对工作对学习充满浓厚兴趣,注重社交,与周围人和睦相处,患病和遇险能镇定自若,防止和克服心理冲突,消除心理压力,陶冶情操,克服不良个性,适应人际关系,注意心理健康,预防心理老化等。

二、均衡合理的饮食

孔子对饮食的氛围与心情有这样论述:“子食于有丧者之则,未尝饱也。”说明饮食的心情和氛围也不能忽视。从孔子的饮食养生观可见饮食养生对健康的影响。[4] 在前面的五位养生方面做得很好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注重自己的饮食方面的健康与合理。陈老多食果菜,少食肉类;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季老每天饭菜必食七粒花生米,两个西红柿,这是他们对养生的关于饮食的追求,对此,我们不会照搬,但可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供有意向有饮食着手养生的人参考。

“药食同源”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特色,食物的摄人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紧密的关系,这是历代养生家的共识,可见科学饮食的重要性。

孔子的《论语》中提到科学丰富的饮食养生论,包含食的规矩、动作,食物的选择,食品的卫生标准以及食的心情氛围等。“食不语”已成了人人遵从的进食之训。而“九不食”更堪称食品营养与卫生法典。用当今的饮食原则来解释孔子的“九不食”就是: 食品卫生标准:粮食陈旧变味,鱼不新鲜,肉腐烂,不能吃;食物的颜色不正常,不能吃。烹饪加工标准:不按正确方法烹饪加工的食品,不能吃;时令标准:不到成熟季节的粮、果、菜,不能吃。食品搭配标准:不偏食,吃肉食的分量不能超过主食;6

调味标准:凡伤人胃肠的辛咸酸甘苦宜慎食,调味用的酱、醋放得不适当,不能吃。

三、适时适量的锻炼

这里所说的锻炼,并不是在体育场或健身房里见到的那样大汗淋漓的锻炼,而是舒心舒意的锻炼,既有身体上的锻炼,又有脑力、意志的锻炼。偶尔的按摩,闲时的善思,亦或是对凡尘俗事的遗忘,都将让我们拥有更健康、舒适的生活。

这是引自袁顺兴的养生十八法的运动养生十八法,供大家参考:(1)发常梳。两手十指自然微屈成爪形,从头部前面向后方轻轻地梳发,反-复做36次。能防治高血压、头晕头痛,提高智力。

(2)目常运。两眼睁开,眼珠慢慢地向左右、上下、远近各活动18次,再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转动18次。能防治眼病,提高视力。

(3)面常浴。两眼轻闭,先将两手掌前后搓动24次,随后将两手掌面从鼻旁两侧向上按摩到前额,又向两侧分开按摩到太阳穴,再向下按摩到下颌,反复浴面18次,最后两眼睁开。能防治面部疮疖,消皱美容。

(4)鼻常揉。用两手中指指面放在鼻孔旁的迎香穴上,轻轻地揉按48次。能防治感冒、鼻炎。

(5)齿常叩。先叩上下门牙48次,后叩两侧大牙48次,叩的力量不宜太大,以轻轻作响为度。能防治牙痛,提高智力。

(6)舌常搅。口唇轻闭,先将舌头放在牙齿外面,嘴唇里面,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慢慢地转动,各做9次。能防治牙周炎,提高语

言能力,增加唾液。

(7)津常咽。当口腔中唾液较多时,要分三次,用意念诱导慢慢地吞咽到小腹部。能防治口腔炎,帮助食物消化吸收。

(8)耳常弹。口腔微闭,将两手掌心捂住两侧外耳道,十个手指放在后脑部,用食指指面压在中指指背上,轻轻地滑弹后脑部24次,可听到咚咚响声。可防治耳病,提高听力

(9)头常抬。头部由前向后慢慢抬起,反复做24次。能防治颈椎病、头晕头痛。

(10)胸常撸。两手掌面在胸部自上而下反复撸胸24次。能防治咳嗽、喘症、心脏病、忧郁症。

(11)腹常摩。两手掌心重叠放在肚脐中央,先在肚脐周围按顺时针方向小范围摩腹12次,再大范围摩腹12次。随后按逆时针方向大范围摩腹12次,再小范围摩腹12次。能防治肝、胆、胃、肠、胰、盆腔诸病。注意:便秘宜顺时针摩腹,腹泻宜逆时针摩腹。

(12)腰常转。将两手掌心轻轻地放在两侧腰部的肾俞穴上,指尖朝下,慢慢;地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旋转三次,随后以脊柱为轴,再向左侧和右侧各转腰三次。能防治腰椎病、腰肌劳损、肾脏病。

(13)丹常养。两目轻闲,两手掌心重叠放在肚脐下方小腹部,意念轻轻地集中在小腹部约5分钟。能提高人体的精力、体力、智力、免疫力、活力。

(14)肛常提。吸气时慢慢地收腹提肛,呼气时慢慢地鼓腹松肛,反复做20次。能防治痔疮、尿频尿急、小便失禁、大便失禁。

(15)肩常摇。两手臂由下,向后、向上、向前,再向下摇动做20次。能防肩周炎、上肢酸痛麻木。

(16)膝常蹲。两膝稍屈、伸直,上下蹲膝反复做20次。能防治膝关节炎,增强下肢肌力。

(17)腿常跷。一侧下肢着地,另一侧下肢伸直上跷,固定在一定高度,约5 分钟,两腿交替。能防治下肢肌肉萎缩,增强下肢活动力量。

(18)跟常颠。两脚跟慢慢踮起后用力下颠,反复做7~10次。能防治多种慢性病,提高体力、智力。

这是根据前面五位大家养生方法,结合有关资料总结的养生秘诀,希望可以对有志于养生的朋友们提供些许借鉴。

四、内容小结

学了一年的体育养生,使我对养生的认识改变了很多。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养生就是对于那些老年人老说的,像我们这些年轻力壮的青年人,还不不到考虑养生的时候。其实,我发现我错了。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个机器吧,现在的我们正是刚刚出厂,投入运营的初期,即使有一小点的瑕疵,也不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工作。但这些小瑕疵,如果不加以保养,将会在不久的将来,给我们毁灭性的的打击。我们的身体也需要我们时常对它进行保养、打理,而这就凸显了养生的重要性。于是,我想到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写一篇养生与健康相关的论文,对像我一样对养生存在片面理解的人以建议。

在着手这篇论文写作之前,我思考了很久,我要用怎样的写作布局,才能让我的读者们很好的理解我的想法以及很好的接受我的建议。我想到先查阅目前的养生现状,使人们对广泛的养生误读有一初步了解。然后,再列述一些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通过对他们养生的描述,使人们对养生有些微的感触。紧接着就是提出相应的养生建议。在这些养生建议的提出时,因自己平常也并不注重养生,因此,不能提出具有说服力的意见。就在先关文献中,查阅了一些养生专家们对养生的建议。对这些建议进行初步的分类汇总后,找到普遍提出的部分,进行描述。

因首次写养生与健康方面的论文,在整体的把握上还是不够全面与具体。但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对此有更加深刻地理解。

五、参考文献

[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现状及对策研究, 伍西安,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12年10月.113p [2] 人生百岁不是梦, 陈寿根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06.186p-188p [3] 大学体育理论教程,薛春林,王旭东,刘巍副主编.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8.138p.[4] 新概念大学体育,薛斌,王昆来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08.13p-14p 10

心理养生浅谈课稿篇五

调养心灵健康,造就身体健康

------浅谈现代养生新概念之心理养生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注重心理养生。本文从实际出发,就心理养生这一健康养生新概念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健康 现代养生 心理养生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健康成为了现代社会人人追求的共同目标。什么是健康呢?健康(health)一词源于1000年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族,其词义为:安全,完美,结实。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是:“无病、无残、无伤”。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综合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健康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完美状态。”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没有不舒服,也不是仅仅指体格健壮,它分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人际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这么四个层次。现代健康是这四个层次的良好和完满状态,这就好比一层层向上的金字塔,是全方位的概念。可以看到,从躯体到心理的健康,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一个人心灵高尚,心理就平衡;心理一平衡,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了,病理就不发生,即使发生也好得快。可以说,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而社会适应性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以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蚀,还应具有健全的精神状态心理平衡和调节能力,以应付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维持身心功能的协调、稳定、和谐地发展。才能随时驱除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

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可以说,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60%~80%的现代疾病,都是由各种压力、烦恼等心灵问题造成的。有学者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人们的生理疾病。身体再好,心态不好,还是病人。健康不是医生的恩赐,不能单纯依靠运动和保健品来获得,而要我们自己去创造。必须具有身心合一的健康观,通过调养心灵的健康,来造就身体的健康。养生的核心是“养心”,养身是术,养心是道,因此,心理养生必将成为现代人追求的健康新方式。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提高健康水平,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人类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情志养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却深刻得多。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七情)。《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这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忧)、(惊)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情绪体验,都和内脏反应紧密相连,当情绪发生变化时,会直接损伤内脏,对人的健康影响最大,严重危害人的身体。而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情绪的变化能直接影响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不良的情绪状态,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早就指出“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疾病大开方便之门。”过度的、强烈的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会使情绪失控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烦闷、懊悔、愤恨、焦虑、忧伤等等不良情绪是产生疾患的内在因素。持久或过度地沉浸在这些不良情绪中,就会使机体能量耗竭,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使机体衰老进程加快,从而各种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使肿瘤的发生率上升。《养性延命录》说:“喜怒

无常,过之为害”。所谓“喜怒不节则伤脏”,中医理论《黄帝内经〃素问》里就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在临床医学上,过度的情绪反应并非是一情只伤一固定脏腑,既可一情伤几脏,又可几情伤一脏。

1、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与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心主神,人如果过分激动,不能控制好情绪等就会伤到心,具体表现为心神不宁、心慌、睡眠不安、消瘦、毛发枯悸、憔悴无精神等。许多心脏病人,往往就是过分激动,导致心肌梗死发作。如小说《隋唐演义》里说了一位唐朝大将程咬金,就是因战争胜利而过分高兴笑死的。

2、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至于昏厥卒倒。肝主魂,人生气发怒、抑郁、悲哀会伤及肝脏,引起肝郁气滞,魂不内守,失眠、心烦、头痛、造成胁肋区疼痛,筋骨失养。常见的病征表现为肝炎,关节炎,抑郁症、精神病、失眠等。如《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被诸葛亮激怒,怒气伤肝而亡。

3、忧、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胃,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差、脘腹胀满,便溏等。

过度忧愁会引起脾运化水湿障碍,胃的消化功能不好,人就会食欲差,胃胀、浮肿、面色差、糖尿病等。关于这一点老百姓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见到,人一忧愁了就不想吃饭。

4、悲、思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悲伤肺,长期悲伤、思虑过度,性格过于内向,就会伤及肺引起咳嗽、气喘、面部长痘等。如小说《红楼梦》里所写的林黛玉就是悲思过度使肺经阴阳平衡失调而伤了肺,抑郁咳血而早逝。

5、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肾藏精,惊恐伤肾,人受惊吓恐惧后,肾不能藏精,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就下降,就会发生早衰、骨关节酸疼、腿脚软冷,夜尿多,生育能力下降等。

6、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六神无主。

情绪直接伤人引起各种疾病,同时当内脏因情绪伤害而劳损虚弱,人更容易受外界六淫的侵犯。所以中医认为一个人的情绪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合理摄取营养,适当运动是养生,而情志养生才是更高境界的养生。正如老百姓所说的,治病救人,治心才是最高境界的医生。能达到治心水平的医生,能治国也。所以古人有“不为良医,便为良相”之说。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养生关键在于养心(理),有很多疾病都是由心理引起的,一个人的情绪好坏对生命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同,对于人们的养生结果也会不同,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拥有健康的生命!由此看来,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心理状态,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评价人体健康的几大指标之一,有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

这里的养心贵在一颗平常心,也就是好的心态,平衡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说心理养生的关键在于心理平衡。只要做到心理平衡,就是掌握了健康养生的金钥匙。一个成熟的人会把握住自己快乐的金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而正确对待和处理外界刺激,是保持心理平衡、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轻松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在我国长寿保健谚语中有很多是与心理保健有关的,如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口常开、青春常在;遇事不恼、长生不老等。都是让我们放松心态,开怀欢笑。面对生活中的浮沉和起落,尽量调节自己的情绪,平和自己的心态。

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养生”呢?心理养生,最主要是做到“八戒”和“四要”

心理养生“八戒”:

一戒疑。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经常失眠。

二戒妒。妒忌别人的成就,不考虑怎样奋起猛追,却希望别人栽跟头。

三戒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欢和人共事,愈来愈孤僻脾,越来越古怪。

四戒傲。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却自鸣得意。生活空虚,无所寄托,缺少乐趣。

五戒躁。容易发脾气,脸红脖子粗或吵或闹,甚至骂人、打人、毁坏物件,然后心理上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

六戒愁。整天生活在忧虑之中,愁容满面,心事重重。七戒慎。时时提心吊胆,怕说错活,怕做错事,怕得罪人。八戒悲。一生当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现在眼前,不觉悲从中来。

心理养生四要素:

一要善:即善良。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助人的过程可以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助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你帮助了别人,你的心灵得到愉悦,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若心存恶念,必将引起身体不良的变化。所以,心存善良,不仅能使我们的精神愉悦,更能使我们的身心健康。只有心地正直而善良的人才能因常养心养德而长寿;那些为了一己的功名利禄,不惜昧良心、使毒计妄图算计无辜者的恶人,因为其居心叵测,设阴谋、放暗箭、唯恐天下不乱,身心惶惶不可终日,无一刻安宁,这又怎能谈到养心、养德而延寿,因此《增广贤文》中曾总结了一句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助人之心不可无”,这是我们养心养德的至理名言。由此可见,善良是人的基本素质和美德。一个善念如万两黄金难求;一句善言如滋润心灵的甘露;一项善举如永恒的春天。善良是做人的成本,是生

命的原色,是人生的本能,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所以,我们说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二要乐:即快乐。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举世皆从愁里老,乐观才是长寿药。在磕磕绊绊的人生旅途中,也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坎坷。境遇是改变不了的,唯一可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是我们自己的心情!人对社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永远用乐观的、积极的态度看世界,另一种是用用悲观的消极的态度看世界,你若用积极的、乐观的态度看世界,这世界很美好,你如果用悲观消极的态度看世界,这世界很可怕。快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了乐观的心境,就能得到快乐的因子。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尽可能的去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去寻找能让自己快乐的理由。“笑一笑,十年少”,笑是最优美、最自然、最良好的自我保健运动。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乐观精神是自疗心病的无形妙药。医学家们认为,乐观、开朗、愉快、喜悦的情绪,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促使皮质激素与脑啡肽类物质的分泌,脑内吗啡分泌时,能极大地活跃体内的免疫系统,从而有利于防病治病,使机体抗病能力大大增强,维持身体健康。“笑是一种原地踏步的运动,能使人延年益寿。”这就是说,用乐观的精神取代不良情绪,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同时也说明,除了快乐的情绪可以悦心而外,没有一种药剂是可以通心的道理。如果你是一个达观者,那么你是一个精神充实,生活充满快乐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即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拥有快乐,就等于拥有健康。

所以,我们说,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三要宽:即心宽。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生坎坷,有喜有忧。只有心胸宽阔的人,气量最大,心态最好。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宰相肚里好撑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心宽是福,古人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心宽的人“看人看事”都是往好的一面看,从不钻牛犄角。我们应该事事拿得起放得下,不跟事情较劲,不跟别人较劲,更不跟自己较劲。心宽了,眼前总是海阔天空,脚下总是平坦大道,心中总是阳光明媚。心宽的人偶有伤心寂寞的浮云,也会很快被微风带走,微风过后留下一片光明、一丝清凉、一阵轻松。有句话说的好: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是句经典的良言,“向宽处行”是至理,只有把心放宽,道路才不会拥挤,血脉才不会堵塞,生活才不会失意。心宽是一种良好心态,是一种崇高境界,也是一种人生智慧。要做到宽容就要有容人之量,要珍惜时间和精力,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 做到情绪平稳,心胸宽阔,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四要淡:即淡泊淡定。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有一对联说得好:“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 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是一种境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淡泊”的,他们眼中的淡泊不过是种“平淡”和“玩世不恭”;淡泊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小的人是无法“淡泊”的,自私自利思想太重的人又怎能奢谈淡泊呢?淡泊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心态,有所求而亦无所求;淡泊更是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懂得淡泊,节操高尚的人向往淡泊。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繁华的社会里,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因此淡泊是福,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所以说,淡泊、淡然、淡定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以上的“八戒”“四要”,总而言之,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这两点:

1、知足常乐:现代人为什么烦恼多,就是因为太往外追求了。古代人为什么烦恼少,都是因为他向里追求,追求身心的那种修养。所以古代人他就没有这么多的烦恼,现在我们向外追求的东西太多了。五子登科,妻子,房子,车子,票子,这些统统都要。其实人的生存是很容易满足的,但是人的欲望是太不容易满足的。归根到底,人都是为了:“利”而气。古人有一副对联,说的非常好,上联: “有良田千亩,每餐不过一碗饭”;下联是:“有广厦万间,每日只睡八尺床”。满不满足,全在我们自己的心态。

2、正确认知: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人们思想的总开关,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心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一个人认知正确了,心理就平衡;心理一平衡,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了,病理就不发生,即使发生也好得快。换句话说,有和谐正确的三观,才会有平和健康的心态。有平和健康的心态,才会拥有全面健康的人生。

俗话说“上医治心”。积极的心态,高尚的情操,饱满的精气神,就是我们身体最好的保障。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才能拥有快乐、幸福、成功的美好人生。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梁田

上一篇: 2023年课堂观察报告点评(五篇) 下一篇: 2023年末位淘汰 劳动法(5篇)

分类导航

最新范文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