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 >> 范文 >> 2023年土壤地理学教材(五篇)

2023年土壤地理学教材(五篇)

土壤地理学教材篇三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的概念、本质特性和组成,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初步树立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观点。通过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使学生懂得应该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土壤的肥力特性的形成;②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土壤的肥力特性的形成、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有关版图、自制图等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一)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面。(图3.46)

(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图3.47)

它处于四大圈层紧密接触的过度地带,是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

它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它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生长,从而导致陆地环境及整个地球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二、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

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图3.48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1)矿物质--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它是土壤的物质基础,组成了整个土体的“骨骼”。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如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2)有机质--多集中在表层,在土壤中含量不高。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释放以氮素为主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它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3)土壤水分(水溶液)和空气--贮存在土壤空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两者组成比例的变化,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水分多,空气被排挤 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

空气过多而水分缺少 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

性状良好的土壤 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

土壤地理学教材篇四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09地理科学

罗林

学号:091001010025

第一组

组长:罗林

组员:张可、余瑞、鲍露、罗欢、胡耀、付恒、赵磊、李张波、徐宝

坤、杨文军、王成栋 指导老师:陆晓辉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土壤地理野外实习,是土壤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组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习,了解野外土壤调查的方法,调查路线的选择,剖面的设置,掌握剖面的观察和描述以及土壤样品和标本的采集方法。

二、实习时间及阶段、安排:

2011年 7月9号~2011年7月13日

第一天:7月9日从贵阳出发坐火车到达施秉

第二天:7月10日云台山,沿途观察土壤自然剖面,初步了解土壤的形成,形状及测定方法。

第三天:7月11日,施秉县城周边做人工剖面,掌握土壤采集、分析方法。

三、实习步骤

(一)实习的步骤

1、准备工作

了解实习的有关资料,准备好地形图并收集成土条件、土壤图、土壤调查报告、土壤改良、肥料实验等资料及农业方面的资料。准备好野外实习用品:土壤剖面记载表、标签、标本盒、标本袋、土铲、剖面刀、卷尺、罗盘、高度计、ph指示剂、ph标准比色卡、土色卡、白瓷盘、笔记本、铅笔、盐酸(1:3)试剂等。ph4~8混合指示剂比对:

黄色

4.0

绿黄

4.5

黄绿

5.0

草绿

5.5

灰绿

6.0

灰蓝

6.5

蓝紫

7.0

8.0 施秉县概况:

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书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位于云贵高原第二大梯级向东丘陵平原第一大梯级过渡的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县内年均温14~16℃,年降雨量为1060~1200mm,气候温和湿润,水热同季,有利于农业生产。地层由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等组成,县城附近的盆地中出露分布的是白垩系扎佐组和旧州组的紫色砂页岩、砖红色砂岩、灰色砾岩,厚度0~400m,面积30平方千米。

2、野外工作

土壤剖面的观察,了解各类土壤的分布特点和土壤资源的改良利用方向、填类型图。

四、实习概况

(一)云台山

位于施秉县城北十三公里的云台山,群峰订立,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管事崛起植被茂密,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地。土壤母质以白云岩为主,其次是石灰岩,所以形成的土壤大多是非地带性的石灰土,山顶有部分地带性黄壤。

在云台山我们观察了三个自然剖面,分别在山脚、山腰和山顶。

第一个剖面(自然剖面)——山脚

1、土壤发生层的划分

o——a——b——c——r

2、土壤颜色

黄棕色

2、结构

腐殖质层(a):团粒状

淀积层(b):块状

4、质地

表层是轻壤土

5、ph 4~8混合试剂

a层呈灰绿色6.0 近中性或微酸

6、石灰反应

母岩有泡泡产生

判断为:非地带性的黄色石灰土亚类

温热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有明显富铝化作用,呈明显的黄色。

第二个剖面(自然剖面)——山腰(坡面)

1、土壤发生层划分

o——a——c——r

2、结构

腐殖质层是团粒状

3、土壤颜色

灰黑色

4、ph4~8混合试剂

为蓝紫色(7.0)

中性或微碱

5、此地土壤是又坡面滑落堆积至此的,土壤肥力好,土层不厚,由于母质因素,土壤钙含量高,阻碍其矿化分解,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判断为:非地带性的黑色石灰土亚类

地表有茂密的岩溶植被,分布分散,质地较黏重,结构较好,多有石灰反应,生境条件差,不宜农用。

第三个剖面(自然剖面)——山顶

1、地表发现有铁芒萁——酸性土壤指示植物

2、此地海拔:940m

3、土壤发生层划分

a——a(b)——b

4、土壤颜色

土壤剖面呈黄色,心土层更明显

5、质地

腐殖质层到淀积层的过渡层是中壤土

6、ph4~8混合试剂

a~b的过渡层呈黄绿色(4.5)

b层呈黄色(4.0)

呈酸性

7、淀积层(b)出现铁锰结核

由于地形条件,我们只观察到淀积层,底下的母质层没有看到。因为黄棕壤一般出现在1400m以上,其一般有淋溶层(颜色较浅),所以此地土壤属于地带性的黄壤。

成土因素:

气候:年均温14~16℃

年降雨1000~1400mm,云雾多,相对湿度大,干湿季不明显。

植被:常绿阔叶林或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

(二)施秉县周边

1、土壤剖面点的选择

我们经过在一个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土壤的踏勘,最后是以一个选定的剖面点的记录和分析作为某一类土壤的代表,我们了解到了土壤选择以点代面的方法。

我们选择的地点的海拔约为750m 经度108°4′29.52″纬度27°3′7.15″

在此地,我们做了一个专门剖面进一步的了解土壤剖面的分析及方法。

2.剖面挖掘与修整

剖面坑长为2m,宽1m,由于土层太厚,深度没有挖掘到母质,为80cm左右。剖面坑的一端向阳,垂直削平作为观察面,而另一端做成斜坡,以便下坑观察。挖掘时,我们将表土堆于一侧,下层土壤堆于另

一侧,观察完毕后,将底土填回上层,土坑挖好后,留出垂直断面,用剖面刀自上而下轻轻剥落表层土块,以便露出自然结构面,整修剖面时,可保留一部分铲平的壁面,作为划分层次之用。

第四个剖面(专门剖面)

1、土壤发生层划分

o————a————b————b(c)

5cm

27cm

2、土壤颜色

腐殖质层为灰棕色,淀积层为黄色

3、质地

腐殖质层(a)是轻壤土,淀积层(b)为中壤土

4、结构

a层为粒状,b层为块状

5、松紧度

表层腐殖质层疏松,淀积层(b)稍紧实,b~c的过渡层紧实

6、孔隙状况

表层腐殖质层有一定数量的小孔隙,而下面的淀积层孔隙少,再下面的过渡层孔隙就更少了。

7、土壤湿度

相对含水量高,土壤潮

8、ph值

腐殖质层指示剂呈黄绿色(5.0),淀积层呈绿黄色(4.5),淀积层到母质的过渡层呈黄色(4.0)

土壤呈酸性

判断为地带性的黄壤

3.土壤样品的采集

土壤剖面分析样品的采集:

根据土层的发生层的划分(过渡层不采样)在每层中部取2斤土样装在土袋里(布)标明时间、地点、自然条件、在土袋里也放一个标签。

农化样品的采集:

一般用于采耕作土壤的耕作层(约20cm),有对角线采样法,棋盘式采样法,蛇形采样法。

五、实习心得

此次实习,收获很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土壤学新的认识中。本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们的认真指导。

土壤如何从岩石发育到土壤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且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也在不断地发育。气候、植物、动物、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母岩表面生长着成片的苔藓地衣,是成土过程的开始。由于土层浅薄,高达乔木的树根扎得很深,深入母岩,加快土壤的成土过程,起到加固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受温度、母岩、环境的影响,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土壤分布也是有联系的。从南到北,海南的土壤多为砖红壤,广东因其盛行干热风,降水少,所以多为赤红壤;江西、浙江、湖南一般是红壤;江苏是黄棕壤;山东是棕壤;河北、辽宁是暗棕壤;黑龙江是黑土壤或棕色针叶林土。因此分析土壤不能凭空,要根据该土壤在该区域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我们实习的几种土壤都是黄壤、石灰土。每一种土壤都有适合生长的植物,植物也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最优的选择是在适合的土质上种植适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适但又需要种植这样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办法,用化肥改变矿物含量,调节ph,灌溉水田,交叉种植等等,能增加产量,如:西瓜种植对土壤肥力破坏大,只能使用轮作,而豆科植物具有固氮作用可以层架或保持土壤肥力。

在实习中初步掌握了植被和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外出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土壤剖面观测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兴趣。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特别是挖土壤剖面,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更是对可课本知识的良好巩固。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实践出真知!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生活中,所不同的是,科学需要

一颗严谨的心和广博的知识。

土壤地理学教材篇五

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2.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简称土层soil horizon,是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单元。

3土壤本质属性:肥力和自净能力

1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

2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3土壤组成: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4土壤有机质转化:转化的两个过程⑴矿质化过程——复杂的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终形成简单的无机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硫酸盐、硝酸盐等。⑵腐殖化过程——有机质分解过程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生物化学过程,合成的一种暗色的含n的、稳定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是一种自然的形成物。

矿质化过程和腐质化过程是有机质转化的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的。

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 :在一定ph值时,每千克土壤中所含有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1成土因素概念及组成:概念:影响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因素;组成:⑴气候 ⑵母质 ⑶生物 ⑷地形 ⑸时间 ⑹水文⑺人为因素⑻内动力因素

2气候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㈠影响岩石的风化: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促进岩石和矿物的风化。;㈡影响着植被类型;不同气候带形成不同的植物带,所形成的有机质的量不同,气候影响有机质分解与腐殖质的合成类型与速度。;㈢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淀积。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土壤酸碱度、盐分积累与淋洗

3母质/成土母质/成土物质:指陈铺于地球陆地表面各不同固结岩上的松散土状物质。4土壤相对年龄:指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由土壤剖面分异程度来确定,土壤的发生土层分异越明显,相对年龄越大;而剖面分异不明显,剖面构型简单土层较薄的,则相对年龄较短。

5土壤绝对年龄:从土壤由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迄今所经历的时间,地学测年方法测定

6人为因素在土壤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及特点:作用:人类活动一是通过改变成土条件,二是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特点(1)人为影响是快速的;⑵人为影响是在各自然因素仍在发生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各自然因素对土壤发生的继续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为影响的措施类型。(3)人为活动的影响有两重性,可以产生正效应(土壤熟化),也可能产生破坏性的负效应(土壤退化);人为活动的两重性:土壤熟化与土壤退化,培肥与破坏

1成土过程实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或地球化学过程和生物积累过程的对立和统一。

2与成土过程相关的地表元素迁移形式:溶解迁移、还原迁移、配合迁移、悬浮迁移和生物迁移过程

3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

根据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特点,划分出以下基本成土过程a土壤有机物质合成、分解与转化过程b土壤矿物迁移与转化过程c土壤熟化过程d土壤退化过程(soil degradation)

4各符号所代表的土层含义(包括字母组合)

1.覆盖层代号o 为枯枝落叶组成。2.泥炭层代号h:泥炭化过程,如沼泽土表层。

3.淋溶层代号e,由于水溶性物质和粘粒有向下淋溶的趋势,故叫淋溶层。4.淀积层代号b,物质淀积作用而造成的。5.母质层代号c,为岩石风化的残积物或各种再沉积的物质,未受成土作用的影响。6.基岩层代号r,是半风化或未风化的基岩。

主要后缀小写字母及其含义如下:c:物质以结核状累积,常与表明结核化学性质的字母结合使用,如bck表示碳酸盐结核的淀积层,是钙积过程的结果;k:碳酸盐的聚积,如bk。m:指土层被胶结、固结、硬结,常与表明胶结化学性质的字母结合使用,如bmk钙磐层;bmk钙磐层;bms铁磐层;bmt粘磐层。p:经耕翻或其他耕作措施引起的扰动,ap,耕作表层。s:指铁、铝氧化物的累积,如bs富铁、铝化的砖红壤性土层,bms铁磐。t:指粘粒聚积的土层,如bt。

1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主要依据;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土壤发生学

主要依据:土壤外部形态(土体构型)和内部性质

2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的指导思想、分类体系、命名方法及划分各级分类单元的依据㈠指导思想:每一个土壤类型都是在各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特定的主要成土过程所产生,而具有一定的土壤剖面形态和理化性状的土壤。

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性质统一鉴别和分类土壤的指导思想。

㈡分类体系:7级: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

㈢命名方法:连续命名与分段命名相结合的方法。

土纲和亚纲为一段,以土纲名称为基本词根,加形容词或副词前缀构成亚纲名称,亚纲段名称是连续名,如半干旱温钙层土,含土纲与亚纲名称;

土类和亚类为一段,以土类名称为基本词根,加形容词或副词前辍构成亚类名称,如盐化草甸土,石灰性沙姜黑土,可自成一段单用,但它是连续命名法;

土属名称不能自成一段,多与土类、亚类连用,如氯化物滨海盐土、酸性岩坡积物草甸暗棕壤,是典型的连续命名法;

土种和变种名称也不能自成一段,必须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如粘壤质(变种)、厚层、黄土性草甸黑土。

名称既有从国外引进的,也有从群众名称中提炼的,也有根据土壤特点新创造的。㈣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分类原则和依据:

(1)综合发生学原则:土壤属性是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的综合反映 2)统一性原则:耕作土壤与自然土壤统一分类(3)生产性原则

3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分类体系、命名方法

㈠系统分类的特点:(1)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2)以发生学原理为指导。(3)充分体现我国特色。(4)便于国际交流。(5)建立了检索系统。

㈡分类体系;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

㈢命名方法:连续命名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单元名称以土纲为基础,其前叠加反映亚纲、土类、亚类和土族性状的术语,就分别构成了亚纲、土类、亚类和土族的名称。土纲名称一般为3个汉字,亚纲为5个、土类为7个、亚类为9个汉字。

土系采取独立命名,可直接或间接用于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土壤肥力等地评价、土地生产适宜性评价等。

4诊断层、诊断特性、土壤分类单元;㈠诊断层: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㈡诊断特征: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㈢土壤分类单元:是按照一定的分类目的,根据对客观存在的土壤实体的性质的认识,选择某些性质作为分类标准,依据分类标准,在性质上相似的一组土壤个体,也可称为土壤类型、土壤类别

1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灰土土纲的诊断层,淋溶土纲诊断层?

灰土诊断层:灰化淀积层淋溶土纲诊断层:粘化层

2比较褐土与黄褐土成土环境、成土过程、发生学特征及利用特点

褐土形成条件:i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燥度1.0~1.5。

植被与土地利用:低山丘陵地区多已开垦为农田,栽培果树,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ii地形:低山、丘陵、山前台地,以及山前洪积平原。iii母质:各种石灰性的岩石风化残积物、坡积物、黄土状物质等iv利用特点:a充分利用光热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干鲜果品;b兴建水利,建设稳产高产产田;c发展旱耕节水农业;d施用农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合理施用化肥;e开展水土保持;f山地丘陵区发展立体农业,大农业

3黄褐土:i形成条件a气候:北亚热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燥度大于1。b植被与土地利用:落叶阔叶林,间有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土地利用主要是种植小麦、玉米、烟草、甘薯、棉花等,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c地形:丘陵、岗地。

4.母质:主要是石灰性的黄土状物质

利用特点:i黄褐土的主要问题是土质粘重,紧实僵硬,胀缩性强,耕性和通透性差,养分贫癠,加之该类土壤又多分布在起伏丘岗,绝大多数地区缺乏农田水利灌溉条件,一般农业产量水平不高,特别是粘磐层部位高的土壤,强漂型土壤以及一些受侵蚀的土壤,更是中低产土壤。应搞好水土保持、深耕改土、抢墒耕作、合理施肥

3比较潮土与砂姜黑土成土环境、成土过程、发生学特征及利用特点

潮土:i形成条件:地形低平,地下水位高并有季节波动,土壤受地下水浸润影响;母质为冲积物,层理明显,性质和流域上游土壤物质(来源)有关。

形成过程:a.潴育化过程b.腐殖质化过程

利用特点 1.充分利用光热条件,兴建水利(排灌体系),建设稳产高产田(吨粮田);2.发展商品粮生产;3.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合理施用化肥,防止地下水污染;

4.调水与节水,防止地下水进一步降低;5.盐渍化防治;6.基本农田保护

砂姜黑土:i形成条件:洪积扇扇缘洼地,地下水位浅(l~2m),地下水矿化度低,一般为ca-mg-hco3型,盐化沙姜黑土区地下水位和矿化度都较高;母质多为河湖相静水粘质沉积物,暖温带地区赋予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

成土过程:a.古草甸潜育化过程:形成黑土层;b.古碳酸盐集聚过程:形成沙姜;c.脱潜育化过程:转为潴育化过程;d.耕种熟化过程

沙姜黑土的开发利用:1.兴建水利设施,排不过度,灌避漫灌(喷滴灌);2.施用有机肥,改良耕性;3.盐碱化防治;4.耕作制度改革,免耕深松,种耐粘作物。

1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土壤经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经线延伸,而按经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变化的规律。影响因素: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2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土壤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影响因素: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土壤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少,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生物气候带,进而发育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3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指土壤随地形高度的升降依次地、有规律地相应于生物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影响因素:垂直地带性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山地高度不同,引起热量和水分变化及其对比关系的变化。其既受纬向地带性的影响,又受经向地带性的影响

4中国主要土类(发生分类)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北向南顺次排列着:漂灰土-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由东向西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漠境土壤

5中国主要土纲(系统分类)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着:灰土-雏形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

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淋溶土-均腐土-干旱土。

6土链:沿坡地横断面分布的一组土壤

7耕种土壤分布规律模式

一方面受自然成土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人为活动的制约。

分布模式一般为:⑴同心圆式分布 :以居民点为中心⑵阶梯式分布: 丘陵地区⑶ 棋盘式分布:平原地区土地规格化

8土壤区划:对土壤群体进行地理区域上的划分

9河南省主要土壤类型(发生分类)?哪些是地带性土壤,哪些是非地带性土壤?分布规律如何?

河南省主要土壤类型(发生分类):根据土壤发生学观点,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原则:1.黄棕壤褐土紫色土 盐土 水稻土 砂礓黑土沼泽土;2.黄褐土红黏土

石质土碱土潮土;3.棕壤新积土粗骨土

风沙土火山灰土;4.地带性土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褐土;5.非地带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盐碱土

分布规律: 由于河南地跨两个气候带,在水平带谱上从北向南,分布规律为:褐土—黄褐土—黄棕壤,南北过渡带土壤比较显著。在垂直带谱上,伏南山地从下到上,为黄褐土—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伏北山地从下到上为褐土—棕壤—山地草甸土,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北部山地为褐土—棕壤—山地草甸土。

1中国土壤资源特点及存在问题:①中国土壤类型众多、土壤资源丰富;②中国山地土壤资源所占比重大;③中国耕地面积少、宜农后备土壤资源不多;④中国土壤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存在问题:现有的环境指标对影响重金属有效性的因素考虑不多,由于不同质地、ph等条件下,重金属离子的有效性相差很大,从而对环境的毒性也相应不同,在建立土壤环境标准时,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土壤质量或称土壤健康: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3土壤退化: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利用不当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1soter:土壤一地体数字化数据库。

集地形地貌、地质状况和土壤类型及属性于一体

上一篇: 2023年plc课程设计心得体会500字 plc课程设计心得体会1500字(5篇) 下一篇: 2023年医院护理工作交接班制度(5篇)

分类导航

最新范文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