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 >> 范文 >> 最新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题目(五篇)

最新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题目(五篇)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题目篇三

浅谈中国垃圾分类现状

沈炜棋 q10600129 10通信(2)班

摘要:垃圾分类,是将垃圾按可回收再使用和不可回收再使用的分类法为垃圾分类。人类每日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大量的垃圾未经分类回收再使用并任意弃置会造成环境污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因此,垃圾分类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前景。而垃圾分类也会有助于环境保护,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当前国情下,要实现广泛的垃圾分类是比较困难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分类体系的建设与成熟,这必定是大势所趋,犹如滔滔洪水般汹涌前行。

关键词:垃圾分类、前景与意义、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一、我国垃圾分类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

就如日本来说,他们对山水非常爱护, 对家居周围的环境更是精心呵护。熊本市, 位于日本南部的九州,是一个只有60多万人口的小城市, 除了市中心的繁华地带有一些高大的建筑外, 也有不少旧的建筑物和普通的民宅, 然而整个城市的街道、河流却干净整洁,清清爽爽。小区内干净整洁, 到处都是绿色的草地和植物, 看不到裸露的土地。每月第一个周日的清早, 是社区自定的卫生日。每到这一天, 所有住户都要派出自家的一个代表打扫楼区卫生, 或除草, 或清扫, 甚至连楼后的阴沟都要打开盖子冲刷一遍。如果哪家住户确实有事, 不能参加劳动, 事后他要交给楼长1000日元, 用于日后购买清扫工具。劳动的时候, 许多家庭都是全家出动, 带着自己的孩子们一起打扫卫生,从小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的习惯和自觉性。无论是特殊垃圾还是每日的生活垃圾, 都要放在这里。与国内不同的是: 如果没有人告诉你这就是垃圾站的话, 当你走过大槐树时, 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 你既闻不到垃圾的味道, 也看不到垃圾的痕迹。因为, 每周都会有一个住户, 接到一个值日卡和一把钥匙,值日卡是通知轮到你家值班了,钥匙是用来打开垃圾站附近的公用水龙头,用以冲刷地面。每天清早,居民们将生活垃圾放在塑料袋里,系好袋口,放在大树下。清洁车过后,地面上基本就没有什么东西了,即便偶有少量泄漏,也会有负责值班的住户立即打扫冲洗干净。因而,住宅小区里,没有专门的卫生清扫员,居民们每月的花销中,自然少了清扫费这一项开销。近年来,北京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环境水平和更好地节约资源,市政府采取了许多举措,垃圾分类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仔细观察,一些住宅小区和公共场所虽然设置了分类垃圾桶,效果却并不理。许多人扔垃圾时不按照分类的要求,随便一丢。住楼房的许多家庭对于垃圾的处理, 更是不论何物都往垃圾道里一倒了事, 许多宝贵的资源无法回收,都被运到垃圾场填埋。在日本,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居民,扔垃圾不仅是一件必须严格遵守和认真执行并已形成规矩的事情,而且是一件已经做得非常细致的事情。

再来看看中国的现状,中国将把城市垃圾细分为四组,分别为材料垃圾组(包括玻璃、磁性或非磁性金属、废纸、橡胶、塑料)、有机垃圾组(厨房垃圾、生物垃圾)、无机垃圾组(炉灰渣、砖瓦、陶瓷等)、有毒有害垃圾组(废旧电池、废荧光灯管、杀虫剂容器、过期药物、医疗废物以及废电视机、电话、电脑等废旧电器的电子垃圾)。中国城市的垃圾处理首先要经过收集。目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方式基本为混合收集,虽然2002年中国政府提倡分类收集,但垃圾分类收集目前只占16%。混合收集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将收集容器放置于固定的地点,如居民小区、街道两侧,以及其他公共场所。每天有专门的环卫人员负责收集这些容器里的垃圾。二是在居民小区建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站,居民每天可以把生活垃圾扔到垃圾站。三是垃圾道,在中国高层住宅楼中,垃圾道在建楼时就已经设计好了,从一层一直直通到顶层,居民可以把垃圾扔进垃圾道,环卫人员从底层拿走。通过垃圾道收集居民生活垃圾曾经是居民生活区垃圾最常见的收集方式。但是在2003年发生非典之后,因垃圾道利于细菌传播,被许多城市禁用了。北京、广州和上海等城市相继规定新建住宅楼不设垃圾道,一些城市还将已建住宅楼的垃圾道封闭停用。收集到的垃圾由专门的垃圾车运到垃圾转运站。垃圾运输车是完全密封的。垃圾被运到转运站后要进行第一步处理。首先由分类机进行分类,被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可利用的和不可利用的。对于大体积的垃圾还要进行压缩处理。之后,这些垃圾被分类运走。从转运站运出的垃圾,有的被运到卫生填埋场,将垃圾填入已预备好的坑中加盖盖好并压实,使其发生生物、物理、化学变化,分解有机物,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在这些坑中铺有专门的管道和防渗层,用来收集垃圾发酵产生的气体和渗滤液。气体经过燃烧处理,渗滤液一部分经过净化处理成中水,用于清洁垃圾车辆以及地面扬尘,还有部分渗滤液经过过滤后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再排放出去,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有的被运到了堆肥厂,经过堆肥处理后,生活垃圾变成卫生的、无味的腐殖质,用作了植物的肥料。还有一部分被送到了焚烧炉中进行焚烧,使垃圾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和供暖。目前中国建成、在建和正在报批的垃圾发电厂已有140座。一吨垃圾可发电300度,余热还能用来供热。天津市双港垃圾发电厂,日处理垃圾1200吨,年发电量1.2亿度,可供5万户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8万吨。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填埋法处理的垃圾占70%,堆肥占20%,焚烧占5%,其他(包括露天堆放、回收利用)占5%。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在垃圾分类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很大的,尤其在细节方面更是差距巨大。尽管有差距,但是这也是一个动力,一个目标。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中国在垃圾分类上肯定会取得很大的进展。

二、我国现阶段的垃圾分类状况

垃圾分类也正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佛山等地如火如荼的试点中,垃圾分类已然成为全国各地环保和城市建设部门的共识。但另一方面,对于各地垃圾分类试点效果的质疑始终不绝于耳,从2000年左右全国多个地方就已经开始垃圾分类的试点,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垃圾分类的效果却始终不怎么明显,以致于有人开始怀疑:在我国搞垃圾分类是不是太超前了?但大部分老百姓以及专家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垃圾分类肯定是今后的正确方向。有人认为,国内现在搞的生活垃圾分类根本没必要,一方面,从2000年左右,北京等地就已经开始搞垃圾回收试点,这么多年过去了目前还在搞试点,且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对于一向注重勤俭持家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很多可以回收的东西早已经以卖废品的形式回收了,同时,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活跃着数量众多的拾荒者。据悉,北京的垃圾分类之路已走过10年,却仍然处于垃圾分类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在街头还是小区,处处可见没有分类的垃圾。分类垃圾桶也是形同摆设,甚至还发生分类垃圾桶被盗的事件。而在上海、广东等其他搞垃圾分类的试点地区,垃圾分类的实践情况也不是很理想,无怪乎有人说“垃圾分类没必要”。

总之,我国现阶段的垃圾分类状况不是很理想,需要政府更多的投入,当然,也有待市民素质的提高。

三、对我国垃圾分类前景的展望

第一、树立垃圾分类的观念。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使消费者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消费者积极参与。同时教会消费者垃圾分类的知识,使消费者进行垃圾分类逐渐成为自觉和习惯性行为。

第二、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可将一个垃圾桶分割成几个隔段或建立几个独立的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应逐步细化。垃圾分类搞得越细越精,越有利于回收利用。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回收玻璃、纸、塑料和金属类包装垃圾、植物垃圾、生活垃圾、电池灯泡等特殊的垃圾。垃圾桶上必须注明回收的类别和简要使用说明,指导消费者使用。垃圾桶也可以成为企业广告的载体,企业可以承担制作费用。

第三、封闭旧的垃圾道,在社区建立规范的回收站。社区回收站可由社区物业或居委会负责管理,建立现代社区的垃圾经营和回收服务功能,使垃圾回收成为其创收的途径,贴补消费者卫生保洁费用的不足。政府可实行减免经营税的倾斜政策,来调动社区的管理积极性。新建小区更是要合理规化垃圾回收站,逐渐成为审批和验收的必备条件,强化新型社区的综合功能。

第四、改善目前的垃圾储运形式。对一些体积大的垃圾,应该压缩后进行储运。尤应注意的是,要对环卫局的垃圾回收车进行分隔式的改造,分类装载垃圾。充分发挥原有垃圾回收渠道的作用,将可再生利用的垃圾转卖到企业。另外,建立垃圾下游产业的专门回收队伍,由厂家直接回收,实现多渠道回收,引入价格和服务的竞争机制,以此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垃圾的回收率。

第五、大力开发垃圾回收利用的科学研究。如电池、塑料等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究。积极扶植垃圾回收利用的下游产业,消化和充分利用垃圾资源,为社会造福,减少二次污染。

参考文献:

一、http:///view/

二、中国环境报2002/07/18 李京《在日本看垃圾分类》

三、http:///question/

四、经济参考报2011/07/22 李静《垃圾分类现阶段有必要搞吗》

五、http:///politics/2011-06/27/

六、http:///view/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题目篇四

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思考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是永不枯竭的矿藏。任何垃圾均有相应的回收再生技术,使之可以作为“二次资源”进入新的生产循环,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垃圾只有进行分类,才能使之变废为宝。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日益突出。我国668座城市,2/3被垃圾环带包围。这些垃圾埋不胜埋,烧不胜烧,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危害。

根据垃圾问题专家王维平的调查,垃圾资源化潜力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的发展也不断增长。在垃圾成分中,金属、纸类、塑料、玻璃被视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应不低于33%。而且,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所以说垃圾山可以变成金山。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资源。如果能充分挖掘回收生活垃圾中蕴含的资源潜力,仅北京每年就可获得11亿元的经济效益。

可见,消费环节产生的垃圾如果及时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好途径。

但是在当前中国的社会形势下,垃圾分类艰难依旧。

国营垃圾回收日见萎缩。我国是最早提出垃圾分类收集的国家之一。就拿北京为例:1965年,二坏路以内,国营废品收购站有2000多个。80年代后,其规模严重萎缩;1997年,三环路以内的国营废品收购站仅剩16个。我国现在垃圾分类处理的设备较少,通过机械化分类成本较高,规模有限,不能满足垃圾分类处理的需要。

拾荒大军取而代之问题多多。这些民间自发的拾荒者,均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检验和约束,致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他们自身的传染病发病率也较高。

袋装垃圾并非长久之计。许多消费者将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装垃圾,给垃圾的回收利用和分类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也给垃圾填埋和焚烧带来新的问题。

分类垃圾桶的困惑。虽然采用了分类垃圾桶,但许多人不知如何进行分类投放。在一些社区,由于民间环保组织的倡导,也开展了垃圾分类的尝试,但环卫局的垃圾车又把分类好的垃圾倒到一起运走了,严重挫伤了百姓的环保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可见,没有完整的收购、运输、销售、加工、成品市场等组织的再利用产业体系的支持,垃圾分类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只能是劳民伤财的空忙。

既然提倡和推广垃圾分类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好事和善事,那么,为最大限度地推广、普及这一做法,政府和我们每一位公民应该如何努力。先行试点,逐渐铺开。

在推进垃圾分类试点的同时,可通过整顿和规范废品回收市场,收编“马路游击队”,通过设立准入机制,引导这一人群由粗放式垃圾分类向精细化分类转变,由松散无秩序性向定点规模化转变。同时将推行垃圾分类的政策与为弱势群体创造就业岗位联系在一起。试想一下,一批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家庭妇女,加入了废弃物再利用项目,她们将初步分类的有机垃圾再次进行分类,然后用有机垃圾去喂蚯蚓。蚯蚓产生的排泄物“蚯蚓土”,被作为肥料出售。此举不仅改善了环境、让妇女提高收入、也让更多基层群众成为垃圾分类理念的支持者和传播者。

深化试点,追求数量却不注重质量是不行的。现在硬件是具备了,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主观意愿不强,环保意识薄弱,垃圾分类知识匮乏。导致现在还只是一小部分人认真参与垃圾分类,大部分还是按照以前的习惯扔垃圾。所以将垃圾分类引入学校,教育学生将垃圾分类投放,学生回家会监督和指导家长怎样进行垃圾分类。从入幼儿园到大学,垃圾分类与减量应该是他们的必修课程。上班族应该自学或单位组织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社区不上班的居民,通过超市、公园等中间环节,发放资料,并真实地告诉他们做垃圾分类可以节省更多钱,一般这类人年龄偏大,教他们省钱更易接受。

重在持之以恒。垃圾分类的好处确实不少,可谓利国利民,可从一些地方开展的情况来看,效果却并不理想。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群众的环保意识没跟上,嫌麻烦外,也与职能部门工作不力有关,如开始时轰轰烈烈,可慢慢的力度就不够了,各项配套服务也没跟上,最后自然是虎头蛇尾了。要让这项工作能收到实效,就应多管齐下、持之以恒。因此有关方面除了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外,还应提供更多便民服务,增强可操作性,让群众不仅能知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更能从中真正尝到甜头,得到收获,这样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源头分类的意识已进入,但终端的处理是否需要加强?当然,垃圾分类还需要有专业化管理、精细化操作和产业化运营。也就是说,所有的垃圾都要有专门人员上门进行回收,并把垃圾分类的标准更明晰化,而不是简单的“可回收”与“不可回收”。这样,更利于培养居民垃圾分类处理习惯,同时也可让分类后的垃圾有一个更合理的归宿。

总之,垃圾分类的主力应是居民本身,要落实到户才有效力。试想如果垃圾在家里的时候是混装的,大家出门之前再分类,最后效果一定不好。不如每户发几种颜色的家庭装小垃圾桶,在家里扔的时候就分好了,那么拿去社区的分类箱就不困难了。因此发挥我国人口大国的优势,动员广大人民积极参与自家垃圾的分类工作,并且建立垃圾分类储运的运作机制和回收利用垃圾的下游产业,就完全可以让垃圾变废为宝,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题目篇五

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垃圾分类现状分析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垃圾分类,在全国的很多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尴尬,根据分析垃圾分类问题上的一些现象,调查研究分类垃圾桶只“装”不“分”的各方面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症下药,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得垃圾分类这一举措能真正达成人们心中的共识,街头垃圾桶也就不再形同虚设。

关键词:垃圾分类 分类垃圾桶 环保

一、垃圾分类现状分析:

在美国,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时尚,作为垃圾生产大国之一,各色各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垃圾分类观念意识早已深入人心。同时美国政府在垃圾处理问题上进行长期性的监管,提供各类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使垃圾分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垃圾分类在例如巴西、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都形成了必然的趋势,垃圾分类已逐步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尽管我国曾今在垃圾分类这一领域曾今做了各类尝试和努力,例如通过媒体进行垃圾分类知识以及意义的宣传,有关部门走进社区进行直接性的号召,以及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但至今收效甚微。

二、我国垃圾分类现状的原因分析

相关人士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没有形成相应的垃圾分类配套法规,推动垃圾分类的强制性动力不够。同时,全社会尚未养成自觉将垃圾分类的习惯,仅靠社会宣传动员的手段来推动垃圾分类是远远不够的。

(一)居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

据调查,近八成的居民表示,平日扔垃圾时没有分类扔放的意识和想法,居民对于垃圾桶分类标识关注度较低,往分类垃圾桶内扔垃圾很少注意扔得对不对,仅仅是寻求方便,甚至部分人认为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就已经很环保了,以至于几乎所有的分类垃圾桶内的垃圾都是混装的。

与此同时,居民对于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概念模糊,仅仅认为,可用的,用来卖钱的就是可回收垃圾,又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不了解。何况分类垃圾桶早已被环卫工或拾荒者多次光顾,大多可用于回收的垃圾已经被拾走,最终环卫部门在统一收垃圾时仍是将所有垃圾一齐倒入拉机车,居民认为在源头进行垃圾分类的效果不大,逐渐失去了垃圾分类的动力。

(二)垃圾分类缺乏强制性约束

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在立法层面上既没有约束机制,又没有鼓励机制,是一大问题。政府等相关国家机构现阶段仅仅采用宣传的手段是不足以从根本上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在日本,如果居民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环卫工人不会收你的垃圾,即使你丢进垃圾桶,也会被送回门口。

(三)垃圾处理的基础设备及资金投入的匮乏

由于人力物力有限,环卫处采取的也就是单一的垃圾车。相关机构人员表示,如果要实现真正分类,就要在投放分类垃圾桶之后,调派不同的车辆运输不同的垃圾。经粗略测算,分类运输至少要增加几千台车,对交通的压力巨大。而到了处理环节,我国几乎没有各类可回收垃圾的专项处理设备。因此,分了类的垃圾最终还是被混合运走。

一次环保产品展示会上,一套德国产的废旧电器无害化处理的生产线展示了垃圾处理的先进性,一边放进废旧设备的同时,另一边就会分解出金、银、铜等可利用的现成资源,但这样的设备标价却要1000多万元。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金和问题是垃圾分类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三、有关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公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导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举步维艰。随着垃圾混合处理带来的浪费和污染越来越严重,分类处理垃圾势在必行,那么应当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

(一)垃圾分类观念的推广

垃圾分类观念的推广需要相关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垃圾分类有赖于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素养的提高,更需要政府等部门进行定期的宣传指导,并配合以长期的监督工作。

在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事众所周知的事情。首先,相关部门需要从垃圾分类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出发,引导公民自觉意识到垃圾分类工作对于环保事业的巨大贡献;其次,国家应加强可回收垃圾概念以及处理问题等相关知识的普及率,同时辅助相关的经济鼓励和制裁措施,将垃圾分类的观念植入公民意识中。也可从校园着手,提高这些即将迈入社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的垃圾分类意识,从而实现分类垃圾桶的真正作用。

(二)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加大投入

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资料循环利用,建设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才会有生命力,垃圾分类工作不是只利用大范围投放分类垃圾桶就能实施进行的,政府应在垃圾分类上加大投入,这种投入包括政策引导、技术研究、运输体系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资金上的投入,逐步建立起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垃圾处理硬件,从而建立起分类回收系统。

(三)鼓励各类环境社会团体的参与

我国存在大量的社会环境团体,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不亚于国家的政府等相关机构,通过这些团体的共同参与,来完善垃圾分类制度与法规,并广泛推广与实施,来促进垃圾回收以及环境这一块的体制健全。

垃圾分类的制度及法规的制定实施工作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个人同样负有重要的责任。除了专门的立法执法机构,公民也可通过媒体以及环保机构等其他一些社会性渠道来参与相关法规的健立和实施。

结论

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

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体制的健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是国际上著名的“生态国家”。

上一篇: 2023年姐妹结婚纪念日祝福语(19篇) 下一篇: 朋友结婚用的祝福(20篇)

分类导航

最新范文

最新作文