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 >> 范文 >> 最新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00(4篇)

最新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00(4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00篇二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生物科学2009级4班2009090422兰琳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女作家雷切儿·卡逊的代表作,也是50年以来全球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

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生动笔触,详尽细致地讲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的广泛使用,给我们的环境所造成的巨大的、难以逆转的危害。不仅如此,卡逊还尖锐的指出了,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对于自然的傲慢和无知,因此,她呼吁人们要重新端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该书在1962年于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如果你有心去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你将会发现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这就是说,环境保护是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

作者简介:

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

科普作家。1907年5月生于宾夕法尼亚州,从小爱好文学,10岁时就在儿童刊物上发表作品。她性格内向喜爱读书写诗。热爱大自然,是热心的鸟类爱好者。中学毕业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州女子学院主修英国文学,业余继续写诗。二年级时的一门生物学科唤醒了她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决定转而主修动物学。1929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动物硕士学位,其后在马里兰大学教了几年动物学。1936年卡森被聘为美国渔业局的海洋生物学家,同时在《巴尔的摩太阳报》兼职撰写有关海洋生物的专题文章。1941年卡森的第一本书《在海风的吹拂下》出版了,1951年完成了《我们周围的海洋》一书书稿。1955年她有出版了《还得边缘》。这些作品构成了关于海洋的传记并使她成为著名的科普学家。当看到人们在二战后毫无节制地使用化学药剂、杀虫剂,并已经造成了对生态的严重破坏时,蕾切尔从她心爱的海洋生物学转向对杀虫剂的研究。1962年6月卡森的醒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开始在《纽约客》摘要连载,童年该书出版。1964年4月14日,蕾切尔·卡森在经过了长时间的与乳腺癌抗争之后与世长辞。她开创的现代环保运动、她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激励着后人的理性的发展。被誉为人类环保的“普罗米修斯”和“现代环保主义之母”。

本书中文版序分为:

引言

作者的话

致谢

一 明天的寓言

二 忍耐的义务

三 死神的特效药

四 地表水和地下海

五 土壤的王国

六 地球的绿色斗篷

七 不必要的大破坏

八 再也没有鸟儿歌唱

九 死亡的河流

一○ 无人幸免的天灾

一一 超越波吉亚家族的梦想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一下变得沉重起来。在我记忆深刻的近几年时间里面,发生了太多的环境问题,给了我们太多血额教训。一直在想,人类与大自然本应是和谐相处的,我们这个可亲可爱的地球母亲早已伤痕累累,千疮百孔。我们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使得我们自作自受,使我们不断遭受着地球母亲的“报复”。

从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开始,到海地地震,再到玉树地震,以及世界各地不同程度的地震,每一次都是那么的那么的惊心动魄,多少人儿流离失所于动荡之中。每一次都让人痛彻心扉,这样都还不够让我们有所警示吗?除此之外,还有南方百年不遇的旱灾,千年难

逢的冰灾,一幅幅的图片,刺痛着我们的双眼,让我们揪心难耐。回首过往,例如沙尘暴,会让人们患上呼吸道上的疾病;臭氧空洞,让人们患上皮肤癌;冰川融化,让人们的家园被雪水浸没„„地球,这个养育我们的母亲,现在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惩罚着我们。

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方面,好多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惜以牺牲破坏环境为代价,人们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丧失了自己的本性。从白色污染到乱砍滥伐,从水源污染到河水干枯,森林动物找不到自己的安居地,海洋生物的身体漂浮海面,我们是在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不希望当我们看见最后一滴水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太多太多环境的问题,让我们自食其果。当初狂傲自大的我们总是嚷嚷着征服自然,我们才是第一人。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与自然斗争,我们会粉身碎骨,所以请大家还是敬畏自然吧。

想想看,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地球母亲就不会遭受如此大的破坏,而我们自己所要承担的后果自然也没有这般严重。看完这本书,心里的想法真的太多太多了,在书中特别指出农药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我们都是自主农业。所以农药在我国的使用是极其平常的,农民大批量使用农药自然是为了提高产量,而产量是来自我们永远不会满足的贪婪的胃口。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吃的也挑剔了,不但要更好,而且要更多,于是,各地的农民为了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胃口,想尽各种办法来提高产量,以至于出现农民不会吃自己种出来准备拿出去卖的菜。

我们吃的各种食品如果都洒了各种各样额农药,激素和化学用品,这些东西通过我们消化吸收,会渐渐积累在我们体内。日积月累,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是我们死亡的那天。而且农药还会使土地慢慢英华,这些农药还会污染水资源,不要等到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那是一切都太晚了。

其实换个角度想,并不是只有农药才能杀死害虫,我们可以采用生物的方法,例如,侵入害虫的天地来消灭它等。我们能做的远不止这些,多植树造林,夏天到了,我们可以不用空调,来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这些小小的举动都在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爱护我们可爱的地球妈妈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爱护我们自己的地球母亲——着就是《寂静的春天》的提议所在吧。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00篇三

好书,我向学生们推荐过,《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寂静的春天》该书是美国一个女生物学家卡森在60年代写的,有人说它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后世评论她:“没有她,可能全世界的环保运动会延迟很多年,或者现在都还没有开始。”

书在开章不久谈到:在地球的历史上,生物被自然环境改变着,但是反作用环境的效果相对很弱。但是人类出现发展到今天,情况发生了逆反,人类强力地改变着环境。。在大自然里有很多很多物质,它们都与大自然经过千万年的磨合,大自然懂得它们。而现在情况改变了,仅1960年一年,就有超过500种全新的化学合成的有机物在美国诞生,最后它们被排入自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用于人与自然的斗争。。化学家巧妙地转移着分子团。替换原子。制作各种各样连他们也无法了解的未知。

她举了个例子:一个碳四个氢是ch4(甲烷)瓦斯

把一个氢原子替换成了氯就成了ch3cl(氯代甲烷)

替换两个就成了ch2cl2(氯仿)麻醉剂

替换三个就成了chcl3(四氯化碳)清洁剂。。

直到最后做出了学名为二氯xxx乙烷的ddt——死神的特效药(发现ddt的人得到了诺贝尔奖)

在当时ddt和其他剧毒农药被滥用的60年代的美国,书以无法辩驳的大量实例,给民众讲述了一个大自然悲伤的故事,“一个没有鸟鸣的春天,这样的现代世界是值得被建立的么?”触动了无数普通老百姓的内心。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后来评价说:这是旷野中的一声呐喊。

书在出版后不久,身患癌症的女作者(她本身无疑也是被环境污染所害)在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农业部、林业部)、实力强大的化工公司和和敌对舆论的恶毒攻击声中去世了,甚至连“美国医学学会”也公开反对她。但是一种精神没有死,反而唤醒了美国大众,美国老百姓持续对书的关注使得“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制作了专题节目,因为这件事两个大投资人以撤销对电视公司的巨额资助为要挟要求电视公司停止播出,但是节目还是冲破枷锁播出了。(在此,一个权威媒体的独立性判断值得我们钦佩)

这本书是西方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的开山之作,而在此之前在美国报纸报刊上几乎找不到类似“环保”的字眼。几年后,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引用了书的内容,并成立专门调查组清查,第一个美国环保团体随后也成立了,有人说“一个女作者对后世的影响可能会超越无数政客”。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面临比当年的美国更严重数倍的环保乱象。后发展国家本应吸取前人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但遗憾的是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在中国发生,我们迫不及待地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且很大程度上愿不愿治理,能不能治理,还是未知数)。很多地方工厂就在把混合着各种毒物的污水直接排到大自然的河流中进入水循环(一些癌症村就是例证)。

这并不是关闭一些不合格的工厂、出台一些新法规、执法严一些就能解决的问题,也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法律或者政策问题,而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老百姓的观念还没有得到“革命”。有一种典型论调:现在这条路是社会发展一定得走的路,没有办法。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发展经济不该是第一要素,靠牺牲环境带来的gdp不是真正的gdp,读后感《《寂静的春天》读后感》。这样的高速发展是不健康的,后果会很严重。

我们学习过印度的课题,印度有印度的问题,但是他们有“环境部长”,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中国而言和谐太多。狮子大象老虎孔雀都可以看到(在中国都杀绝或者接近杀绝了),印度有其特有的宗教背景原因,但说到底是人的观念。“环保”不该是贬义词,它也不应该是有钱人玩的“概念”,认为环保标准都是西方强加给我们的苛刻的标准是不公平的,毕竟地球只有一个是事实。

当我们失去了干净的空气(因为外国使馆的问题,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的pm2.5终于在2011年从暗室曝光了)、干净的水源(为什么我们都要喝桶装矿泉水,为什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水管拧开就可以喝)、安全的食物(举不胜举,老外对于中国“地沟油”他们叫回收油,表现出极端地恐惧。在三聚氰胺事件上,我在新西兰的老师说,中国人心坏了,他们用毒药去毒自己的下一代),这样的生活不是现代化生活,不是我们追求的。卡森说:“将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会为我们权衡利弊所表现出来的低下的判断力感到无比惊讶”。

抛下不谈这些与人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命题,更宏大的是人的心理层面,这个或许是国人多没有体验的心境?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里》有一段论述:“。。是独裁主义者的决定。他并没有把真实的情况告知他的人民。对于成千上万的人来说,大自然的美丽和秩序本身就具有一种无可替代的意义”“当公众对。。提出质疑时,只找一些所谓专家提供一点半真半假的话作为镇定剂,我们急需结束这些为善的保证和包在令人发指的事实外面的糖衣。”

事实上,在卡森的时代,很多著名的昆虫学家、医学家都是支持ddt的(化工公司的利益绑定),他们公然否认ddt会给人和野生动物带来危害。。研究农药危害和毒理的科学家反而拿不到政府的科研经费。。而这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所特有”,而恰恰就在今天的中国重复着。我认识的一些国内做环评的朋友说,他们的数据都是伪造的,真实的数据从来要反复修改才能提交,不然也就别吃这碗饭了。

中国“自然之友”的创始人梁从诫(梁启超的孙子,2011年已故)说:“。。总有些所谓专家学者以各种方式恶意诋毁刚刚诞生的民间环保组织。。”一些关键媒体和学者的良心被经济所操控着,而老百姓得不到真相。

卡森写《寂静的春天》的动机是因为一个美国家庭妇女在1958年给她写了封信触动了她的内心。信中说:“自从我们这里给榆树打了农药以后,再也看不到一只活鸟了。。我孩子上课学过,联邦法律保护鸟类免受捕杀和残害。所以我不太好向我的孩子解释它们是怎么死的。。”

1958年,我国正要开展惊天动地的“大跃进”,战天斗地的口号震天响。美国一个主妇的这封信不但触动了那个时期的卡森,也同样能触动我。18xx年,美国的托斯夫人写了一本著名的书《汤姆叔叔的小屋》,描述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一本“畅销书”激发了革命,南北战争拉开了序幕。美国和整个西方的环保运动也被卡森燃起直到今天,可以想象,环保远比“废除奴隶制”复杂得多,当人们想到将要失去眼前可以得到的财富时总是会很痛苦,无论东方西方。所以“环保”一开始的步伐总是举步维艰。美国的生物学家乔治.沃尔德在研究“眼睛视觉”的时候有一段论述也许很适合描述这样的社会状态,他说:“。空旷暗室里有一扇狭小的窗户,当你站在远处时看只能看到那里有一个亮点。随着你不断接近窗户,光明越来越多。最后你站在了窗户前,发现外面有整个世界。”

曾经国内一个旅行杂志的副主编对我说:“我们该发你的‘生态游记’,我们成天发的文章都快是吃喝玩乐了,太没有责任感了!”

我期待站在窗户前面的那个时刻。并且为之努力。

【我们在自然界中散步,就仿佛大象在摆满珍贵瓷器的陈列室里散步一样——贝尔金】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00篇四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因为高三时心理老师的极力推荐,因为时间紧迫只能跳读甚至来不及写下些什么。现在还能再次读一遍这篇文章写一些感想确实挺好的。

我一直觉得一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永远是它的作者诚挚的内心。诚如序言所说,在当时对蕾切尔·卡逊的攻击绝对比得上当年出版《物种起源》时对达尔文的攻击。而且很多冷嘲热讽直接指向了她的性别,把她称作“歇斯底里的”。更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就连《时代》杂志还指责她“煽情”。不难想象那确实是一场激烈的、有财政保障的反击战。不过不是对一位政治候选人,而是针对一本书和它的作者。但卡逊一直在抗战着,无论是她尊重事实的风格还是非凡的个人勇气都让我十分动容。她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我的追求是如此真诚。

说起文本,事实上我一向对理性表达的科普文很不感冒,但卡逊的文笔确实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这也是我为什么能一口气读完的原因。开篇第一章“明天的寓言”就像一部讲述世界末日的好莱坞科幻影片般,呈现出一派寂廖萧瑟地镜头,她对描述事物的画面感能力着实让人折服。

我想给我最多思考的是前三章的内容。很清楚的记得明天的寓言一章在说完寓言故事后,提出一个带有些哲学终极思考的议题:为了活得更好,是改变自身还是改变外界?显然作者在预示我们肆意破坏环境的后果的同时,也在引导我们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人类趋利的本性总是趋使我们去改变外界的事物以为我所用。人类集合智慧来改变外界,来创造所谓的文明。是如此理直气壮,义无反顾。而我想“慧极必伤”为智慧所带来的结果做了很好的评论。

所以第二章中所提 “忍耐的义务”、与“知道的权利”我在读来确实很想发笑。为什么民众在没有知道的权利的时候却要承受忍耐的义务?这真是一种让人觉得可笑的事。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化学农药疯行,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因为实在有太多无知的民众,他们抑或活在政治的阴暗中,抑或活在权威的谎言下。又或者不知者无罪的话,那罪恶的就是那些不愿说出事实,甚至说是掩盖事实的人吧。人们没有说实话的勇气,没有呼吁大众走上正途的大义,却有打压说实话的人的坚决态度,真是将人性的弱点暴露得淋漓尽致。

然后是死神的特效药,这个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我在这一刻仿佛一下子了解化学药品的危害性是有多大。“自那次生命攸关地与安德萘的接触之后,这一正常健壮的孩子变得差不多象个木头人一样——看,看不见;听,听不见;动辄就发作肌肉痉挛;显然他完全与周围环境隔绝了”这个例子实在太过于生动,我甚至无法相信,又或许是无法接受。一个如此旺盛的生命在这小小的药品面前时如此的脆弱。在这一刻我突然能够理解卡逊为何在当时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下,还毅然决然去为保护环境而振臂疾呼。因为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在面对一个生命的逝去时依旧无动于衷。感觉自己和作者达成了某种共识之后接下来的阅读更像是和知心好友的私语一般。

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在《寂静的春天》序言里说,《寂静的春天》的影响可以与《汤姆叔叔的小屋》媲美。我想确实是如此。斯托夫人把人们熟知的,公众争论的焦点写成了小说;她给国家利益和大众关怀注入更多人性的成分。她描绘的奴隶的形象感动了民族的良知。相反,蕾切尔·卡逊警告了一个任何人都很难看见的危险,她试图把环境问题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而不是为已经存在的问题提供证据。从这种意义上说,她的呐喊就更难能可贵。

读完这本书后,我确实想到了许多,越想越觉得后怕。我不禁思考,人类到底有多少我们现在看来正常而实际是邪恶的东西存在呢?当人类面对自然,面对利益,道德的底线又是否还存在?更让我担忧的是法律的约束是否能发挥应有的效应?卡逊用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化学农药给我们的环境带来的巨大危害,她尖锐的指出环境的破坏来自于人类的无知,在著作中她甚至还对科学革命早期遗留下的腐朽观念提出了抗议。诚如卡逊所言,人并不是万物的中心和主宰者,我们总是在倡议要保护自然环境,要善待动物。而实际上我们只是口头上的行动者,短期的,眼前的利益让我们的目光变得短浅,让我们的行为或许在后背眼中变得不可思议。我们为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创造的过去几千年才能创造的物质文明而骄傲得不能自拔,我们为拥有了前代无法企及的辉煌时代而自豪。甚至我们觉得为后代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他们会对我们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认可或感激。但我们的生活质量真的提高了吗?幸福指数真有所提升么?我们又是否还有资本去享受这一切?在你连自己的生命健康都难以保证,又或者你所珍爱的人一个个过早的离你而去的时候?面对这些个问题,谁又能不承认自己在行事之前是多么欠缺思考,我们在无法预知自己行为后果的情况下轻率地采取了许多看似高明实则愚蠢的行动,我们引以为豪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作茧自缚。

保护环境不应该成为一句口号,或是一件让人漫不经心的事,我们都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环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我们毕竟还是得活在自然的环境中,莫非你还在相信科技真能为我们创造一个无菌,天然的环境?莫非你愿意活在一个人造的、寂静的、荒凉的春天里?just give the nature what it likes, it will give you what you want,otherwise you will get what you deserve.

上一篇: 建筑工地防暑降温应急预案 施工防暑降温方案(5篇) 下一篇: 最新非煤矿山建设项目要按照安全生产(5篇)

分类导航

最新范文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