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 >> 范文 >> 最新三国志读后感500字(四篇)

最新三国志读后感500字(四篇)

三国志读后感500字篇二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着,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习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生。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

人们憧憬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渴望了解那些血溅山河的英杰们,而人们也应知道,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三国第一英雄曹操。《三国演义》把曹操写的那么奸,我实在为他不平。在中学时期,我学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我就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谈起三国,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我原来也非常崇拜诸葛亮,认为曹操是坏人,可是在看了陈寿写的《三国志》后,我却开始成了曹操的超级粉丝。

因为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军吧。这也是曹操军能不灭的原因。

曹操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狼狈之极,袁绍等拒绝迎接时,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实力。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你说袁绍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

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他有一个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大笑面对,不管悲伤还是高兴,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三国志读后感500字篇三

《三国志》读后感

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等等。

读过《三国志》后,我对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从《三国志》中可知第一英雄乃曹操也。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可谓奸雄,可能也是故事情节的需要,不过即使如此,我们在《三国演义》的一些细节中可以找到反应曹操胸怀宽广的一面,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我们读过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从《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中,我们能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 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军吧。这也是曹操军能不灭的原因。

曹操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狼狈之极,袁绍等拒绝迎接时,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实力。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你说袁绍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如《龟虽寿》:“老 2 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他有一个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大笑面对,不管悲伤还是高兴,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曹操的个人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带给我很多启发。3

三国志读后感500字篇四

2012-2013学年秋季学期

《三国志》导读

任课教师:文伟

上课时段:周四(姓名:罗吉秋

学号:

专业:

序号:

组号: 期中作业10-11)节201002050106 2010级国贸(2)班 19号 3组

浅谈关羽

关二爷关羽是罗贯中最用力刻画的武将,和《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奸绝”、诸葛亮--“智绝”齐名,称为“义绝”。他周身闪耀着超绝尘世的理想人格的光辉。毛宗岗就评价他“世服其神威,是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所以他最终虽然镇守荆州失败,但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个令人崇敬的大英雄。真可谓“忠义凛然参天地,成败岂足论英雄”。关羽的英武神威、忠义刚烈、义薄云天等经过《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更是深入民心,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仁义君子、忠义化身,而受到历朝统治者的嘉许、追封,为后世百姓所顶礼膜拜,关羽形象也逐渐被圣化、神化。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三国演义》中关羽这一艺形象,就该拂去他头顶种种光环,还原他以本来的性格面目。

关羽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忠义,其中包含着多重丰富的内涵,有对国家社稷黎民之忠,有对君主兄长朋友之义。汉朝末年天下大乱、官吏腐败、豪强横行,关羽凭着一股忧国忧民、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家国责任之感,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并毕生都在为此奋斗,抗争。义字在三国演义中是贯穿始终的,尤其在关羽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可以说关羽的一言一行都和“义”密不可分。在刘备兵败投奔袁绍之时,关羽孤身一人为保护两兄嫂,不得已投降,但曹操有三项约定在先:一为保节操,降汉不降曹;二为保两位嫂嫂;三为保忠义、誓言,一旦知道刘皇叔下落,立即投奔。甚至关羽因为战袍是兄长刘备所赠,即使破旧得无法补救,也不肯换上曹操为其赶制的新袍。足可见关羽的至情至性,至忠至义。在他眼中,投降是可以变通的,但惟独他对汉朝之忠、对刘备之义,是永远不可更改的。关羽之义绝不是一般的义气,而是披肝沥胆、义无返顾,他的义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珍贵,禁得住人世间的种种考验。

关羽还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贤能之才。《三国演义》在描写关羽勇冠三军的英武神威上,用了许多笔墨,如温酒斩华雄一段,就写得有声有色。先是华雄自称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接着写几员大将均被其斩于马下。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都惊恐失色,惟独关羽挺身而出,对曹操赏赐的酒,也只轻描浅写地说了句“且斟下,某去便来”。雷鼓大振,众人还在恐惧之时,关羽已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杯中的酒还是热的呢。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是对关羽胆识、才智自信的又一次极好展示。关羽知道鲁肃这次邀请他去东吴摆的是鸿门宴,可能对自己不利,仍然从容前往,并以超人的谋略,机警应变,挟持住了鲁肃,最终控制了局面,反败为胜。在千军万马中从容往来,如入无人之境,令人惊叹。不但如此,关羽内在的人格修养尤其令人钦佩。他深明大义,金钱、美色、爵禄都动摇不了他,显示了高尚的道德操守;而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也体现了他有着知恩图报、不忍杀戮的宽容仁慈之心和人道精神。

历史上的关羽可是真正的勇将,常亲自冲锋在前,免不了中箭吃矢,吕布的勇名多半是吹出来的,可关羽之勇却是名符其实。在勇将中能排兵布阵,识天时地利,运用战术的关羽却是首屈一指的,故后人将其忠勇智并提成为我们的武圣。陈寿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汉朝之后便有“称勇者必推关张”。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关羽其实是个悲剧人物,绝伦逸群、义薄云天,可惜没有战略眼光,缺乏大局观念,最终的结局令人惋惜。偶然中蕴含着必然性。仔细分析,还是由于性格原因造成的,一是傲慢,二是刚愎自用。马超归蜀,他听说人家英勇过人,便忘记了自己镇守荆州的本职工作,要入川比试,搞得连关

平这样的后辈都觉得“父亲太过”,收到诸葛一封麻索毛的信后“遍示众人”方才作罢。老同志黄忠立了功,和他同封为五虎上将,他又牢骚满腹,“孰料今日竟与樊哙等人为伍矣”,似乎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见识还不如费诗。诸葛入川,令他守荆州,临行前定下了基本调子: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就是要他搞好统战工作,他虽立了誓,但却不认真加以领会,也不和马良等人研究,一味按自己的方式执行。东吴方面想巩固联盟,派人来提亲,他一番“虎女、狗儿”的话说的众人目瞪口呆,不干涉儿女的婚姻大事没有错,拒绝也不是不行,但应该讲究一点语言艺术嘛。幸亏媒人是诸葛瑾,丞相的面子是要给的,否则连性命都成了问题。孙权的热脸贴了您的凉屁股,这口气就那么好咽?!可见其心中根本就没有大局观念。

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不从人谏,襄樊之战中,他这些缺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诸葛令其打樊城,主要还是从战略方面考虑的,其目的大概有三层:一是打击曹魏的气焰,二是威慑摇摆不定的孙吴政权,三是震慑新降的刘璋及其下属,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可惜关羽未能领悟,樊城战役应该速战速决,他却被胜利和个人英雄主义冲昏了头脑,竟然决定同曹魏全面开战,完全不顾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还不具备这种条件的客观事实,虽然是在辛苦地但也是在盲目地厮杀,最终,不但丢掉了荆州,也促使孙权彻底倒向了曹操一边,自己也只能跑到玉泉山去了。不懂得交际,这个实际也是他骄傲的性格所导致的,成天以为别人是垃圾,自己是最棒的,用蔑视的眼光看同僚,这样使得身边的人都不怎么喜欢他。所以在他战败之后,部下将领不战而投降吕蒙,临近将领对他见死不救。可谓悲哉!哀哉!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可见关二爷的地位是多么的超然,是一个历史的传奇。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维护和承继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促进和增强海内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关公精神和关公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新价值和新作用。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

2、尹韵公《正史中的关羽与演义里的关公》

3、陈寿《三国志》

4、易中天《品三国》

上一篇: 最新租车市场调研报告(4篇) 下一篇: 我理想中的城市绘画(三篇)

分类导航

最新范文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