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诗人王勃的著名诗句 王勃写的最著名的诗(五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人王勃的著名诗句 王勃写的最著名的诗篇一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刘熙载在《艺论》中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王勃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同样是送别诗,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铿锵激昂,给人诠释一个直面生离死别的坚强斗士。而这首《别薛华》却是细腻入微,把离愁别绪化作滴滴血泪洒落纸上。
近体诗经过大小谢的力导发展到王勃的年代已始日臻成熟,不仅仅是写作风格上,就是在刻画感情上也做到了言之有物,充斥诗篇的不再是无病呻吟的情调,更多地加入了人文的思想。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送别的路走了许久,一程又一程,仿佛如同王勃与薛华的感情绵绵不断,就要远行,前面多少荒寂艰难的道路没有朋友的陪伴要一个人走啊,惶惶不安的去问路,仅仅是问路那么简单么?不是,同样的也是在问自己的前途啊。首句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可谓诗眼,无穷无尽的前路比喻人生再恰当不过了。不想把离别的失落传染给朋友而去独自问津,此处应该是王勃离别京城独自去问路吧。此一句一语双关,毕竟分别是两个人的事。两个诗眼把送别朋友的凄切、悲苦的心情渲染的十分真切。
第二句紧紧围绕“穷路”、“问津”展开,此一去千里之遥,与薛华两地离分,不得相见,却留有一颗与君同样悲凉失意的心与君作伴。自此之后独自一人面对孤独寂寞,面对凄凉苦楚,面对世间的冷暖炎凉,真是有泪也无处哭诉啊。人生之无奈也莫过于此,不过区区百年,得一知己却也要天各一方,如此切肤之痛岂是这羸弱的躯体所能承受的?
写到此处王勃还是觉得不可尽诉离别之苦,紧承颔联又说:“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漂泊的不仅仅只有你一个薛华,还有一个王勃。王勃七岁时人皆誉之为神童,想不到二十几岁后竟落得不得重用颠沛流离的境地,思想往事怎不叫人叹息痛恨,满怀一腔的激愤却又不得不大度地宽慰朋友,有一点“咽泪装欢”的意思。也许吧,王勃此生次是注定是与你薛华一样仕途坎坷,经历辛苦。这一句把自己和薛华两个人拉到相同的一个处境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出与薛华的真挚感情。
纵有天与海般的感情,该离别时还是要离别,如此王勃才又说:“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这一句有两种理解,一种为无论是留下的还是离开的,我们都会在梦中相见的,另一种是无论是离去的人还是留下的人都一样,都是生活在如梦如幻中的人,我比较认同后一种,一则俱与聚不同,二则我想此处王勃应该发表一下如杨修般:“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尔。”的感慨。但是第一种解释可以说明彼此的知心,“我思君处君思我”你知我思念你,我也明白你会思念我的。然而历史不容猜测,也许此举何意,只有王勃自己知道了。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写诗,写景易,言情难。”但是此诗把离别的苦楚诉说的深邃、绵邈,美中不足的就是没有情景交融了。大凡好的诗作,景与情丝丝相扣,互相补充,此诗只是反复叹咏离愁别绪,虽说字字切题,却并没有涉及到景,不免失色不少。此诗在诗坛的地位不及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连同是王勃自己所作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恐怕也有如此的问题吧。
王勃一生不太懂做官的道理,早年的一篇《戏为檄英王鸡》惹恼了唐高宗,得罪老大的后果可想而知,从此伴随王勃一生的是颠沛流离和不得重用。《论语》中记载子长向孔子问求官取禄的诀窍,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多见阙疑,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忧,行寡悔,禄在其中”说白了就是教子长老老实实做事,夹着尾巴做人,做到这些自然就会官运亨通。王勃自幼熟读诗书,又怎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从小就被人搞高抬起,再加上自己有些抱负,自然是想加尾巴也夹不住了,夹不住尾巴的王勃才混得很惨很惨。暂且不论夹尾巴的事,就诗歌而言王勃也是如此。《再别薛华》中说:“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和这首《别薛华》文字极其相似,大抵是由于磨砺太轻,生命太短暂有关吧。一个人经历的太少了也就不免有些轻浮了。
其实把离别看得淡的人何尝不是饱经沧桑的?那是一种气质,也同样是一种生活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家之所以称为大家不仅仅是他们的学识,其实更重要的往往还有他们所经历的磨砺。文章的事也许与经历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就不难明白王勃为何成不了大家的原因。
诗人王勃的著名诗句 王勃写的最著名的诗篇二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出身于豪门望族,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叔祖王绩是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从祖王绩,王绩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而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诗文为人称道。王勃曾有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叹。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
槿丰朝砌静,条密夜窗寒.
琴声消别恨,风景驻离欢.
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其观即昌利观,张天师居也。
芝应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芨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
援萝窥雾术,攀林俯云烟。
代北鸾骖至,辽西鹤骑旋。
终希脱尘网,连翼下芝田。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人王勃的著名诗句 王勃写的最著名的诗篇三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起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诗人王勃的著名诗句 王勃写的最著名的诗篇四
朝代:唐朝|作者:王勃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朝代:唐朝|作者: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秋日别王长史
朝代:唐朝|作者: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诗人王勃的著名诗句 王勃写的最著名的诗篇五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的诗意:风的去来本就是没有踪迹,但动息之间却仿似有情谊。
出自王勃《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清凉的山风肃肃地吹过来,使我的林壑变得清爽凉快。
驱散烟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
风的去来本就是没有踪迹,但动息之间却仿似有情谊。
红日西下山水等全都沉静,风为您吹响阵阵松涛之声。
《咏风》是一首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的五言律诗。首二联是“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末联是:“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你看:肃肃凉风吹来,像急人所需似的吹散了暑热,使林壑为之清爽;也驱散了涧上的烟云,卷走山上的沉雾,现出山间的房屋,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风“出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种“情”不只在白日,到了晚间,夜幕降临,万簌俱寂之时,它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雄浑的乐曲,给人以欢娱。诗人在这里极力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着眼在“有情”二字。诗人少有才华,壮志难酬,这里以风喻己,借物咏怀,寄托其“青云之志”,意远含蓄,余味深长。
《咏风》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这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风喻人,借风咏怀,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全诗立意新颖,构思奇巧,抓住了秋风凉爽、令人愉悦、无所不在的特点,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写得慷慨无私,独具性灵。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上一篇: 最新寓意未来很美好的诗句带译文 寓意未来很美好的诗句,东晋之前(4篇) 下一篇: 2023年大班元旦活动方案 村委会元旦活动方案(六篇)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