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 >> 范文 >> 清远市工作报告 清远镇政府(5篇)

清远市工作报告 清远镇政府(5篇)

清远市工作报告 清远镇政府篇五

历史文化名城——东阳城概况

东阳城,位于北纬32.59度,东径118.31度,海拔21米,东南与安徽省天长县接壤,东北与金湖县毗邻。境内有大云山、小云山和青墩山,其中大云山海拔73米,属半丘陵地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势。全村总面积约8平方千米,辖14个村民小组,人口3195人,汉族,无宗教信仰。

第一节

历史沿革

一、东阳城座落于大云山南边,东阳城遗址是江苏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自古以来山南称阳,山北为阴,故称为东阳。

二、东阳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春秋时东阳称为“卑梁”,是吴国边邑,与楚国钟离接壤。秦代东阳设县,汉代东阳设郡。出生于东阳的陈婴在秦代是县令手下的小史,秦末农民起义,陈婴庇东阳人民揭杆而起,被公推为首领,后陈婴做了“楚怀王”的上国柱,负责警卫都城盱台(今盱眙,当时刘邦初建的都城)。陈婴从项梁伐秦,封楚上柱国。项羽败亡后归汉。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十二月陈婴被封为棠邑懊,公元前184年陈婴率子陈禄袭封。陈禄率子陈率嗣位,娶文常长公主刘嫖。刘嫖所生女陈阿娇被封为太子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金屋藏娇”的主人公。

汉景帝刘启,高祖刘邦之孙,共生14子,刘彻为太子,其余13子均被封王,刘非(刘银)之兄,被封为江都王。王府就设在今天的东阳城。武帝刘彻封董仲舒为江都相,刘非平时骄傲武断,不易对待,董仲舒晓以大义,用礼仪纠正了刘非的错误。刘非任江都王时东阳经济繁荣发达,他在东阳建起了江都王府。王府遗址现已探明,在现在的东阳村高塘组。王府周围有宽3丈、深1.5丈的圩沟,为了防止围墙的淤失,圩沟两边用木桩拦挡,用二合土夯实。并在东阳城外修建了两道内外土城墙。土城体宽20米,高约5米,均为黄土夯筑而成。城墙均有宽10米、深5米的护城河,古城遗址保存较为完好。刘非任江都王时在大云山顶端为自己修建了王陵,也就是现在发掘的大云山汉王陵。这座王陵是迄今我国发现的西汉时期规

模最大的古墓群。

三、东阳在明清时代隶属宝应县管辖,民国期间划归盱眙县。解放前至解放初,东阳乡面积较大,天长县原安乐乡都属东阳管辖。一九五五年盱眙县从安徽划归江苏,安乐乡划归天长县。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东阳划归马坝人民公社。一九六二年东阳城立人民公社,有瓦屋、北安、南阳、东阳、云山、星火、兴隆、山北、瓦地、永丰十个大队和东阳永丰两个街道,一九六三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雷达兵3778部队13分队驻军大云山,一九六九年迁驻盱眙。一九八o年体制改革,将原东阳人民公社更名为东阳乡,将瓦屋、北安划归为新街乡。2000年撤乡并镇,原东阳乡除永丰、瓦地两村划归金湖外,其余各村都划归马坝镇。

第二节

规划建设

一、东阳乡原街道建设,只有一条老街道,居住百十户人家,从1992年开始,新建了南北两条主街道,盱扬公路两侧都建起了农民住宅区,新增住户256户。1995年投资70万元建成东阳科教文化中心,1996年新建医院宿舍楼一幢,投资110万元新建东阳中学教学楼一幢,1998年又投资30万元建成医院门诊大楼一幢,1998年乡政府铺设人行道2800米,改造下水道2800米,1998年投资15万元在南城埂建立一座小公园、小凉亭一座,初步建成东阳主街道和农民街。

二、东阳乡为了解决居民饮用水问题,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原只有两口古井水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乡政府于1998年投资60万元建成墩塘地下水厂一座,于1999年又投资1560万元在永丰建成净化水厂一座,铺设自来水管道65公里,使东阳乡的农民饮用水全部解决,现东阳各村民小组全部用上了自来水,覆盖面达100%。

第三节

经济发展 东阳从1986年之前,工业以个体手工业为主,包括冶炼、锻造、土窑、食品、纺织、缝纫、水泥制品等几个项目门类,以家庭作坊式和集体经营为主要模式,以建材和加工业为主,规模不大。

一、矿产业 东阳的大云山、小云山、青墩山都藏着大量丰富的优质玄武岩矿石,19世纪60年代开始投资开采石料,矿区在小云山,当时主要靠人工开采,规模较小,生产的石料只能满足当时的建筑要求,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生产生活对石料需求量的加大,到1988年,东阳乡已有乡办采石厂11个,村办采石厂8个,矿区遍及大云山、小云山、青墩山,日产石料1000余吨,石料生产、销售初具规模。到20世纪末,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周边地区对石料的日益需求,由各矿区投资新上大小碎石机36台。1988年乡政府建成一个采石总厂,投资280万元新增一台四级破碎机,日产石子1200余吨,一律采用机械化生产,村办采石厂有原来的8个增加到14个,石料日产量达2000吨左右,这些石料主要销往安徽的天长部分乡镇,金湖、洪泽、淮安及扬州、宝应等地,用于兴建水利建筑、铺路等建筑工程。由于石料的压力强度高、质量好,采石总厂还成为沪宁高速公路供料的主要供应商。在80年代为了发展乡镇企业,东阳乡政府提出“万炮齐轰大云山”的口号,将原有的仙人洞、饮马池、龙塘瓢儿井等自然古迹和自然观景、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现在的大小云山已是千疮百孔,面目全非了。

二、仪表业

东阳仪表厂是从1987年筹建兴办,厂里有工程技术人员29人,主要生产热电偶、热电阻等仪表产品,并在上海创办一个虹阳仪表厂,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产石销往全国各大小企业,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左右,利税120万元左右,由于当时乡政府领导对该企业管理不严,加之仪表厂厂长大肆挥浑浪费,造成企业资不抵债,于1994年破产解散。

三、钢窗、卷门业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乡政府为了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于1996年投资200多万元兴建钢门钢窗厂、铝合金卷门厂,共有工程技术人员72人,年产钢门钢窗、铝合金门窗35000件套,年创

产值1000万元左右,年创利润250万元左右。

四、原油

东阳物产丰富,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早在20世纪70年代,江苏石油勘探局已探明东阳境内有大量的石油资源,到90年代初正式开采,撤乡并镇前,东阳乡有油井36只,日产源油500余吨,年交国家税金580万元。

从2000年撤乡并镇后,东阳村积极投入招商引资,从扬州引资投资2000万元新办一个箱包厂,从天长引进一个阳城帽子厂,总投资560万元,另有仪表线缆厂3个,五金机械厂2个,玩具服装厂2个,手套厂1个,该村共有企业10余家,年可创产值8600万元左右,创利税320万元左右。

第四节

文物遗存

东阳城建于秦,为秦汉县城,位于今盱眙县城东35公里处,该城东西相连,分别近似正方形。城的基础大部尚在,东南较完好,西北已残缺。城垣黄包土与城内外深灰色土大为不同,夯层每层约20厘米,城宽约20米,东西两城南垣计1795米(其中东城长933米,西城长862米),东垣宽832米,其总面积约折合1.5平方公里,秦末陈婴曾于此率众起义,从出土的大型砖瓦来看,这里曾有过宏伟的建筑。汉代时东阳县两次被封为侯国,一是汉高祖刘邦封张相如,另一次是汉室帝刘询封刘弘。今城内遍布吴王溴残,秦半两汉王铢,花纹砖、空心砖、花纹脸面纹、花木纹和秦云,此砖上都有明晰的东阳字样。

春秋时,(公元前770-前403年)东阳称“卑梁”,东阳是贯穿南北交通的古邑重镇,秦汉时为东阳郡,县所在地,县所辖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吴楚两国曾因这里的儿童“争采桑叶”而交战,后来历史上把由小事件引起大战予称为“卑梁徽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接受丞相李斯等人建议,设立郡县制,东阳是首批设立县。当时东阳管辖范围很大,包括现在的金湖、洪泽、宝应和盱眙等县的部分地区,境内住户超万家。汉初东阳曾升为郡,属吴国王利濞管辖。武帝时又降为县,属临淮郡。三国时期(公元

190-280年),东阳先属魏,后属吴,为南北对峙的军事重镇。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80-587年),东阳属临淮郡。公元573年,因战争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朝陈室帝撤消东阳县,把它并入山阳县,延续近八百年的东阳城就此结束了历史使命,变成废墟。

大云山在三、四、五十年代,山上只有两户人家,山上荆棘满山、杂草丛生,山上有白龙寺、仙人洞、饮马池、瓢儿井。白龙寺是一座规模比较大的寺庙,有众多尼姑和尚。于一九四四年被拆除,仙人洞内有一棵举世闻名的白果树(银杏),树直径有3米粗,树高10多米。据说老百姓用锯子锯一天,一夜之间口子又长好了,人工是无法锯倒的。一九四四年新四军驻扎在黄花塘,当时因为制造军用武器需要木材,罗炳辉师长带领兵工厂的战士用炸弹把这棵大树炸倒后运往龙王墩兵工厂做手榴弹柄子和枪托。仙人洞是用人工开凿的一口大坑,至今石坑四周铁锤铣打的痕迹仍清晰可见。在东边的石墙上距地面4米处有人工开凿的石洞,过去有很多传说,所以人们称之为仙人洞。解放前至解放初,洞内居住着乞讨人员。仙人洞因下再大的洪水,洞内不积一点水,仙人洞的西南边有一个水池(叫饮马池)与仙人洞相隔不到30米,池内的水常年不干。传说当年隋炀帝下江南时曾住在这里饮过马,所以人们称之饮马池。饮马池两边有一口古井,古井直径2米多,特别深,是人工用铁锤铣成,井墙边大约30厘米就有一个小洞,估计这个小洞是当时施工人员上下时拽着绳子上下踏脚用的。在这口井约200多米的地方有一座朱家大坟,这座坟是宝应朱府的老祖坟,所以人们叫朱家大坟。1971年秋天,东阳公社成立采石连,采石连要用木材,就将大坟挖开,打开棺材,棺材坑内,四周全部用灯草、石灰堆磊而砌,棺材上面放的丝绸衣服,拾去上面的衣服人们发现下面是一具女尸,这具女尸虽然在棺材里几百年,但与刚去死时别无两样,人们把女尸倒在地上一个多小时后,尸体只剩下头发和骨头渣。

大云山汉墓于2009年底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现已确认大云山汉墓是一处大

型西汉诸侯王陵墓,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考古显示,周边曾有500米见方的围墙,里面曾经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园东门尚有道路,阙墓等遗迹存在。经过鉴定,这是一处西汉中期规格极高的夫妻同家异穴合葬墓,墓主人是江都王刘非。

大云山1号墓是一处汉代大型竖穴岩坑木椁墓,墓室南北长35米,东西宽26米,墓室位于一个深塘之中,当地人们称为龙塘,南北双斜坡墓道,南墓道长40米、宽21米,北墓道被开山破坏,残长30米、宽16米。东汉和唐宋时期这里多次被盗,盗贼盗走部分财宝后还曾纵火焚烧棺木,尽管如此,墓室内依然可见金然楠木整齐地码砌在棺室外围,能分出每根金然楠木直径都在30厘米左右。这种在墓室中椁室周围贵重木材堆垒的框壁结构就是著名的“黄肠题凑”。为汉代王陵墓葬最高葬制,共出土金银铜器、玉器、陶器、漆器、兵器等列贵文物万余种,其中:金镂玉衣、玉棺、满钟等珍贵文物,实用兵器大多精美,种类有戟、矛、剑、铍、锥、弩、箭镞、铁铤、铠甲,各种器具一应俱全,礼器、乐器、生活器具应有尽有,几乎把生前奢华精致的生活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地下宫殿中,一个箭箙中有300支箭,而箭簇的品种竞有15种,几乎涵盖了当时远程射击和近程射击的所有箭簇品种,墓主人对兵器的种爱和专业显而易见。2号墓与1号墓并列,相隔13米,墓中也发现了黄肠题溱,金镂玉衣和玉棺,墓主可能是1号墓的夫人。国内罕见,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极为重大。

大云山汉墓考古末期,出土了“江都”字样的封泥和印章,因此孝古专家断定,大云山汉墓的主人就是江都王刘非。

刘非公元前155年立为汝南王,前154年吴楚七国叛乱时,任命为将军,吴破,徒为江都王,治故吴王所属之地。在位二十七年死。刘非破七国之乱后,统辖吴王刘濞的属地。本人又在位二十七年。因此有能力建起大墓,而刘非之子刘建永袭了父亲的属地也称江都王,但因受到淮南王谋反事件牵连而自杀,所以不可能葬在此大墓中。

合阳侯刘仲,汉高祖刘邦哥哥,公元前200年,刘邦下诏将刘仲和其长子刘肥一同封为王,刘仲被封为代王,统辖今河

北、山西一带。代国为北方边境重地,当匈奴于公元前199年入侵代国的时候,身为代王却毫无军事才能的刘仲根本无力坚守边疆,只好弃国独自逃回洛阳。刘邦对此大为恼怒,于公元前199年10月下诏草去刘仲的王位,贬为合阳侯,刘仲并做了六年合阳侯,于公元前193年抑郁而终。后因儿子刘濞封王,被迫谥为代顷王。

吴王刘濞,刘邦的侄子,刘仲的儿子,汉高祖十一年前(前196年)满20岁的刘濞受封为沛侯,英布反对,刘濞以骑将,随从刘邦破英布军,刘濞从军有功,汉高祖又顾及吴郡接壤东越等国,乃需选壮王镇之,故而封刘濞为吴王,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刘濞以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国叛乱,在景帝前元三年丁刻(前154年)带领楚赵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叛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生泽乡发动臣卒造反,树起了反秦大旗。同年9月,项梁、项羽在吴地起兵,率八千江东子弟北上抗秦。东阳县的青年闻风而动,杀死秦国派来的县令,很快汇成二万人的大军《史记》称之为“异军巷头特起”,成语“异军突起”就来源于此。大家推荐在县衙任令史的本地人陈婴为王,陈婴为人一向谨慎、低调,不肯出风头。他回来向父亲征求意见,她母亲对她说:“我嫁到你家这么多年,从没听说你家祖上有富贵之人,现在突然大富大贵,恐怕不是好事。你不如依附皇族,事成还能封侯,事不成容易脱身逃亡。”于是陈婴与众人商量说:“项氏是楚国的贵族,世代为名将,现在办大事,不由项家人做统帅没有号召力。我们依附名门望族,就一定能消灭秦国。”众人听说,纷纷赞同。很快,项氏大军路过东阳,东阳起义军与之会合,成为抗秦的主力军,陈婴当时已成为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一时间万众瞩目、名扬四海。后来楚王熊心迁都彭城,陈婴继续担任要职,熊心被项羽废黜杀害后,陈婴归属刘邦,统兵南征北战,攻城略地,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刘邦建立汉朝,封陈婴为常邑侯,陈氏又与皇族联姻,陈氏子孙世袭侯爵,当时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异

姓诸侯王多遭屠戮,多年有存在,陈家能有如此的荣耀,当归于陈父当年的高瞻远瞩的决策。

陈婴的孙子陈午娶了汉景帝的大姐馆陶公主刘嫖为妻,生了一个女儿叫阿娇,阿娇与汉武帝刘彻是亲表兄妹,刘彻要娶阿娇为妻,刘彻说“我要造一座金屋让她住”,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来源。

陈娇,字季弼,东汉末年东阳人,为人正直坦荡,有谋略,曹杰取代汉帝后,任命他为史部尚书,封高陵亭侯,不久升尚书令,明帝继任,又封他为东阳侯,加侍中,光禄大夫,后迁任司徒。

晋朝的开国功臣陈骞,是陈矫的儿子。陈骞初任尚书郎,后升为中山、安平等地太守,政绩突出,升相国司马、长史、御吏中丞、尚书、封安国亭侯。当时蜀国进攻陇右,陈骞以尚书持节任征蜀将军,牢牢征讨大破蜀军。诸葛诞叛乱时,他又以尚书任安乐将军,平定寿春平使持节都督淮北诸军韦,进爵广陵侯,转任教督荆州诸军韦、征南大将军。陈骞于元康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去世时,朝廷特许他以华衮入验,并赠他太傅称号,定其谥号为“武”。

目前,盱眙县已投入1000万元和南京博物院共同做好大云山汉墓发掘工作,已完成1号墓、2号墓、8号墓三座主墓和3、4、5、6四座陪葬墓以及对2座武器坑,1座实体车马坑和一座明器车马坑进行初步考古发掘,为了上述墓坑搭建了钢结构大棚,修建马坝至陵墓区域的砂石路,筹建遗址博物馆,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初稿已基本完成,旅游规划正在修编之中。

第五节

风物特产 东阳自然自源丰富,大小云山、青墩山蕴藏着大量的玄武岩石,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土地肥沃,主要以水稻、小麦等农物为主,亩均年产量达1000克以上。

水产养殖丰富,东阳、南阳、胜利、云山、山北的水库,兴隆三塘,梁桥大坝等均有大面积池塘养殖,养殖的品种有鲢鱼、鲫鱼、鳊鱼、鲤鱼、青鱼、鲇鱼等,年产量以超2000吨以上。

东阳主要以豆腐坊、豆芽坊、蔬菜园为主,日产豆腐800斤左右、豆芽500斤左右、蔬菜1000斤左右、百叶200斤。东阳的豆腐在周围是举世闻名的。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东阳的副业项目和结构也较大幅度的增加和调整,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洗浴中心两个、炕坊两个、榨油坊1个、养猪大户5户,年出栏量达5000头左右。

第六节

人民生活

1986年至1993年东阳全乡有初级中学两所(东阳、永丰),1993年以后,两所中学合并为一所中学,1994年东阳初级中学建成市合格实验室,1998年东阳初级中学教学楼竣工并交付使用。使初中的办学条件在全县同等学校中居上游水平。1986年至1999年全乡有小学11所、幼儿园11所,极大的方便了广大青年和幼儿的入学入园,小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达到100%,1999年在校生2638人,教职员工243人。由于教育制度的改革,于2002年将东阳中学撤并到马坝中学,村小并入到东阳中心小学,现东阳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和一所幼儿园。

1997年东阳乡建立了微波传输系统,有150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到1998年上级有关部门推行免费入网的优惠政策,使安装有线电视用户已达到1800户,约占总户数的9%,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衣食住行水平逐步提高。1994年东阳乡有180户条件比较好的居民全部装上了电话。到1997年至1998年电话的方便以及电话给人们带来了效益。在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到了1998年底全乡安装电话已达到2099部,使东阳乡一跃成为盱眙县第一个电话乡。俗话说:要致富,先铺路。东阳乡党委、政府为了解决居民行路难的问题,采取政府投资、企业捐石料、农民出力等措施。1987年东阳至永丰8公里村道铺上了砂石路面,1990年至1995年在全县东阳乡第一个村村通上石子路,形成了乡村道路网络。

东阳乡原有一所中心卫生院,14所甲级村卫生室,1996年中心卫生院建成院职工宿舍楼,1998年又投资了30万元建

成医院门诊楼,增添了医疗机械设备,于2004年东阳中心卫生院被合并到马坝二院统一管理,现东阳只有一个村卫生室和6个甲级村卫生室,现在给老百姓看病难带来了极大不便。

人口和社会保障,近年来,全村计划生育工作稳步发展,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6.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原有的一所全县很出色的敬老院,于2002年被合并到马坝敬老院。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东阳村在2000年以前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600元左右,到2010年底,东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9995元。

上一篇: 最新申办建筑施工机械租赁安全生产标准化许可证(五篇) 下一篇: 最好玩的十大游戏(五篇)

分类导航

最新范文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