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春节(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春节篇一
历史上的潮州真是一个奇怪的地方,方圆不过百里,人口不过十万,却笼罩着酽酽的独特民俗,其中最为特殊的是当地的语言、戏剧和饮食习惯。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其知名度,影响力,在当代中国,实在找不出第二个地方能和她比。潮州话、功夫茶、牛肉丸、潮剧…谁人莫知? 话归正传。
潮州城外,一条村是一个姓,一条村里的人,十几二十代前,往往都是同一个老祖宗,于是,在元宵节祭祖,就成了全村人的共同节日。每条村都有自家的祠堂,供奉自家的列祖列宗,年前,村里主事的“老大”就要烧香放炮请示祖宗,用抽筹的办法,抽某一天出来过节,抽中的时间不一定就是正月十五,可能是十六,也可能是十七、十八…
住城里人的多数是从城外来的,俺家爷爷就是。所以,俺家的祖宗木雕像现在还高高端坐在城外某地的祠里。过元宵的日子,凡是子孙后代通通要赶回自家的村里,此时整条村人头涌涌,喜气洋洋,吉时一到,女人都全闪进里屋,男丁全部集中到祠堂门口的晒谷场,人不分老幼,不分级别,只认各家各户的辈分序列,照例由“老大”先上三根儿臂粗细的香,接着三通炮响,黑鸦鸦的老幼男丁全都就地跪倒磕头,全村顿时一片寂静,紧接着鼓乐齐鸣,大吹大擂,每八个壮丁抬一乘轿子,列祖列宗的十几座木雕像各安坐一乘,从祠堂鱼贯而出,形成一支大队伍,此时全村鞭炮齐鸣,硝烟滚滚,女人们也可以出来了看热闹了,安坐轿里的“大老爷们”由锣鼓开道,沿着村道,缓缓绕得一圈。
这一天,也是全村数千人人团聚的一天。很久没见面的亲戚一家家串门聊天,互送红包,喝功夫茶,抽烟,吃炒?条,还吃各种“红桃?”、糯米?…那种亲情,那种热乎,真是没得谈,谁让大家都是亲戚呢!
一般的游街是上午一趟,晚上又来一趟,晚上的更热闹,又是点篝火,烟火也搬出来放了,接着是唱大戏,请来的潮剧团,在祠堂的对面搭台,演的是通宵戏,风雨无阻地演,全村老少几乎都在晒谷场过完这一天。
“以家族为单位,高度团结”是潮州人固有的习俗,当年小日本杀到潮州,大家早都逃到乡下,留了一座空城给他们,小日本到乡下找吃的,结果是大吃苦头,最后一步也不敢踏出城门外。
改革开放之初,被禁了近三十年的祭祖活动苗头重现,窝囊了几十年的农民早就想抬祖宗出来游街出来冲冲晦气,拾回本家当年的荣耀。吓得当时的地方官员团团转,先是到乡里恳求大家别搞,禁不住只好捉人,把“乡里老大”一个个逮起来,谁知各村祖宗留下的的规矩是倒一个就必须有人顶上,乍捉也捉不完,最后出损招,把祠堂里的木像全没收,哈哈,你猜那些农民兄弟乍办?记当时他们是找个木头刻个牌又端出来…
住在乡下的大多早婚,俺七八岁时第一次参加这类迷信活动,当时一边收红包,一边是很多亲戚对着俺喊“老舅新年好”。现在要是回去,可能都可以做“祖舅公”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春节篇二
春节,是我国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当地人俗称过年,我的家乡中卫,也不例外。
中卫人最看重过年了。
腊八是过年的前奏,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腊八饭里就全表现出来了。腊八这天用米、面、花豆、肉、蔬菜等做成美味的“腊八饭”(俗称和和饭)。腊八这天也是当地数九寒冷之时,“腊八的雪,老鼠的药”,如果这天降了雪,就预示着来年的吉祥和丰收。俗话说“吃了腊八饭,汉子跟上婆姨转”,这意味着,过年的活动也就开始了,过年用的衣物、食品全由家庭主妇操劳,男人碾米磨面,女人扯布买线,拆洗被褥,缝制衣帽,家里人杀猪宰羊,购置年货,宁穷一年,不穷一日。
“腊月二十三,灶老爷上了天”,这一天是祭神的日子,也叫小年,家家都把灶神换成了新的。
从年三十起,商铺的工具、用具洗干净封存起来,戏班、皮影在年三十反串唱几天。
大年初一,各自在家里给神明、祖先牌位磕头,给老人拜年。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吉祥、喜庆的对联。街坊见了都要问声“过年好”。
初五家家早上吃饺子,叫“填穷坑”,意味人们穷怕了,吃了干饺子耐饱,表示全年不挨饿。
初七,当地人叫“人七日”。下午家家必定吃长面,叫“拉魂面”。
过年的高潮是在正月十五,从正月十四起,连续两天,立灯架,耍社火,灯架多是牌坊式的,灯面彩绘神佛、三国、西游记等故事,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在一些街口巷道还有泥塑判官,下跪着秦桧夫妇像,泥塑腹空,一点燃烟煤,七窍冒出烟,说明了中卫人爱憎分明。
民谚“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干”,这一天黄昏,家家门口点燃干柴,大人小孩从火堆上反复跳过,嬉笑耍闹,火熄之后,灰烬用铁锨撒向空中,火星乱舞,近似礼花。
正月二十三一过,年事算是忙完了,人们便又学习的学习,工作的工作,春耕的春耕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春节篇三
快要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忙得热火朝天,买菜、烧饭、贴春联、挂灯笼……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我的家乡有个风俗,一过年,每家每户都要炸鱼丸,弄得满屋子鱼香。这不,我妈正在厨房炸鱼丸呢!
刚进厨房,就见妈妈手握一把锃亮的菜刀,正在给一条大草鱼剔骨。剔完过后,就开始备馅料了。妈妈把嫩滑滑的鱼肉倒入一口大盆,然后再往盆里掺点猪肉、豆腐和红薯淀粉,妈妈说这样鱼丸更有嚼劲,味道更别具风味。接着把大盆放在一旁,来准备调料。把大蒜和生姜榨成汁,倒入大盆。然后陆续加入盐,酱油,生抽,老抽等来调味。
备好馅料、调料,接下来要搅拌了。搅拌要有仪式感,妈妈带上白手套,拿出搅拌机,装上,一合,关紧,按下按钮,不一会儿就就好了。
到了最最最重要的步骤了——炸鱼丸!只见妈妈手里握着一团肉,轻轻一捏,拳眼里便冒出了一个粉嘟嘟,圆滚滚的小肉球,再把勺子沾下水,一挖,一个可爱的小鱼丸就做成啦!把它小心翼翼地放进已经热好的油锅里,不一会儿,便“吱吱吱”响了。妈妈的手法很娴熟,吃块儿饼干的功夫,油锅里就已经装满了小鱼丸儿了。
妈妈拿出一个铁漏勺不停地翻动着鱼丸,不一会儿,那一个个小鱼丸就争先恐后地浮上油面,好奇地看看外面的世界。
“出锅啦!出锅啦!”我开心地叫着。你瞧它们,油光发亮,金灿灿的,活像一个个小金球,咬上一口,外面的壳脆脆的,里面的肉嫩嫩的,香气扑鼻,美味极了。
妈妈炸了一锅又一锅,足足装满了两大竹篮呢!香气从油锅里溢出来,满屋子油香,馋得我口水都流下来了。
这鱼丸可以烧汤,也可以烫火锅吃,咋吃都美味!过年了,请你到我家吃香喷喷的小鱼丸!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春节篇四
我的家乡在川北地区的南充市嘉陵区,那里不仅山美、水美、人情美,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更美。民俗文化中,我们小朋友最期待的,就是每年正月十四的“蛴蟆节”了。
相传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了我们老家,村民们苦不堪言。后来经高僧指点,知道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蛴蟆”是方言,即“癞蛤蟆”),于是,在每年正月十四,乡亲们模仿蛴蟆圆鼓鼓的形状,用竹子制作蛴蟆灯,祭奠后,将蛴蟆灯扔进河里,以赶走“蛴蟆”,祈求来年身体健康,平安无事,从此,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就延续了下来。
每年正月十四,午饭后,大人们无论多忙,总会放下手中的活,为孩子们精心制作蛴蟆灯。蛴蟆灯用嫩竹制作,先用细竹篾编成竹环,再砍一定长度的竹子,将最上方的竹节划破,向中间挤压,形成纺锤状,将竹篾编扎进去。接着,在竹节下方,填上一些湿泥巴,里面插一根蜡烛或者自制的煤油灯。最后,在竹灯的表面糊上一层纸,并留一个小孔点灯使用。
蛴蟆灯可以做成了很多样式:如方形的、圆形的、鱼儿形状的、五角星形状的,应有尽有……看到各家门外摆放的蛴蟆灯,我们无不盼望夜晚早早到来。
等待着,等待着,夜幕终于降临了,先是村里一两个蛴蟆灯亮了,沿着田坎向前移动,红红的蛴蟆灯,倒影在水田里,岸上、水里相映成趣。接着,村子里左边、右边,提着蛴蟆灯的人都纷纷走出了家门,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世界。
我按捺不住了,拿起靠在磨盘上的蛴蟆灯,掀开纸糊的门,把蜡烛点上,蛴蟆灯立即映红了大家的脸,爸爸在一旁再三嘱咐,“拿端正,拿端正,火不要烧着纸了”……送蛴蟆的人越来越多,一路上,大伙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大家朝场镇上涌来,顿时,街道上变成了“火”的海洋,一股股“红流”不约而同地向西溪河涌去。
蛴蟆灯中,最扯人眼球的是几个大人一同抬的蛴蟆彩灯了,上面还写着“爱我中华”几个醒目的大字,多么浓厚的爱国情谊呀!街头的男女老少,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一齐高呼着:“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送下河里去吃肉,保佑娃娃不咳嗽。”这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不光送蛴蟆的人群欢呼着,连路边栖息的夜鸟,也忍不住探出头来,和我们分享这无穷的快乐。
来到西溪河边,孩子们高举着蛴蟆灯不肯离去,在家长们的再三催促下,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将蛴蟆灯甩进河里。
送走蛴蟆后,下一个“节目”便是摇嫩竹了,竹林里,竹子被摇得“莎莎”作响,我跟大家一样,选了一根长势正盛的嫩竹,一边摇晃一边唱着:“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跟嫩竹一样高,嫩竹长,我也长,我跟嫩竹一同长。”
听爸爸妈妈讲,很多成都人甚至广安、遂宁周边的人,都不知道我们老家的“十四夜送蛴蟆”风俗。现在,这样的民俗只在西充话地区以及附近地区,比如嘉陵、顺庆、西充、南部一些乡镇比较盛行。而且随着外出打工潮,这样的民俗濒临灭绝,不过政府开始重视了,现在,家乡开始举办“蛴蟆”节这样的活动了。
小朋友,我们家乡的“蛴蟆节”也吸引了你吧?欢迎正月十四到我家乡来作客,相信你一定会被这一独特的民俗吸引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春节篇五
宜昌,古称夷陵,为湖北近代三大城市之一,地 处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区交界点。其春节礼俗融汇 了东部和西部的地方气息,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以来,各地商贾云集于此,以致春节习俗内外交流,形成了既与各地大致相同但又有地方特点的格局。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 “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 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 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 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 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 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 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 “除夕”。 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 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后一 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腊月28日中午,周家的团年饭菜端上餐桌后,罗婆婆给饭碗里添一点点米饭,将一双筷子搁在饭碗上,在酒杯里酙了 一口酒,这些是供一房的长辈亡人灵魂回来团圆过年的食物。
传说这些叫了阴间列祖列宗吃过的饭菜禁止给人吃,忌给狗猫吃,如果吃了将会失去部分记性。
收拾好这些废物后,一家人就可以上餐桌吃团年饭。春节吃饺子是一项传统,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 之意,“子”为“子 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祝大家度过一个快乐的春节。
上一篇: 最新跆拳道的精神和宗旨(四篇) 下一篇: 最新地质考察报告岳麓山(五篇)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