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 >> 范文 >> 雾凇沆砀(5篇)

雾凇沆砀(5篇)

雾凇沆砀篇三

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节课我们继续追随作者去吉林去品味感受雾凇这独特的韵致.课前老师搜集了一些图片,大家想不想看,但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边看边思考,看着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哪些词语.大家说的真好,积累的词汇真多。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课件)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这句湖除了写出了雾凇的美,还写出了雾凇的多,你看出来了吗?课件出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奇观

2这么美这么多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文章不仅第一自然段写出了雾凇的美,第三自然段也写到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段,你找到这些词了吗?

1、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是唐朝诗人岑深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这梨花原指雪花,在这里指什么呢?(雾凇)

3、此时,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么美丽,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齐读最后一段吧!

四、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两个问题。

出示思考题:

a、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b、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2、交流:雾淞形成的的条件是什么?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板书)

再仔细读读这句话,具体从哪些词语中看出雾凇形成的必须的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说得真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从哪儿看出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再读读这段话,哪些词体现了水汽很饱和?在第二自然段中还都很多词语也体现了水汽非常饱和,你找到了迅速读一读,找一找.形成雾凇这是必要地条件之一,我们在读的时候也应该突出这些词语,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吉林的水汽很饱和,还告诉了我们雾凇形成的另一个条件,你发现了吗?)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是呀,只有这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才可以形成雾淞。

3、、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是怎么形成的?指名说。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用我们之前刚学得做读书记号在重点字词注上符号(指名回答)哪个字最能体现这一点?(镀)

(2)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 谁想来再读一读?(指名读)

4、这些词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_______,逐渐_______,最后______。)请同学们把这一慢的过程再次读一读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很惊喜)那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5.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过程,请你根据投影上的提示将它说出来?出示填空、配乐。

6.小结:

雾凇形成的过程写得如此奇妙美丽,不仅在于作者仔细的观察,先还在于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词语,选用其中的词语谢一段话,描绘今天早晨的雾景.五、总结全文 是啊,雾凇的美丽和神奇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到处有迷人的风光,如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和长江三峡,它们与今天我们学习的吉林雾凇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还有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等等,太多了,说也说不完。难怪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词中这样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最后让我们再饱含深情的齐读课题。

作业

雾凇沆砀篇四

《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汽”、“霜花”、“雾气”、“雾凇”等词语的意思。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4.透过文字,补充资料,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学习用清新明快的语言来描绘雾凇奇景。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流程:

一、引入情境,初识雾凇景观美

1.谈话: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学生自由回答)

2.揭示课题:是啊,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板书课题--23雾凇,生书空)(指名、齐读课题)3.出示雾凇图片。在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如果你来到吉林的松花江畔,沿着堤岸望去,你会发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如朵朵白银,似排排雪浪,蔚为壮观,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齐名的全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有着“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美的雾凇。想到那里去看一看,探个究竟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吧!

【设计意图:由谈旅游感受、看雾凇图片、教师语言渲染,自然地将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变抽象为具体,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雾凇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整体美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课文。

(1)标上自然段号,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2)边读边思考: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句子或段落中体会到的?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1)课文都读好了吗?文中有几个词语看看同学们能否读正确。看谁能能读懂它们的意思。

江畔

缀满

镀上

长堤

凝结

雾气缭绕

淹没

模糊

笼罩

弥漫

摄氏度

琼枝玉树

①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强调下列生字的读音:畔、缀、镀、堤、凝、缭、琼。②说说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疑。镀上:用电解或其他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附着到别的金属或物体表面上,形成薄层。

雾气缭绕:雾气弥漫,雾很大。琼枝玉树:指披上冰雪的树木。相机出示:

弥漫()

a.遍;满

b.填满;遮掩

c.更加

小结:我们理解词语通常有三种方法--借助词典、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2)课文共三个自然段,请三个同学来读一读,看看谁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作者用了一些琅琅上口的四字词语,把雾凇写得很美,把这种美变成了有节奏的音符。(课件出示)读读这些四字词语,读出雾凇之美,读出节奏美。十里长堤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闻名全国 银松雪柳

琼枝玉树

千姿百态

雾气缭绕

情不自禁

你能用上这些四字词语,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3.感知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一部分直接描写了吉林雾凇奇观?奇在何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直接表达吉林雾凇奇特景观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相机板书:奇观)(2)清早,面对奇观,人们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的?(补充了解一下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唐代曾岑写的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面四行是这样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中是把满树的白雪比作盛开的梨花,而这篇课文中是引用这句诗,赞美十里长堤上的雾凇奇观就像千树万树盛开的梨花一样美丽动人。)

(3)那你觉得这剩下的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什么内容?(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根据课件上的文字与板书进行小结: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先描绘了吉林雾凇奇特壮美,接着写了雾凇的形成过程,最后写了人们欣赏雾凇后发出的赞叹。首尾照应,尽显作者对吉林雾凇的喜爱之情。4.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分类重点指导。

上下结构:雾、零、幕,雨字头、草字要扁,中间的撇捺要舒展,注意关键笔画一横。三个字均以竖中线对称。

左右结构:堤、俗、摄、淹、模。五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其中“提土旁”短小一点,“三点水旁”呈弧状分布。

左中右结构:凝。两点水旁沿横中线对称,右侧点与撇穿插避让,紧凑而不拥挤。独体字:氏。注意第一笔为平撇,斜钩略带弧度而不能过于弯曲,否则会显得无力。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生字词,明确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指导学生利用提供的词语概括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握段落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受雾凇的美和多。】

三、研读体悟,品味景观遣词美 的确,走在松花江畔,到处都能感受到雾凇的美。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向我们描写这风姿绰约的雾凇美景的呢?让我们走进文本,细细品读第一自然段。1.出示自读要求:

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能体现雾凇美的句子,细细品味,写写自己的感受。2.学生交流,感受雾凇美。出示语句: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 闪烁,美丽动人。

(1)自己读读看,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很美呢?

(2)预设:“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写出了雾凇的色泽美;“缀满”写出了雾凇之多;“十里长堤”写出了壮观。

(3)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难怪江泽民爷爷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齐读。过渡:这一段写出了吉林雾凇奇在壮观和美丽,它的形成条件也很奇特!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从“体会表达”入手,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雾凇的美景”的,使学生把读书探究的重点由传统的“写什么”变为“怎样写”,学生能结合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四、合作探究,了解雾凇形成美

(一)鼓励学生质疑:如果你是小小旅行家,看到如此美丽奇特的景观,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预设:这么美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对于雾凇的形成过程,老师也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出示探究话题。

1.默读课文,吉林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是怎样的?

读读第二自然段,先画出雾凇形成条件的句子,再认真读读雾凇形成的过程,边读边圈画出重点词句,细细品味,感受吉林雾凇奇特的形成过程。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清新而富有层次性的语言风格。

(三)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学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组织全班同学交流。1.探究雾凇的形成条件。出示语句: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1)找出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2)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雾凇的形成原因。2.探究雾凇的形成过程。(1)吉林有“饱和的水汽”吗? ①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语句: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②教师点拨:当时气温达到零下20-30摄氏度,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4摄氏度的水会结冰吗?(不会)师引读:“所以,松花江流经„„阵阵雾气。” ③这阵阵雾气就是--饱和的水汽。(2)有了饱和的水汽,它能够遇冷吗?

①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语句: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②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便形成了--雾。③这是一场怎样的雾?(又大又浓)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引导学生说出:涌、笼罩、淹没、模糊。)

④你们看,这些词语就准确地描写出了雾气的变化程度。说明性的文章用词要准确!

(3)这又大又浓的雾气凝结了吗? ①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语句: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②其实这两句话写的就是雾凇的形成过程,你觉得这是怎样的过程?(缓慢)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预设:“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写出了雾气不断,逐步形成; ③这一缓慢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相机出示画面: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读出雾凇形成时的奇特与美丽。(4)试着用“水汽、雾气、最初、逐渐、最后”这几个词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语言,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交流,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雾凇奇景之神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整个过程是简简单单,水到渠成。】

五、交流感受,操练语言表达美

1.出示图片:清早,当人们看到这一夜间变幻出来的“银松雪柳”时,会不由自主地赞叹道--(出示语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许多人以为这句诗是写春天的,你认为呢?放在这合适吗? 2.作者还用了哪些优美的词语来夸雾凇的? 千姿百态

玉树琼花

过渡:作者虽然高明,但犯一个小小的失误--对千姿百态的雾凇写得不是很详细,就让我们来帮一帮他吧!

3.出示组图:分为远景和近景,仔细观察、边看边想象。小练笔:

我漫步在松花江边,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远看,好像

;宛如

;犹如

„„近看,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4.展示、点评。

5.选出优秀的共同赏读(配乐)。【设计意图:本环节中,我故意制造出一个矛盾点“作者虽然高明,但犯一个小小的失误--对千姿百态的雾凇写得不是很详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欣赏组图,放飞想象,在创造性的练习中个性表达,在赞美中升华感情。这样的读写结合既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力,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六、总结升华,宣传雾凇之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美丽无比的雾凇奇观,了解了其奇特的形成过程,并且为之发出由衷的赞叹。这让我又想到了1998年江爷爷赋诗日--(出示: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让我们为我们的伟大祖国拥有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而感到骄傲!你愿意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这堂课吗?请你为吉林雾凇设计一条简洁而富有特色的广告词!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要求学生为吉林雾凇设计广告词的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拓展了学生学生发散性思维,更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迁移应用,提高读写能力

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板书设计 饱和的水汽

奇观 遇冷凝结

雾凇沆砀篇五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年级 茆春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教学准备:有关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严寒的季节里,走进吉林,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雾凇。(齐读课题:23雾凇)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二、学习第一、三自然段,精读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1.欣赏雾凇奇观。(课件1出示雾凇图片,学生欣赏)

师:老师有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银光闪烁、琼枝玉树……)

2.是啊,多美的雾凇啊!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雾凇的美的?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课件2出示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3.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你读得真好!)(谁也能像他读得这么美?2—3人朗读,评读,赛读。)

4.雾凇不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是绵延了十里江堤,难怪作者要说“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板书:奇观)

5.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像,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6.课文第一节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1)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课件3出示:千姿百态(齐读)

“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象,看完后说一说它们像什么。(课件4显示几组雾凇姿态的画面)课件5出示: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2)吉林雾凇真是千姿百态。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指名说,课件6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洁白、雪白)

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比喻雾凇)

(4)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5)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千姿百态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交流,课件7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3.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严寒季节、饱和水汽、遇冷凝结)

板书:严寒季节 饱和水汽 遇冷凝结

4.那么吉林具备这些条件吗?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1)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2)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5.交流汇报,指导朗读,体会雾凇的形成。(1)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

再齐读这句话,体会雾气的浓。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课件8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在课件8的句子上给“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词语下加圆点)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悄无声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

请你慢点,轻点,读一读这句话,用心体会雾凇的形成。(个别读,齐读。)

(4)这些词和句子告诉了我们雾凇是那样悄无声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引读:最初___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____。(课件9逐步出示最初——,逐渐——,最后———。)

四、拓展延伸

过渡:三九严寒,雾凇就这样慢慢地,悄悄地形成了,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

课件10出示:雾凇的全景,人们伴着音乐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图片、音乐)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布置作业。

(课件11出示)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结合课文,给吉林雾凇写一份导游词。

2.仿照本课雾凇形成过程的写法,按照下面的提示写一段话。现在,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浓雾。请你认真观察清晨的景色,写一写浓雾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

七、板书设计:

23.雾凇(奇观)严寒季节

饱和水汽 遇冷凝结

上一篇: 开端棋牌最新官网正版v1.0送救济金 下一篇: 2023年公司销售总结 销售员工年终总结(五篇)

分类导航

最新范文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