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 >> 范文 >> 2023年民间文学概论5篇(大全)

2023年民间文学概论5篇(大全)

民间文学概论篇五

新世纪以来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都很注重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不仅民间文艺学家如此,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也对民间文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兴起于20世纪初,当时学者们大力提倡研究民间文学,开展歌谣、俚语、神话、童话等的征集活动。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民间文学研究大体是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同步进行的,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和开展工作为开端,而后是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建立和“民俗”周刊、民俗丛书的刊行,民间文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代民间文学研究的先驱们把民间文学作为中国精英文学(作家文学)、外国文学之外的一种独特精神资源进行研究,试图从中寻找强健的民族精神和真纯的艺术表达方式,为新文学服务。特别是在传统精英文学的价值和命运受到新文学运动质疑的情况下,民间文学还被一些研究者赋予拯救的使命。因此,民间文学研究作为现代学术体系的一部分,它的成长是比较迅速的。

中国共产党是依靠民众的支持而取得革命胜利,再加上前苏联科学设置的影响,一向重视民间文艺创作及其研究。1950 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个学术团体。这一事件具有象征意义,它表明民间文学研究受到了政府的空前重视。继而1953年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间文学室,作为文学所成立时设立的第一批科室之一,民间文学室无疑是民间文学研究作为“经国之大业”被纳入国家学术体制的一个象征。在以后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民间文学研究像其他学科一样也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由于执政者的理论倡导和行政支持,总体上保持了它在文学研究中的突出地位,一度成为显学。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10年时间,民间文学研究达到一个高点,研究队伍壮大,学术期刊增多,学术活动频繁,学术成果丰富,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达到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的黄金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个时期的研究突破了纯文学研究格局,采用多种方法,从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挖掘民族民间文学的内涵,在某些领域向纵深稳步拓进,并在研究成果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同时,摆脱了在强烈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虚热态度,变得更加学理化。如刘守华对比较故事学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学的研究、吕微对神话的新阐释、刘亚虎对史诗的研究、户晓辉对民间文学现代性的追寻、陈建宪对民间文学理论的思考、高有鹏和陈泳超对中国现代作家民间文学观的梳理等,都是一些超越性成果而标志了民间文学研究在一个时代达到的新高度。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陆续出版,《格萨尔王传》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也是一些标志性成果。近30年民间文学研究从恢复期注重区别与纯文学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口头语言艺术特点的探讨;以类型比较和文化史阐释为重头戏的讨论热潮,而步入相对平稳地反思其文艺学与文化学双重意义的理论与方法的新阶段。

在几代民间文,学学者的努力和国家的支持下,我国民间文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大厦已初具规模,产生众多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仅概论方面的著作就有十余种:《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民间文艺学理论》(张紫晨),《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段宝林),《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叶春生),《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朱宜初、李子贤),《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陶立璠),《中国民间文学新论》(高国藩),《中国民间文学》(李惠芳),《民间文学导论》(刘宁华,巫瑞书),《民间文学教程》(刘宁华,陈建宪),《中国民间文学概论》(黄涛)等。关于民间文学体裁建设方面有:袁柯的《神话论文集》,潜明兹的《神话学历程》,刘城淮的《中国上古神话》,刘宁华的《故事学纲要》,《中国民间童话概说》,天鹰的《中国民间故事初探》,程蔷的《中国民间传说》,贺学君的《中国四大传说》,吴超的《中国民歌》,潜明兹的《史诗探幽》,张紫晨的《中国民间小戏》等几十种著作,这些著作前后横跨二十余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间文学界对本学科体系认识的轨迹。

在具体研究方面,目前研究的文艺学方向似乎比文化学方向显得瘦弱一些,但并非没有力作问世,《中华民间文学史》、《口承故事论》、《中国民间故事史》等就令人瞩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本学科历史上曾有的辉煌和其他学科的发展相比,民间文学研究走进了低谷。发表民间文学作品和研究论文的专业期刊有的停刊,有的转向,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生存空间迅速缩小;出版社印行的民间文学出版物也大为减少。其中最令人惋惜的是《民间文学论坛》停刊。这一刊物是开展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发表了大量有质量的民间文学研究成果,组织了许多学术讨论,对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名副其实的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由于经济的原因,被迫停刊。还有云南的《山茶》原是民间文学专业刊物,发表过许多采录的民间文学作品和优质民间文学研究论文,在民间文学界享有一定声誉。这些刊物的停刊或者转向既是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危机的表征,又给民间文学研究施以沉重的一击,可谓雪上加霜。出版方面。王慧《民间文学读物出版遭遇冰期?》报道了民间文学出版遭遇的困境。研究队伍 也逐渐萎缩,老一辈研究者或辞世或淡出研究领域。

民间文化学按体裁分类包括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和民间曲艺、民间戏曲等说唱文字形式及其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这些民间文学种类的研究呈现出了不均衡的状态。文化学方向的研究历来重视神话、传说、说唱艺术等对中国古考思想、社会历史、地域文化进行认知的价值。尤其是神话,历来是大陆学界民间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在目前发表民间文学学术论文中,神话研究的文章在数量上稳居首位。因为神话更能发挥学者的主观阐述能力,因而这是一个较容易 进入的学术空间,许多人热衷于对神话的探索。神话“人物”作为深化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受到学者的热烈欢迎。如赵廷光《盘古传说真谛寻索》、吕微《鲧、禹故事:口头文本与权力话语》。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现象仍然是本大陆学者学术兴趣的一个兴奋点。朱丁《殷周的宗教信仰变迁与上古神话的走向》从殷周宗教信仰的变迁入手并以几则具体神话为例,认为周人对殷人在宗教上的改革,使上古神话资料在整合的过程中过早地被赋予了社会历史意识和伦理色彩,在还未形成神系时,就参与到历史化的伦理运动中。

故事学是我国民间文学研究诸领域可与神话学比肩的另一大学科分支。刘守华、顾希佳等专家都有新的贡献,如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对当代流传和出版的“狗耕田”故事类型的全部28个文本进行了共时性的比较研究。民间故事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存在的,而今随着现代媒体的冲击和传统内容的讲演者的急剧减少,研究者对民间口头文学作品的研究只能以复述阅读文本的形式进行。

对于民间诗歌,在当代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中,我认为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了,突出的标志就是关于这些史诗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一个接着一个在中国举行。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民族史诗而言,除了数量多,篇幅长以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它的传播形态,大部分仍处于民间口头流传的话形态;一个是它的文化生态,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就是高原史诗、草原史诗、山地史诗,有许多文化环境方面的特质。中国社科院少文所的学者曾对史诗进行过有组织的研究,我觉得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认真的,一是全面掌握了史诗的古今中外的各种文本,尤其是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搜集了大量的不同艺人的唱本;二是广泛地参考了中外学者的研究著作。

对民间歌谣的研究是中国学者自五四以来的一大学术传统,这方面的论文数量相当可观,如:胡纯琦《论国风非原汁原味的民间歌谣》、徐元勇《论民歌与明清俗曲之异同》。当代少数民族民歌研究是中国民间歌谣研究的重头戏,由于民歌是以口头传唱的形式为主,学者需要深入群众聆听研究。

民间戏剧和民间童话是近年民间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虽然在我国所有民间文学门类中,民间说唱的文化遗留和展演是最丰富的,然而学者们却很少涉足这一领域。但也出现了王政尧《清代民间“关戏”的不断发展》等研究性论文。

民间语言艺术作品这类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体现民众语言智慧的艺术也得到了学者的关注,如谭永祥的《歇后语新论》等。

总之,其它各体裁,各类型作品的某些专论如中原神话、傩戏等著述,结合传承文化现象调查的区域性民间文艺综述等也不断有新的建树。史诗理论继神论理论之后开始出现将国外成果与中国事实相结合而给予探索的苗头,以往的成果突出的表现在神话,史诗,故事等方面,偏重于古代,特别是原始社会产生的流传下来的作品比较多,对现代当代产生的大量的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的关注和研究略显不足,例如蒙古族的史诗《嘎达梅林》如果从保护生态的视角研究,其地位是非常显著的,还有很多近现代的民间文学作品都应该给予关注。

在看到民间文学研究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略这样的事实: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在商品化、市场化、物质化的社会,人文科学因为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政治、经济效用而被人们轻视,边缘化一度成为人文科学的共同命运。民间文学研究陷入低谷。当然,这与它自身理论的保守,田野作业明显不足等缺点是分不开的。对此,民间文学研究要想走出危机,就必须随着现实的发展而革新转型。我们要从丰富社会精神资源的高度认识民间文学的价值,高等学校要加强民间文学学科建设,政府和社会要对发展民间文学研究给予必要的支持,民间文学研究要积极关注信息时代的民间文学创作。只有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会重新使民间文学走向繁荣。

汉语言文学1班

20101313016 周德秀

上一篇: swot分析矩阵图 swot分析分别代表什么(五篇) 下一篇: 最新英语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英语专业论文论题(五篇)

分类导航

最新范文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