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00字范文3篇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以他专注的菌草技术,阐释了匠心应有的模样。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林占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00字,欢迎大家参考。
林占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00字篇一
林占熺是《山海情》剧中名为凌一农农技专家的原型,远赴南太书写了“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的佳话。林占熺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坚贞忠诚、信念崇高、不辞辛苦、笃定致远、勤勉奉献的品质。奋进新时代,走好新的赶考路,党员干部必须以林占熺为标杆,脚踏实地、担当作为、锐意进取、艰苦奋斗。
“大我”之忠诚。人之至德,莫过于忠。林占熺听从党和组织安排、坚决服从工作,不远万里到南太,推广菌草种植技术,诠释了“党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大我追求,将个人融入集体、将个人汇流大局,方才成就“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的历史佳话。一百年来,正是因为这种“大我”之志、“大我”之怀、“大我”之诚,支撑着无数共产党人攀山越岭、勇建新功、创造辉煌。对标“林占熺”式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内化为追求远大、坚定信念的强大实践动力。
“忘我”之牺牲。不计得失,一心为公。1989年,林占熺在福建尤溪县推广技术期间发生车祸,摔断了两根肋骨,只是住了4天院就匆匆出院,又开始走村串户传授菌草栽培技术。一百年来,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赢得群众、得到拥护,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正是因为共产党人没有个人的私利,一心为公、一往向往、一以贯之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至高地位,以群众高兴、答应、愿意作为工作的唯一标准。对标“林占熺”式干部,把自己放低、把群众放高,无私奉献、锐意担当、默默付出、耕耘作为,以“忘我”之格局成就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政治品格。
“无我”之境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脱贫攻坚期间,林占熺扎根乡村、推广技术,造福一方群众、为脱贫攻坚大局添彩,荣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无我”之境界,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精神,也是共产党人精神品格和价值涵养的最高臻境。对标“林占熺”式干部,就得以“无我”砥砺自我、以“无我”打磨自我、以“无我”激励自我。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践,融入到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生态环保等大战大考之中,彰显一名共产党人刚毅顽强、英勇奋斗、追求远大、昂扬奋发的政治风骨,在新时代书写新的荣光。
林占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00字篇二
热播电视剧《山海情》中,有宁夏闽宁镇群众在福建专家指导下用菌草种植蘑菇脱贫致富的情节。从福建推广到宁夏,从中国推广至全球100多个国家,菌草背后究竟有怎样的秘密?《山海情》剧中名为凌一农的农技专家原型是林占熺,此前,10月29日,林占熺教授在人民日报撰文详细科普了菌草。
以草代木解决“菌林矛盾”世界难题
在国际上,菌草的英文名字就是汉语拼音“Juncao”,因为菌草技术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香菇、木耳、灵芝等食用菌和药用菌人工栽培基本都以木材为原料,在我国每年仅栽培香菇一项就要砍伐阔叶林1000万立方米以上,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和“菌林矛盾”。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同时寻找到一条能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菌业可持续发展新路,我国开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研究。1986年,终于成功培育出可做栽培食药用菌培养基的草本植物——菌草,并逐渐摸索出一套运用菌草栽培食药用菌和生产菌物饲料、菌物肥料的综合技术。
菌草技术有效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在菌草技术研发之初,利用分布广泛的芒萁、类芦、斑茅、五节芒等野草作为培养料栽培食药用菌。之后,经过30多年系统选育,已经筛选出高产优质菌草草种49种,可栽培58种食药用菌。菌草栽培食药用菌周期短、效益高。菌草种植后3~6个月就可采收,3吨鲜草可以产1吨鲜平菇,成本比用木屑低10%~20%,而且栽培出来的食用菌营养丰富、品质好、风味佳,药用菌有效药用成分含量高。
综合利用发展菌草循环产业
从最初的栽培食药用菌,拓展到菌草饲料、菌草菌物饲料、菌草菌物肥料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围绕“植物—菌物—动物”三物循环生产,我国开展了系列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菌草生长快、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可直接用作牛羊猪鹅鹿兔及鱼类等的饲料,经发酵可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饲料紧缺问题。
菌草在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中也有用武之地。以草代煤发电,每公斤巨菌草热值为3580大卡,碳排放与燃煤相比大大减少。菌草也可用于生产乙醇、生物柴油,是可再生能源。
今天,菌草技术已在31个省区市506个县推广应用,并传播到全球100多个国家,为我国脱贫攻坚和国际减贫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2017年5月,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向全球推广。
改善生态成为生态治理的先锋植物
菌草技术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发明,巨菌草、绿洲1号等优良品种作为生态治理的先锋植物,生长快、生物量大,而且根系发达,保水保土、防沙固沙效果好,适应性强,无生物侵害性。
其中巨菌草富含内生固氮菌,可在坡地、沙地、盐碱地、贫瘠土地上快速生长。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布和沙漠实验基地,2013年种植的巨菌草收割后,其根系至今已9年,仍有良好的固沙作用。种植巨菌草和绿洲1号后,沙地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58.97%和197.43%。经研究,巨菌草等品种还有吸附重金属、改良盐碱地等功能,可有效改良土壤、净化水质。
目前,我国已在沿黄河9个省份40多个县市建立示范基地或产业园区,形成了黄河上中下游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地区菌草生态治理的系列关键技术和多种产业发展模式,为建设黄河千里菌草生态安全屏障和菌草新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菌草技术仍在不断创新发展之中。
林占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00字篇三
“我向他介绍了菌草技术,这位省长一听很感兴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
林占熺是谁,《山海情》和他背后的故事又有什么联系,引发热议。
原来,剧中名为凌一农的农技专家,原型就是林占熺。那次会见之前,菌草为“闽宁合作”打开了一扇门。那次会见之后,林占熺很快远赴南太,由此书写了“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的佳话。
林占熺将国内扶贫经验推广到国外,先后承担我国菌草技术援外培训项目和菌草技术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莱索托、卢旺达、斐济、中非等国项目。现在,菌草技术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给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在巴新,菌草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呼为“中国草”。
“如果把菌草技术看作‘鱼’,我们在援外中不仅给了‘鱼’,还提供了养‘鱼’、捕‘鱼’、加工‘鱼’的整个产业。”林占熺曾这样评价。
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
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闽宁镇还流行一首歌谣:“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福建与宁夏,大海与高山,相隔千里的两地,究竟是怎么被菌草神奇地连接在一起的呢?
故事要从1971年说起。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学习小组”报道,当年28岁的林占熺在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在一线调研中,他发现以树木为主要原料的菌业生产消耗了大量林木资源,带来难以化解的“菌林矛盾”。他思忖着,应该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种菌之路。
1983年,林占熺随省农委科技扶贫考察团前往闽西,汀江上游的荒凉情景令他震惊。“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怆的静寂,永伴着被毁灭了的山灵。”这一段话,描述的是上世纪40年代福建闽西长汀地区的贫穷,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贫瘠的景象仍让人触目惊心——“悬河”高出两岸耕地一两米,四周山丘荒秃、满目疮痍。
生态恶化和贫穷落后两大难题纠缠不休,在林占熺心中,保护森林资源,“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想法愈发强烈。
怀着这一想法,40岁的林占熺毅然放弃行政工作岗位来到福州,向福建农学院(原福建农林大学)工程队借来5万元,从零开始建设实验室。三年夙夜攻关,用芒萁、五节芒等野草栽培食药用菌最终成功,菌草技术从此诞生。“当时我热泪盈眶。”林占熺说。自此,巨菌草以其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开启全球旅程,也撒播了友谊的种子。
菌草技术研发成功后,林占熺手把手地教福州各地农民用菌草栽培食用菌、药用菌。菌草技术先在罗源扎根,随后辐射闽侯、闽清、永泰等地,成为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闽清县省璜镇下坂村曾是“穷山村”,1992年至1994年间,农民利用芒萁、五节芒等栽培香菇,人均收入700多元,盖新房、添轻骑、买彩电,生活越过越美。
自1986年起,菌草技术开始由福建向全国各地推广。1991年,菌草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重中之重项目。1995年,菌草技术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
同年4月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林占熺的菌草技术被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宁夏荒芜的戈壁滩连雨水都存不住,更别说庄稼。菌草不仅能代替树木种植各种食用菌,而且根系发达,可以防风固沙,成为扶贫的最优选择。
林占熺和助手带着6箱草种来到宁夏,选取彭阳县的废弃窑洞发展“窑洞种菇”。“1999年,我们还在贺兰山下的荒漠上种下了菌草。”林占熺说,在当时的闽宁镇,第一次种植菌草成功后进行测产,亩产鲜草12吨,是当地玉米产量的3倍。群众种蘑菇的原料问题解决了,更重要的是为荒漠变成绿洲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2007年的数据显示,宁夏有1.75万户百姓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菇农年均增收5000多元。十年时间,写下了一串了不起的数字。
完成了闽宁镇菌菇发展的任务,凌一农本计划悄悄地离开。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推开大门他看到的是拎着东西、依依不舍成群送行的村民。
这一幕,在今年爆红的扶贫剧《山海情》中,被称为“最大泪点之一”。
“《山海情》是一部难得的扶贫剧,它真实还原了菌草技术助力脱贫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当年的工作充满了自豪感。”林占熺说。
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
作为传统农业国,巴新全国有83%的人生活在农村。虽然气候和土壤条件优越,但农业技术落后。菌草,成为中国农业援助巴新的一个重要项目。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占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00字,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林占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00字,请大家多多关注“查字典范文网”。
【林占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00字范文3篇】相关推荐文章:
上一篇: 垃圾分类活动实施方案 垃圾分类项目活动优秀实施方案 下一篇: 林占熺时代楷模人物观后感 菌草之父林占熺事迹心得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